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人三萬餘,擋幾十萬兵,安史之亂中名將張巡的功過是非

2020-12-15 照見古今

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一路勢如破竹,給李唐江山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安祿山以徵討楊國忠為名,正式舉起反旗,從範陽起兵。

這個三百多斤的胖子,玄宗的乾兒子、偷羊的胡人以無限勇猛之勢奔著李唐江山席捲而來。

狼煙滾滾,裹挾著他覬覦九五的野心馬蹄震震,宣告著他徵服天下的欲望

從此刻起他攜大軍徹底撕碎了年老玄宗的盛世美夢,自起兵起便戰無不勝,兵峰直指東都洛陽。

《資治通鑑》稱:"祿山乘鐵輿(防箭的鐵轎),步騎精銳,煙塵千裡,鼓譟震地。時海內久承平,百姓累世不識兵革,猝聞範陽兵起,遠近震駭。河北皆祿山統內,所過州縣,望風瓦解。守令或開門出迎,或棄城竄匿,或為所擒戮,無敢拒之者……"

李唐危在旦夕。

安史之亂下,李唐名將皆因各種原因出師不利

直到安祿山的鐵騎無情肆虐李唐江山之時,玄宗才不情不願的如夢初醒,他再也沒有任何理由繼續欺騙自己了,必須鼓起勇氣面對殘酷的現實。

好在安祿山雖然功勳卓著,但也並非當世第一名將,當時李唐將領中有兩位已身經百戰,論軍事素養和作戰能力甚至要高於安祿山,他們就是封常清和高仙芝,這兩位為李唐開疆擴土,常年在環境艱苦的一線作戰,立下過赫赫戰功。

至少在封常清看來,安祿山只不過是蹦躂不了兩天的跳梁小丑,於是便主動請戰,他相信用不了幾天,他就能將安祿山的頭顱帶回來獻給玄宗。

可想像很美好,現實卻很骨感。

首先安祿山的軍隊是清一色的正規軍,戰鬥力強悍,相反封常清只是匆匆招募了六萬人,這六萬人沒有經過任何軍事訓練,一群烏合之眾怎麼可能是安祿山的對手,被打得節節敗退,最後無奈退守潼關和高仙芝兵合一處。如果,他們死守潼關,戰局或許能實現逆轉。

與此同時,李唐內部又出現了問題,因為小人進言,玄宗下令封常清、高仙芝出潼關與安祿山決戰,最後兵敗如山倒,玄宗一氣之下砍了這兩位當世名將,局面進一步惡化。

局勢雖然不利,但也湧現出了一批熠熠生輝的將星,張巡登場

雖然封常清和高仙芝沒能抵擋住安祿山,但江山代有人才出,有一大批戰場新星冒出了頭,比如,河北戰場的郭子儀、李光弼,書法大家顏真卿,當然還有姍姍來遲的本文主角張巡。

張巡小時候便博覽群書、通曉陣法,出任縣令取賢任能顯赫政績,面對楊國忠的專權敢於發聲,是一位志存高遠、不拘小節的人傑。

安史之亂爆發後,他的上司毅然投降了叛軍,令他十分憤怒,率領當地吏民數千人加入了抗衡叛軍的潮流中,隨後開啟了他一段時間內的輝煌人生,充分展示了他超強的軍事戰鬥力和不屈的品質,同樣給世人留下了千年的話柄。

張巡的功與過

張巡在安史之亂爆發時的地位遠遠不如封常清、高仙芝這種沙場悍將,甚至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官。但在後來安史之亂稍微平定之後的論功行賞中卻引起來很大的爭議,這是為什麼?究其原因,是他的功勞和過錯都非常大。

忠君愛國、意志堅定安史之亂爆發之初叛軍勢頭強盛,亂世之下能保住命就算萬幸了,牆頭草遍地都是,今天我降你,明天你降你簡直就是家常便飯。就連他的頂頭上司都降了,他依然忠於社稷,堅持與叛軍戰鬥。

後來,爆發了馬嵬驛事變,張巡有六個手下都勸他投降,他還是心志堅定不為多動,並親自砍了那六個人,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從此以後他的手下沒有一人再敢說半個降字。

領軍能力強大、指揮能力卓絕,頻頻以弱勝強張巡進駐雍丘之後兵馬嚴重不足,戰鬥力肉眼可見,一次戰鬥中僅僅只有一千人守城,其餘人出城偷襲。但僅僅靠這幾千人張巡與叛軍不停周旋,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並身先士卒將叛軍打得節節敗退。

