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洞穴發現恐龍時代蟑螂化石,9900萬年前蟑螂琥珀保存完好

2020-12-24 騰訊網

據英國《每日星報》3月4日報導,日前有兩隻保存完整的蟑螂化石在緬甸克欽省葫坎谷的一個礦井中被發現,科學家們稱這兩隻穴居動物的琥珀是屬於9900萬年前的恐龍時代。

報導稱,穴居動物是完全適應在洞穴中生活的。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認為,這種適應性變化是在恐龍統治的數千年期間發生的。

但以前發現的最古老的此類化石只追溯到6500萬年前,所以如今這一新發現又將穴居昆蟲的年代向前推了3000多萬年。

而針對這兩隻蟑螂化石的研究小組認為,侏羅紀時代就已存在的這些蟑螂可能以恐龍糞便為食,就像它們的現代近親以鳥類和蝙蝠的糞便為食一樣。

研究人員解釋:「洞穴環境非常適合形成骨骼或糞便的化石,洞穴哺乳動物的化石包括齧齒動物、蹄類動物、袋類動物、熊科動物、貓科動物、鬣狗、犬科動物、靈長目動物和人類。」

但是,研究人員補充說,他們暫時無法確定穴居蟑螂是如何被保存在琥珀中的。因為琥珀是從樹皮中分泌出來的一種物質,在洞穴中是找不到的。

研究人員推測,這些蟑螂之所以能覆蓋在琥珀裡,可能是樹根伸入了洞穴,把樹脂滴到蟑螂身上,才使它們保存了數百萬年。

據悉,這兩隻蟑螂標本來自兩個不同的、有親緣關係的物種,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專門穴居動物。研究人員目前也正在試圖確定這兩種蟑螂的種類是否還存在。

