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生物學家發現1億年前長嘴怪蟲
由中、俄、法、美四國古生物學者組成的研究團隊,最新在約1億年前的白堊紀緬甸琥珀裡發現一類跟蚊子有親緣關係的遠古昆蟲。這類昆蟲在身體形態、取食方式上跟蚊子頗為相似,但卻長有一個超過身體長度一半的「超長嘴巴」,堪稱蚊子在遠古時期的「怪親戚」。
-
南京古生物學家從琥珀中發現1億年前昆蟲結構色:這是恐龍見過的顏色
「這些帶有金屬色澤的顏色,是我們首次用肉眼看到大約1億年前恐龍看到過的顏色。」6日上午,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蔡晨陽,其所帶領的團隊在距今約1億年的35枚琥珀中發現了保存較為完好的昆蟲結構色,這些顏色經過了1億年,仍舊呈現出閃亮的金屬光澤。
-
中科院古生物學家在山東濰坊發現5億年前「兔耳朵蟲」
記者11月30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寒武紀大爆發研究團隊最近在山東濰坊發現一種約5億年前的奇特蟲子。這種遠古蟲子頭部輪廓形似一對兔耳朵,科學家將其命名為「耳形範特西蟲」。
-
古生物學家發現「遠古巨獸」,屬於全新物種,體長達40米!
大約41億年之前,地球上就孕育出了生命,一直到200萬年前人類的出現,漫長的時間長河裡,地球上生物更新迭代的速度驚人,特別是在經歷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後,更是不斷刷新著地球的生物史,前段時間,在考古的過程中,古生物學家就發現了一種「遠古巨獸」,它的存在再次刷新了古生物學家們的認知。
-
古生物學家發現5億年前「兔耳朵蟲」
記者30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寒武紀大爆發研究團隊最近在山東濰坊發現一種約5億年前的奇特蟲子。這種遠古蟲子頭部輪廓形似一對兔耳朵,科學家將其命名為「耳形範特西蟲」。 據介紹,此次發現的耳形範特西蟲是遠古節肢動物三葉蟲的一種。
-
原始烏龜並不會縮頭,古生物學家找到證據,2億年前它們長相怪異
早在2015年的時候,阿根廷古生物學家就在西北部的聖胡安省發現了20種古生物化石,經過鑑定它們都是生活在三疊紀時期的古生物,這次復原的遠古烏龜就是從那一批化石中發現的。研究人員復原了遠古烏龜的樣貌之後,發現它那時候已經長出了龜殼,但是四肢和頭部無法縮進龜殼裡面,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烏龜會進化出龜殼?
-
2億年前的遠古烏龜是什麼樣的呢 竟不會將四肢縮進龜殼中
你知道2億年前的烏龜是什麼樣的嗎,最顯著的調整就是,不會將頭縮進龜殼。在阿根廷西北部的聖胡安省,古生物學家發現了約20種三疊紀物種的... 你知道2億年前的烏龜是什麼樣的嗎,最顯著的調整就是,不會將頭縮進龜殼。
-
昆蟲學家發現億年蚊子化石 或證恐龍非冷血動物
由他開辦的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為亞洲最大 的民辦昆蟲博物館,去年6月對外免費開放。 恐龍究竟是冷血動物還是溫血動物?一直存有爭議,由於可以作為直接證據的恐龍軟體組織無法變成化石保存,科學家們在此問題上始終無法達成共識。 不過昨日,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館長趙力獨家向天府早報記者透露,他在收集到的一批恐龍時代昆蟲化石中發現了一隻蚊子。
-
現億年前遠古蜘蛛 保存在琥珀中的十大神秘史前發現
現億年前遠古蜘蛛 保存在琥珀中的十大神秘史前發現 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王博、黃迪穎研究員分別領銜的兩個團隊,各自對一種1億年前的奇特遠古蜘蛛:應氏奇美拉蛛展開研究。這種新發現的遠古蜘蛛讓人類發現,蜘蛛的古老祖先長著尾巴,這為了解蜘蛛的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了關鍵證據。 新華社發
-
古生物學家發現1億年前的動物精子 來自一類水生甲殼動物
記者17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中、德、英三國古生物學者最近在1億年前的白堊紀緬甸琥珀中,發現了早期動物的精子。這是迄今人類發現的最早的動物精子,將相關化石記錄時間前推了約5000萬年。
-