他為人聰明善兵,應對戰場局勢也是靈活應變,不墨守成規,總能出奇制勝,即使面對困境也能想出很好的辦法。在兵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與叛軍足足對峙了60天,將一部分叛軍部隊牢牢鎖在了該地無法動彈。

雍丘之戰只是張巡爆發的開始,隨後的睢陽之戰才真正讓他閃耀蒼穹。睢陽是當時唐朝財賦重鎮江淮的門戶,一旦失守,後果可想而知。這兒就成為叛軍的必爭之地,大唐必守之城。所以,一場大戰即將來襲,叛軍集合十三萬大軍逼近睢陽,張巡帶著麾下三千人緊急入駐睢陽與當時的守軍會和,兵力加起來只有六千八百人。

六千八百對十三萬,睢陽之戰拉開序幕之後打的異常艱難和慘烈,叛軍一天二十多次進攻,張巡的守軍頑強抵抗,一天下來城牆之下足足有兩萬具叛軍屍體。就這樣張巡每次都親自督戰,死死防著叛軍的進攻。同時,守軍也有一個巨大的缺陷,那就是糧草不足。

糧草不足,帶頭吃人 糧草不足歷來是兵家大忌,睢陽之戰打了半年之後,張巡的糧食儲備已經變得岌岌可危,到七月中的時候,糧食就徹底吃光了,士兵怎麼可能餓著肚子打仗、沒有力氣怎麼守城。於是,守軍便開始吃所有能吃的東西,樹皮、菜葉、紙張老鼠、馬全部都吃光了。

無奈,相鄰友軍又作壁上觀遲遲不救援,沒有一點糧食,又沒有援兵,還要抵擋幾萬人的進攻堅守城池,張巡的將士們已經處於危急存亡的時刻了。

將士們全都餓得兩眼發紅,怎麼辦?

這時張巡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決定:吃人。

他帶頭將自己的愛妃分吃一空,推倒了第一塊多米諾骨牌,不久之後,睢陽變成了一座人間煉獄,在最後守城的兩個月中,守軍足足吃掉了三萬多老弱婦孺。

守軍打到還剩四百人時終於再也守不住了,張巡仰天大喊:

"臣力竭矣,不能全城,生既無以報陛下,死當為厲鬼以殺賊!"

最後被叛軍抓住,被處死時鐵骨錚錚,顏色不亂,以身報國。

毫無疑問,張巡以弱打強殺死叛軍數萬人,擋住了他們進攻江淮的腳步,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同時他吃人之事引起了軒然大波。當時無論是朝堂還是民間都爭議不斷,有人認為,如果要吃人,還不如以死明志,有人覺得,張巡在那麼艱苦的情況下,堅決不投降,誓死盡忠,功大於過。

