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爆發以後,李隆基的晚年竟然如此悲慘,很多人都想不到

2020-12-17 楚風說歷史

李隆基是武則天與唐高宗李治的孫子,唐睿宗的第三子,唐朝比較有名的皇帝。也是唐朝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他在位期間是唐朝最強盛的時期,同時也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

早期的李隆基,可以用英明神武,睿智果斷,多才多藝來形容。就連武則天都對李隆基很是喜愛。成年後的李隆基更是不得了,先是通過「唐隆政變」誅殺韋後和安樂公主,保住了李家江山。李隆基登基後,又發動了「先天政變」賜死了太平公主並瓦解了太平公主的勢力,完全掌握了國家的大權。

掌握了國家大權的李隆基開始了勵精圖治的徵程。當時大唐經過多次政變,大傷元氣,朝廷制度不能很好的執行。李隆基這時候知道,要想治理好國家就需要賢相進行輔佐,眼光獨到的李隆基先後發現了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等人才,一時間唐朝名相輩出,國家焉有治理不好一說,等到張說為相時期,開元盛世達到了極盛。

開創了開元盛世的李隆基漸漸的失去了過去的進取心,也失去節儉的美德,變的越來越奢靡。朝堂之上開始重用一些阿諛奉承,溜須拍馬之人,比如奸相李林甫。李隆基晚年得到楊貴妃後,更是不理朝政。與此同時由於李隆基聽從李林甫的建議,在邊疆地區重用胡人,像安祿山一人領了三個軍事重鎮的節度使。唐玄宗時期的節度使權力很大,又能管軍事,又能管錢糧,唐朝內輕外重的軍事態勢形成,最終爆發了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數次作死操作

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地方割據勢力過於強大,地方軍事勢力想與大唐王朝爭一下天下,這樣的情況下,就爆發了安史之亂。

其實在安祿山發動叛亂之前,有很多人向李隆基說過安祿山擁兵太重,他日必反。就像張九齡看人更準,因為早在安史之亂爆發的前二十年時就斷言安祿山肯定會反叛,並且說出「亂幽州者,必此胡也。」當時安祿山犯了軍法,奏請處理意見,宰相張九齡毫不猶豫的就批了斬首,可是唐玄宗老眼昏花,放了安祿山,並且給了安祿山更大的權力。就連官官高力士都對李隆基說:「邊將擁兵太重,陛下將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禍發,不可復救,何得謂無憂也。」然而,玄宗連心腹高力士的進言都不聽,真是鬼迷心竅的信任安祿山。

1、玄宗作死第一條——錯殺高仙芝

安祿山起兵後,唐玄宗還一度不相信安祿山會造反,還以為是有人詆毀安祿山而已。等到安祿山起兵六天後,當時叛軍都快打到洛陽時,唐玄宗才知道安祿山確實反叛了。唐玄宗立馬就認命了高仙芝和封常清為大將,防守洛陽,可是京師由於多年沒有歷經過戰爭,軍備廢弛,新招募的士兵多是市井子弟,沒有戰鬥力,使安祿山於公元755年十二月十二日就攻入洛陽。高仙芝和封常清推入潼關,採用堅守不出策略。

唐玄宗見高仙芝和封常清打了敗仗,並且還聽信宦官監軍邊令誠的讒言,以「失律喪師」之罪處斬封常清、高仙芝。李隆基的這個做法完全屬於作死的節奏,前方士氣正是衰弱的時候,不問清原由斬殺大將,怎麼讓有能力的將領帶兵,士兵還會為你賣命嗎?

2、玄宗作死第二條——逼迫哥舒翰出戰

高仙芝被殺後,唐玄宗開始啟用老將哥舒翰,哥舒翰是大唐名將。一開始哥舒翰以病重推脫不去,後來玄宗一再要求,哥舒翰同意掛帥。哥舒翰領兵後,戰爭形式越來越好,各地軍隊趕來,潼關守軍數量高達近二十萬。

同時李光弼與郭子儀率軍接連大敗叛軍史思明部,切斷了叛軍前線與範陽老巢之間的交通線,叛軍東進被張巡阻於雍丘(今河南杞縣),南下又被魯炅阻於南陽(今河南鄧州)。安祿山唯一的出路就是攻破潼關,直入長安,方可問鼎中原。但是哥舒翰把潼關守的固若金湯,安祿山數次攻打都沒有成功。安祿山腹背受敵,一度打算放棄洛陽,回老巢範陽固守。

