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裝扮是中國戲曲舞臺美術的組成部分,京劇的服裝是怎麼來的?

2020-12-18 燕大爺聊文化

本文乃作者燕大爺聊文化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舞臺美術是戲劇及其演出藝術中除表演以外的各種造型因素的統稱,包括化妝、服裝、道具、布景和燈光等。按一般演出慣例,舞臺音響也歸入舞臺美術工作部門。

中國傳統戲曲的舞臺美術包括

劇中人物的服飾、冠戴、靴鞋的裝扮,插戴珠寶碧翠的頭飾,面部不同式樣、不同色彩的化妝,舞臺上的門帘臺帳、桌圍椅披的裝飾,一桌二椅的不同組式,演員手持的標旗、把子,排列的各式舞蹈隊形、陣式及場面(樂隊)器樂的伴奏等。

京劇服飾

這些舞臺美術使戲曲舞臺呈現出氣勢雄偉、絢麗奪目的景象。再加上在一些戲中的火彩和演員噴火等特技表演,更加烘託了舞臺氣氛。戲曲的服飾裝扮、化妝臉譜、守舊帷幕、一物多用的砌末、火彩特技等,是中國傳統戲曲舞臺美術的主要組成部分。

今天我們了解一下京劇的服裝。京劇服裝是怎麼來的?京劇服裝是以日常生活的服裝為基礎,經過許多藝術家的提煉、概括、美化、裝飾形成的一整套類型化或者說是程式化的專用服裝(又稱「行頭」或戲衣,人物的冠戴即稱「盔頭」),它們是劇中人物造型的重要手段。

京劇服飾

京劇服裝在長期的選擇和積黑的過程中,形成了不分朝代、不分地域、不分委節這三大要素,一直沿用至今。這種服裝的通用性使它不受年代、季節、劇目的約束,比如:一件蟒龍袍,不論是春秋戰國或唐宋元明清的皇常,在一年四季的任何季節都可以穿這一件衣服,而且同一件服裝,在這個戲裡能穿,在別的戲裡同樣也能穿。

京劇服裝還有很強的直觀性,如劇中人身披一件鬥篷,就表明天氣寒冷或夜已更深或欲行路;穿一件綴有各種顏色綢子塊的富貴衣,則表明劇中人目前一定是個經濟拮据、生活貧困者,但將來還是能飛黃騰達的。另外,京劇服裝需要適合演出的誇張、變形。

龍袍

例如,武將頭上的翎子,傳說中古代的禁衛軍用一種不太長的鶚尾插在頭盔上,以象徵其勇猛果敢,而運用到舞臺上以後,便把它大大地加長了。這種誇張拓展了演員的表演區域,不僅增加了武將的威風、美感,而且還給演員提供了表演道具。

早在北宋宋真宗時,雜劇已專演故事,劇中人物不但有男女之分,而且每個人的身份、境遇都不同,所著的戲衣、冠戴也增添了很多。元雜劇題材更為豐富,《太和正音譜》中列為12科,其中所列元劇作家撰寫的劇目就有138種,著名劇作家關漢卿的即有60種。隨著如此繁多的劇目創作和演出,劇中人物的不同穿戴也必然增多。

關漢卿畫像

《元刊雜劇三十種》中一些劇本的舞臺提示可知,元代戲曲演出已有「披秉」「素扮」「道扮」「藍扮」等名目。「二披秉」即是12科中的「披袍秉笏」, 這一題材的裝扮指官員的裝扮。「二素扮」即穿素服,「二襤扮」即襤褸的打扮,要穿補納之衣,是12科中反映民間生活及窮苦平民等題材中人物的衣著。「道扮」即道家的打扮,是12科中反映「神仙道化」題材中人物的衣著。

到明代傳奇興盛,舞臺美術又有了極大發展。除繼承了元代戲衣裝扮的一定規則外,戲衣的樣式和名稱比起元代戲衣已有了不少的變動。尤其是明代後期「崑山腔」盛行的200多年中,因上演的劇目不斷更新,劇作家對舞臺美術的重視,表演藝術的發展和提高,歌與舞有了更高度的綜合,演員行當的分工更加具體明確,並得到全面發展。由於戲班經濟條件的改善等因素,在舞臺美術方面出現了一個戲衣、盔冠、化妝、砌末、裝置等全面發展的新局面。

