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究竟意味著什麼?為什麼至今國人都無法完全走出其影響?

2020-12-15 東西南北一壺酒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也是大唐從一個開放帝國向一個內斂國家的轉變。從此以後,盛唐氣象不再,疆土日益緊縮,華夏精神低沉。那麼,安史之亂究竟意味著什麼?為什麼至今國人都無法完全走出其影響?

一、安史之亂的巨大影響

1、唐帝國隕滅

安史之亂爆發之前,唐朝正處於開疆拓土的「帝國時代」。不僅人口恢復增長到8000餘萬,國土面積也達到極盛,廣大的西域被唐軍牢牢掌控,甚至直接和大食帝國接壤,並爆發過有名的「怛羅斯之戰」。

但是國內突發的叛亂,讓高仙芝被迫攜邊軍回國平叛,西域從此盡失,吐蕃趁機取代了唐帝國的權利真空,一度控制敦煌,威嚇長安!巨唐從此隕滅,帝國終將平凡。

2、社會經濟嚴重破壞,經濟重心進一步南移

戰爭對於社會經濟的破壞是極其嚴重的,由於安史之亂主要爆發於北方的黃河流域,因此大量北民南遷,江南經濟進一步發展,並開始趕超。朝廷從此開始仰給東南,北方經濟則一度陷入殘破。

3、人口折損泰半

戰亂爆發前,唐朝的人口達到8000-9000萬,但是恐怖的戰爭幾乎折損了泰半人口。歷史典籍中的記載可窺其中一二,「洛陽四面數百裡州縣,皆為丘墟」,「汝、鄭等州,比屋蕩盡,人悉以紙為衣」。套用曹操的話那就是「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據測算,戰亂平息後唐朝的人口怕是只有不到3000萬!人口損失率接近70%!要知道,人口是一切財富的基礎,沒有人口就意味著沒有足夠的稅收,政府財政自然捉襟見肘!

4、中央集權減弱,藩鎮林立作亂

安史之亂後,唐朝中央政府對於地方的管控能力已經很低,在北方地區,由於藩鎮林立,聽從中央號令的可謂少之又少,節度使權力之大堪比一方諸侯。幸得東南地區的節度使尚聽從中央,朝廷不至於餓死。

5、財政改革,加大盤剝

由於人口的巨大損失,導致稅基大幅減少,因此朝廷為了緩解財政困難,就開始變著法的「伸手要錢」。一開始第五埼整了一個榷鹽法,政府壟斷食鹽買賣,從中牟利;而後劉晏上任,通過改革榷鹽法、整頓漕運、實行常平法的方式收錢;再之後,宰相楊炎推行兩稅法,對於民眾盤剝更甚。

6、夷夏之防再起

雖然說中國很早就有所謂的夷夏之防,但是民族大融合後,這種觀念淡薄了許多,盛唐時期更是胡漢一家,不分你我。但是安史之亂就如同一個巨大的警鐘,不少人夷夏觀念復闢,開放、包容、自信的精神狀態從此轉變為內斂、封閉、守舊。不遑論之為公元8世紀的精神危機。

7、西域從此埋下隱患

中國對西域的控制可以追溯到西漢,到唐朝時控制力度尤甚,中原文明對於西域的影響也更加深刻。但是戰亂之後,西域長期脫離中原暈染,久而久之,離心力自然增強。我們現在的「邊疆危機」,正是兩種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鋒。

8、佛教興起

宗教之所以神奇,就在於人們總是喜歡在戰爭頻仍的時候信奉它,因為身為漂泊浮萍,總想有個心靈天國來慰藉自己的困苦肉身。加上後代的唐朝皇帝不少也推崇佛教,佛教勢力勃興。若不是唐武宗會昌滅佛,恐怕將直接影響統治根基。

二、為何至今安史之亂影響仍在

雖然說,安史之亂爆發於一千多年前,看似離我們遙不可及。但是,其影響至今仍然在。

首先,國人的精神危機可以追溯於此。內斂、封閉、守舊、謙遜、尚文成為標配,骨子裡的血性、張揚、開放、自信、包容變成難以見到的隱藏屬性。雖然無法判定哪個更好,但是大國崛起,思想若不先行,怕是也如空中樓閣一樣只存在於遐想之中。