哥舒翰作為一代名將,已經看出只要自己死守潼關,叛軍遲早會自亂陣腳,到時候自己出擊,肯定會大獲全勝。於是哥舒翰就向玄宗說出了自己的意圖,又向玄宗分析,叛軍一路燒殺搶掠不得民心,過不了叛亂就可以平定。正是由於各地形式越來越利於唐軍,所以這時候唐玄宗有了必勝的自信,再加上楊國忠在一邊煽風點火,李隆基就有了出兵主動出擊的意圖。

安祿山看到強攻不行,就開始用計謀,他讓崔乾佑將老弱病殘的士卒屯於陝郡,精銳兵力隱蔽起來。唐玄宗知道了陝郡就幾千老弱病殘,就讓哥舒翰出兵主動出擊,哥舒翰則看出了這是安祿山的計謀。但是李隆基一再逼迫哥舒翰出兵,哥舒翰怕李隆基像處死高仙芝一樣處死他,只得含淚出兵。最後結果當然是被安祿山伏兵擊敗,大將哥舒翰被捉住,投降了安祿山。潼關也立馬被攻破,長安震動。

就是李隆基的「兩次相助」,安祿山終於要攻入長安,而唐玄宗在安祿山攻入長安之前,早已經帶著楊貴妃姐妹、皇子、皇孫、公主、妃子、楊國忠、韋見素、魏方進、陳玄禮和近侍從延秋門出逃。天子出逃,大唐蒙羞,這全是李隆基的「功勞」。

然而事情還沒結束,當李隆基打算逃到四川的路上,大軍行進到馬嵬坡,六軍將士終於忍無可忍,發動兵變殺死楊國忠等人。李隆基認為雖然楊國忠死有餘辜,但是李隆基覺得楊貴妃身在深宮,不問朝政,不應該被處死,可是六軍將士怒火中燒,怎麼可能放過楊貴妃,最後玄宗為了保全自己,下令高力士縊死了楊貴妃。

玄宗的晚年生活到底有多慘?

馬嵬之變後,李隆基繼續向四川逃去,而太子李亨及其子李倓、李俶北上靈武。太子李亨於公元756年農曆七月十三日在靈武登基為帝,為唐肅宗,遙奉玄宗為太上皇。

李亨繼位屬於強行繼位,這時候唐玄宗李隆基剛到蜀地,還下達了認命太子李亨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組織平叛。沒想到的是,卻收來了太子繼位的消息,玄宗沒有辦法,只能接受這一事實,同時頒布了《命皇太子即皇帝位詔》,承認李亨為皇帝。李隆基的這個決定很重要,唐朝之所以能在此後平定叛亂,維持國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正是權力集中在皇帝手裡,避免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爭鬥,這算是李隆基晚年做的最正確的一件事。

李隆基在蜀地的時候,時常想起當年的那些賢相,如果他們有一個在,自己也不會如此狼狽。想起李林甫和楊國忠,李隆基都是說他們如何如何的奸詐。想起楊貴妃,李隆基無不數次落淚。後來李隆基想到了最後一任賢相張九齡,悔恨當年不聽張九齡的話,處死安祿山就沒有後來的禍事了。在流落蜀地的第二年,他專門遣使至曲江祭奠早已去世的張九齡。

李亨繼位後,任用郭子儀和李光弼,終於奪回長安,李隆基也於公元757年,返回長安。李隆基的剛到長安,李亨就派出三千精兵迎駕(有點示威的嫌疑),而李隆基的六百親軍就直接解散了。肅宗親自在陝西鹹陽望賢驛迎接玄宗,據說肅宗當時沒有穿龍袍,而是穿的臣子的紫袍。玄宗明白了肅宗的意思,親自為兒子穿上龍袍,以承認肅宗的身份。父子見面後,相擁而泣,有人說是肅宗的形象工程,但是我覺得也有父子情在裡面。

李隆基到達長安,因為喜愛興慶宮,所以居住在那裡。李隆基還時常去李亨的大明宮,皇上也時常去李隆基那裡探望。在興慶宮裡,有李隆基的老部下高力士和陳玄禮陪伴著他,肅宗還讓玉真公主和原來的宮女服侍玄宗。所以這時候的李隆基生活也算不錯了。

李隆基始終對楊貴妃的死很是內疚,派人去祭奠貴妃,屢次想改葬貴妃。可是由於大臣反對而終止。李隆基一看名正言順不行,就秘密的派人改葬了貴妃。當時改葬的人還帶回了楊貴妃的香囊,李隆基看到後感覺很悽涼,又讓人畫了楊貴妃的畫像,掛了起來,每天都要看看。