京劇服飾

這一時期舞臺美術的發展,在戲曲舞臺美術史上起著集中、提高、承前啟後的作用。如:當時民間戲班行頭已分成衣、盔、雜、把四箱。「衣箱」中又分大衣、布衣。大衣箱中分文扮、武扮、女扮等。戲衣方面,由明代皇常特賜品:「蟒衣曳披」的式樣仿製而來的戲衣蟒袍,於萬曆年間戲班已有使用,它與明代皇帝的服裝中已成龍形的蟒紋相比,只減少一爪,以區別於至尊的御袍。

又如戲衣中的「靠」,這個名稱在《脈望館抄校本古今雜劇》的穿關中已經出現,但當時只有少數劇中的神和人穿用。如《觀音菩薩盂蘭記》中的韋天、《寶光殿天真祝萬壽》中施結觀用金靠,《韓元帥暗渡陣令》中項羽穿烏靠,這說明宮廷戲衣中的「靠」已有金、烏兩種顏色。至明米清初時,「靠」在民間戲班舞臺上已廣泛使用,但是名稱不叫「靠」,而叫「甲」「禮甲」

京劇服飾

當時「靠」(扎甲)已列為武扮穿戴的第一種,但「靠」的色彩在民間演出的戲衣中還沒有分為五色。而《穿戴提綱》中記載宮廷演出的「靠」的色彩已有了黃、紅、綠、白、黑等色。當時民間戲班之戲衣只有五色,至清中葉又出現上五色、下五色。為了利用服裝色彩來渲染舞臺氣氛,清代舞臺上已用全堂色。全堂色是指從大帳、桌圍椅披到劇中人物的戲衣裝扮全用一色。

如喜慶場面用紅色,稱「紅全堂」;喪祭場面用白色,稱「白全堂」;宮廷場面用黃色,稱「黃全堂」。當時這樣的服裝和擺設,只有鹽商的「家班」才能有條件使用。可見明代以來的戲衣是從歷史和現實的生活服飾中,擇取了某些式樣加工美化而成。在裝扮時,又根據劇中人物的官職、職業、身份不同,使之規則化,形成了一套舞臺穿戴規制。

京劇服飾

在宮廷演出和民間戲班裡均如此裝扮。包括服裝、盔帽、靴鞋及一些隨身飾物的服飾,是舞臺人物造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用從歷代生活實際中歸納出來的特殊形制的「繪畫之服」,及其以適合表演為原則的裝扮方法,來表現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齡和性格特徵等,這就是京劇服飾的「衣箱制」和穿戴規則。此後京劇服飾在不斷地創造與發展、改良與革新,但這種風格特徵卻一直保持著。