其次,「邊疆危機」也肇始於此。西域游離於中原文明的時間很長,根上就是安史之亂。從此導致文化基因斷層,始終都有一股察覺不到的文化離心力在作祟。

而安史之亂,帶給我們的思考恐怕遠遠不止這些。倘若我們真想夢回盛唐,沒有強文化支撐,怕是也要為他人做嫁衣罷了。畢竟,真正凝聚人心的,還是精神文化層面。

相關焦點

  • 安史之亂對唐朝文壇有多大影響?當時最牛的幾個詩人都在幹什麼?
    唐朝天寶十四載,安祿山以擔心國家安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於範陽起兵,安史之亂就此爆發。次年叛軍攻破長安,唐玄宗逃至馬嵬驛,太子李亨暗中聯繫陳玄禮,殺了楊國忠,並逼唐玄宗處死楊貴妃。763年,歷時七年有餘的安史之亂終於結束。安史之亂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也對唐朝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那麼安史之亂對唐朝的文壇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我們了解一下當時的著名詩人都在做什麼就知道了。
  • 安史之亂給生產技術帶來哪些社會影響?
    一、它改變了國家經濟中心和政治中心的空間格局在安史之亂之前,該國的金融中心與政治軍事中心呈現出東西方的關係。該國的財稅主要依靠黃河流域。政治團體人員的選擇是在關東和關西部署文職和軍事;軍事防禦的中心是關中-華北,平原為中心,四海格局也得到控制。
  • 安史之亂持續八年之久,傷亡達三十多萬,大唐經此一戰由盛轉衰
    安史之亂之所以會發生,其實是有很多個因素的作用共同構成的。從經濟矛盾來看,雖然這個時期是稍有的盛世,但並不代表著底下的百姓都過得很好,其實貧富差距還是挺大的,上層的貴族過著奢侈糜爛的生活,而很多百姓還在因為失去土地苦惱著,沒有土地意味著就要成為流民。再從階級矛盾來看,李林甫、楊國忠等人任職期間,只為自己謀利,實為奸臣當道,誤國誤民。
  • 安史之亂懸疑探究:常山郡得而復失,究竟是誰之過?
    如果安史之亂就此結束,那麼在論功行賞的時候,大家肯定會把顏杲卿撥亂反正看成是整個戰役的轉折點。換言之,有這樣一個功勞,任何家族只要不犯死罪,他們都有資格與大唐帝國同呼吸、共命運。這樣一個大功勞,在提交戰報的時候應該怎麼寫呢?
  • 唐玄宗作為一代英主,為什麼在他統治時期會爆發安史之亂?
    唐朝先有唐太宗李世民執政的貞觀之治,後有唐高宗李治執政的永徽之治,還包括武則天執政時期的治宏貞觀,政啟開元,貞觀遺風,唐玄宗李隆基執政初期的也有開元盛世,使得唐朝的國力空前絕後。安史之亂發生,唐朝國力自此由盛轉衰,究竟是何原因,使得安史之亂爆發呢?
  • 為何唐朝會爆發安史之亂?沒錢養軍隊?原來還有這個原因
    公元755年,強盛許久的大唐帝國在內部爆發了一場長達8年的叛亂,這場叛亂直接導致大唐帝國的經濟、軍事不堪重負,國力銳減,國野權威能力也不斷下降,這便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安史之亂!
  • 為何唐朝會爆發安史之亂?沒錢養軍隊?這個原因比較重要
    任何一個強大的帝國,最可怕的敵人均來自內部—佚名公元755年,強盛許久的大唐帝國在內部爆發了一場長達8年的叛亂,這場叛亂直接導致大唐帝國的經濟、軍事不堪重負,國力銳減,國野權威能力也不斷下降,這便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安史之亂!
  • 唐玄宗為什麼要在安史之亂後讓出皇位?
    安史之亂叛軍攻入長安,唐玄宗倉皇逃跑,馬嵬驛一出兵變,楊貴妃被迫自縊,一代「聖君」威嚴掃地。在愛情與江山之中,唐玄宗選擇了後者,這也說明他是不可能放棄皇位的。面對滿目瘡痍的江山,年老遲暮的皇帝,心裡只想著向蜀地逃跑。臨行前,當地百姓攔路請求皇帝留下來,帶領大家討伐叛軍。
  • 經歷八年安史之亂後,為何唐朝還能苦撐150年之久?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比起安史之亂前,大唐王朝遠播四方的強大榮耀來,安史之亂後的中晚唐,卻也有個公認亮點:命硬。安史之亂結束後,差點被要了老命的唐王朝,也基本是被大放血:河西走廊和安西盡數淪陷,吐蕃的鐵蹄一度殺到長安眼皮底下。中原大地也是藩鎮四起,各處藩鎮畫地為牢,動不動就與唐王朝叫板,內部還有宦官朋黨來回折騰。
  • 食人三萬餘,擋幾十萬兵,安史之亂中名將張巡的功過是非
    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一路勢如破竹,給李唐江山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安祿山以徵討楊國忠為名,正式舉起反旗,從範陽起兵。這個三百多斤的胖子,玄宗的乾兒子、偷羊的胡人以無限勇猛之勢奔著李唐江山席捲而來。
