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安史之亂遇到了軍餉難題,荷澤神會說他有辦法

2020-12-15 雲清侃文化

橫空出世的神會 自有擔當

佛教講究不依國主法事難成,能夠出世入世才是真正的佛教。而不是侷促一室之內,充耳不聞,做一個自了漢。

安史之亂,雖是山河猶在。但是民不聊生,正所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佛教也面臨著生死存亡。

荷澤神會祖師 是他確立了惠能六祖的地位

安史之亂爆發的時候,神會禪師已經八十八歲了。他這個年齡,對於世間眾生來說早已經墓木已拱,可是對於神會來說,使命才即將開始。

做為出家僧人,又是風燭殘年,本來他可以對世事不聞不問,讓那些弟子去衝鋒陷陣即可。可是他也知道,這件事非他出面不可,因為他還有更大的事情去完成。

神會經歷了太多太多,人們說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將相所能為之。將相做不了的事情,神會能做;將相能做的事,神會也一定能做。

且看神會如何獲得惠能祖師的青睞

神會本來鍾情四書五經和老莊列的,無意中讀《後漢書》時知道了佛教,於是心嚮往之,於是就像當年慧遠大師一樣,產生了「儒道九流皆糠秕耳」的念頭,便在國昌寺出家。

神會一開始是跟著神秀修學了三年的,那個時候神秀備受武則天尊崇,經常被請到皇宮弘法接受供養。在《景德傳燈錄》中有"師尋往西京受戒"之語,也就是說,神會曾經一度回長安依止神秀或其門下受戒,唐景龍年間又返回曹溪,一直到惠能圓寂。

佛教有個說法叫做諸山長老,似乎動不動就說誰誰是我的弟子,似乎有畫地為牢智僴,無形中阻礙了佛教的弘揚和傳播。神秀則不然,他不愧為五祖弘忍大師信賴的上座師,他在被武則天迎請說法的機會鼓勵眾弟子,如果以後有機會,當去曹溪惠能處參學,胸襟不可謂不寬廣。這在《六祖法寶壇經》中亦有記載。

正是因為有神秀的鼓勵,包括那位得知衣缽被惠能帶走而追趕的惠明,雖然他的動機不純,無意中都獲得了點撥,得以明心見性,如同寶鏡被拭去灰塵,更加明亮如新。

神會為沙彌的時候就懂得去參學,他到了韶關曹溪南華寺拜見惠能祖師,一見面,機鋒之間,惠能祖師便覺得這個「小傢伙」可以造就。

且看神會問了什麼?且聽祖師說了什麼?

祖師問道「善知識,你將自己的本來面目帶來了嗎?如果見本來面目,就會認識自己的主人公,你說說看。」

神會絲毫不含糊「 事物的本來面目無所住,永遠不會靜止,認識本身就是主體。 」

祖師不開心了「你這孩子,怎麼能夠拾人牙慧」也就是生搬硬套別人的東西,而沒有自己的知見。

十四歲的神會狂妄得很,倒肆無忌憚反問起祖師「大師整天打坐參禪,你是否又識見佛性了?」

惠能祖師看到小神會如此初生牛犢不怕虎,小鳥乍飛恨天低,覺得特別欣慰,但是又覺得應該殺殺他的傲氣,便用禪杖在神會頭上敲了三下「我打你是痛也不痛」。

神會仍然不服氣「也痛也不痛」

祖師順水推舟道「 那麼我是也見也不見」

神會疑惑地問「為什麼是也見也不見呢?」

此時祖師才春風化雨般諄諄教誨這個「愣頭青」,我說的見,是說常見自己的過錯,這是說見到了;不見他人的是非好惡,也就是沒見到。

結合神會所說,六祖條分縷析「 那你說也痛也不痛是什麼意思?你如果不痛,就像是和草木瓦石一樣沒有知覺;你如果說痛,那你就和凡夫俗子一樣,會生起怨恨之心。見與不見是兩種偏見,痛和不痛是可以生滅的有為法。你還沒識見本心,怎敢妄用禪理捉弄他人?