參考資料:《中國戲曲文化》

相關焦點

  • 京劇服裝是怎麼發展來的,可以分成哪些類別?
    傳統戲衣京劇服裝繼承了傳統戲曲服裝的特點,並在長期實踐中有了豐富和發展。京劇服裝這些改革,不單是追求舞臺上的華美效果,也是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因此是非常可取的。辛亥革命以後出現了所謂「改良戲衣」。為適應京劇表演以虛擬的手法表現生活的藝術風格,要求寫實的時裝戲的時裝和現代戲的生活裝扮的服裝,在用料、款式、尺寸上都應是在真實生活基礎上的進一步加工、提煉和美化。京劇除去表演,需要有導演、音樂、舞臺美術等去共同創造一個完整的藝術精品。
  • 蟒袍:京劇舞臺上最耀眼的「角」
    中國傳統戲曲演出時,演員們為扮演角色所穿著的服飾俗稱"行頭",是一種特定的表演服飾。它歷經元、明、清時代的不斷演變發展,形成了今日的規制。在四大徽班入京後,徽班與漢調藝人同臺演出,二者互相融合,又從崑曲、秦腔與地方民間曲調中汲取營養,最終形成了京劇。
  • 戲曲人生縮影,戲服時裝演變——中國戲曲服裝的起源發展和演變
    中國戲曲的發展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當時俳優歌舞的活動就已經初具雛型,在戲曲角色的創造過程中,一方面依賴演員的語言、唱腔和肢體動作來表現,一方面則靠演員的服飾和化妝來襯託;故而戲曲演員的穿著和道具的使用,可以說在歷經數百年不斷的演變和豐富後,形成了一種通用的舞臺服飾藝術傳統。
  • 《京劇服飾製作技藝研究》《中國服裝史》在京首發
    11月27日,「華夏衣冠:李薇《京劇服飾製作技藝研究》與賈璽增《中國服裝史》首發式暨明代禮服和首飾展示活動」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成功舉行。該活動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染織服裝藝術設計系與東華大學出版社聯合主辦。
  • 中國戲曲學院建校70周年京劇人物繪畫與攝影展舉行
    中國網訊 為了慶祝中國戲曲學院建校70周年,展現辦學七十年來的發展歷程,突出呈現京劇專業的歷史脈絡和辦學優勢,同時體現人才培養的多元性、包容性、豐富性,該校京劇系和黨委宣傳部聯合舉辦京劇人物繪畫與攝影展。杜彥鋒、鄒四維、孫覺非、王梓丞四位與京劇相關的校友和社會賢達通過攝影圖片、丹青妙筆抒懷寄情。
  • 戲服裡有大文章:從京劇行頭裡感受國粹的博大精深
    戲服在京劇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稱之為精華所在,但大部分的人對戲曲服飾都存在著很籠統的認識。藉此機會跟著小編一起來探尋戲服中的國粹風華。清晚期 綠褶子戴橋梁巾花臉泥人 故宮博物院藏 戲劇可以無歌可以無舞但不可沒有裝扮,中國京劇服裝與人物造型同舞臺表演緊密結合,劇中角色的穿戴均有規矩,並遵循「寧穿破不穿錯
  • 中國戲曲學院發布2021年本科招生簡章
    (2)繳費標準及方式中國戲曲學院所有專業考試採取網上繳費,舞臺美術系所有專業初選合格後再繳納考試費160元,其他專業一試100元,二試80元。註:成功繳費後,不得修改報考專業與時間,無論參加考試與否,概不退款。
  • 戲服裡有大文章:從京劇行頭看國粹風華
    戲服在京劇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稱之為精華所在,但大部分的人對戲曲服飾都存在著很籠統的認識。藉此機會跟著小編一起來探尋戲服中的國粹風華。清晚期 綠褶子戴橋梁巾花臉泥人戲劇可以無歌可以無舞但不可沒有裝扮,中國京劇服裝與人物造型同舞臺表演緊密結合,劇中角色的穿戴均有規矩,並遵循「寧穿破不穿錯」的原則,無朝代和地域之分,
  • 梨園夢戲曲文化體驗中心開臺,可供百位小朋友上京劇課程
    「以京劇、崑劇為代表的中國戲曲藝術,是中華傳統文化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深植於每一個中國人身上的文化基因,繼承、發揚、傳播這些優秀的民族文化藝術,是我們責無旁貸的義務。」談及「梨園夢」這一名字的由來,梨園夢文化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周永生說,「梨園」是古代對戲曲班子的別稱,「夢」對應『中國夢』,中國夢更是文化夢,他們希望通過這個中心,讓孩子從小就接觸戲曲,逐漸培養興趣,最終能愛上戲曲,愛上傳統文化。
  • 廣西京劇的守望者,靈動戲畫的開拓人
    2012年6月16日上午九時許,在廣西圖書館多功能大廳裡,人頭攢動、座無虛席、原廣西京劇團團長、國家一級舞臺美術設計師,廣西著名舞美設計家,張忠安先生在作「八桂講壇•中國戲曲與中國戲畫」講座。
  • 譚派傳人作客《衣尚中國》再現《定軍山》
