相信大多數朋友都見過烏龜,無論是什麼品種,無論它們的體型是大是小,現代的烏龜都會通過收縮自己的四肢和頭部來應對外界突如其來的刺激。一直以來,古生物學家就對烏龜這種動物的祖先感到好奇,想知道是什麼古生物能夠進化出烏龜這樣的奇特物種。雖然這個問題至今仍然是個謎題,但有古生物學家發現了烏龜進化過程中的另一個秘密。
根據外媒報導,近期阿根廷的古生物學家成功復原了生活在三疊紀時期的烏龜,這對科學家研究三疊紀時期地球生物的演化提供了重要參考。早在2015年的時候,阿根廷古生物學家就在西北部的聖胡安省發現了20種古生物化石,經過鑑定它們都是生活在三疊紀時期的古生物,這次復原的遠古烏龜就是從那一批化石中發現的。
研究人員復原了遠古烏龜的樣貌之後,發現它那時候已經長出了龜殼,但是四肢和頭部無法縮進龜殼裡面,這是為什麼呢?
為什麼烏龜會進化出龜殼?
在深入了解該發現之前,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為什麼烏龜會長出龜殼來。由於目前古生物學界對烏龜的起源還沒有確切的說法,因此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採用結果反推的方法來探索其中的原因。龜殼最重要的作用是保護烏龜的身體,堅實的龜殼一般可以承受住天敵的攻擊,在烏龜意識到危險出現的瞬間會立刻將頭和四肢都縮進龜殼裡,好將自己保護起來。
有說法認為,烏龜的祖先原是在海中生活的動物,受到環境變化的影響一部分海龜開始爬到陸地上生活,那時候的海龜群體中大多數個體都未長出龜殼。由於陸地上的天敵實在是太多了,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陸龜開始進化出龜殼來保護自己。而沒有選擇登陸的海龜同樣面臨著海洋裡天敵的威脅,因此它們也進化出了龜殼。
古生物學家在化石中發現了什麼?
據了解,古生物學家在那批古生物化石中發現了四隻遠古烏龜的化石,從外形上看和如今的烏龜十分相似。烏龜化石出土之後,聖胡安國立大學的考古團隊花了兩年的時間對它進行樣貌復原,最終他們做出了遠古烏龜的三維復原圖。從復原圖來看,遠古烏龜在身體構造上和現代烏龜幾乎一致,不同的是它們的四肢和脖子伸得很長。
如果你平日裡有觀察烏龜的姿勢,就會發現它們的脖子和四肢不會伸得很直,因為它要時刻保持警惕的狀態。而遠古烏龜伸直的脖子和四肢讓研究人員認為它很可能不會收縮,後來他們對遠古烏龜的構造進行了分析,更加證明了這一觀點。除此之外,研究人員還在龜殼上發現了一些空洞,這是現代龜殼所沒有的。
至於這些空洞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用處?目前古生物學家也無法給出確切的解釋。裡卡多·馬丁內斯是此次研究的主要參與者,他認為這次發現的遠古烏龜很可能是現代烏龜的初級形態,這表現為雖然遠古烏龜長出了龜殼,但依然無法借用龜殼來保護自己。
這次在遠古烏龜化石上得到的新發現說明了什麼?
生物界一直認為烏龜起源於三疊紀時期,這次發現的遠古烏龜化石再一次證實了這一說法。更重要的是,古生物學家這次發現了不會縮頭縮腳的烏龜,這說明烏龜在進化出龜殼之後並非一下就適應了有龜殼的生活,這為古生物學家研究烏龜進化過程提供了重要的佐證,同時也為古生物學家研究三疊紀生物提供了重要支撐。
越來越多古生物的出現證明了進化論的正確性,因此人類應該把握好這一規律,利用它來研究遠古生物,同時利用它來保護現代生物。
資料來源
環球網 8月26日 《2億年前 烏龜竟不會將頭縮進龜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