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是武則天與唐高宗李治的孫子,唐睿宗的第三子,唐朝比較有名的皇帝。也是唐朝在位時間最久的皇帝,他在位期間是唐朝最強盛的時期,同時也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
早期的李隆基,可以用英明神武,睿智果斷,多才多藝來形容。就連武則天都對李隆基很是喜愛。成年後的李隆基更是不得了,先是通過「唐隆政變」誅殺韋後和安樂公主,保住了李家江山。李隆基登基後,又發動了「先天政變」賜死了太平公主並瓦解了太平公主的勢力,完全掌握了國家的大權。
掌握了國家大權的李隆基開始了勵精圖治的徵程。當時大唐經過多次政變,大傷元氣,朝廷制度不能很好的執行。李隆基這時候知道,要想治理好國家就需要賢相進行輔佐,眼光獨到的李隆基先後發現了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等人才,一時間唐朝名相輩出,國家焉有治理不好一說,等到張說為相時期,開元盛世達到了極盛。
開創了開元盛世的李隆基漸漸的失去了過去的進取心,也失去節儉的美德,變的越來越奢靡。朝堂之上開始重用一些阿諛奉承,溜須拍馬之人,比如奸相李林甫。李隆基晚年得到楊貴妃後,更是不理朝政。與此同時由於李隆基聽從李林甫的建議,在邊疆地區重用胡人,像安祿山一人領了三個軍事重鎮的節度使。唐玄宗時期的節度使權力很大,又能管軍事,又能管錢糧,唐朝內輕外重的軍事態勢形成,最終爆發了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數次作死操作
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地方割據勢力過於強大,地方軍事勢力想與大唐王朝爭一下天下,這樣的情況下,就爆發了安史之亂。
其實在安祿山發動叛亂之前,有很多人向李隆基說過安祿山擁兵太重,他日必反。就像張九齡看人更準,因為早在安史之亂爆發的前二十年時就斷言安祿山肯定會反叛,並且說出「亂幽州者,必此胡也。」當時安祿山犯了軍法,奏請處理意見,宰相張九齡毫不猶豫的就批了斬首,可是唐玄宗老眼昏花,放了安祿山,並且給了安祿山更大的權力。就連官官高力士都對李隆基說:「邊將擁兵太重,陛下將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禍發,不可復救,何得謂無憂也。」然而,玄宗連心腹高力士的進言都不聽,真是鬼迷心竅的信任安祿山。
1、玄宗作死第一條——錯殺高仙芝
安祿山起兵後,唐玄宗還一度不相信安祿山會造反,還以為是有人詆毀安祿山而已。等到安祿山起兵六天後,當時叛軍都快打到洛陽時,唐玄宗才知道安祿山確實反叛了。唐玄宗立馬就認命了高仙芝和封常清為大將,防守洛陽,可是京師由於多年沒有歷經過戰爭,軍備廢弛,新招募的士兵多是市井子弟,沒有戰鬥力,使安祿山於公元755年十二月十二日就攻入洛陽。高仙芝和封常清推入潼關,採用堅守不出策略。
唐玄宗見高仙芝和封常清打了敗仗,並且還聽信宦官監軍邊令誠的讒言,以「失律喪師」之罪處斬封常清、高仙芝。李隆基的這個做法完全屬於作死的節奏,前方士氣正是衰弱的時候,不問清原由斬殺大將,怎麼讓有能力的將領帶兵,士兵還會為你賣命嗎?
