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這是唐宣宗對白居易的悼念。提起白居易,這位唐代著名的大詩人,我們能想到他《錢塘湖春行》中的"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賦得古原草送別》中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賣炭翁》中的"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他一生專注於寫實諷喻詩歌創作,《新唐書·元稹傳》記載:"元稹尤長於詩,與白居易相埒,天下傳諷,號元和體"。引起當時唐代詩人的爭相模仿,轟轟烈烈的新樂府運動也對中國的詩歌發展烙下了深刻有力的印痕。
白居易將自己的詩歌創新分成四個方面:諷喻詩,閒適詩,感傷詩,律雜詩。樂天一生創作詩歌多達三千餘首,為何他的感傷詩《琵琶行》能讓唐代帝王為之傾倒呢?
唐宣宗曾寫下《吊白居易》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琵琶行》從題目入手,我們能知道這是一首歌行體的長篇敘事詩。所謂歌行,就是可歌可唱,流走自然,像行書一樣行雲流水的作品。
開篇第一句,"潯陽江頭夜送客",就點出了時間、地點、人物。寥寥七字,傳達了多重必要信息,可謂是凝練至極。緊接著後一句"楓葉荻花秋瑟瑟",紅的楓葉和白的荻花,都是秋日的景色,在江頭送別的日子裡只顯得落寞寂寥,滿江訴不盡的離愁別緒。開篇意象密集,可是沒有蕪雜之感,表達的內容簡潔有力的傳達給讀者,自然引出"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的說不清道不明的惆悵別緒。
貞元、元和之際,隨著唐傳奇小說的萌芽與發展,詩壇也出現了許多帶有故事性、抒情性的長篇敘事詩如元稹的《連昌宮詞》,劉禹錫的《泰娘歌》。當然其中翹楚當是白居易的《琵琶行》與《長恨歌》。
琵琶行寫與白樂天被貶江州之際。這次貶謫給本來懷報著"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的白居易,政治熱情有巨大消退。他曾上疏請求捕捉刺殺主站派的宰相,因朝臣嫉妒怨恨。以白居易不是言官,越職進言為理由,細數莫須有的多條罪名。實則是因白居易在《新樂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中針砭時弊,得罪了當朝權貴。
韓愈倡導作詩"不平則鳴",歐陽修言文學要"窮而後工",大底是聖賢發奮,在貶謫黃蘆苦竹繞宅生的江州,白居易殘酒和樂,寫下了餘音嫋嫋飄然千年的絕唱。
《琵琶行》中關於音樂的描寫,歷來是文人津津樂道,想超越模仿卻難望其項背的典範。中國的詩歌,向來和音樂、舞蹈有密不可分的情緣。早在《詩經》時期,人們就從"風雅頌"中體悟到,不同的詩歌應與之相配合不同的音樂。
《琵琶行》中運用一連串的比喻,描寫了音樂給人帶來的絕美感受。大弦如急雨,小弦如私語,《霓裳》《六么》聽聞如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樣妙不可言。也有憂愁暗恨的寥落之聲,亦不缺鐵騎突出的男兒之氣。如果說比喻的修辭手法能給人文學上可以看見的直觀感受,那麼通過白居易的描寫,更多的傳達給人直觀的,仿佛置身其中的音樂享受,更是被歷代文人志士津津樂道的篇章。"輕攏慢捻抹復挑",是對琵琶女指法的細緻描寫。"東船西舫悄無言",唐時明月照應著江水,原本因送別產生的各種離愁別緒,都因一曲琵琶而安靜。琵琶能有如此多的享受,是琵琶女的技藝絕塵,也是白居易的神來之筆,更是有相見恨晚的惺惺相惜之意。
琵琶女曾是京城教坊第一部,奈何"老大嫁作商人婦",聚少離多,坐愁紅顏老,在江邊等歸船,斜暉脈脈,和著相思曲,弦腸一時斷。商女的身世,讓白居易想起自己曾是洛陽牡丹花下客,一心報國,卻被貶江州。曾經輝煌,鮮衣怒馬少年時,是滿樓紅袖招的青衫落拓。現在是取酒還獨傾,卻道天涼好個秋的江州司馬。
人生的大起大落,醞釀了一腔不平之氣。可是他曾因直言進諫被貶,因寫百姓之苦被記恨,因寫眼中事心中意被讒害。他想寫又不敢言,想高歌一曲又沒有管弦,想痛飲大白卻又要和摯友分離……這樣的人生況味,難與世人訴說,即便訴說又怕無人能懂,在眉間心上輾轉數百回也難以消散。
聽聞琵琶女的樂聲,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慨,寫出了流傳千古的絕唱。一個是教坊的商女,一個是江州的司馬,兩人的身份地位,人生閱歷並不相同。白居易能引琵琶女為知己,確實是難能可貴的人道主義精神的體現。琵琶行通過對琵琶女高超彈奏技藝和她不幸經歷的描述,也同時勾勒出了封建社會官僚腐敗、民生凋敝、人才埋沒等不合理現象。白居易對她的遭遇有深切同情,也抒發了詩人對自己無辜被貶的憤懣之情。
在唐代文學史上,許多詩人動輒以王侯自比,真正封侯的也只有盛唐詩人高適一人而已。真正能夠讓皇帝寫悼文的詩人,縱觀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也是屈指可數鳳毛麟角。白居易就是那極為幸運的一個。唐宣宗李忱非常喜歡白居易的詩詞,對於他的逝去表達出了非常沉痛的惋惜。白居易的詩歌一向是平易近人,有老婦能解的美譽。他寫下許多杜鵑啼血字字珠璣的作品,以古時《詩經》、漢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照進詩歌當中,傳達最真摯的民生民情。尤其是"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這兩句既寫出了白居易的文學成就,又給了我們確切評價白居易的最好標準,可見在唐代就已經流傳深廣,千年之後成為不朽名篇,歷來為詩人傳頌讚嘆。
這首詩一經寫出便廣為流傳,不僅僅是因為寫音樂的精彩絕倫,或者是描寫樂曲表情達意的哀婉動人,亦可能是因為詩中有真摯的情感。送別,離愁,貶謫,暗恨,幽怨,說不清道不明的悲傷都釀成幾分樂譜。相遇之後又有欣喜,悲涼,知己,懂得的喜悅哀愁交織綿綿不絕的情愫。所以唐朝的皇帝,才會在白居易仙逝之後,由衷的憑弔,滿懷的不舍與惋惜之意,熔鑄在一首七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