神會於是豁然開朗,對祖師一拜再拜,從內心對自己的無知和對祖師的冒犯衝撞表示極度的懺悔,對祖師的循循善誘表示無限的感恩。

歷史上就有多嘴的人,佛門亦然,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哪壺不開提哪壺。

長安三年,神秀正在說法,有人就問了「聽說達摩祖師曾經有袈裟相傳,不知道是不是在您這裡?」這傢伙就是找挨打的主兒,實際上眾人都知道這回事兒,也都有有疑問,或許他們這一問正中神秀下懷,他正好可以藉此說出埋在心底的肺腑之言。

神秀非常坦誠,也不做作「當年五祖弘忍祖師已經將袈裟交給現在在韶州的能禪師處。」因此,神秀住世時,就說傳法袈裟在韶州惠能處,而自己從不說是第六代祖師。

則天皇后久視年,神秀被迎請到皇宮說法,臨走的時候,眾弟子問「以後我們再想向您請教,就不容易了,不知該怎麼辦,請您開示?」神秀明確告知大眾:曹溪有大善知識,弘忍大師的接班人就是他,佛法都在他那裡,你們如果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他必然能幫你解決,必然有不可思議,必然能夠知曉佛法宗旨。

韶州有大善知識,元是東山忍大師付囑。佛法盡在彼處。汝等諸人如有不自決了者,向彼決疑,必是不可思議,即知佛法宗旨。

殊不知神秀的這句話,成就了神會,更成就了禪宗的璀璨奪目。

且看神會如何呼風喚雨,如何施展身手?為什麼他一再反對普寂樹神秀為六祖

和尚行門增上,苦行供養,密添眾瓶,斫冰濟眾,負薪擔水,神轉巨石云云。策身禮稱,燃燈殿光,誦經神衛。律窮五部,禪感紫雲。

宗密在《神會傳》中如是讚嘆神會,只要是利益大眾的事情,無論是劈柴挑水,上殿諷誦還是燃燈繼祖,他都義無反顧地去做。弘法為家務,利生是事業。就是因為如此,所以惠能在行將示寂時,即授予印記,也就是以心印心,猶如佛陀之於摩訶迦葉。

開元八年的時候,神會已經從眾生馬牛歷練成法門龍象,於是奉敕駐錫南陽龍興寺,開始吹大法螺,擊大法鼓,作獅子吼,其影響之眾,令南陽太守王弼和詩人王維都來請法。

我們說過,當時在北地神秀的影響長盛不衰,神會似乎是經過深思熟慮,於是橫空出世提出了「師承是傍,法門是漸」的觀點,一言以蔽之,惠能才是禪宗的正頭香主。

神會既然說了,就要做,就要義無反顧地一條路走下去,無論前面是地雷陣還是萬丈深淵。

開元十二年(724)正月十五日,神會在滑臺(今河南滑縣)大雲寺設無遮大會和當時著名學者崇遠展開大辯論。所謂無遮大會,便是沒有種姓差別不間種性差別、規模大、組織縝密、長達75日的大辯論,玄奘大師當年就曾經在印度以辯才無礙贏得了戒日往和四眾弟子的擁戴,道俗與會者五十餘萬人,十幾個國家的國王和民眾係數參加。由此足見無遮大會的隆重和影響力之大。

神會之所以設無遮大會,就是想宣布,惠能所代表的南宗才是正宗;神會還提出一個自己認為正確的法統,就像歷代王朝的正朔,那就是「(達摩)傳一領袈裟以為法信授與慧可,慧可傳僧璨,僧璨傳道信,道信傳弘忍,弘忍傳惠能,六代相承,連綿不絕。」重樹南宗法幢。

其實神秀體系的影響力是特別大的,神會鋒芒直指普寂,唐李邕在《嵩嶽寺碑》中記載:

達摩菩薩傳法子可,可付於璨,璨受於信,信恣於忍,忍遺於秀,秀鍾於今和尚寂。(《全唐文》263)

《神會語錄》(第三卷)也記載:

今普寂禪師自稱第七代,妄豎和尚(神秀)為第六代。

神秀圓寂後,皇帝為之在嵩山造塔讓眾生禮拜供養,他的兩個弟子普寂和義福一如既往受到皇帝和民眾的尊崇,他們圓寂後,也分別賜諡大照禪師和大寂禪師。

李邕為普寂所作《大照神師碑》記載「普寂臨終時誨門人曰:吾受託先師,傳茲密印。遠自達摩菩薩導於可,可進於璨,璨鍾於信,信傳於忍,忍授於大通,大通貽於吾,今七葉矣。(《全唐文》262)

大通者,神秀是也。

對於神會的做法,他的座下稱為」山東遠「的崇遠不無憂慮地說

」普寂禪師名字蓋國,天下知聞,眾口共傳,不可思議。如此相非斥,豈不與身命有仇?

