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唐朝會爆發安史之亂?沒錢養軍隊?原來還有這個原因

2020-12-17 騰訊網

公元755年,強盛許久的大唐帝國在內部爆發了一場長達8年的叛亂,這場叛亂直接導致大唐帝國的經濟、軍事不堪重負,國力銳減,國野權威能力也不斷下降,這便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安史之亂!

唐朝地圖

那麼,關於安史之亂的興起原因,我也在網絡上看到了許多說法,有說是因為唐玄宗削藩鎮引起的,也有人說是藩鎮集團勢力太大想要推翻唐王朝的統治,再者是就是均田制的破壞造成了社會矛盾的激化等等……

當然,這些說法全部都是正確的,但是並沒有對其進行一個較為系統的概況,也就是中央朝廷內部統治矛盾(當時,時任宰相的楊國忠獨攬大權,集身40餘個官職,極大地限制了中央朝廷和地方的有效聯繫)和地方割據勢力矛盾。

楊國忠(影視形象)

同時,如果更為形象來說,在安史之亂爆發前,唐王朝的財政系統和兵役制度就已經處於極端狀態了。那麼,談論具體原因,我們接下來慢慢看!

首先,我們來說說楊國忠,雖然其風評不是很好,但是能做到宰相的位置也肯定有過人之處,否則也是虛名而已。在楊國忠任職前期間,他大力推行官員考核簡易化,從而在較短時間內為下層輸送了一批優秀的官員,行政能力還是不錯。

同時,楊國忠對於國庫糧餉、軍械的儲備也非常看重。在安史之亂前夕,各地物資依然通過通道不斷運往長安,唐王朝似乎並不缺錢,唐玄宗也對他的這種做法頗為滿意。

唐玄宗在朝堂

但是,接下來的政策卻讓唐王朝的錢就像流水一樣逝去。並且,唐王朝也是因為這項制度直接失去對於全國大範圍軍隊的絕對控制權,使唐王朝的權威受到挑戰。

在唐玄宗後期,位居長安西南的吐蕃迅速崛起,並且隨即成為了一個較為強大的帝國。

當然,唐軍也多次和吐蕃產生軍事對抗,但大多是以失敗告終。唐玄宗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當即敏銳地認識到府兵制的弊端 。

唐朝軍隊(壁畫)

因為府兵制要求士兵必須長期服役,直到年邁後才能退休。但是,由於兵源限制原因,朝廷也一時之間徵集不到兵丁,大多士兵進入年邁後失去作戰能力,這樣的士兵也根本無法在這樣的戰役中擊敗對手。

所以,唐玄宗認為必須改革府兵制。隨後,在唐玄宗的支持下,時任宰相張說便開啟了一輪兵制改革。當時為了保護長安,專門招募了兵丁,組成了12萬人的衛隊來護衛長安,這也成為了募兵制的雛形。

長安

但是,由於當時駐防長安的衛隊沒有遇見戰事,戰鬥思想和戰鬥能力也逐漸下降,就像晚清的八旗軍隊一樣,軍隊裡甚至有人做起了商人,乃至做雜技,好端端的戍衛部隊完全脫離戰時的軍事狀態,成為了老百姓眼中的笑話。

沒錯,這支本來隸屬於中央朝廷,最具有戰鬥力的部隊卻最終在安史之亂來臨時,居然忘了該怎樣穿軍裝,拿兵器或者做一些簡單的戰術訓練,唐王朝也自然沒有讓其上戰場。

隨後,唐玄宗為了應對吐蕃的軍事威脅,便重新啟用唐高宗時期的節度使制度。在高宗時期,當時為便於戰事的統籌,中央朝廷便給當地的官員授予節度使,有權主管當地的軍政大權,但是這僅僅是臨時性的。

一旦戰事結束,中央朝廷便會收回此項制度,以此保障對地方政權的絕對管控。

唐朝戰爭

但是,為了方便向周邊展開軍事對抗,唐玄宗便重新大力推動節度使的發展,進而逐漸使中央朝廷的權威不斷下降。同時,唐玄宗還大力在邊境軍事地區大力發展募兵制,通過每月固定薪水來徵召一批職業化的軍隊。

