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名臣範仲淹幼時家貧,日食三餐不繼,不得已將米煮成薄粥,待凝結後劃成四塊,早晚各食其二,留下「斷齏劃粥」的故事。有同窗見他生活清苦,贈送了些好飯好菜,但他擔心自己吃了魚肉之後,咽不下去粥和鹹菜,婉拒不食。後來,範仲淹官至參知政事,依然堅守廉素。晚年,他諄諄告誡弟子:「老夫平生屢經風波,惟能忍窮,故得免禍。」
於人生而言,「忍窮」二字,難能可貴。當下,不少人浸染浮躁之氣,面對微利之誘而心動,面對五色之惑而目眩,導致為人失度、處事失矩。人生之路,縱有高低起伏,但行穩才能致遠。與其窮困潦倒時幻想一夜暴富,迷茫失意時盼一夜成名,功成名就時便忘乎所以,不如涵養「忍窮」心態,保持奮發狀態,練就定下來的心境、沉下去的作風、低下去的謙遜。歷史經驗表明,無論是成事創業,還是為官做人,涵養「忍窮」心態尤為重要。
不少腐敗官員,都有著「貧苦的童年」,經過「奮鬥的青年」「上升的中年」,最終卻落得個「悲慘的晚年」。他們滑入違法犯罪的深淵,表面看是對財物的貪婪,實為精神上的貧血,在權力加身後逐漸喪失初心、丟失靈魂、迷失自我。他們不是忍受不了貧窮的困苦,而是抵制不住誘惑的「糖衣」,遏制不了貪婪的慾火。不能忍窮,「貧」字多一「點」,就會走向「貪」。
心理動力學裡有個「貧窮情結」,特指那些處處都想佔小便宜、樣樣都想佔為己有的心理現象。比如,有些人參加展覽會,只要是免費的東西,不管自己是否需要,總是樣樣都拿;有些人即便在「富起來」之後,也難以消除心理上「受過窮」,反而進行報復性的享受。曾經寫下千古名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詩人李紳,對貧窮艱辛有著深刻的感悟,然而發跡後卻生活奢靡,最終落得個「削紳三官,子孫不得仕」的下場。有的腐敗分子看到一些商人過得很奢華,「忍窮力」未能抵住誘惑力,「追求像他們一樣的生活」,一念之非不遏,如初食鴉片一般不能自拔,一步步走向罪惡的深淵。
不論是在物質上還是精神上,「忍窮」的關鍵是抱樸守拙。黨員幹部隨著職務的升遷,會面對更多的掌聲和鮮花、誘惑和圍獵,能否保持「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的清醒、「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警醒和「君子檢身、常若有過」的自省,不貪享成功後的光鮮光彩,不貪圖權力背後的名利地位,是避免「成名每在窮苦日,敗事多因得志時」的關鍵。
有句諺語說:「誰在凱旋中戰勝自己,誰就贏得了兩次勝利」。一個人能否廉潔自律,最難戰勝的敵人是自己。從困境到順境,從艱難到成功,思想上會產生放鬆傾向,心理上會幻現虛假安全,這種情況下最容易喪失警覺和警醒。倘能始終保持「忍窮」心態、「如初」狀態,則無敗事。
本文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 姬雪瑩_NN6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