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古生物學家在阿根廷西北部發現兩種泰坦龍化石

2020-12-04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11月19日報導西班牙《國家報》網站11月19日發表題為《古生物學家在阿根廷西北部地區發現兩種泰坦龍的化石》的報導,作者為費德裡科·庫克索。報導稱,2016年3月,黑興萊特納帶領考古小組第三次來到該地挖掘,一位地質學家發現一塊紅色巖石的石背很像恐龍的股骨,科研人員後又發現了肋骨化石,最後發現3隻埋藏了7000萬年的恐龍遺骸的完整化石。尾椎骨化石顯示,這是泰坦龍至今不為人知的兩個屬種。全文摘編如下:

泰坦龍的末代子孫

5年前,阿根廷古生物學家、泰坦龍研究專家馬丁·黑興萊特納與同事一起出去考察,但是空手而歸。他們來到阿根廷西北部拉裡奧哈省安第斯山脈附近克夫拉達山的聖多明戈山區裡,那裡環境極端,海拔3200米,不宜居住。

黑興萊特納說,「我們沒有關於考察挖掘地的任何資料,只有一些破舊細小的脊椎化石,是一名澳大利亞地質學家發現的,保存在一個大學的小盒子裡,沒有人關注」。考古人員在山谷裡尋找了10天,一無所獲,筋疲力盡的他們結束了這次考察。

幾個月後,他們重返考察地。第6天,他們的堅持終於有了收穫——他們找到一顆恐龍蛋化石,隨後又找到一個窩,窩裡有5顆化石蛋。

但是更大的寶藏還在後面等著他們去發現。2016年3月,黑興萊特納帶領考古小組第三次來到該地挖掘,一位地質學家發現一塊紅色巖石的石背很像恐龍的股骨,科研人員趕緊仔細勘察,又發現了肋骨化石,最後發現3隻埋藏了7000萬年的恐龍遺骸的完整化石。

尾椎骨化石顯示,這是泰坦龍至今不為人知的兩個屬種,生活在白堊紀末期,也就是說,它們可能是這兩種泰坦龍的末代子孫。

根據《生物學通訊》雜誌上發表的一篇研究,大的這隻泰坦龍被命名為庫格林高原龍,以說明它生活的環境並致敬最早在該地區發現恐龍化石的地質學家庫格林,它的身長應有20米,另外兩隻小的泰坦龍的體重約為3噸,身長7米左右,被命名為布拉瓦龍。

古老的龐然大物

泰坦龍是曾在地球上行走的體積最大的動物,屬於食草恐龍,種類繁多,脖子很長,擁有複雜的進化史。它們生活在距今大約1.45億年前至6600萬年前,其身體化石在各大洲包括南極洲都有發現。

但是目前為止發現最多種類的泰坦龍化石的國家是阿根廷,總共發現了35種,其中最大的馬約氏巴塔哥巨龍身長37.2米,體重相當於10隻非洲象。黑興萊特納說:「它們的體積讓我感到震驚,真不知道這麼大的動物,它們的身體是如何完成生物功能的。」

澳大利亞生物學家羅傑·西摩認為,與大部分博物館的復原模型相反,泰坦龍很可能不能像長頸鹿那樣立起脖子,因為要立起脖子的話,這些動物的心臟必須要非常大,以便將足夠的血液泵到它們的頭部,所以泰坦龍的頭部很可能是與地面平行的。

在南美洲,大部分泰坦龍化石的發現地點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和巴西西南部的包魯盆地。考古小組成員、古生物學家阿古斯丁·馬蒂內利說:「有趣的是,我們在拉裡奧哈省發現了化石,這填補了兩個化石區之間的空白。」這些研究人員的分析結果顯示,新發現的兩種泰坦龍與巴塔哥尼亞龍和巴西包魯龍的特徵相似,這進一步強化了南美洲北部和南部的蜥腳類動物群之間存在緊密關係的假說。

或曾是兩棲動物

在白堊紀末期,泰坦龍可能已經分布到整個南美洲,那時南美洲是與其他陸地分開的一座島嶼。古生物學家指出,泰坦龍是群居動物,它們成群結隊地遷徙。

這兩種泰坦龍——庫格林高原龍和布拉瓦龍,應該生活在同一個地方,但它們不像巴塔哥巨龍那樣龐大,後者的生活時代比它們早大約3000萬年。黑興萊特納說:「我們不太清楚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體態變化,可能是氣候和植被的變化導致它們體積縮小。或者是因為禾本科植物的出現,因為吃這類植物的話,動物不需要長那麼大的個頭。」

