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變是中原漢族文明歷史上,少有的幾次重大災難。北宋首都開封被金人攻破,宋徽宗、宋欽宗被俘虜帶回北國,大量的王室子弟、宮女、財物一同被掠,數量之多,境況之悽慘,連官方編撰的史書也不敢詳述,民間一致將之視為恥辱,嶽武穆憤而揮筆,寫下「靖康恥,尤未雪!」,大名鼎鼎的《射鵰英雄傳》也以靖康之變作為開局的線索,兩位正反線的主角一個名「靖」,一個名「康」,可見其影響之大。
對「靖康之變」的起因眾說紛紜,其中有一種說法頗為奇異,說的是「靖康之變」居然是源自北宋一位被譽為「民族英雄」的官員,他「好心辦壞事」卻「引狼入室」,使得兩位皇帝蒙塵,一代帝都化為廢土。這個人名字叫做呼延慶。
開國之後,平海將軍
呼延慶,又名呼慶。在那些文學作品裡,他是開國功臣鐵鞭王呼延贊的後代,能姓呼延自然代表其家族起源與北方少數民族有關。呼延贊出身軍人世家,為驍騎卒,作戰十分英勇,被宋太祖發掘後,作為驍勇的騎將追隨太祖太宗南徵北戰。
作為騎將後代的呼延慶,反倒成了一位水軍將領。他擔任了平海軍指揮使,這平海軍可是一支駐防山東面向渤海的一支水軍,北宋時燕雲十六州失落在遼國人手中,宋遼海上疆界也以渤海中部為界,作為一支一線的軍隊,平海軍也算是宋朝軍中頗有分量的部隊,平海軍自北宋中期以來便是朝廷規模最大的一支禁軍水軍。
身為指揮官的呼延慶自然也不是繡花枕頭,他不但能為將,還是出色的外交官,通曉多國的語言,同時博聞強識,極具口才,善於與人辯論。
聯金抗遼,海上之盟
公元1113年,北宋在「道君皇帝」宋徽宗的治理之下,可謂是每況日下,宋徽宗為了營建各種各樣的園林宮殿大興土木,以蔡京為首的官員為了迎合天子,橫徵暴斂,激起了各處民變,最為有名的便是後來寫成《水滸傳》的梁山,還有江南方臘起義。
此時,在遠離繁花似錦的東京開封的極北之地黑龍江,一位女真完顏族部落的少族長阿骨打,繼承了族長的位置。此時的遼國統治腐朽,國內貴族官員貪汙腐化,只懂爭權奪利以及吃喝玩樂,對周邊各個少數民族還是延續著遼國開國以來的強烈壓迫手段。完顏部落在遼國統治的百年來,每年都被迫向遼國進貢「海東青」這種名貴的鷹,以及生長在東北冰冷江水深處一種稱作「北珠」的珍珠,許多人因為無法上交貢品被遼國定罪,妥妥的一幅東北版的「捕蛇者說」。
常年的壓迫使得各個女真部落深恨遼國,阿骨打繼位的第二年,他就率領2500個女真族人起義反叛,僅僅用了兩年時間便將前來討伐的遼國精銳殺得大敗,並建立起了大金國。
北宋朝廷雖然腐朽,但對遼國的偵察情報工作一直沒有落下,聞知遼國在北方遭遇到勁敵,北宋朝廷一片歡喜,此時距離宋真宗與遼國訂立澶淵之盟已經過了百年,宋徽宗和蔡京等人玩起了大秦遠交近攻的戰略,準備派人前往金國與其聯合一同攻遼,收復燕雲十六州。
作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呼延慶被朝廷任命為出使金國的外交官之一隨同出使,北宋的使團因為陸路的封鎖,便只能從山東渡海前往金國內陸。外交使團之中許多人膽小怕事,登陸後看到有巡邏的士兵居然害怕了起來,只有呼延慶站了出來一力承擔了出使的任務,最終見到了完顏阿骨打。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極為痛恨遼國,對宋朝卻相當地友好,他的幾個孩子如完顏宗幹、完顏宗望、完顏宗弼(就是《說嶽》裡和嶽飛打了一輩子的金兀朮)都很崇尚漢族文化。
