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安史之亂,立下不世功勳的四大名將,他們的結局都是如何?

2020-12-17 古今興衰多少事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白居易在《長恨歌》中曾如是寫到。

公元755年十一月初九,身兼範陽節度使、平盧節度使、河東節度使的安祿山以「憂國之危」,剷除奸臣楊國忠為由,在範陽起兵,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

安史叛軍僅僅用了大半年的時間,便攻佔了河北、河東大部以及東都洛陽,國都長安,給了剛剛經歷了「開元盛世」的大唐帝國一記重拳。

說起平定安史之亂,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是那位功高蓋主而且還得以善終的郭子儀,還有那位機敏過人的名將李光弼。在筆者看來,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有這樣四大名將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事先說明,這四大名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不喜輕噴,輕噴(狗頭保命)……

郭子儀畫像

01汾陽郡王郭子儀

郭子儀,華州鄭縣人士,唐朝著名將領。早年以武舉及第,累官至九原太守,而後因母親去世回家丁憂。

因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奪情」,命郭子儀出任朔方節度副大使,暫行朔方節度使之權,隨後又被正式任命為朔方節度使,率領朔方軍攻略河東、範陽等地,威脅安史叛軍老巢。

公元756年,太子李亨在馬嵬驛兵變之後,一路北上來到了郭子儀麾下的朔方軍治所靈武,在此登基即位,是為唐肅宗。因唐肅宗身邊的保衛力量空虛,郭子儀草草結束河北戰局,率軍回師靈武,接受唐肅宗的統一調配。

郭子儀從此之後,先後擔任司徒、中書令等職,被封為代國公,協助太子李豫收復長安、洛陽等地,隨後唐軍九鎮節度使因未能形成統一指揮,招致相州慘敗,郭子儀主動承擔兵敗之責,被罷官免職。從此之後,郭子儀漸漸淡出了安史之亂的戰場。

公元762年,郭子儀被重新啟用,大破河中叛軍,被封為汾陽郡王。次年,僕固懷恩引兵攻破長安,郭子儀隻身入回紇軍營,說服回紇可汗,聯手擊敗吐蕃,收復長安,迎回了遁逃陝州的唐代宗。唐代宗因此對郭子儀大肆封賞,明升暗降,調離了軍隊。

唐德宗即位之後,拜郭子儀為太尉、中書令,賜號「尚父」,剝奪了郭子儀手中最後的實權。公元781年,郭子儀病逝,唐德宗為其親上諡號,給予了他無盡尊崇。

李光弼畫像

02臨淮郡王李光弼

比起郭子儀能夠得以善終,後面這幾位就慘多了。

李光弼,營州柳城人士,唐朝著名將領,出身世家大族「柳城李氏」,是左羽林衛將軍李楷洛之子,早年隨父親南徵北戰,而後承襲父親爵位薊郡公。

公元756年年初,經郭子儀推薦,李光弼出任河東節度副使,率軍配合郭子儀攻略河東、河北等地,威脅安祿山老巢——範陽。不久,在相州慘敗中,保全了麾下大軍,受到了唐肅宗的讚賞,取代了郭子儀成為了天下兵馬副元帥,暫代朔方節度使之職,在河陽之戰中牽制了安史叛軍主力,為唐肅宗調集兵力保衛潼關贏得了時間。

公元761年,唐肅宗不聽群臣進諫,偏聽偏信,命李光弼率軍冒進,導致大敗,其後改任李光弼為開府儀同三司、河南副元帥,繼續率軍進攻安史叛軍,取得了臨淮大捷,被封為臨淮郡王。

在安史之亂被平定後,李光弼被推為「中興第一將」,但卻因為程元振、魚朝恩等人的構陷,李光弼為求自保擁兵不朝,導致聲命受損,最後抑鬱而亡。

僕固懷恩畫像

03大寧郡王僕固懷恩

僕固懷恩,金微都督府人士,唐朝著名將領。安史之亂爆發之時,郭子儀臨危受命出任朔方節度使,僕固懷恩正是他麾下的朔方左武鋒使。唐肅宗在靈武即位之後,僕固懷恩第一時間跟隨郭子儀回師靈武,拱衛唐肅宗。

在此後的數年中,僕固懷恩驍勇善戰,屢立戰功,又以三女和親為代價,借來了回紇精兵,配合郭子儀收復了長安、洛陽等地。在郭子儀承擔相州慘敗的罪責、李光弼出鎮兩淮之後,僕固懷恩成為了平定安史之亂的主要將領,率軍在昭覺寺之戰中殲滅了史朝義主力大軍,隨後一路尾隨,逼死了史朝義,「終結」了安史之亂,被封為「大寧郡王」。