2、玄宗作死第二條——逼迫哥舒翰出戰
高仙芝被殺後,唐玄宗開始啟用老將哥舒翰,哥舒翰是大唐名將。一開始哥舒翰以病重推脫不去,後來玄宗一再要求,哥舒翰同意掛帥。哥舒翰領兵後,戰爭形式越來越好,各地軍隊趕來,潼關守軍數量高達近二十萬。
同時李光弼與郭子儀率軍接連大敗叛軍史思明部,切斷了叛軍前線與範陽老巢之間的交通線,叛軍東進被張巡阻於雍丘(今河南杞縣),南下又被魯炅阻於南陽(今河南鄧州)。安祿山唯一的出路就是攻破潼關,直入長安,方可問鼎中原。但是哥舒翰把潼關守的固若金湯,安祿山數次攻打都沒有成功。安祿山腹背受敵,一度打算放棄洛陽,回老巢範陽固守。
哥舒翰作為一代名將,已經看出只要自己死守潼關,叛軍遲早會自亂陣腳,到時候自己出擊,肯定會大獲全勝。於是哥舒翰就向玄宗說出了自己的意圖,又向玄宗分析,叛軍一路燒殺搶掠不得民心,過不了叛亂就可以平定。正是由於各地形式越來越利於唐軍,所以這時候唐玄宗有了必勝的自信,再加上楊國忠在一邊煽風點火,李隆基就有了出兵主動出擊的意圖。
安祿山看到強攻不行,就開始用計謀,他讓崔乾佑將老弱病殘的士卒屯於陝郡,精銳兵力隱蔽起來。唐玄宗知道了陝郡就幾千老弱病殘,就讓哥舒翰出兵主動出擊,哥舒翰則看出了這是安祿山的計謀。但是李隆基一再逼迫哥舒翰出兵,哥舒翰怕李隆基像處死高仙芝一樣處死他,只得含淚出兵。最後結果當然是被安祿山伏兵擊敗,大將哥舒翰被捉住,投降了安祿山。潼關也立馬被攻破,長安震動。
就是李隆基的「兩次相助」,安祿山終於要攻入長安,而唐玄宗在安祿山攻入長安之前,早已經帶著楊貴妃姐妹、皇子、皇孫、公主、妃子、楊國忠、韋見素、魏方進、陳玄禮和近侍從延秋門出逃。天子出逃,大唐蒙羞,這全是李隆基的「功勞」。
然而事情還沒結束,當李隆基打算逃到四川的路上,大軍行進到馬嵬坡,六軍將士終於忍無可忍,發動兵變殺死楊國忠等人。李隆基認為雖然楊國忠死有餘辜,但是李隆基覺得楊貴妃身在深宮,不問朝政,不應該被處死,可是六軍將士怒火中燒,怎麼可能放過楊貴妃,最後玄宗為了保全自己,下令高力士縊死了楊貴妃。
玄宗的晚年生活到底有多慘?
馬嵬之變後,李隆基繼續向四川逃去,而太子李亨及其子李倓、李俶北上靈武。太子李亨於公元756年農曆七月十三日在靈武登基為帝,為唐肅宗,遙奉玄宗為太上皇。
李亨繼位屬於強行繼位,這時候唐玄宗李隆基剛到蜀地,還下達了認命太子李亨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組織平叛。沒想到的是,卻收來了太子繼位的消息,玄宗沒有辦法,只能接受這一事實,同時頒布了《命皇太子即皇帝位詔》,承認李亨為皇帝。李隆基的這個決定很重要,唐朝之所以能在此後平定叛亂,維持國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正是權力集中在皇帝手裡,避免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爭鬥,這算是李隆基晚年做的最正確的一件事。
李隆基在蜀地的時候,時常想起當年的那些賢相,如果他們有一個在,自己也不會如此狼狽。想起李林甫和楊國忠,李隆基都是說他們如何如何的奸詐。想起楊貴妃,李隆基無不數次落淚。後來李隆基想到了最後一任賢相張九齡,悔恨當年不聽張九齡的話,處死安祿山就沒有後來的禍事了。在流落蜀地的第二年,他專門遣使至曲江祭奠早已去世的張九齡。