普寂禪師眾口相傳,您這樣明目張胆地幹,會有性命之憂的。

此時六十七歲的神會振振有詞:

我自料簡是非,定其宗旨。我今謂弘揚大乘,建立正法,令一切眾生知聞,豈惜身命?

有為了弘揚大乘正法,我豁出去了,哪裡會顧惜身命?

神會並沒有一帆風順,反而遭到一連串的打擊和罷黜。看看已經八十六歲的神會所遭受的苦難吧。

天寶十二年,被譖聚眾,敕黜弋陽郡,又移武當郡。快九十歲的老人了,被誣陷為聚眾生事,皇命難違,被貶謫到江西弋陽,然後又遷徙到湖北武當;第二年,又被折騰到湖北襄州,七月又遷移荊州開元寺。

能受苦是真羅漢

中興名臣郭子儀

都說否極泰來,正當人們以為神會即將陷入萬劫不復的時候,安史之亂爆發了。安祿山攻陷洛陽,直逼長安,唐明皇奔走西蜀,郭子儀領兵徵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那就是沒有軍餉。

出了一個好主意的裴冕

怎麼辦,怎麼辦?有個叫裴冕的右僕射出了「好主意」,那就是通令全國郡府州縣,廣設戒壇,度僧出家,這樣朝廷可以藉此收取一些香水錢以充軍需,大家共同推舉年高德劭的神會來主持此事。

已經八十九的神會由此返回滿目瘡痍的洛陽,草創寺院,布置戒壇,他並且做出一個驚人之舉,將所有剃度僧人 所獲得的費用全部充做軍餉,

愛國就是念佛,念佛必須愛國。

軍餉解決了,加上安史之亂不得民心和內訌,雖然歷經八年終於被平叛。

神會之舉無疑雪中送炭,唐肅宗將其迎到內宮供養,敕建荷澤寺是情理中的事,出類拔萃的弟子有法如等十八人。最讓神會不能放心的就是他畢生追求的惠能才是達摩以來的禪宗正統。

禪門師資承襲圖

神會示寂三十五年後,唐德宗在貞元十二年,敕令皇太子召集天下眾禪師制定禪門宗旨,搜求傳法的正傍系統,終於敕立荷澤神會為第七祖,並御製七代祖師贊文(宗密《禪門師資承襲圖》)

神會終於如願以償了,到了第五代青原行思和南嶽懷讓異軍突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又開啟了禪宗的一個新紀元。