相關焦點

  • 究竟是吃人的惡魔還是守城的英雄,張巡一生功過誰能評說?
    安史之亂是中原王朝一個悲哀的年代,盛唐因此戰而永由盛轉衰,自此難以中心。相比較安祿山經營多年的軍隊來說,唐軍顯然準備不足,而且多年軍備不整。在於叛軍的交手中可謂是丟盡顏面,但是儘管如此,其中諸如郭子儀,張巡等名將,還是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張巡,河東人,唐玄宗時期中了進士。
  • 唐朝名將,為守城流盡最後一滴血,卻殺了愛妾和三萬婦孺當軍糧
    在古代戰爭中,因為軍糧短缺,經常會出現吃人的情況。如大家所熟知的黃巢,就是一個出了名的吃人魔王。據史料記載,黃巢當年為了籌集軍糧,命人專門做了幾百個巨碓,每天將幾千人推入「碓」中,舂碎了,和骨吃。而小編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個人,也同樣是把小妾和三萬婦孺當成了軍糧。
  • 睢陽之戰,張巡以一城人性命拖住叛軍,如此慘烈的代價究竟值不值
    先簡要敘述張巡其人,及留下千古爭議的戰爭過程。唐玄宗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僅僅數月,安祿山就攻破洛陽,並登基稱帝,改國號為燕。河北大地淪喪,河南僅剩半壁江山,飽食終日的官員們大多見風使舵,改換門庭於安祿山門下。
  • 一代名將殺神白起的是非功過
    從歷史上講,白起真正稱得上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在正史上幾乎找不到關於他的敗績,一生歷經大小戰役七十餘場,殺敵超過百萬,僅長平之戰,白起就坑殺降卒超過四十萬,人送外號「人屠」,雖然對他冷酷殺人的做法多有詬病,卻不妨礙他作為一代戰神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
  • 彈盡糧絕下殺妾烹食,死戰不退的張巡,到底是忠臣還是魔鬼?
    因為一旦有大規模的自然災害爆發,其結果必定會影響田地中糧食的收成(嚴重時甚至會顆粒無收)。而緊隨其後便會出現大規模的饑荒,嚴重時還會引發兵禍和民變。 而今天小編給跟大家介紹這一歷史事件,同樣也是歷史上一場極其悲慘的食人事件。至於這次事件的主角,便是唐代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忠臣張巡。
  • 殺妾饗三軍的張巡是食人魔王還是蓋世英雄?唐朝朝廷也認為有悖於...
    張巡率部九千餘人,在艱苦卓絕的雍丘(今河南杞縣)和睢陽(今河南省商丘市南)保衛戰中,與叛軍「大小四百戰,斬將三百、卒十餘萬」,有力牽制住十餘萬叛軍進犯江淮,保護漕運及物資暢通無阻,為唐王朝組織反攻贏得寶貴時機。朝臣公認:「賊所以不敢越睢陽而取江淮,江淮所以保全者,巡之力也!」
  • 他是中國歷史上守城名將第一人,其他人在他面前都是小弟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其中也誕生了很多傑出的名將,比如說殺神白起,戰國期間殺士兵近百萬之眾。還有衛青、霍去病、北徵匈奴解決了大旱的邊患,為大漢的安定繁榮奠定了基礎。還有嶽飛抗金英雄,他們都是中國一頂一的名將,但是不可否認他們都是以進攻而擅長他們的進攻為他們獲得了巨大的功績,也為國家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但中國的防守名將甚至說防守第一人是誰呢?我認為他是唐朝中期的名臣名將張巡,當時背景是安史之亂時期,安史之亂對唐朝的打擊不可謂不大,盛唐就此覆滅,唐朝就慢慢的衰弱了。
  • 十大名將復興安史之亂後的大唐王朝
    大唐自安史之亂後,內有藩鎮割據自立,不服朝廷管轄,外有吐蕃、回鶻等外敵不斷入侵圍攻,然而大唐在這內憂外患的煎熬下仍舊堅挺了將近一百五十年,這一切都離不開幫助大唐克敵伐叛的十大中興名將,正是他們穩住了大廈將傾的大唐,重塑了大唐的根基,延續了大唐的國祚。
  • 平定安史之亂的大唐名將
    李光弼逐漸出名,被人成為名將。天寶八年(749年),李光弼被封為朔方節度副使、薊郡公,天寶十一年(752年)兼任單于副使都護。二,抵抗叛軍安史之亂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謀反。叛軍勢如破竹,直逼潼關。唐玄宗聽信邊令誠的誣告,殺害駐守潼關的封常清、高仙芝。
  • 一代守城名將,不屈殉國被供奉武廟,卻因這一戰行此事背負罵名
    張巡守雎陽,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經典殘酷的守城戰。在小編認為,如果說用心會了解這一場戰爭前後,其慘烈悲壯之感足以讓人落淚。張巡,晚唐名將。「安史之亂」年間唐軍守將張巡指揮由鄉兵和百姓精壯組成的兵馬7000餘人守城,面對十多萬安史叛軍之眾,在外無援軍內無糧草的情況下, 空守孤城10個月之久。