美國古生物學家:發現霸王龍始祖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社休斯敦2月21日電生物學專業期刊「通訊生物學」(Communications Biology)21日刊發研究文章稱:古生物學家在美國猶他州發現霸王龍始祖的化石。《自然》雜誌下屬在線開放期刊「通訊生物學」網站當日發表了來自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古生物學家林賽·贊諾的研究報告,該研究團隊將一具發現於猶他州中部的暴龍化石命名為「厄運的先兆」(Moros Intrepidus),並稱經過十年的發掘和研究發現,它是霸王龍的始祖。文章顯示,它是北美地區發現的最古老的暴龍化石,死亡時年近7歲,接近成年。
-
美國發現一塊神奇的遠古蚊子化石 胃部仍存血液
中國網10月16日訊 據法國《費加羅報》網站10月14日報導,10月14日,幾位美國的昆蟲學家宣布發現一塊神奇的遠古蚊子化石,其胃部仍存有血液。據研究人員考證,該化石來自於4600萬年前。他表示,「這是現存的第一塊胃中仍存有血液的蚊子化石」。該蚊子化石在美國蒙大拿州西北部被發現,它被保存在一塊薄薄的沉積巖中。研究人員發現它的胃部含有較高濃度的鐵。通過非破壞性質譜法分析和核磁共振,最終證實鐵的來源是血紅素。戴爾解釋說,目前為止,現存年代最久遠的蚊子化石是9500萬年前,大約是在恐龍時代。6500萬年前消失過一段時間,後又被人類找到。
-
2億年前 烏龜竟不會將頭縮進龜殼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新華社訊 (記者倪瑞捷)阿根廷古生物學家日前復原了距今約2.05億年前的烏龜化石並製成標本,這一發現為學界研究三疊紀時期動物的進化提供了重要支撐。在阿根廷西北部的聖胡安省,古生物學家發現了約20種三疊紀物種的化石,其中包括至少4組這種遠古烏龜的化石。這些烏龜化石分別於2015年和2018年被發現,阿根廷古生物學家近期才完成復原並製成標本,復原後的龜殼直徑在40至50釐米之間。 阿根廷聖胡安國立大學古生物學家裡卡多·馬丁內斯表示,新發現的遠古烏龜可以被認作是現代烏龜進化的最初形態。
-
考古家發現1.25億年前的化石,或許能找到答案
根據考古資料可知,目前發現的最早的蝙蝠化石已有5000萬年歷史,名曰「食指伊神蝠」,是在美國發現的,它跟現代蝙蝠有點不一樣,它翅膀偏窄短,又能飛又能滑翔,而且後肢很有力量,可以攀援樹枝,不像現代蝙蝠那樣無力。
-
交配後變琥珀,被封存1億年,科學家在其體內發現了巨型精子!
琥珀一直是以工藝品的姿態出現,很多朋友將其做成精美的掛墜或者手鍊等,但很多時候琥珀也是窺探遠古世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窗口,因為琥珀在形成時可能會將當時倒黴的生物包裹在內,因此穿越時空到了現代社會被發現,並且由於琥珀的保護,完美重現歷史,成為古生物學家手中的至寶!
-
2億年前 烏龜竟不會將頭或者四肢縮進龜殼
阿根廷古生物學家日前復原了距今約2.05億年前的烏龜化石並製成標本,這一發現為學界研究三疊紀時期動物的進化提供了重要支撐。在阿根廷西北部的聖胡安省,古生物學家發現了約20種三疊紀物種的化石,其中包括至少4組這種遠古烏龜的化石。這些烏龜化石分別於2015年和2018年被發現,阿根廷古生物學家近期才完成復原並製成標本,復原後的龜殼直徑在40至50釐米之間。
-
遠古的地球出現過巨蟲時代,蜈蚣能有數米長,那麼蚊子有多大?
雖然恐龍在遠古時期應該是地球出現過的霸主生物中最高大的,但是卻不是最讓人們感到害怕和恐懼的。真正讓人們感到可怕和不可思議的還是距今3億年前的巨蟲時代。那個時期是石炭紀時期,是地球生命史上生命開始大爆發的時期,當時稱霸地球的並不是什麼太高大的生物,反而是如今在我們眼裡非常渺小的昆蟲。
-
科學家發現一種2.5億年前的魚龍,牙齒呈鵝卵石狀
在最近發表在《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們從一種2.5億年前的遠古海洋爬行動物的化石中,發現了鵝卵石般的牙齒。這種遠古海洋爬行動物名叫柔腕短吻龍,學名叫Cartorhynchus lenticarpus,是魚龍的一種,在2.5億年前的三疊紀已經滅絕。
-
研究發現:古生物學家在阿根廷西北部發現兩種泰坦龍化石
參考消息網11月19日報導西班牙《國家報》網站11月19日發表題為《古生物學家在阿根廷西北部地區發現兩種泰坦龍的化石》的報導,作者為費德裡科·庫克索。報導稱,2016年3月,黑興萊特納帶領考古小組第三次來到該地挖掘,一位地質學家發現一塊紅色巖石的石背很像恐龍的股骨,科研人員後又發現了肋骨化石,最後發現3隻埋藏了7000萬年的恐龍遺骸的完整化石。尾椎骨化石顯示,這是泰坦龍至今不為人知的兩個屬種。
-
1.3億年前的恐龍腳印 隱藏著大自然什麼秘密?
,經過古生物專家、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現場鑑定,這些腳印確係白堊紀早期恐龍足跡,距今約1.3億年。這是四川盆地北部邊緣首次發現恐龍足跡。 留下腳印的恐龍連同那個遠古時代,究竟是怎樣的存在?透過1.3億年的腳印,我們能洞悉大自然的哪些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