在這一戰中,僕固懷恩全家付出了戰死四十六人,三個女兒遠嫁塞外和親的代價。不僅這樣,在安史之亂平定之後,僕固懷恩遭人陷害,不得不起兵自保,隨後又引回紇、吐蕃大軍進攻唐朝,從唐朝名將成為了叛將,最後病死軍中。

來瑱畫像

04穎國公來瑱

來瑱,邠州永壽人士,右領軍大將軍來曜之子。早年曾跟隨父親來曜在四鎮任職,累官至潁川太守。

安史之亂爆發後,來瑱在潁川大敗安史叛軍,被升任為淮南西道節度使,其後又多次擊敗安史叛軍,屢敗叛軍名將,被時人稱之為「來嚼鐵」。

來瑱在軍事上的功績不容置疑,但是他算不上是唐朝的忠臣,在安史之亂戰事稍歇之時,便想著擁兵自重,受到了唐肅宗的冷落。唐代宗即位之後,密詔派遣裴奰率軍討伐來瑱,但卻被驍勇善戰的來瑱擊敗。經此一事,來瑱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親自前往長安向唐代宗請罪,被唐代宗剝奪兵權,授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兵部尚書之職。

不久,與來瑱有過節的宦官程元振誣告來瑱,使得來瑱丟職削官,被貶播州,在途中被賜死……

相關焦點

  • 平定安史之亂的三大名將,其中兩人突然暴斃,僅有一人得以善終!
    隨著唐軍在靈寶之戰的慘敗,安史叛軍從容攻陷潼關,唐玄宗出逃,太子李亨在策劃了馬嵬驛兵變後,北上靈武稱帝,大唐王朝進入了艱難平叛之旅。經過了香積寺血戰、相州之戰等一系列的大戰後,大唐帝國耗費了近八年的時間,這才得以平定安史之亂。正所謂「狡兔死,走狗烹。
  • 被舊史推許為孫武白起不及——平定安史之亂的主要大將李光弼
    中國歷史上產生了許多大將,他們都抒寫了璀璨的一生,留下了不朽的傳奇。每個大將都有自己的軍事風格,也有不同的個人的命運。其中一個,被舊史書推為,就是古代的名將孫武、吳起、韓信、白起都比不了的人。他生前是平定安史之亂的主要將領之一,備受寵愛的光環;最後卻擁兵自重,不聽調遣,晚景悽涼。他就是大唐名將李光弼。
  • 平定安史之亂的大唐名將
    李光弼從左衛郎做起,屢次升官,擔任朔方都虞侯。天寶五年(746年),他在河西節度使王忠嗣帳下效力,擔任兵馬使兼赤水軍使。王忠嗣欣賞李光弼的才能,對他十分優厚,認為他日後不在自己之下。李光弼逐漸出名,被人成為名將。天寶八年(749年),李光弼被封為朔方節度副使、薊郡公,天寶十一年(752年)兼任單于副使都護。
  • 如果單憑中央軍平定安史之亂,能否再創盛世?
    那麼唐朝中央政府怎麼由強到弱的,又是如何採用應對之策的,我們分步進行討論。唐朝藩鎮安祿山1.唐朝初期的府兵到中期募兵制的轉變過程。說起唐朝的政治軍事制度,就不得不提府兵制了。府兵制是由西魏的權臣宇文泰創建的,經過西魏、北周、隋朝三代的演變,傳到唐朝。府兵的大致模樣是,政府在統治範圍內設計軍府,軍府管轄足夠數量的軍戶,每個軍戶免除賦稅,只負責當兵,稱為府兵。
  • 唐朝安史之亂是胡人作亂,參與平叛的將領,竟也有很多胡人將領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中期由唐朝胡人節度使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但其實參與平定安史之亂的將領也有很多胡人將領,我們來一起看看有哪些將領:
  • 平定「安史之亂」的兩位大將,一位是郭子儀,另外一位是誰呢?
    史朝義無路可走,於林中自縊死,其餘部分叛將投降,歷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說到平定安史之亂的唐朝名將,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郭子儀。安史之亂後,郭子儀拜朔方節度使,率兵勤王,收復兩河(河北和河東)地區,拜兵部尚書、同平章事。自此之後,郭子儀南徵北戰,為消滅安史之亂的叛軍立下了赫赫戰功。
  • 食人三萬餘,擋幾十萬兵,安史之亂中名將張巡的功過是非
    守令或開門出迎,或棄城竄匿,或為所擒戮,無敢拒之者……"李唐危在旦夕。安史之亂下,李唐名將皆因各種原因出師不利直到安祿山的鐵騎無情肆虐李唐江山之時,玄宗才不情不願的如夢初醒,他再也沒有任何理由繼續欺騙自己了,必須鼓起勇氣面對殘酷的現實。
