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一路勢如破竹,給李唐江山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安祿山以徵討楊國忠為名,正式舉起反旗,從範陽起兵。
這個三百多斤的胖子,玄宗的乾兒子、偷羊的胡人以無限勇猛之勢奔著李唐江山席捲而來。
狼煙滾滾,裹挾著他覬覦九五的野心馬蹄震震,宣告著他徵服天下的欲望
從此刻起他攜大軍徹底撕碎了年老玄宗的盛世美夢,自起兵起便戰無不勝,兵峰直指東都洛陽。
《資治通鑑》稱:"祿山乘鐵輿(防箭的鐵轎),步騎精銳,煙塵千裡,鼓譟震地。時海內久承平,百姓累世不識兵革,猝聞範陽兵起,遠近震駭。河北皆祿山統內,所過州縣,望風瓦解。守令或開門出迎,或棄城竄匿,或為所擒戮,無敢拒之者……"
李唐危在旦夕。
安史之亂下,李唐名將皆因各種原因出師不利
直到安祿山的鐵騎無情肆虐李唐江山之時,玄宗才不情不願的如夢初醒,他再也沒有任何理由繼續欺騙自己了,必須鼓起勇氣面對殘酷的現實。
好在安祿山雖然功勳卓著,但也並非當世第一名將,當時李唐將領中有兩位已身經百戰,論軍事素養和作戰能力甚至要高於安祿山,他們就是封常清和高仙芝,這兩位為李唐開疆擴土,常年在環境艱苦的一線作戰,立下過赫赫戰功。
至少在封常清看來,安祿山只不過是蹦躂不了兩天的跳梁小丑,於是便主動請戰,他相信用不了幾天,他就能將安祿山的頭顱帶回來獻給玄宗。
可想像很美好,現實卻很骨感。
首先安祿山的軍隊是清一色的正規軍,戰鬥力強悍,相反封常清只是匆匆招募了六萬人,這六萬人沒有經過任何軍事訓練,一群烏合之眾怎麼可能是安祿山的對手,被打得節節敗退,最後無奈退守潼關和高仙芝兵合一處。如果,他們死守潼關,戰局或許能實現逆轉。
與此同時,李唐內部又出現了問題,因為小人進言,玄宗下令封常清、高仙芝出潼關與安祿山決戰,最後兵敗如山倒,玄宗一氣之下砍了這兩位當世名將,局面進一步惡化。
局勢雖然不利,但也湧現出了一批熠熠生輝的將星,張巡登場
雖然封常清和高仙芝沒能抵擋住安祿山,但江山代有人才出,有一大批戰場新星冒出了頭,比如,河北戰場的郭子儀、李光弼,書法大家顏真卿,當然還有姍姍來遲的本文主角張巡。
張巡小時候便博覽群書、通曉陣法,出任縣令取賢任能顯赫政績,面對楊國忠的專權敢於發聲,是一位志存高遠、不拘小節的人傑。
安史之亂爆發後,他的上司毅然投降了叛軍,令他十分憤怒,率領當地吏民數千人加入了抗衡叛軍的潮流中,隨後開啟了他一段時間內的輝煌人生,充分展示了他超強的軍事戰鬥力和不屈的品質,同樣給世人留下了千年的話柄。
張巡的功與過
張巡在安史之亂爆發時的地位遠遠不如封常清、高仙芝這種沙場悍將,甚至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官。但在後來安史之亂稍微平定之後的論功行賞中卻引起來很大的爭議,這是為什麼?究其原因,是他的功勞和過錯都非常大。
忠君愛國、意志堅定安史之亂爆發之初叛軍勢頭強盛,亂世之下能保住命就算萬幸了,牆頭草遍地都是,今天我降你,明天你降你簡直就是家常便飯。就連他的頂頭上司都降了,他依然忠於社稷,堅持與叛軍戰鬥。
後來,爆發了馬嵬驛事變,張巡有六個手下都勸他投降,他還是心志堅定不為多動,並親自砍了那六個人,表明了自己的態度,從此以後他的手下沒有一人再敢說半個降字。
領軍能力強大、指揮能力卓絕,頻頻以弱勝強張巡進駐雍丘之後兵馬嚴重不足,戰鬥力肉眼可見,一次戰鬥中僅僅只有一千人守城,其餘人出城偷襲。但僅僅靠這幾千人張巡與叛軍不停周旋,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並身先士卒將叛軍打得節節敗退。
他為人聰明善兵,應對戰場局勢也是靈活應變,不墨守成規,總能出奇制勝,即使面對困境也能想出很好的辦法。在兵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與叛軍足足對峙了60天,將一部分叛軍部隊牢牢鎖在了該地無法動彈。
雍丘之戰只是張巡爆發的開始,隨後的睢陽之戰才真正讓他閃耀蒼穹。睢陽是當時唐朝財賦重鎮江淮的門戶,一旦失守,後果可想而知。這兒就成為叛軍的必爭之地,大唐必守之城。所以,一場大戰即將來襲,叛軍集合十三萬大軍逼近睢陽,張巡帶著麾下三千人緊急入駐睢陽與當時的守軍會和,兵力加起來只有六千八百人。
六千八百對十三萬,睢陽之戰拉開序幕之後打的異常艱難和慘烈,叛軍一天二十多次進攻,張巡的守軍頑強抵抗,一天下來城牆之下足足有兩萬具叛軍屍體。就這樣張巡每次都親自督戰,死死防著叛軍的進攻。同時,守軍也有一個巨大的缺陷,那就是糧草不足。
糧草不足,帶頭吃人 糧草不足歷來是兵家大忌,睢陽之戰打了半年之後,張巡的糧食儲備已經變得岌岌可危,到七月中的時候,糧食就徹底吃光了,士兵怎麼可能餓著肚子打仗、沒有力氣怎麼守城。於是,守軍便開始吃所有能吃的東西,樹皮、菜葉、紙張老鼠、馬全部都吃光了。
無奈,相鄰友軍又作壁上觀遲遲不救援,沒有一點糧食,又沒有援兵,還要抵擋幾萬人的進攻堅守城池,張巡的將士們已經處於危急存亡的時刻了。
將士們全都餓得兩眼發紅,怎麼辦?
這時張巡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決定:吃人。
他帶頭將自己的愛妃分吃一空,推倒了第一塊多米諾骨牌,不久之後,睢陽變成了一座人間煉獄,在最後守城的兩個月中,守軍足足吃掉了三萬多老弱婦孺。
守軍打到還剩四百人時終於再也守不住了,張巡仰天大喊:
"臣力竭矣,不能全城,生既無以報陛下,死當為厲鬼以殺賊!"
最後被叛軍抓住,被處死時鐵骨錚錚,顏色不亂,以身報國。
毫無疑問,張巡以弱打強殺死叛軍數萬人,擋住了他們進攻江淮的腳步,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同時他吃人之事引起了軒然大波。當時無論是朝堂還是民間都爭議不斷,有人認為,如果要吃人,還不如以死明志,有人覺得,張巡在那麼艱苦的情況下,堅決不投降,誓死盡忠,功大於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