在阿根廷科學家發現新泰坦龍化石的地方在遠古時代可能是一條河流的平原,河流平原應該是庫格林高原龍和布拉瓦龍最喜歡的環境。黑興萊特納猜測:「我們懷疑泰坦龍曾經是兩棲動物,就像河馬一樣。河馬是很大的動物,在水邊或水裡生活很長時間,顯而易見的是,在這個地區有大量的河馬生活和死亡。」

在挖掘化石過程中還發現了食肉恐龍和鱷魚的牙齒化石。應該是泰坦龍的遺體暴露了很長時間,吃腐肉的動物把它們當成了美餐。(編譯/王露)

相關焦點

  • 中國發現疑似最重恐龍,體長38米,重達130噸,化石出土於河南
    恐龍是地球生命進化過程中的奇蹟,它們曾經統治了地球一億多年,卻在6500萬年前突然集體從地球消失了,只留下了化石作為證據。自從人們發現恐龍的存在後,這一古老而神秘的物種就廣泛出現在文學作品當中,成為一種經典的文化現象。
  • 西媒:阿根廷化石新發現或可揭開恐龍滅絕之謎
    西媒稱,科學家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亞發現的大量動植物化石有望幫助解開這一謎團。據埃菲社1月6日報導,通常,在一次科考中發現兩個新的恐龍物種本身已經具有很大的意義,但是當同時發現的還有大量距今6500萬至7000萬年的哺乳動物、魚類、兩棲動物、甚至花粉的化石時,上述發現似乎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 在阿根廷發現了25米長的恐龍化石,距今七千萬年
    在阿根廷南部的卡拉法特地區發現了一種七千萬年前在地球上遊蕩的恐龍怪物,這隻恐龍長達驚人的82英尺(25米),是一輛雙層巴士的兩倍多。據來自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古生物學家稱,發現這隻恐龍的人是阿根廷自然博物館的伯納迪諾·裡瓦達維亞,他們稱這隻恐龍為「Nullotitan Glaciaris」,它有超長的脖子,用四肢行走,是食草動物。
  • 阿根廷發現一個真足蛇化石,專家說,蛇類沒有腳難道是這個原因
    畫蛇添足的故事廣為流傳,也常用來批評一個人做事多此一舉,但經過古生物學家們研究發現,確實存在長了雙足的蛇,而且還有化石能夠證明。如此一來,很多人都感到十分疑惑,為什麼現在的蛇沒有雙足了呢?專家們經過研究後給出了答案,如果您也想知道,下面小編就來從頭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發現雙足蛇化石的地方叫巴塔哥尼亞,位於南美洲的阿根廷境內。
  • 地球史上最重恐龍,化石發現於我國河南,有一隻被人挖走吃掉大半
    恐龍是地球生命史上曾經存在過的巨型動物,恐龍中蜥腳龍類中的腕龍、梁龍、泰坦龍種類都是龐然大物,很多都是幾十米長百餘噸重,那麼到底哪種恐龍最大呢?
  • 科學家發現2億年前烏龜:竟不會將頭縮進龜殼
    在阿根廷西北部的聖胡安省,古生物學家發現了約20種三疊紀物種的化石,其中包括至少4組這種遠古烏龜的化石。這些烏龜化石分別於2015年和2018年被發現,阿根廷古生物學家近期才完成復原並製成標本,復原後的龜殼直徑在40至50釐米之間。
  • 美國古生物學家:發現霸王龍始祖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社休斯敦2月21日電生物學專業期刊「通訊生物學」(Communications Biology)21日刊發研究文章稱:古生物學家在美國猶他州發現霸王龍始祖的化石。《自然》雜誌下屬在線開放期刊「通訊生物學」網站當日發表了來自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古生物學家林賽·贊諾的研究報告,該研究團隊將一具發現於猶他州中部的暴龍化石命名為「厄運的先兆」(Moros Intrepidus),並稱經過十年的發掘和研究發現,它是霸王龍的始祖。文章顯示,它是北美地區發現的最古老的暴龍化石,死亡時年近7歲,接近成年。
  • 古生物學家發現一具新的棘龍尾巴化石,它將改寫恐龍歷史
    恐龍是生活在距今6500萬年前的史前巨獸,恐龍的體型巨大,以往古生物學家認為恐龍只是傳統的陸生動物(翼龍和蛇頸龍不屬於恐龍)。然而古生物學家在一次考古中發現了一種能夠水路雙棲的恐龍,這種恐龍的出現「重寫了恐龍歷史」,也徹底否定了非鳥類恐龍從未入侵水生世界的說法。
  • 科學雜誌評出2019年十大古生物化石發現