  • 十大名將復興安史之亂後的大唐王朝
    大唐自安史之亂後,內有藩鎮割據自立,不服朝廷管轄,外有吐蕃、回鶻等外敵不斷入侵圍攻,然而大唐在這內憂外患的煎熬下仍舊堅挺了將近一百五十年,這一切都離不開幫助大唐克敵伐叛的十大中興名將,正是他們穩住了大廈將傾的大唐,重塑了大唐的根基,延續了大唐的國祚。
  • 戰國名將之秦國篇:在你的印象裡,秦國都有哪些名將?
    不過,要是說到各國的名將吧,這讓筆者好一陣頭疼,名將不比君王呀,很多名將的記載並不是很清晰,而且大家每個人對於名將的標準都不一樣,看法也都不一樣,當然,這要除卻那幾個公認的名將,但是如果只寫那些公認的名將,大家也看多了,就沒啥意思了。
  • 歷史上,集「王侯將相」於一身的人共有三位,看看他們都是誰
    公元前204年井陘之戰,韓信率3萬漢軍擊敗趙軍20萬,但由於「信任危機」,劉邦奪了韓信兵權,拜韓信為「相國」,韓信成了西漢的第一位相國。儘管韓信被奪了兵權,那也是暫時的,仗還是得多仰望這位兵仙來打。韓信一連滅了魏、趙、代、齊等諸侯王,立下汗馬功勞,但開始「膨脹」起來,他上書給劉邦,認為齊國很亂,剛剛平定,希望有個人能做「代理齊王」來暫時統領此地,而他舉薦的代理齊王便是他自己。
  • 唐朝時期的八大名將,個個戰績卓越,看你認識幾個
    而在這個期間,也有一些千古名將流芳百世,他們的戰績個個都是讓人十分敬仰。下面就給大家盤點下大唐時期的八大名將: 李晟 李晟(727年-793年),字良器,洮州臨潭(今屬甘肅)人,唐朝宰相、軍事家。 李晟原為邊鎮裨將,以戰功累遷至右金吾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涇原四鎮北庭都知兵馬使,封合川郡王。
  • 戰國四大名將是誰,為什麼是這四位?
    所謂的戰國四大名將,分別是秦國的白起,王翦和趙國的廉頗,李牧。這四人都是戰國後期的名將。其中白起堪稱一代殺神,一生戎馬,從無敗績,可以說是打遍天下無敵手。尤其是長平之戰中,白起率領秦軍擊敗趙國,令趙國四十五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其中半數趙軍,皆是在投降之後,被白起活埋坑殺。
  • 平定「安史之亂」的名將,李光弼竟然是契丹族
    李光弼(公元708年—764年),契丹族,盛唐後期著名少數民族大將,他戎馬倥傯四十餘年,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李光弼祖先是契丹族部落首領,世居營州柳城(今遼寧遼陽南)。李光弼性格嚴勇沉毅,頗有深謀大略,不僅深得下屬的敬佩,也得到了上司的賞識,在短短幾年的時間裡多次得到提升,後來成為當時唐朝九大節度使之一的名將王忠嗣的得力助手,被王忠嗣看作是自己未來的接替者。
  • 越南有座廟供奉了12個中國人,他們都是誰?為何供奉他們?
    越南有座廟供奉了12個中國人,他們都是誰?為何供奉他們? 前言: 世界上的國家之間都是有著很大的差異的,各個地區的文化都是不同的,就好比越南,就受到中國的影響。
  • 平定安史之亂遇到了軍餉難題,荷澤神會說他有辦法
    安史之亂,雖是山河猶在。但是民不聊生,正所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佛教也面臨著生死存亡。荷澤神會祖師 是他確立了惠能六祖的地位安史之亂爆發的時候,神會禪師已經八十八歲了。他這個年齡,對於世間眾生來說早已經墓木已拱,可是對於神會來說,使命才即將開始。
  • 清初四大貝勒分別是誰?他們的結局如何?
    他們的結局是怎麼樣的呢? 之所以會有四大貝勒的產生,主要跟一個人有著重要的聯繫,這個人就是後來被稱為清太祖的努爾哈赤,努爾哈赤從之前一個建州左衛枝部酋長家庭中的長子,經過多年的努力,成為了大金國的汗王。
  • 雖平定安史之亂,唐朝卻只能吞下苦果,面對另一大禍患
    唐玄宗天寶年間發生的安史之亂使得唐朝迅速由盛及衰,並進入唐朝歷史上相對昏暗的時期,唐朝皇帝開始失去對全國的管理權。安史之亂共持續八年,雖然沒能動搖唐朝的根本,但因為唐朝沒有順勢解決存在的割據問題,唐朝開始長期存在藩鎮,直到最終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