    本期的「歷史空間」環節,融匯了戲曲的起源與興盛,觀眾可以體會到宋元戲曲的質樸天然,崑曲的纏綿婉轉和京劇的慷慨醇厚。由此也揭示出中國的戲曲服飾起源於宋元時期,吸取了漢唐、五代、宋、明、清等服飾特?,取眾家之?,由?代代的前輩宗師不斷創新,?切以「美」 為?的,強化符號、提煉裝飾、?度寫意,完成了?於?活的藝術演變。
  • 試論當下中國戲曲舞美創作的美學追求
    在這兩部獲獎的中國戲曲舞臺設計中,當代中國戲曲舞臺美術設計的藝術觀念和創作方法正發生新變化„ 他們運用抽象簡約的藝術處理方式,對傳統古典的藝術元素進行當代「激活」以及轉換運用,尋找自身文化的元素符號,使中國戲曲舞臺美術走向世界。表明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表明中國藝術精神的價值取向,在當下變成了很多有追求的中國舞臺美術設計師的自覺行為。
  • 《衣尚中國》演繹「戲韻之美」 戲服 彰顯中國人的文化自信
    本期的「歷史空間」環節,融匯了戲曲的起源與興盛,觀眾可以體會到宋元戲曲的質樸天然,崑曲的纏綿婉轉和京劇的慷慨醇厚。由此也揭示出中國的戲曲服飾起源於宋元時期,吸取了漢唐、五代、宋、明、清等服飾特色,取眾家之長,由一代代的前輩宗師不斷創新,一切以「美」 為目的,強化符號、提煉裝飾、高度寫意,完成了高於生活的藝術演變。
  • 《衣尚中國》之「戲韻之美」:戲服,會講故事的全能藝術家
    本期的「歷史空間」環節,融匯了戲曲的起源與興盛,觀眾可以體會到宋元戲曲的質樸天然,崑曲的纏綿婉轉和京劇的慷慨醇厚。由此也揭示出中國的戲曲服飾起源於宋元時期,吸取了漢唐、五代、宋、明、清等服飾特色,取眾家之⻓,由⼀代代的前輩宗師不斷創新,⼀切以「美」為目的,強化符號、提煉裝飾、高度寫意,完成了高於生活的藝術演變。
  • 小劇場,大舞臺,在這裡看到中國戲曲的希望
    「小劇場,大舞臺!」在上海戲曲藝術中心黨委書記、總裁谷好好看來,小劇場戲曲展演正推動上海成為全國戲曲人才與佳作競相呈現的「碼頭」和戲曲原創活力噴湧不息的「源頭」。12月9日至15日,「2020年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將拉開帷幕。本次展演共收到申報劇目68部,涉及25個劇種,為歷屆新高。
  • 京劇電影《大鬧天宮》:讓有限的舞臺變成為無限的舞臺
    梁漢森,出身梨園世家,京劇餘派老生,中國戲曲電影產業聯盟執行主席,作品有《齊天大聖-前傳》《猴王出世》《悟空大戰二郎神》等,擁有豐富的戲曲電影執導經驗,在京劇電影《大鬧天宮》的研討會上,他肯定了電影在拍攝手法上的守正創新。
  • 試論中國戲曲的美學特點(作者:張少卿)
    中國的戲曲,是以演員表演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為基礎,融文學、音樂、美術、舞蹈、武術、雜技等為一體的綜合性舞臺藝術。它體現了中國五千年燦爛的文化和文明古國悠久的歷史傳承。中國的戲曲,古代和現代有很大不同。古代的戲曲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稱為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雜劇傳奇以及地方戲。
  • 《天天向上》「開年大戲」上演中國傳統戲曲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湖南衛視《天天向上》在1月3日晚播出的2021年第一期節目中,用「老祖宗」的戲曲藝術來辦「開年大戲」,收穫收視率三網第一、8個實時熱搜的成績。該期《天天向上》選取中國傳統戲曲中的三個主流流派——京劇、越劇和花鼓戲,邀請對應的專業戲劇演員組成專業顧問團,並邀請金靖、喬欣、林允、霍尊和木子洋等5位影視、音樂等領域的嘉賓,和天天兄弟汪涵、錢楓、大張偉、王一博等4人一道,組成「學員團」,拜師「京劇班」「越劇班」和「花鼓戲班」,學習5個經典唱段——《長坂坡》《霸王別姬》《梁山伯與祝英臺》《劉海砍樵》《補鍋》。
  • 戲曲編劇、導演、製作人李卓群:淺談小劇場戲曲
    編者按 李卓群,生於1985年,北京京劇院編劇、導演、製作人,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北京戲劇家協會會員。本科畢業於中國戲曲學院戲文系,研究生畢業於中國戲曲學院導演系,2011年進入北京京劇院工作。為中國首位跨戲曲文學、戲曲導演專業的碩士研究生。
  • 當京劇舞臺響起西皮圓舞曲
    小劇場京劇《鑑證》劇照攝影/劉昂 ◎水滿則溢當光緒和夢中的珍妃跳起華爾茲,舞臺上響起圓舞曲,只不過這是一首用胡琴伴奏的圓舞曲。字幕一出,觀眾哈哈大笑,隨即一陣掌聲,「西皮圓舞曲」。中國戲曲和曲藝一直很講究暫時「跳出」,以調侃的方式與觀眾直接交流,本質上是把舞臺時空與現實時空打通,自由轉換。「西皮圓舞曲」就起到了這樣的作用,它的出現一改之前戲中的壓抑沉悶,伴隨著光緒與珍妃的愛情「小調調」和華爾茲舞步,一股清新之風撲面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