不管怎樣,蟑螂這種古老的生物,一直繁衍不息,現在仍然是打不死的「小強」。

編輯:燕子簡單說

圖源:Daily Star,Bing

相關焦點

  • 一塊9900萬年的羽毛琥珀證實:恐龍不是爬行類,只是大個的鳥
    筆者-小文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是世界上有名的琥珀和化石產地,前段時間,科學家還在這裡發現了至今已有9900萬年歷史的蛇琥珀。這是人類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化石,科學家將琥珀中心發現的蛇類命名為「緬甸曉蛇」,它由一名華裔女性賈曉發現,也由這位發現者的名字命名。這枚蛇琥珀非常稀有,可以說是全世界僅此一枚,而且保存完好,科學家將蛇化石小心翼翼地從琥珀中分離出來後,發現緬甸曉蛇竟然是世界上最小的蛇,只有9.6釐米。
  •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大量恐龍羽毛!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大量恐龍羽毛!緬甸琥珀猶如一座聚寶盆,晶瑩剔透的琥珀之中封印了眾多意想不到的包含物,其中既有較為常見的植物、昆蟲,也有蜥蜴,還有鳥類遺骸和恐龍尾巴,要知道這些包含物都是有9900萬年的歷史啦!那麼這次緬甸琥珀又給我們帶來了什麼驚喜呢?
  • 在琥珀中發現的9900萬前的甲蟲完好無損地保存了下來
    一隻9900萬年前的甲蟲困在琥珀中。當它被包裹在透明的樹脂裡時,它的身體上覆蓋著花粉粒,這種樹脂是化石記錄中的強力膠。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會變得堅硬,變成化石。當霸王龍在地球上遊蕩時,它會在白堊紀的時候在植物上爬行覓食。它保存了驚人的細節,甚至露出了它用來運送花粉的下顎中特別適應的空洞。
  • 世界已知最小恐龍頭骨被發現 保存在9900萬年前琥珀中
    來源:海外網(圖源:加拿大CTV新聞)【海外網3月17日編譯報導】近日,研究人員在一塊有9900萬年歷史的琥珀中發現了一個鳥狀恐龍物種的完整頭骨。據CTV新聞報導,這一恐龍頭骨的尺寸頭部與大拇指指甲蓋一樣大,下巴上擠滿了鋸齒狀的牙齒,眼睛鼓鼓而又像蜥蜴,比現如今世界上最小的蜂鳥還要小。儘管它的身材很小,但它很可能是掠食者。研究人員把這種小型恐龍化石命名為Oculudentavis,是有史以來發現的最小的恐龍。
  • 琥珀真的能將恐龍的基因保存6500萬年嗎?
    9900萬前的琥珀,裡面包裹著恐龍的羽毛在如今日趨成熟的寵物克隆市場,讓逝去的生命「重現」,對我們來說已經不是太遙遠的事情。在實際的自然環境中,DNA的分解速度會更快,高溫、尿素等各種因素都會加速它的分解,即使是保存在琥珀中的DNA信息,也不能堅持太久。目前,人類發現的最古老的DNA片段(來自加拿大永久凍土層的馬化石)也只被埋藏了70萬年,似乎低溫能讓DNA得到更久的保存。
  • 來自白堊紀世紀的琥珀,目睹了9900萬年前地獄螞蟻獵殺神秘生物
    前不久,緬甸出土了一塊白堊紀時代的琥珀,根據科學家的研究,這塊琥珀距今約9900萬年前,裡面有兩隻小昆蟲被困在這塊琥珀中。新澤西理工學院生物科學系進化生物學家菲利普·巴登研究這塊白堊紀時期的琥珀,發現裡面是一隻生活在1.455億年到6550萬年前的地獄螞蟻(Haidomyrmecine)。它正在牢牢地捉住一隻昆蟲的蛹。經過仔細研究,這是一隻蟑螂的幼蟲。這就更加奇怪了,因為蟑螂不是地獄螞蟻的食物。
  • 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的恐龍化石
    來自緬甸的一個壯觀的新琥珀化石擁有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小的史前恐龍的頭骨:一種生活在9900萬年前的類鳥生物,並不比今天活著的最小的鳥大。今天在《自然》雜誌上描述的這具化石,從後腦勺到鼻尖只有1.5釐米長,大約是指甲的寬度。
  • 加拿大礦工挖出7000萬年前的恐龍化石!保存完好身長約7米
    Enchanted Designs公司的礦工為在尋找菊石化石的過程中發現了另一個寶藏,它們發現了一具保存完好的古代海怪化石骨架:滄龍化石。這種海洋爬行動物生活在7000萬年前,與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它是在加拿大阿爾伯塔省出土的,在千萬年前這裡是海洋。
  • 恐龍時期的蟑螂究竟有多大?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恐龍時期指的是2億多年前至6000多萬年前的中生代(包含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三個紀),那個時代地球上的動物體型都很大,恐龍便是其中的代表,最大的阿根廷龍體長超過40米,重量100噸以上,簡直是巨無霸。
  • 盤點近幾年在琥珀裡面發現的遠古生物究竟有哪些!
    蟲珀,在國際上被稱為時空膠囊,既有琥珀的珠寶屬性,又是一種化石,而且在所有化石品種中,只有琥珀能夠三維立體地完美保存史前生物的形態甚至生活場景。
  • 源自中生代的最小恐龍化石,打破了我們對鳥類進化的認知