相關焦點

  • 如果單憑中央軍平定安史之亂,能否再創盛世?
    安亂之亂之所以會爆發,絕對不是偶然,而是唐朝的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統治階級內部中央和地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嚴重的不均衡,最終才導致的,也就是說安祿山之所以能夠發動叛亂,就是因為中央戰鬥力已經嚴重削弱了,才給了他選擇的膽量。而面對來勢兇兇的叛軍,唐朝只有也只有依靠節度使的軍隊才能去與之對抗,中央軍的力量已經很有限了,所以才會形成後來唐朝藩鎮割據的局面。
  • 被舊史推許為孫武白起不及——平定安史之亂的主要大將李光弼
    每個大將都有自己的軍事風格,也有不同的個人的命運。其中一個,被舊史書推為,就是古代的名將孫武、吳起、韓信、白起都比不了的人。他生前是平定安史之亂的主要將領之一,備受寵愛的光環;最後卻擁兵自重,不聽調遣,晚景悽涼。他就是大唐名將李光弼。
  • 平定安史之亂的三大名將,其中兩人突然暴斃,僅有一人得以善終!
    經過了香積寺血戰、相州之戰等一系列的大戰後,大唐帝國耗費了近八年的時間,這才得以平定安史之亂。正所謂「狡兔死,走狗烹。鳥獸盡,良弓藏」,對於劫波渡盡之後的大唐帝國,「馬放南山」是帝國最安全的選擇,但是對於在平叛過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的名將們來說,這個時候恰恰是他們最危險的時候。
  • 平定安史之亂,立下不世功勳的四大名將,他們的結局都是如何?
    說起平定安史之亂,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是那位功高蓋主而且還得以善終的郭子儀,還有那位機敏過人的名將李光弼。在筆者看來,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有這樣四大名將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事先說明,這四大名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不喜輕噴,輕噴(狗頭保命)……
  • 唐朝安史之亂是胡人作亂,參與平叛的將領,竟也有很多胡人將領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中期由唐朝胡人節度使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但其實參與平定安史之亂的將領也有很多胡人將領,我們來一起看看有哪些將領:
  • 平定安史之亂的大唐名將
    他幼年就品行優良,擅長騎射、愛讀《漢書》。少年時就從軍,為人剛毅,很有謀略。李光弼從左衛郎做起,屢次升官,擔任朔方都虞侯。天寶五年(746年),他在河西節度使王忠嗣帳下效力,擔任兵馬使兼赤水軍使。王忠嗣欣賞李光弼的才能,對他十分優厚,認為他日後不在自己之下。李光弼逐漸出名,被人成為名將。
  • 平定「安史之亂」的兩位大將,一位是郭子儀,另外一位是誰呢?
    史朝義無路可走,於林中自縊死,其餘部分叛將投降,歷時七年又兩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說到平定安史之亂的唐朝名將,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郭子儀。安史之亂後,郭子儀拜朔方節度使,率兵勤王,收復兩河(河北和河東)地區,拜兵部尚書、同平章事。自此之後,郭子儀南徵北戰,為消滅安史之亂的叛軍立下了赫赫戰功。
  • 雖平定安史之亂,唐朝卻只能吞下苦果,面對另一大禍患
    唐玄宗天寶年間發生的安史之亂使得唐朝迅速由盛及衰,並進入唐朝歷史上相對昏暗的時期,唐朝皇帝開始失去對全國的管理權。安史之亂共持續八年,雖然沒能動搖唐朝的根本,但因為唐朝沒有順勢解決存在的割據問題,唐朝開始長期存在藩鎮,直到最終滅亡。
  • 平定安史之亂,唐肅宗一意孤行,不聽李泌計策貽誤戰機
    公元755年大唐發生安史之亂,唐明皇李隆基逃離長安。756年太子李亨在靈武(今寧夏靈武縣西南)被宦官李輔國等擁戴為帝,是為唐肅宗,玄宗被尊為太上皇。 唐肅宗李亨登基繼位後,首先啟用的第一人就是李泌。
  • 安史之亂中吐蕃趁機侵吞了大唐不少領土,唐朝是如何收復失地的?
    安史之亂爆發後大唐為了平定叛亂不斷從西域抽調精銳軍隊進入中原,「盡徵河隴、朔方之將鎮兵入靖國難」。吐蕃趁機蠶食了河西和西域,即便在這種情況下安西都護府白髮老兵依然抵抗了吐蕃幾十年。安史之亂後才逐漸收拾局勢,逐步展開對於吐蕃的反攻。其實吐蕃和大唐是一對冤家,吐蕃有點死心眼也有點窮兵黷武。大唐好不容易平定安史之亂後,吐蕃已經佔據半壁江山還屢屢進攻大唐。