  • 安史之亂時逆賊猖狂的洛陽城
    天寶年間唐玄宗李隆基暮年逐步昏憒,內有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當道,外有安祿山如許的野心勃勃之輩橫行,終究釀成了安史之亂這場大劫。前面說過,若是李隆基也和太宗、高宗一樣,活到五十年就「嘎嘣」了,必定也能算得上歷史上少有的一代明君。
  • 「安史之亂」讓安祿山臭名昭著,可是為什麼很少有人提到史思明?
    「安史之亂」的後半段,也就是安祿山被自己的兒子安慶緒殺害之後,史思明就已然成為叛軍的主腦人物。至德二載(757年),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安慶緒這人雖夠狠,可卻沒有一點乃父之風,完全就是一無能之輩。在唐軍的輪番進攻下,無能的安慶緒是被打得節節敗退,直至被圍困於鄴城。
  • 唐朝的「霍去病」王忠嗣,要是他還活著,安史之亂還會發生麼?
    王忠嗣被稱之為唐朝的「霍去病」,英勇無敵,可惜就是英年早逝,過早被誣陷以至於抑鬱而終,有人說要是王忠嗣還活著,安史之亂是否還會發生呢?人們都覺得王忠嗣勝算不大,結果王忠嗣像開了掛一樣,三戰三捷,於桑乾河大獲全勝,敵軍被其斬首十萬有餘,天下都稱王忠嗣乃戰神下凡。不過在王忠嗣的人生履歷中,最讓他名聲大噪的還是742年的那場戰爭。當時王忠嗣掛帥出擊突厥、吐蕃,雙方毫無還手之力,被王忠嗣打得落花流水。
  • 安史之亂爆發以後,李隆基的晚年竟然如此悲慘,很多人都想不到
    朝堂之上開始重用一些阿諛奉承,溜須拍馬之人,比如奸相李林甫。李隆基晚年得到楊貴妃後,更是不理朝政。與此同時由於李隆基聽從李林甫的建議,在邊疆地區重用胡人,像安祿山一人領了三個軍事重鎮的節度使。唐玄宗時期的節度使權力很大,又能管軍事,又能管錢糧,唐朝內輕外重的軍事態勢形成,最終爆發了安史之亂。
  • 安史之亂中,那些有名詩人們的結局怎樣?杜甫王維都沒有李白慘
    公元755年,「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導致大唐帝國一蹶不振,致使無數百姓生離死別的「安史之亂」爆發,生活在這個時期的著名詩人們也不幸被捲入其中。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他們的人生,一起看看那個動亂不安的年代裡那些著名詩人們不同的命運。
  • 安史之亂時的小臣之辱:為平叛引狼入室,挨了一百鞭後神秘消失
    儘管飽受戰火荼毒,但各地財帛糧餉還是源源不斷匯聚到兩河戰場,用於對叛軍的最後一搏——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雖然還處於拉鋸狀態,但勝利的天平已經向唐王朝一方傾斜,克復東都、底定兩河已經是時間問題。安史之亂形勢示意圖但就在這個時候,不甘心失敗的史朝義又給唐王朝出了個么蛾子。
  • 安史之亂中,李亨為何能成功篡奪唐玄宗李隆基的皇位?
    這是事實,誰也無法改變,但是過錯全部在他嗎?我看未必。帝王為了維護皇權統治,捨棄親情的一幕,在史書中比比皆是。昔日李隆基就曾降旨誅殺了李亨的兄長李瑛。但不可否認的是,權力是一個讓人為之著迷、變得癲狂的東西。隨著李隆基日漸老邁,他越發不捨得放下手中的權力。在防備外人奪權的同時,李隆基也在提防著自己的兒子。這其中自然包括李亨。
  • 安史之亂二號人物,也死於兒子之手
    大唐皇帝所在家族為隴西李氏,就是那個影響中國歷史超400年的關隴集團門閥的核心成員之一。大唐開國皇帝李淵遙尊李耳(老子)為祖先,藉以證明其漢人身份,但其祖父李虎曾仕於西魏、北周,長期為胡人政權服務,是與宇文泰(西魏實際掌權者)、獨孤信(人稱三朝國丈)齊名的「西魏八大柱國」之一。
  • 平定安史之亂,立下不世功勳的四大名將,他們的結局都是如何?
    公元755年十一月初九,身兼範陽節度使、平盧節度使、河東節度使的安祿山以「憂國之危」,剷除奸臣楊國忠為由,在範陽起兵,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安史叛軍僅僅用了大半年的時間,便攻佔了河北、河東大部以及東都洛陽,國都長安,給了剛剛經歷了「開元盛世」的大唐帝國一記重拳。
  • 國人為什麼迫切渴望自己的3A大作,3A大作意味著什麼,你清楚嗎?
    每當國產遊戲有比較精良作品出現的時候,國人往往都會以「國產遊戲之光」「屬於國內的3A大作」「堪比3A級別的遊戲」等等之類的詞語來形容這些遊戲,亦表示自己對於遊戲美好的憧憬。那麼各位有沒有思考過一個問題呢?為什麼國人玩家們都如此的迫切渴望屬於國產的3A大作?難不成沒有3A遊戲,自己就和遊戲徹底絕緣了嗎?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