    一隻蜂鳥大小恐龍的小頭骨被發現被包裹在了琥珀中,這帶來了一個顛覆性的認知衝破,引發了關於鳥類進化和早期動物微型化趨勢令人震驚的思考。這個被困在琥珀中的頭蓋骨,只有7.1毫米長,屬於一種新的類鳥恐龍。研究人員將它命名為「寬婭眼齒鳥」(Oculudentavis khaungraae)。
  • 南京古生物學家從琥珀中發現1億年前昆蟲結構色:這是恐龍見過的顏色
    「這些帶有金屬色澤的顏色,是我們首次用肉眼看到大約1億年前恐龍看到過的顏色。」6日上午,北青-北京頭條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蔡晨陽,其所帶領的團隊在距今約1億年的35枚琥珀中發現了保存較為完好的昆蟲結構色,這些顏色經過了1億年,仍舊呈現出閃亮的金屬光澤。
  • 中美團隊億年琥珀中發現最小恐龍!蜂鳥大小,眼大,牙齒百顆
    寬婭眼齒鳥被認為是迄今為止最小的鳥類,同時也是最小的恐龍。它或許在9900萬前生活於緬甸北部,不幸被針葉樹流下的樹脂包裹,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並保存至今。這塊包裹它的琥珀重量不足3克。研究團隊認為,眼齒鳥的尺寸和形態向我們展現了一類新的身體結構以及它所代表的生態學。這一發現凸顯了琥珀沉積物有著揭示最小體型脊椎動物的潛力。
  • 億年前白蟻城堡發現「神秘入侵者」 螱客化石記錄往前推了約8000萬年
    億年前白蟻城堡發現「神秘入侵者」 螱客化石記錄往前推了約8000萬年時間:2017-04-14 15:02   來源:中新網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白堊紀琥珀中發現社會性寄生甲蟲 重現億年前白蟻城堡遭神秘入侵來源:中新網 中新網南京4月14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4日公布最新發現
  • 蜂鳥大的恐龍被發現,表示微型恐龍能活到現在?科學家:確實有!
    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已發現的最小的恐龍,到底有多小?如果跟現代生物比較的話,就跟一隻蜂鳥差不多!發現最小的恐龍:眼齒鳥的團隊是大名鼎鼎的邢立達博士團隊,他們已經有多個第一,包括第一枚亞成鳥琥珀、第一枚介形琥珀、第一枚蛙琥珀、第一枚古鳥琥珀、第一枚恐龍琥珀、第一枚雛鳥琥珀、第一枚古蛇琥珀等等,不得不說邢立達博士運氣不是一般的好,當然也使得他所在的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排位也水漲船高。
  • 「恐龍獵人」發現史上最小恐龍,刷新人類對鳥類...
    研究團隊表示,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這一成果無疑對理解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特別是小型化動物的形態演化)有著重要意義。此次,研究團隊發現的琥珀被認為是中生代(大約 2.5 億到 6500 萬年前)白堊紀已知最小的恐龍化石,該化石在緬甸發現,只有 31.5 吋寬,含有完整的鳥(廣義的恐龍包括鳥類)的頭骨。
  • 世界上最小的恐龍被發現,比拳頭還小,或許會改寫鳥類演化史?
    近日,科學家在緬甸北部的克欽邦發現了一塊琥珀,裡面保存著近一億千年前的鳥狀頭部,可能是迄今為止發現的體型最小的恐龍,取名眼齒鳥。琥珀的巧合當我們說起恐龍,大腦裡反應的都是巨大的體型,因為早期我們對恐龍的認識都來自於化石,大型生物的化石更容易沉積的巖石中。對於微小的陸地生物來說,能在沉積巖中留下痕跡概率非常低,但琥珀儲存方式更能長久的保存、保護它們。
  • 上億年前琥珀中發現最小恐龍,被古生物學家命名為眼齒鳥
    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已發現的最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鑑於該標本形態特徵與其他鳥類不同,且有碩大的眼睛和密集的牙齒,學者們建立了新屬新種——眼齒鳥。從頭骨尺寸來看,眼齒鳥比蜂鳥還要短一些,是迄今發現過的最小的古鳥類,同時也是史上最小的恐龍。眼齒鳥及其環境復原圖。
  • 現億年前遠古蜘蛛 保存在琥珀中的十大神秘史前發現
    2012年,巴塞羅納大學研究人員報導稱,西班牙境內發現1.1億年前昆蟲化石樣本,這是迄今發現最早的昆蟲偽裝證據。  2012年,科學家宣布在義大利東北部發現一枚琥珀,裡面完好保存著兩種類型的蟎蟲,這枚毫米等級的琥珀中節肢動物的歷史可追溯至2.3億年前,比之前發現的最早節肢動物樣本早1億年。
  • 琥珀中發現恐龍羽毛,印象中的恐龍,可能一開始就是錯的
    恐龍有羽毛嗎?顯然,小部分人對恐龍的印象還停留在《侏羅紀公園》等電影中,這也是正常的,結果這些科幻電影上映時(1993年),古生物學家還沒有發現恐龍羽毛的化石。二十多年前,恐龍被認為是全身長著鱗片的大型動物,飛翔的翅膀龍也是禿頭的奇怪形象,恐龍的英語Dinosaur(巨大的蜥)也進一步證明了恐龍的預——恐龍的形狀和皮膚接近蜥蜴、鱷魚等爬行動物。 但是,現在我們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恐龍很可能是一種充滿羽毛、形狀類似鳥類的動物,最有力的證據是古生物學家在緬甸琥珀中找到的恐龍羽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