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緬甸的一個壯觀的新琥珀化石擁有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小的史前恐龍的頭骨:一種生活在9900萬年前的類鳥生物,並不比今天活著的最小的鳥大。
今天在《自然》雜誌上描述的這具化石,從後腦勺到鼻尖只有1.5釐米長,大約是指甲的寬度。頭骨的比例表明,這隻恐龍和蜂鳥的大小差不多,這使得新發現的恐龍比一角硬幣還輕。
這種微小的生物似乎與始祖鳥和Jeholornis這兩種現代鳥類的遠親有羽毛的恐龍關係最為密切。研究人員懷疑,和這些動物一樣,這種小恐龍也有羽毛狀的翅膀,但如果沒有更多的化石,他們就無法確定它飛得有多好。儘管體型像蜂鳥,但這種小恐龍並不是花蜜的供應者。它的上顎豎立著40顆鋒利的牙齒,它的大眼睛適合在樹葉中發現獵物,它的特徵不同於其他恐龍。確切地說,這種生物的屬名是Oculudentavis,源自拉丁文,意思是眼睛、牙齒和鳥。
邢利達第一次看到這塊化石時,他覺得「太奇怪了」。中國地質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和這項新研究的主要作者認為,這種動物的長鼻子和大眼睛表明它是一隻早起的鳥。但令邢致驚訝的是,它竟然有這麼多牙齒,似乎比白堊紀任何其他有牙齒的鳥都多。一共有23顆牙齒,每顆都不到半毫米長,僅在這種生物的右上顎就有一顆牙齒。「這確實是最罕見、最壯觀的發現之一!」
這具化石是在緬甸北部的琥珀礦中最新發現的,那裡的樹脂化石儲藏著古代雨林中最小的居民的遺骸。近年來,古生物學家在琥珀中發現了昆蟲、蛇,甚至一些長有羽毛的恐龍遺骸。在對這些琥珀化石進行分類方面,沒有哪位科學家比邢先生做得更多,他的研究部分得到了美國國家地理學會(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的資助。
隨著緬甸琥珀科學價值的增長,圍繞其研究的倫理問題也在增加。許多重要的琥珀化石都是從私人收藏家手中開始的,這讓人們對未來的科學家能否接觸到這些標本產生了疑問。
據邢說,胡波格琥珀博物館正在努力在緬甸建立一個博物館,邢和其他研究人員正試圖通過在該地區的衝突結束後將琥珀送還給緬甸,以確保科學地獲取琥珀標本。他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說:「最好是把重要的琥珀(化石)留在發現它們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