上皇自蜀還,令中使祭奠,詔令改葬。禮部侍郎李揆曰:「龍武將士誅國忠,以其負國兆亂。今改葬故妃,恐將士疑懼,葬禮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於他所。初瘞時以紫褥裹之,肌膚已壞,而香囊仍在。內官以獻,上皇視之悽惋,乃令圖其形於別殿,朝夕視之。《舊唐書》

玄宗居住的興慶宮可以和外面相通,玄宗數次登上長慶樓遊覽,外面的百姓看到李隆基,都跪下山呼萬歲。李隆基自然很高興,還讓這些百姓來宮裡聚餐。玄宗還宴請過將軍郭英乂、王銑等人,並給他們很多賞賜。劍南道的官員以前和李隆基一起共患過難,所以每次去宮中都會去拜見李隆基。這時候的李隆基可以說過的很好啊!玄宗也有點找回了當年當皇帝的感覺。

李隆基是舒服了,但是有人就開始不爽了,從史書記載來看,肅宗還是對玄宗不錯的,可是問題是肅宗的心腹李輔國很討厭玄宗。原因就是當年玄宗覺得他出身閒廄馬家小兒,相貌奇醜無比,所以不得重用他,把他打發到太子宮中。後來因為是肅宗心腹,得以重用,慢慢的權勢越來越大。李輔國先是向肅宗進言,意思就是不能讓太上皇這樣結交外人了,容易發生問題,威脅您的統治。

肅宗不相信,李輔國還是不死心。再次向肅宗進言:意思就是不讓太上皇住在興慶宮了,那裡與外界相通,對誰都不好。不如讓太上皇住在太極宮,這樣比較好。肅宗雖然不同意,但是也不反駁。李輔國就自作主張把玄宗遷到了太極宮,並且在路上還派了很多拿刀的衛士,嚇得玄宗幾次都要落馬,幸虧高力士呵斥了李輔國,才得以收場。

遷入太極宮的李隆基才算悲慘,身邊的人都被李輔國弄走了。高力士被流放,陳玄禮退休後去世。這時候的李隆基才真正成為了孤家寡人,肅宗派一百多個人伺候玄宗。但是這時候肅宗身體也不好,經常很久都不去看望玄宗。而李輔國這樣對太上皇,肅宗竟然也沒有責怪,或許在肅宗心裡也是疑心玄宗的。就像當年李隆基當皇帝時疑心太子李亨一樣,真是風水輪流轉,李隆基或許也沒想到有今天啊!李隆基的最後一年,過的確實比較悲慘,主要是沒人陪著,沒人與自己交流,這點就和當年武則天被趕下皇位一樣,無人問津。公元762年,唐玄宗李隆基鬱鬱而終,僅僅過了十幾天肅宗也駕崩了。

綜上所述,李隆基晚年的生活一開始還可以,只是最後一年多確實比較悲慘,形單影隻,思念楊貴妃的心情越來越盛,可以說是悽涼而死。但是話又說回來了,歷史上的太上皇,除了乾隆皇帝這位太上皇做的比較自在外,哪個太上皇不都一樣悲慘呢?李隆基作為安史之亂爆發的首要責任人,和那些因為戰亂而流離失所的百姓,和那些戰死的將士,和那些因為戰亂失去親人的人們來比,李隆基晚年還是過的不錯的。

