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月12日報導為什麼有些生物在中生代倖存了下來,而恐龍卻滅絕了?西媒稱,科學家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亞發現的大量動植物化石有望幫助解開這一謎團。
據埃菲社1月6日報導,通常,在一次科考中發現兩個新的恐龍物種本身已經具有很大的意義,但是當同時發現的還有大量距今6500萬至7000萬年的哺乳動物、魚類、兩棲動物、甚至花粉的化石時,上述發現似乎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阿根廷國家科學技術研究委員會研究員、科考隊成員費德裡科·阿格諾林表示:「古生物學家通常會發現大型恐龍遺骸,因為它們更容易被發現,但這樣完整的生物群很少會出現。」
報導稱,上述化石遺址位於阿根廷南部聖克魯斯省,俯瞰著著名的佩裡託莫雷諾冰川,科學家在2019年僅對該遺址進行了兩次勘探,但仍更好地了解了數百萬年前該地區的景象。
阿格諾林表示:「這一發現並非使我們將隕石撞擊導致恐龍滅絕的假說排除。隕石理論似乎有一定道理,新發現讓我們了解的是某些生物是如何存活下來的,以及為什麼其他動物會滅絕。這或許可以教給我們很多有關如何在數千年的『核冬天』中使一些物種存活下來的信息。」
報導稱,在去年的第二次科考中,古生物學家們發現了最令人驚奇的部分,根據阿格諾林的說法,其中包括「我們最古老的祖先曾經目睹並曾生活在恐龍陰影下的小蛇和哺乳動物的化石」。
被發現的化石中還包括蝸牛的遺骸,阿根廷國家科學技術研究委員會研究人員指出,這些遺骸是很多蝸牛家族中最古老的記錄,相信將在科學界引發熱議。
此外,還有一些新的鳥類和兩棲動物化石,以及從中能夠提取到花粉粒的巖石和樹幹樣本。所有這些元素有助於形成與今天截然不同的地區全貌。
阿格諾林表示:「今天發現這些化石的巴塔哥尼亞實際上已經是一片沙漠,通過新的發現可以將其還原成一片擁有豐富的動植物、魚類、蛇和恐龍的廣袤森林,與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景象完全不同。」
報導稱,海龜似乎未受隕石撞擊的影響,而恐龍滅絕了;某些蜥蜴和蛇倖存了下來,另一些則沒有。這個謎團仍然等待著答案,而在巴塔哥尼亞的研究有助於解開這個「方程式」。
阿格諾林指出,古生物學者尚未就倖存物種的共同特徵達成共識,並且目前存在多種假說,涉及生理問題、長期冬眠或極快的新陳代謝等。
同樣,對於為什麼恐龍沒能倖存下來也未達成共識:「它們種類繁多,有食肉的也有食草的,但無論哪種都沒能倖存。」阿格諾林表示。
報導稱,今年3月,研究人員將重返該遺址進行更詳盡的考察,以獲得更多信息,並希望通過新物種化石(包括恐龍和其他小型動物)增加其知識儲備,從而更進一步了解幾百萬年前的地球到底發生了什麼。(編譯/韓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