完顏阿骨打一聽宋朝來使約定攻遼,當即就點頭同意,和宋朝籤訂了「海上之盟」,約定宋朝出兵攻打遼國西京大同府和南京析津府,戰後金國將燕雲十六州還給宋朝。
畫虎不成反類犬
盟約籤訂,作為使團主要成員的呼延慶,自然是被民間視為了英雄。然而打鐵還需自身硬,再精妙的謀略也要有能夠實現的實力,無論戰國末期秦國遠交近攻這一套玩得再出神入化,終究還是抵不過強大的國力以及戰鬥力旺盛的秦軍。到了宋徽宗治下的北宋朝,完全就是一副扶不起的阿鬥的樣子。
宋徽宗依照和金國的盟約,派出由童貫率領的15萬大軍北上攻遼,卻給世人上演了一幕絕地求敗的大型反轉。在燕地城池相繼投降宋朝,兵力懸殊的前提下,遼國軍隊在耶律大石的率領下僅僅以少數遼軍連敗宋軍,先是在1120年將試圖奇襲遼南京的宋將楊可世部殺得大敗,又在白溝河再次大敗宋朝東路軍种師道,這位在《水滸傳》裡被魯智深尊稱「老種經略相公」的北宋名將,在遼國鐵騎來回衝擊下差點沒死在戰場。
兩年後的1122年,不服輸的宋徽宗再派20萬大軍北伐,匯集了前線的部隊後號稱50萬,結果被耶律大石僅僅以2萬遼軍再次殺敗,逃兵連綿數百裡,丟落兵器物資無數。
還是那個人,還是那個配方,還是那個味道!
宋徽宗狠狠地當了一回運輸大隊長,最終成全了耶魯大石的雙殺,後者憑藉自己超神的威望在遼國滅亡後率軍西徵,建立起雄踞中亞的西遼帝國。
北宋的表現讓金國大跌眼鏡,也讓新興的金國貴族看清了北宋紙老虎的本質,恰好對宋朝親善的太祖完顏阿骨打在1123年去世,他的弟弟,崇尚武力的金太宗完顏晟繼位,他繼位後的第三年就發動了對宋朝的進攻,兩年後攻破開封,史稱「靖康之變」。
經過這麼一場舉國震驚的國難,人們對呼延慶的評價就從外交戰線的功勳英雄,淪落為了釀成靖康之變的國賊。事實上作為北宋正使的馬政,還是副使的呼延慶,從此都從史書裡徹底消失了。或許呼延慶自己也死於國難,又或許他心生愧疚從此隱居鄉野,對於他的結局後人無從知曉。
然而將靖康之變歸咎於呼延慶,這完全就是一種甩鍋的行為,宋朝自太宗一朝以後就伴隨沉重的冗官、冗兵、冗費三個問題,國力被極大地束縛,歷代皇帝極力想要改革卻最終都不了了之,最終腐朽之極的北宋面對生氣勃勃的金國,自然是兵敗如山倒,然而金國進駐中原後腐化得也很快,最終被嶽飛為首的建炎名將打敗,雙方劃地為界,南北對峙。
結語
聯金攻遼這種大事,自然是「肉食者謀之」,宋徽宗拍板的決定,翻車之後卻甩鍋給一個都不算正史的外交官員呼延慶,豈不很是可笑?至於《呼家將》裡面對呼延慶的美化,只不過是民間創作罷了。大名鼎鼎的諸葛亮不也被魯迅先生點評其在《三國演義》裡的形象完全是「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麼?現代之人重拾老調,再次給呼延慶帶上「罪人」的頭套,純粹是拾人牙慧罷了。
本文由歷史經典述說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