  • 平定安史之亂,立下不世功勳的四大名將,他們的結局都是如何?
    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曾如是寫到。公元755年十一月初九,身兼範陽節度使、平盧節度使、河東節度使的安祿山以「憂國之危」,剷除奸臣楊國忠為由,在範陽起兵,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安史叛軍僅僅用了大半年的時間,便攻佔了河北、河東大部以及東都洛陽,國都長安,給了剛剛經歷了「開元盛世」的大唐帝國一記重拳。
  • 平定安史之亂的三大名將,其中兩人突然暴斃,僅有一人得以善終!
    可笑的是,唐玄宗此時還認為這是朝中安祿山的政敵為了誣陷他而編織的謊言。直到叛軍兵鋒直指東都洛陽之時,唐玄宗才幡然醒悟,急調入朝的名將,時任安西節度使的封常清坐鎮洛陽,但是此時的唐朝的軍事布局經過了數十年的開邊,已經完全從唐初的內重外輕轉入了外重內輕。
  • 看看安史之亂中,那些豪氣幹雲的讀書人
    比如安史之亂中的大唐宰相房綰,就是典型的書呆子掌大權。面對安史叛軍,房綰那慷慨激昂的談吐令唐肅宗熱血沸騰,所以委以重任,命他帶領大軍收復長安。然而一仗下來,房綰就將肅宗辛苦積攢的老本全折了。因為,房綰竟按古代兵法的記載,利用牛車陣衝擊叛軍的鐵騎。長期家養,田裡耕作的耕牛,早被馴服的沒了野性。
  • 安史之亂中吐蕃趁機侵吞了大唐不少領土,唐朝是如何收復失地的?
    安史之亂爆發後大唐為了平定叛亂不斷從西域抽調精銳軍隊進入中原,「盡徵河隴、朔方之將鎮兵入靖國難」。吐蕃趁機蠶食了河西和西域,即便在這種情況下安西都護府白髮老兵依然抵抗了吐蕃幾十年。安史之亂後才逐漸收拾局勢,逐步展開對於吐蕃的反攻。其實吐蕃和大唐是一對冤家,吐蕃有點死心眼也有點窮兵黷武。大唐好不容易平定安史之亂後,吐蕃已經佔據半壁江山還屢屢進攻大唐。
  • 安史之亂中,李亨為何能成功篡奪唐玄宗李隆基的皇位?
    李亨在安史之亂的過程中自行宣布繼位,變相等於謀反。這是事實,誰也無法改變,但是過錯全部在他嗎?我看未必。帝王為了維護皇權統治,捨棄親情的一幕,在史書中比比皆是。但不可否認的是,權力是一個讓人為之著迷、變得癲狂的東西。隨著李隆基日漸老邁,他越發不捨得放下手中的權力。在防備外人奪權的同時,李隆基也在提防著自己的兒子。這其中自然包括李亨。
  • 安史之亂二號人物,也死於兒子之手
    此時,那個同年同月不同日出生的好兄弟安祿山(史載,安祿山出生比史思明晚一天),「進步」更加神速,早已從當年的折衝校尉、捉生將成長為威震東三省的大唐悍將——平盧節度使(治所營州,今遼寧朝陽一帶,管轄區域大致相當於現在東北地區),手掌平盧軍、盧龍軍等三萬七千餘人。同時擁有到朝廷上奏直接面見皇帝的機會。
  • 安史之亂時被唐玄宗錯殺的名將
    天寶十一年(752年),封常清任安西副大都護,御史中丞、安西四鎮節度、經略、支度、營田副大使,知節度事。天寶十三年(754年),封常清入朝,任御史大夫。封常清為人節儉,賞罰分明。五,抵抗叛軍唐玄宗詢問封常清平叛之策,他回答:「安祿山擁兵十萬,驍勇善戰。中原各地承平日久,難以阻擋。臣請求前往洛陽,用重金招募敢死之士,用不了幾天就能殺了安祿山。」唐玄宗大喜,封他為範陽節度使。封常清到洛陽,很快就招到了六萬士兵,但大都是市井無賴,沒有什麼戰鬥力。安祿山叛軍進逼洛陽,封常清率軍出戰,結果慘敗。封常清於是逃往陝州,投靠高仙芝。
  • 被舊史推許為孫武白起不及——平定安史之亂的主要大將李光弼
    其中一個,被舊史書推為,就是古代的名將孫武、吳起、韓信、白起都比不了的人。他生前是平定安史之亂的主要將領之一,備受寵愛的光環;最後卻擁兵自重,不聽調遣,晚景悽涼。他就是大唐名將李光弼。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史思明作為先鋒,攻城陷地,所向披靡。次年,郭子儀向玄宗推薦李光弼,玄宗下詔命李光弼攝御史大夫,持節、河東節度副大使,知河東節度事兼雲中太守。
  • 平定「安史之亂」的名將,李光弼竟然是契丹族
    李光弼性格嚴勇沉毅,頗有深謀大略,不僅深得下屬的敬佩,也得到了上司的賞識,在短短幾年的時間裡多次得到提升,後來成為當時唐朝九大節度使之一的名將王忠嗣的得力助手,被王忠嗣看作是自己未來的接替者。天寶十四年(755年,唐玄宗李隆基末年)十一月,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勾結其部將史思明以"討楊國忠"為名 發動了歷時八年之久的叛亂——史稱"安史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