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濟南的秋天以一場大雨結束,氣溫驟降,初冬的寒氣撲面而來。山大附中3號樓前小菜地裡上個周還綠油油鬱蔥蔥的菠菜蒜苗開始蔫頭蔫腦。看在眼裡急在心裡,菠菜蒜苗寶寶們總不能「裸奔」著過冬吧!
山大附中初一級清和13班耿子安同學和爸爸討論了一下,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建蔬菜大棚。具體怎麼建大棚?用什麼材料?一無所知。疫情期間家長不得進校,於是只能同學們自己親力親為。
諮詢懂行的師傅,問百度查資料,看視頻找圖片,一通折騰下來,結論如下:木頭、竹片的切割、連接、固定需要專用的氣釘槍、鋸子等工具,操作難度係數大,不適合同學們這種菜鳥級選手。更重要的是同學們在施工過程中很容易被木刺、竹刺幹擾,小傷不大但很難避免,最終選定直徑20mm的PVC管,配上一把PVC管專用剪簡單又靠譜。
班級家委會群裡也在討論如何幫助孩子們達成目標,又避免過度幹預,做到家委會的到位不越位!很快家長們達成共識,家委會校外輔助同學們購買物料,並幫忙運到學校,再由秦浩軒爸爸在校內接貨,完成傳遞,把貨物運送至菜地。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塑料大棚不是上下嘴皮子一碰就憑空誕生的。設計圖紙,搭建模型是第一要務。肯德基的熱飲吸管纖細輕巧,最適合做模型骨架。厚著臉皮要來個十七八根,彎成理想的弧度,熱熔膠槍一一固定支點。不一會兒,精緻小巧的模型立在了硬紙板上。有了模型,向同學們講解起來就方便多了。一番講解下來,同學們個個摩拳擦掌。
眾人拾柴火焰高,第一天午休時間,初一13班 5名身材矯健的同學來到小菜地,按照之前分工,量尺寸的,定點位的,打鋼筋的,做支架的迅速進入角色!先定好點位,用錘頭將25cm長度的鋼筋在劃好的點位砸入土地15cm,外露10cm,緊接著4米的PVC管兩端分別套在菜畦兩側外露鋼筋上,形成一個約1.2米高的半弧,然後中間用PVC管進行橫向連接扎帶固定。僅用一個小時,堅固高大的大棚骨架初具雛形。
第二天,進行第二根橫梁安裝,今天有了更好的主意:在連接2根PVC管時,先用透明膠帶纏繞固定,再用扎帶進行加固定型,這樣施工工藝簡單多了,避免了好幾個同學在一個點位上進行輔助支撐,所以進度大幅提升。裁切五根立柱時,發現與同學們事先計算的尺寸有差異,4米半弧算出來半徑應為1.27米,實際測量不到1.2米,相差約10cm。大家現場討論起來,發現差異在地壟高度本身有差異,而且半弧也不是那麼標準的圓。
第三天,有了前兩天的配合,大家配合起來更順暢,完全沒有了第一天的想幹不知咋幹的狀態,直奔主題。1人加固支架,2人樹立斜杆支撐,2人展開塑料布,隨後5人同時協作撐起塑料布,覆蓋在成型的支架上,四周仔細掩埋,大功告成!在施工的同時,大家還兼顧著給14班的兄弟班建設小組指導、幫忙。張曉老師協調13班利用午休時間並且不幹擾其他同學,又和張豔紅老師組織有了兩個班同學們的通力合作,使得14班的大棚一個中午就基本成型並且蓋上了塑料布,只需次日在此基礎上進行完善加固。
僅用三個中午的時間,13班的自留地上憑空出現一座塑料大棚。這大棚潔白寬敞高大堅固,越看越喜歡,給我們白宮也不換!優秀的大棚引來過往的老師同學嘖嘖讚嘆,友軍紛紛跑來取經,場外指導的預約單已經開到半個月之後了。
塑料大棚的完成標誌著13班的菠菜妹妹蒜苗寶寶溫暖冬季生活的開始。可以說,這是第一個由我們自主設計施工搭建完成的「大型工程項目」,很多沒摸過得工具,這次摸到了;很多只在電視上見過的材料,這次派上用場了;很多只在書本上學過的知識,這次實際應用到了。立柱的高度計算、立體圖形與實物的結合應用、時間的統籌規劃……數學雷老師最是帶勁,講解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幫我們分析計算結果與實際數據偏差的成因,就快在自留地旁邊豎塊黑板開始例題講解了。
至此,班委會成員為班級的服務工作圓滿完成。每當友軍提起提起13班的塑料大棚,每個同學腰板都更直了;十三十四班在商討日後共建蔬菜大棚的過程中,越發親密無間了;同學們望向自留地的眼神,更加含情脈脈了,估計心裡都在糾結:涼拌還是爆炒?蔬菜大棚,給力呀!蔬菜寶寶,加油哦!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田可新 通訊員 杜團章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