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燕大爺聊文化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舞臺美術是戲劇及其演出藝術中除表演以外的各種造型因素的統稱,包括化妝、服裝、道具、布景和燈光等。按一般演出慣例,舞臺音響也歸入舞臺美術工作部門。
中國傳統戲曲的舞臺美術包括
劇中人物的服飾、冠戴、靴鞋的裝扮,插戴珠寶碧翠的頭飾,面部不同式樣、不同色彩的化妝,舞臺上的門帘臺帳、桌圍椅披的裝飾,一桌二椅的不同組式,演員手持的標旗、把子,排列的各式舞蹈隊形、陣式及場面(樂隊)器樂的伴奏等。
這些舞臺美術使戲曲舞臺呈現出氣勢雄偉、絢麗奪目的景象。再加上在一些戲中的火彩和演員噴火等特技表演,更加烘託了舞臺氣氛。戲曲的服飾裝扮、化妝臉譜、守舊帷幕、一物多用的砌末、火彩特技等,是中國傳統戲曲舞臺美術的主要組成部分。
今天我們了解一下京劇的服裝。京劇服裝是怎麼來的?京劇服裝是以日常生活的服裝為基礎,經過許多藝術家的提煉、概括、美化、裝飾形成的一整套類型化或者說是程式化的專用服裝(又稱「行頭」或戲衣,人物的冠戴即稱「盔頭」),它們是劇中人物造型的重要手段。
京劇服裝在長期的選擇和積黑的過程中,形成了不分朝代、不分地域、不分委節這三大要素,一直沿用至今。這種服裝的通用性使它不受年代、季節、劇目的約束,比如:一件蟒龍袍,不論是春秋戰國或唐宋元明清的皇常,在一年四季的任何季節都可以穿這一件衣服,而且同一件服裝,在這個戲裡能穿,在別的戲裡同樣也能穿。
京劇服裝還有很強的直觀性,如劇中人身披一件鬥篷,就表明天氣寒冷或夜已更深或欲行路;穿一件綴有各種顏色綢子塊的富貴衣,則表明劇中人目前一定是個經濟拮据、生活貧困者,但將來還是能飛黃騰達的。另外,京劇服裝需要適合演出的誇張、變形。
例如,武將頭上的翎子,傳說中古代的禁衛軍用一種不太長的鶚尾插在頭盔上,以象徵其勇猛果敢,而運用到舞臺上以後,便把它大大地加長了。這種誇張拓展了演員的表演區域,不僅增加了武將的威風、美感,而且還給演員提供了表演道具。
早在北宋宋真宗時,雜劇已專演故事,劇中人物不但有男女之分,而且每個人的身份、境遇都不同,所著的戲衣、冠戴也增添了很多。元雜劇題材更為豐富,《太和正音譜》中列為12科,其中所列元劇作家撰寫的劇目就有138種,著名劇作家關漢卿的即有60種。隨著如此繁多的劇目創作和演出,劇中人物的不同穿戴也必然增多。
據《元刊雜劇三十種》中一些劇本的舞臺提示可知,元代戲曲演出已有「披秉」「素扮」「道扮」「藍扮」等名目。「二披秉」即是12科中的「披袍秉笏」, 這一題材的裝扮指官員的裝扮。「二素扮」即穿素服,「二襤扮」即襤褸的打扮,要穿補納之衣,是12科中反映民間生活及窮苦平民等題材中人物的衣著。「道扮」即道家的打扮,是12科中反映「神仙道化」題材中人物的衣著。
到明代傳奇興盛,舞臺美術又有了極大發展。除繼承了元代戲衣裝扮的一定規則外,戲衣的樣式和名稱比起元代戲衣已有了不少的變動。尤其是明代後期「崑山腔」盛行的200多年中,因上演的劇目不斷更新,劇作家對舞臺美術的重視,表演藝術的發展和提高,歌與舞有了更高度的綜合,演員行當的分工更加具體明確,並得到全面發展。由於戲班經濟條件的改善等因素,在舞臺美術方面出現了一個戲衣、盔冠、化妝、砌末、裝置等全面發展的新局面。
這一時期舞臺美術的發展,在戲曲舞臺美術史上起著集中、提高、承前啟後的作用。如:當時民間戲班行頭已分成衣、盔、雜、把四箱。「衣箱」中又分大衣、布衣。大衣箱中分文扮、武扮、女扮等。戲衣方面,由明代皇常特賜品:「蟒衣曳披」的式樣仿製而來的戲衣蟒袍,於萬曆年間戲班已有使用,它與明代皇帝的服裝中已成龍形的蟒紋相比,只減少一爪,以區別於至尊的御袍。
又如戲衣中的「靠」,這個名稱在《脈望館抄校本古今雜劇》的穿關中已經出現,但當時只有少數劇中的神和人穿用。如《觀音菩薩盂蘭記》中的韋天、《寶光殿天真祝萬壽》中施結觀用金靠,《韓元帥暗渡陣令》中項羽穿烏靠,這說明宮廷戲衣中的「靠」已有金、烏兩種顏色。至明米清初時,「靠」在民間戲班舞臺上已廣泛使用,但是名稱不叫「靠」,而叫「甲」或「禮甲」。
當時「靠」(扎甲)已列為武扮穿戴的第一種,但「靠」的色彩在民間演出的戲衣中還沒有分為五色。而《穿戴提綱》中記載宮廷演出的「靠」的色彩已有了黃、紅、綠、白、黑等色。當時民間戲班之戲衣只有五色,至清中葉又出現上五色、下五色。為了利用服裝色彩來渲染舞臺氣氛,清代舞臺上已用全堂色。全堂色是指從大帳、桌圍椅披到劇中人物的戲衣裝扮全用一色。
如喜慶場面用紅色,稱「紅全堂」;喪祭場面用白色,稱「白全堂」;宮廷場面用黃色,稱「黃全堂」。當時這樣的服裝和擺設,只有鹽商的「家班」才能有條件使用。可見明代以來的戲衣是從歷史和現實的生活服飾中,擇取了某些式樣加工美化而成。在裝扮時,又根據劇中人物的官職、職業、身份不同,使之規則化,形成了一套舞臺穿戴規制。
在宮廷演出和民間戲班裡均如此裝扮。包括服裝、盔帽、靴鞋及一些隨身飾物的服飾,是舞臺人物造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用從歷代生活實際中歸納出來的特殊形制的「繪畫之服」,及其以適合表演為原則的裝扮方法,來表現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齡和性格特徵等,這就是京劇服飾的「衣箱制」和穿戴規則。此後京劇服飾在不斷地創造與發展、改良與革新,但這種風格特徵卻一直保持著。
參考資料:《中國戲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