相關焦點

  • 安史之亂中,李亨為何能成功篡奪唐玄宗李隆基的皇位?
    昔日李隆基就曾降旨誅殺了李亨的兄長李瑛。李隆基登基後,確實曾勵精圖治,將大唐國力推向了頂點。但不可否認的是,權力是一個讓人為之著迷、變得癲狂的東西。隨著李隆基日漸老邁,他越發不捨得放下手中的權力。在防備外人奪權的同時,李隆基也在提防著自己的兒子。這其中自然包括李亨。安史之亂中的父子倆安史之亂爆發後,叛軍一路勢若破竹,兵鋒直指京師長安。僅用了不到一年時間,叛軍就攻破了長安的屏障:潼關。
  • 唐玄宗作為一代英主,為什麼在他統治時期會爆發安史之亂?
    唐朝先有唐太宗李世民執政的貞觀之治,後有唐高宗李治執政的永徽之治,還包括武則天執政時期的治宏貞觀,政啟開元,貞觀遺風,唐玄宗李隆基執政初期的也有開元盛世,使得唐朝的國力空前絕後。安史之亂發生,唐朝國力自此由盛轉衰,究竟是何原因,使得安史之亂爆發呢?
  • 唐朝的「霍去病」王忠嗣,要是他還活著,安史之亂還會發生麼?
    歷史有時候就是讓人充滿無限感慨,比如有的人有的事,往往就是在不經意間發生的,可是等到後來回頭仔細看看,又覺得很多事情要是當初換一種方式發生,是不是就會不一樣呢?王忠嗣被稱之為唐朝的「霍去病」,英勇無敵,可惜就是英年早逝,過早被誣陷以至於抑鬱而終,有人說要是王忠嗣還活著,安史之亂是否還會發生呢?
  • 唐朝安史之亂,兩大叛軍首領都被自己兒子所殺,唐玄宗被兒子退位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朝重要的歷史轉折點,曾經一度強盛的大唐王朝,從此開始走向衰落;大唐天寶末年,掌握20萬雄兵,身兼平盧、範陽、河東三鎮節度的唐朝將領安祿山,發起叛亂,一路攻下洛陽、長安,逼得唐玄宗逃亡蜀地。這場戰爭前後持續了八年之久,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由此銳減。導致這場殘酷內亂的叛軍主要首領安祿山、史思明二人,也沒得到好下場,都被自己的兒子所殺。
  • 唐朝安史之亂是胡人作亂,參與平叛的將領,竟也有很多胡人將領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中期由唐朝胡人節度使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但其實參與平定安史之亂的將領也有很多胡人將領,我們來一起看看有哪些將領:
  • 安史之亂時,為何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三人都打不過安祿山?
    安史之亂前,哥舒翰、安祿山、高仙芝、封常清堪稱大唐四大名將。然而安史亂起,封常清、高仙芝因敗於安祿山而先後被斬,哥舒翰潼關一戰戰敗被俘,之後被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所殺。為何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三人均不是安祿山的對手,真的只是因為唐玄宗李隆基亂指揮嗎?
  • 安史之亂時逆賊猖狂的洛陽城
    天寶年間唐玄宗李隆基暮年逐步昏憒,內有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當道,外有安祿山如許的野心勃勃之輩橫行,終究釀成了安史之亂這場大劫。前面說過,若是李隆基也和太宗、高宗一樣,活到五十年就「嘎嘣」了,必定也能算得上歷史上少有的一代明君。
  • 安祿山、史思明,這對安史之亂的好搭檔,為啥都死於親兒子之手?
    「安史之亂」的兩位主角:安祿山、史思明作為唐軍統帥,為了攫取更大權力,起兵反叛自己效力的朝廷,讓繁華的大唐生靈塗炭;戲劇的是,這倆人後來都被各自的親兒子殺死,其原因也是為了權力。但這樣的人,內心是沒什麼道德觀、廉恥心的,更沒啥忠義的概念。李隆基是如此的欣賞他,不僅任命他兼任平盧、範陽和河東三鎮節度使,還經常召他進京,甚至能忍受自己的愛妃楊玉環跟他不清不楚,皇帝做到這份上,也算是天恩浩蕩了。但安祿山這種人,沒有什麼感恩的概念,而是典型的得隴望蜀、永不知足。
  • 安史之亂究竟意味著什麼?為什麼至今國人都無法完全走出其影響?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也是大唐從一個開放帝國向一個內斂國家的轉變。從此以後,盛唐氣象不再,疆土日益緊縮,華夏精神低沉。那麼,安史之亂究竟意味著什麼?為什麼至今國人都無法完全走出其影響?一、安史之亂的巨大影響1、唐帝國隕滅安史之亂爆發之前,唐朝正處於開疆拓土的「帝國時代」。不僅人口恢復增長到8000餘萬,國土面積也達到極盛,廣大的西域被唐軍牢牢掌控,甚至直接和大食帝國接壤,並爆發過有名的「怛羅斯之戰」。
  • 盛世李唐百國來朝,繁華安樂歌舞昇平,因何一亂頃國?
    漢將白骨胡塵踏,一場風流一場亂。大唐在李世民,武則天和前期的李隆基苦心治理下,國運蒸蒸日上,四海昇平,百姓安居樂業,此時的大唐好不繁華。可是這般恢弘的大唐卻為何會落個如此狼狽的下場?創開元盛世,卻也識人不清,隆基晚期誤國。