  • 安史之亂時被唐玄宗錯殺的名將
    次日,封常清再次求見高仙芝,高仙芝對他說:「我這不要人了,你為何還來?」封常清憤怒回答;「我仰慕大人的威名,希望能在大人手下效力,所以不用別人介紹,自己前來。如果大人以才能取人,這是賢明的。如果大人以貌取人,恐怕會錯過人才。」高仙芝聽了,仍然沒有答應。封常清於是每天在高仙芝的門前等候,一連數十天。高仙芝見了,不得已將封常清招入麾下。
  • 為何唐朝會爆發安史之亂?沒錢養軍隊?原來還有這個原因
    首先,我們來說說楊國忠,雖然其風評不是很好,但是能做到宰相的位置也肯定有過人之處,否則也是虛名而已。在楊國忠任職前期間,他大力推行官員考核簡易化,從而在較短時間內為下層輸送了一批優秀的官員,行政能力還是不錯。 同時,楊國忠對於國庫糧餉、軍械的儲備也非常看重。
  • 為何唐朝會爆發安史之亂?沒錢養軍隊?這個原因比較重要
    楊國忠(影視形象)同時,如果更為形象來說,在安史之亂爆發前,唐王朝的財政系統和兵役制度就已經處於極端狀態了。那麼,談論具體原因,我們接下來慢慢看!首先,我們來說說楊國忠,雖然其風評不是很好,但是能做到宰相的位置也肯定有過人之處,否則也是虛名而已。
  • 唐玄宗作為一代英主,為什麼在他統治時期會爆發安史之亂?
    唐朝先有唐太宗李世民執政的貞觀之治,後有唐高宗李治執政的永徽之治,還包括武則天執政時期的治宏貞觀,政啟開元,貞觀遺風,唐玄宗李隆基執政初期的也有開元盛世,使得唐朝的國力空前絕後。安史之亂發生,唐朝國力自此由盛轉衰,究竟是何原因,使得安史之亂爆發呢?
  • 安史之亂時的小臣之辱:為平叛引狼入室,挨了一百鞭後神秘消失
    安史之亂形勢示意圖但就在這個時候,不甘心失敗的史朝義又給唐王朝出了個么蛾子。史朝義的影視形象唐王朝之所以能一點點反敗為勝,除了各地唐朝軍民的奮勇戰鬥,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爭取到了北方遊牧部族回紇的外援。唐肅宗即位靈武之時,回紇就派出數千騎兵前來支援。
  • 明朝中興之主朱祐樘問兵部尚書,士兵明明有軍餉,怎麼那麼窮呢?
    明朝中興之主明孝宗朱祐樘勤勉處理朝政,使明朝一度中興,他也贏得後人的讚譽。弘治十五年(1502年)六月,剛上任不久的兵部尚書劉大夏向明孝宗上奏書力陳兵政十害,引起明孝宗的重視。劉大夏說:「跟百姓一樣,很窮。」明孝宗就不解了,又問:「士兵有軍餉,行軍又有行糧,為什麼還這麼窮呢?」劉大夏回答:「士兵的軍餉被將帥剋扣了一半,又怎麼會不窮呢?」明孝宗大為沮喪,感嘆說:「我執政這麼久,居然不知道天下軍民這麼窮?這皇帝是怎麼當的?」《明史》:其年六月再陳兵政十害,且乞歸。帝不許,令弊端宜革者更祥具以聞。
  • 此人說安祿山腦後有反骨日後必反,唐玄宗不聽才有後來的安史之亂
    安祿山這個名字在歷史課本上很熟悉,一個把大唐王朝攪得天翻地覆的胡人,讓大唐王朝從鼎盛走向了衰落,讓唐玄宗從中興之主跌落神壇,大唐帝國搖搖欲墜差點滅亡,而玄宗自己也退居太上皇,尤其兒子李肅登基,延續了大唐命脈,其實在安史之亂爆發前,已經有人看出了安祿山日後必反勸過唐玄宗,而玄宗聽不進去才釀成了如此大禍!
  • 安史之亂持續八年之久,傷亡達三十多萬,大唐經此一戰由盛轉衰
    安史之亂之所以會發生,其實是有很多個因素的作用共同構成的。從經濟矛盾來看,雖然這個時期是稍有的盛世,但並不代表著底下的百姓都過得很好,其實貧富差距還是挺大的,上層的貴族過著奢侈糜爛的生活,而很多百姓還在因為失去土地苦惱著,沒有土地意味著就要成為流民。再從階級矛盾來看,李林甫、楊國忠等人任職期間,只為自己謀利,實為奸臣當道,誤國誤民。
  • 鮑文欣|思想史視域中的「李約瑟難題」
    他主事的《中國科學技術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簡稱SCC)早已成為中國古代科技史研究的經典,也給當代中國人留下了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李約瑟難題」。回訪有關「難題」的爭論,筆者不敢也無意於論斷它是否已經解決,而是覺得可以在思想史視域中獲得饒有興味的發現。此外,出於自身專業的興趣,筆者也願意對「難題」與現代中國哲學史寫作的關係略作勾畫。
  • 唐朝的「霍去病」王忠嗣,要是他還活著,安史之亂還會發生麼?
    王忠嗣被稱之為唐朝的「霍去病」,英勇無敵,可惜就是英年早逝,過早被誣陷以至於抑鬱而終,有人說要是王忠嗣還活著,安史之亂是否還會發生呢?王忠嗣的戰績公元730年,王忠嗣24歲,作為唐玄宗的養子,他表現出來的軍事智慧與能力和唐玄宗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