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寒煙起,指間流年過,光陰斑駁的碎影裡,冬至悄然來臨。
白晝最短,黑夜最長,陣陣寒風吹暗了窗前的燈火,片片雪花點染著無盡的思緒。
落雪紛紛,月影彷徨,半枕寒涼,一夜相思長。
季節燃燒著光陰,指尖流年裡,微漾的儘是經年的回憶。
夜未央,是誰在寂寂無聲中,輕觸著記憶的石碑?
雪紛飛,是誰的思念,涼透了這一季的時光。
千年前的一個冬夜,白居易想起了闊別多年的初戀,寫下一首詩,短短20字道盡相思之苦。
《冬至夜懷湘靈》豔質無由見,寒衾不可親。何堪最長夜,俱作獨眠人。
在古代,冬至是闔家團圓的大節日,宦遊異鄉的白居易在冬至夜寫過很多首思念親人的詩歌,「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十一月中長至夜,三千裡外遠行人」……
這首五絕同樣表達了深切的思念之情,只是思念的對象由家人變成了他一生都難以忘懷的初戀——湘靈。
白居易11歲那年,為了躲避戰亂,他的父親將一家人送至宿州符離安居。
白居易在那裡生活了二十二年,所以一直將符離當成自己的故鄉。
也是在那裡,他認識了小他四歲的鄰居女孩,湘靈。
他在詩歌《鄰女》中滿懷深情地追憶了這位美麗可人的鄰家女孩,「娉婷十五勝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蓮」。
在唐朝的詩人中,白居易是典型的晚婚,一直到了三十六歲那年才在母親的逼迫下,迎娶了同僚的從妹。
在此之前,他一直為了湘靈,和母親對峙抗爭。
我們也知道,唐朝的門第階級觀念是非常嚴重的,白居易也算是官僚子弟,後來又高中進士,前途無量,而湘靈卻只是普普通通的農家女孩,白居易的母親自是不同意這門親事
即使兩人青梅竹馬,海誓山盟,終抵不過現實。
兩人分離後,白居易寫了很多相思之作,《感秋寄遠》、《夜雨》、《寄湘靈》、《長相思》等等,就連他最出名的兩首長篇敘事詩《長恨歌》和《琵琶行》,也隱約可見湘靈的影子。
再說回這首《冬至夜懷湘靈》。
「豔質無由見」,開頭一句便道出了他的思念之情。
「豔質」一詞指代的是湘靈,最早出自陳後主的《玉樹後庭花》,「麗宇芳林對高閣,新粧豔質本傾城」,只此二字便可想像湘靈之美。
「無由見」三字將他內心的痛苦直截了當地展現了出來,讓人忍不住想起他的另一首詩,「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鄉遠去不得,無日不瞻望」。
「寒衾不可親」這一句通過描寫悽冷的環境,來抒發他內心的孤寂。
著此一句,不僅冬夜的寒冷可想,詩人孤枕難眠的情態亦復可知。
第三句「何堪最長夜」,不僅點明了冬至黑夜最長的特點,更突出了詩人內心的煎熬。
「何堪」、「不堪」,都是詩詞裡很常見的字眼,「往事何堪說」、「萬事何堪重回首」、「何堪遠別離」等等,無形中將詩人的情感無限放大。
最後一句「俱作獨眠人」,與前文的「寒衾」、「最長夜」相呼應,一個寒夜裡,孤枕獨眠,深陷相思之苦的傷心人便躍然紙上。
最值得玩味的是「俱」字,原本詩人和戀人天涯相隔,一個「俱」字便拉近了兩人的距離。
後來白居易在潯陽江再遇湘靈,年逾40的她依然未婚,想來她的心中也始終未曾放下白居易吧。
這首詩,雖只有短短20字,卻道盡相思之苦,一字一句仿佛是從肺腑鏤出,即使過了千年,依然動人心弦。
四季更迭,秋去冬來,多少情深似海,隨著枯葉飄向遠方。
這世上有多少如夢繁華,就有多少零落成泥;有多少巫山雲雨,便有多少離愁別恨。
幾番霜雪夜未央,萬裡風塵思更長。
如果你也有難以忘懷的初戀,讀讀白居易這首詩,比我想你更心碎。
-END-
作者:解憂詩詞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