  • 為何唐朝會爆發安史之亂?沒錢養軍隊?原來還有這個原因
    公元755年,強盛許久的大唐帝國在內部爆發了一場長達8年的叛亂,這場叛亂直接導致大唐帝國的經濟、軍事不堪重負,國力銳減,國野權威能力也不斷下降,這便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安史之亂!
  • 為何唐朝會爆發安史之亂?沒錢養軍隊?這個原因比較重要
    任何一個強大的帝國,最可怕的敵人均來自內部—佚名公元755年,強盛許久的大唐帝國在內部爆發了一場長達8年的叛亂,這場叛亂直接導致大唐帝國的經濟、軍事不堪重負,國力銳減,國野權威能力也不斷下降,這便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安史之亂!
  • 李隆基的晚年生活有多悽慘?
    可是,天寶以後,近60歲的李隆基經過了30年的勵精圖治,看到他親手治理下無比輝煌的唐帝國,頓時鬆懈下來,他以為以唐帝國如此雄厚的國力,他可以吃老本了,於是怠於政事,重用李林甫,楊國忠等人,政治迅速腐敗,宦官專政,有野心的蕃將安祿山等人興起,中央王朝對藩鎮的控制力迅速降低,終於爆發將唐朝推向萬劫不復的安史之亂。
  • 航拍李隆基泰陵:陵山已成空殼子,石刻保存完整,神道像機場跑道
    李顯去世以後,韋皇后垂簾聽政,眼看又是下一個武則天,李隆基急了,去找他姑姑太平公主,倆人一拍即合,發動了一場政變,殺了韋皇后一家,扶李旦上位做皇帝。接下來,李隆基和姑姑的矛盾又出來了。李隆基一不做二不休,又殺了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這麼狠,顯然他是有野心的。
  • 安史之亂中,那些有名詩人們的結局怎樣?杜甫王維都沒有李白慘
    公元755年,「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導致大唐帝國一蹶不振,致使無數百姓生離死別的「安史之亂」爆發,生活在這個時期的著名詩人們也不幸被捲入其中。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他們的人生,一起看看那個動亂不安的年代裡那些著名詩人們不同的命運。
  • 安史之亂持續八年之久,傷亡達三十多萬,大唐經此一戰由盛轉衰
    安史之亂之所以會發生,其實是有很多個因素的作用共同構成的。從經濟矛盾來看,雖然這個時期是稍有的盛世,但並不代表著底下的百姓都過得很好,其實貧富差距還是挺大的,上層的貴族過著奢侈糜爛的生活,而很多百姓還在因為失去土地苦惱著,沒有土地意味著就要成為流民。再從階級矛盾來看,李林甫、楊國忠等人任職期間,只為自己謀利,實為奸臣當道,誤國誤民。
  • 安史之亂給生產技術帶來哪些社會影響?
    因此,為了解決北方人南遷後的人地矛盾問題,改變生產技術,不僅促進了長江中下遊的社會經濟發展。河流間接地成為引發長江中下遊社會結構變化的因素之一。一、它改變了國家經濟中心和政治中心的空間格局在安史之亂之前,該國的金融中心與政治軍事中心呈現出東西方的關係。該國的財稅主要依靠黃河流域。
  • 安史之亂後唐朝就完了?被特克斯勒效應所騙的不是你一個人!
    但是自從安史之亂後,唐朝迅速由盛轉衰,從此之後許多人都已經說不出來唐代有哪些皇帝、有哪些大臣,而唐代後期的大詩人李商隱、杜牧等,更多的也只是了解他們的文學作品,至於詩人們生活在中唐還是晚唐,恐怕能準確說出來的人寥寥無幾。
  • 安祿山如此強大的軍隊,為何安史之亂不到八年就被平定了?
    唐朝爆發的安史之亂並不是10年才平定的,安史之亂開始於公元前755年12月到公元前763年2月就被平定了,當時只花了不到8年的時間。安祿山雖然有非常強大的軍隊,但是當時的唐朝處於最鼎盛的時期,無論是軍隊還是物質都是比較豐富的,這時候的唐朝根本不用害怕任何的敵人。
  • 安史之亂對唐朝文壇有多大影響?當時最牛的幾個詩人都在幹什麼?
    唐朝天寶十四載,安祿山以擔心國家安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於範陽起兵,安史之亂就此爆發。次年叛軍攻破長安,唐玄宗逃至馬嵬驛,太子李亨暗中聯繫陳玄禮,殺了楊國忠,並逼唐玄宗處死楊貴妃。763年,歷時七年有餘的安史之亂終於結束。安史之亂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也對唐朝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那麼安史之亂對唐朝的文壇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我們了解一下當時的著名詩人都在做什麼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