    化石保存的很完整,包括了長度達80釐米的頭骨化石。阿斯法託獵龍的發現對於我們研究堅尾龍類的早期輻射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對於阿斯法託獵龍的研究表明異特龍類與巨齒龍類(斑龍類)有著共同的祖先,但是它們與腔骨龍類並非具有共同的祖先。
  • 古生物學家發現全新「死神」霸王龍物種
    據外媒CNET報導,距離古生物學家上一次在加拿大發現一種新的霸王龍已有50年了。 現在古生物學家發現了一種稱為Thanatotheristes degrootorum的新霸王龍物種。 這種霸王龍的歷史可追溯至大約為7950萬前,比此前任何其他已知的加拿大霸王龍物種更古老。
  • 古生物學家在猶他州發現了新的食肉恐龍品種化石
    古生物學家宣布在猶他州發現了一種新的恐龍,這個新物種被命名為異特龍Jimmadseni,新物種是食肉動物,估計長約26至29英尺。異特龍Jimmadseni重約4000磅,大約在1.57億到1.52億年前在北美漫遊,是異龍的最古老物種。
  • 原始烏龜並不會縮頭,古生物學家找到證據,2億年前它們長相怪異
    一直以來,古生物學家就對烏龜這種動物的祖先感到好奇,想知道是什麼古生物能夠進化出烏龜這樣的奇特物種。雖然這個問題至今仍然是個謎題,但有古生物學家發現了烏龜進化過程中的另一個秘密。根據外媒報導,近期阿根廷的古生物學家成功復原了生活在三疊紀時期的烏龜,這對科學家研究三疊紀時期地球生物的演化提供了重要參考。
  • 在一座神秘島上,古生物學家意外發現了恐龍的新物種
    根據美國《sciencealert》報刊8月14號的科學報告中指出,古生物學家在考察英國的島嶼時,意外地在一座名為懷特的島嶼上面,發現了恐龍的新物種,而這一新物種之所以能夠被發現,完全是因為歷史長河遺留下來的恐龍化石,而這一發現也被古生物學家,發表在了「古生物學論文」中。
  • 古生物學家發現新證據,化石上全是咬痕
    古生物學家從恐龍化石上能夠證明這一點。恐龍化石,一直以來都是古生物學家研究恐龍的重要物體依據。自20世紀以來,隨著社會科技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恐龍化石被挖掘而出,美國是目前出土恐龍化石最多的地方。科學家對200多具恐龍化石進行研究後,有了新的發現。
  • 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的恐龍化石
    來自緬甸的一個壯觀的新琥珀化石擁有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小的史前恐龍的頭骨:一種生活在9900萬年前的類鳥生物,並不比今天活著的最小的鳥大。今天在《自然》雜誌上描述的這具化石,從後腦勺到鼻尖只有1.5釐米長,大約是指甲的寬度。
  • 中國發現神奇恐龍,化石保持睡覺姿勢!
    中國發現神奇恐龍,化石保持睡覺姿勢!距今1.23億年前的早白堊世時期,兩隻小恐龍正在地下的洞穴中休息。突然間,地動山搖,洞穴瞬間塌方,小恐龍還沒有來得及逃出去就被活埋。它們並不知道,自己的屍骨會變成化石,並且被人類發現,成為2020年被命名的中國新恐龍。
  • 古生物學家發現全新「死神」霸王龍物種:一個巨大的食肉怪物
    據外媒CNET報導,距離古生物學家上一次在加拿大發現一種新的霸王龍已有50年了。現在古生物學家發現了一種稱為Thanatotheristes degrootorum的新霸王龍物種。卡爾加裡大學古生物學家 Darla Zelenitsky表示: 「這是在加拿大發現的最古老的大型霸王龍,發現時間比以前的霸王龍還早。」有關這項研究的論文於1月發表在《Cretaceous Research 》雜誌上。
  • 古生物學家發現「遠古巨獸」,屬於全新物種,體長達40米!
    大約41億年之前,地球上就孕育出了生命,一直到200萬年前人類的出現,漫長的時間長河裡,地球上生物更新迭代的速度驚人,特別是在經歷了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後,更是不斷刷新著地球的生物史,前段時間,在考古的過程中,古生物學家就發現了一種「遠古巨獸」,它的存在再次刷新了古生物學家們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