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也是大唐從一個開放帝國向一個內斂國家的轉變。從此以後,盛唐氣象不再,疆土日益緊縮,華夏精神低沉。那麼,安史之亂究竟意味著什麼?為什麼至今國人都無法完全走出其影響?
一、安史之亂的巨大影響
1、唐帝國隕滅
安史之亂爆發之前,唐朝正處於開疆拓土的「帝國時代」。不僅人口恢復增長到8000餘萬,國土面積也達到極盛,廣大的西域被唐軍牢牢掌控,甚至直接和大食帝國接壤,並爆發過有名的「怛羅斯之戰」。
但是國內突發的叛亂,讓高仙芝被迫攜邊軍回國平叛,西域從此盡失,吐蕃趁機取代了唐帝國的權利真空,一度控制敦煌,威嚇長安!巨唐從此隕滅,帝國終將平凡。
2、社會經濟嚴重破壞,經濟重心進一步南移
戰爭對於社會經濟的破壞是極其嚴重的,由於安史之亂主要爆發於北方的黃河流域,因此大量北民南遷,江南經濟進一步發展,並開始趕超。朝廷從此開始仰給東南,北方經濟則一度陷入殘破。
3、人口折損泰半
戰亂爆發前,唐朝的人口達到8000-9000萬,但是恐怖的戰爭幾乎折損了泰半人口。歷史典籍中的記載可窺其中一二,「洛陽四面數百裡州縣,皆為丘墟」,「汝、鄭等州,比屋蕩盡,人悉以紙為衣」。套用曹操的話那就是「白骨露於野,千裡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據測算,戰亂平息後唐朝的人口怕是只有不到3000萬!人口損失率接近70%!要知道,人口是一切財富的基礎,沒有人口就意味著沒有足夠的稅收,政府財政自然捉襟見肘!
4、中央集權減弱,藩鎮林立作亂
安史之亂後,唐朝中央政府對於地方的管控能力已經很低,在北方地區,由於藩鎮林立,聽從中央號令的可謂少之又少,節度使權力之大堪比一方諸侯。幸得東南地區的節度使尚聽從中央,朝廷不至於餓死。
5、財政改革,加大盤剝
由於人口的巨大損失,導致稅基大幅減少,因此朝廷為了緩解財政困難,就開始變著法的「伸手要錢」。一開始第五埼整了一個榷鹽法,政府壟斷食鹽買賣,從中牟利;而後劉晏上任,通過改革榷鹽法、整頓漕運、實行常平法的方式收錢;再之後,宰相楊炎推行兩稅法,對於民眾盤剝更甚。
6、夷夏之防再起
雖然說中國很早就有所謂的夷夏之防,但是民族大融合後,這種觀念淡薄了許多,盛唐時期更是胡漢一家,不分你我。但是安史之亂就如同一個巨大的警鐘,不少人夷夏觀念復闢,開放、包容、自信的精神狀態從此轉變為內斂、封閉、守舊。不遑論之為公元8世紀的精神危機。
7、西域從此埋下隱患
中國對西域的控制可以追溯到西漢,到唐朝時控制力度尤甚,中原文明對於西域的影響也更加深刻。但是戰亂之後,西域長期脫離中原暈染,久而久之,離心力自然增強。我們現在的「邊疆危機」,正是兩種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鋒。
8、佛教興起
宗教之所以神奇,就在於人們總是喜歡在戰爭頻仍的時候信奉它,因為身為漂泊浮萍,總想有個心靈天國來慰藉自己的困苦肉身。加上後代的唐朝皇帝不少也推崇佛教,佛教勢力勃興。若不是唐武宗會昌滅佛,恐怕將直接影響統治根基。
二、為何至今安史之亂影響仍在
雖然說,安史之亂爆發於一千多年前,看似離我們遙不可及。但是,其影響至今仍然在。
首先,國人的精神危機可以追溯於此。內斂、封閉、守舊、謙遜、尚文成為標配,骨子裡的血性、張揚、開放、自信、包容變成難以見到的隱藏屬性。雖然無法判定哪個更好,但是大國崛起,思想若不先行,怕是也如空中樓閣一樣只存在於遐想之中。
其次,「邊疆危機」也肇始於此。西域游離於中原文明的時間很長,根上就是安史之亂。從此導致文化基因斷層,始終都有一股察覺不到的文化離心力在作祟。
而安史之亂,帶給我們的思考恐怕遠遠不止這些。倘若我們真想夢回盛唐,沒有強文化支撐,怕是也要為他人做嫁衣罷了。畢竟,真正凝聚人心的,還是精神文化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