李亨繼位後,任用郭子儀和李光弼,終於奪回長安,李隆基也於公元757年,返回長安。李隆基的剛到長安,李亨就派出三千精兵迎駕(有點示威的嫌疑),而李隆基的六百親軍就直接解散了。肅宗親自在陝西鹹陽望賢驛迎接玄宗,據說肅宗當時沒有穿龍袍,而是穿的臣子的紫袍。玄宗明白了肅宗的意思,親自為兒子穿上龍袍,以承認肅宗的身份。父子見面後,相擁而泣,有人說是肅宗的形象工程,但是我覺得也有父子情在裡面。
李隆基到達長安,因為喜愛興慶宮,所以居住在那裡。李隆基還時常去李亨的大明宮,皇上也時常去李隆基那裡探望。在興慶宮裡,有李隆基的老部下高力士和陳玄禮陪伴著他,肅宗還讓玉真公主和原來的宮女服侍玄宗。所以這時候的李隆基生活也算不錯了。
李隆基始終對楊貴妃的死很是內疚,派人去祭奠貴妃,屢次想改葬貴妃。可是由於大臣反對而終止。李隆基一看名正言順不行,就秘密的派人改葬了貴妃。當時改葬的人還帶回了楊貴妃的香囊,李隆基看到後感覺很悽涼,又讓人畫了楊貴妃的畫像,掛了起來,每天都要看看。
上皇自蜀還,令中使祭奠,詔令改葬。禮部侍郎李揆曰:「龍武將士誅國忠,以其負國兆亂。今改葬故妃,恐將士疑懼,葬禮未可行。」乃止。上皇密令中使改葬於他所。初瘞時以紫褥裹之,肌膚已壞,而香囊仍在。內官以獻,上皇視之悽惋,乃令圖其形於別殿,朝夕視之。《舊唐書》
玄宗居住的興慶宮可以和外面相通,玄宗數次登上長慶樓遊覽,外面的百姓看到李隆基,都跪下山呼萬歲。李隆基自然很高興,還讓這些百姓來宮裡聚餐。玄宗還宴請過將軍郭英乂、王銑等人,並給他們很多賞賜。劍南道的官員以前和李隆基一起共患過難,所以每次去宮中都會去拜見李隆基。這時候的李隆基可以說過的很好啊!玄宗也有點找回了當年當皇帝的感覺。
李隆基是舒服了,但是有人就開始不爽了,從史書記載來看,肅宗還是對玄宗不錯的,可是問題是肅宗的心腹李輔國很討厭玄宗。原因就是當年玄宗覺得他出身閒廄馬家小兒,相貌奇醜無比,所以不得重用他,把他打發到太子宮中。後來因為是肅宗心腹,得以重用,慢慢的權勢越來越大。李輔國先是向肅宗進言,意思就是不能讓太上皇這樣結交外人了,容易發生問題,威脅您的統治。
肅宗不相信,李輔國還是不死心。再次向肅宗進言:意思就是不讓太上皇住在興慶宮了,那裡與外界相通,對誰都不好。不如讓太上皇住在太極宮,這樣比較好。肅宗雖然不同意,但是也不反駁。李輔國就自作主張把玄宗遷到了太極宮,並且在路上還派了很多拿刀的衛士,嚇得玄宗幾次都要落馬,幸虧高力士呵斥了李輔國,才得以收場。
遷入太極宮的李隆基才算悲慘,身邊的人都被李輔國弄走了。高力士被流放,陳玄禮退休後去世。這時候的李隆基才真正成為了孤家寡人,肅宗派一百多個人伺候玄宗。但是這時候肅宗身體也不好,經常很久都不去看望玄宗。而李輔國這樣對太上皇,肅宗竟然也沒有責怪,或許在肅宗心裡也是疑心玄宗的。就像當年李隆基當皇帝時疑心太子李亨一樣,真是風水輪流轉,李隆基或許也沒想到有今天啊!李隆基的最後一年,過的確實比較悲慘,主要是沒人陪著,沒人與自己交流,這點就和當年武則天被趕下皇位一樣,無人問津。公元762年,唐玄宗李隆基鬱鬱而終,僅僅過了十幾天肅宗也駕崩了。
綜上所述,李隆基晚年的生活一開始還可以,只是最後一年多確實比較悲慘,形單影隻,思念楊貴妃的心情越來越盛,可以說是悽涼而死。但是話又說回來了,歷史上的太上皇,除了乾隆皇帝這位太上皇做的比較自在外,哪個太上皇不都一樣悲慘呢?李隆基作為安史之亂爆發的首要責任人,和那些因為戰亂而流離失所的百姓,和那些戰死的將士,和那些因為戰亂失去親人的人們來比,李隆基晚年還是過的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