當然,募兵制的好處便是軍隊專職用於行軍打仗,有效攻擊能力絕非府兵制時代所能比擬。但是,隨著募兵制的大力推廣,一些隱患也逐漸暴露出來了。其中,最為直接的便是財政方面。

在唐玄宗初期,國庫的收入3400餘萬貫,養兵的成本也就在200萬貫左右,還能夠輕鬆維持。但是,由於戰事的發展,便需要更多的前線作戰兵源,這樣也就把朝廷的養兵成本提升了。

隨後,在唐玄宗後期,養兵的成本已經追加到了1200餘萬貫,而且這些只是軍士的日常開支,如果遭遇大戰,各種撫恤金、軍械、運輸等支出也會上漲,這對於唐玄宗後期的唐王朝來說可謂不堪重負。

唐代藩鎮分布圖

最終,唐玄宗沒有辦法,只好通過裁撤兵源來解決緊張的軍費問題,並讓節度使直接控制治下地區,軍費不由朝廷承擔,節度使可自行在控制區域進行搜管。

很明顯,這一招不僅損害了中央朝廷對於地方的管制權,也損失了百姓的利益,這也是激起安史之亂的一個矛盾點。

其實,讓安史之亂爆發的另一個原因便是唐王朝大部分軍權居然控制在高仙芝、安祿山等這樣的將領手裡。這個政策便是當時宰相李林甫的傑作,他將大唐王朝的軍政大權移交給這些人,等於是給唐王朝埋上了一顆定時炸彈。

在李林甫在任期間,因為畢竟是其一手提拔,這些節度使好歹能夠服從中央朝廷的決策。但是,隨著李林甫的下馬,楊國忠的登臺,這些悍將便不聽從中央朝廷的決策,最終因為楊國忠要整頓藩鎮而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安史之亂。

其實,從更加深刻的原因來說,安史之亂的爆發是多個連鎖利益點的碰撞而造成的,絕非單方面的抑制政策引起。

安史之亂(局部圖)

最終,唐玄宗起駕離開了長安,離開了他的長安百姓,並在馬嵬驛丟下了楊國忠和楊貴妃,逃往四川……

相關焦點

  • 為何唐朝會爆發安史之亂?沒錢養軍隊?這個原因比較重要
    任何一個強大的帝國,最可怕的敵人均來自內部—佚名公元755年,強盛許久的大唐帝國在內部爆發了一場長達8年的叛亂,這場叛亂直接導致大唐帝國的經濟、軍事不堪重負,國力銳減,國野權威能力也不斷下降,這便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安史之亂!
  • 經歷八年安史之亂後,為何唐朝還能苦撐150年之久?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比起安史之亂前,大唐王朝遠播四方的強大榮耀來,安史之亂後的中晚唐,卻也有個公認亮點:命硬。安史之亂結束後,差點被要了老命的唐王朝,也基本是被大放血:河西走廊和安西盡數淪陷,吐蕃的鐵蹄一度殺到長安眼皮底下。中原大地也是藩鎮四起,各處藩鎮畫地為牢,動不動就與唐王朝叫板,內部還有宦官朋黨來回折騰。
  • 安史之亂中吐蕃趁機侵吞了大唐不少領土,唐朝是如何收復失地的?
    安史之亂爆發後大唐為了平定叛亂不斷從西域抽調精銳軍隊進入中原,「盡徵河隴、朔方之將鎮兵入靖國難」。吐蕃趁機蠶食了河西和西域,即便在這種情況下安西都護府白髮老兵依然抵抗了吐蕃幾十年。安史之亂後才逐漸收拾局勢,逐步展開對於吐蕃的反攻。其實吐蕃和大唐是一對冤家,吐蕃有點死心眼也有點窮兵黷武。大唐好不容易平定安史之亂後,吐蕃已經佔據半壁江山還屢屢進攻大唐。
  • 唐玄宗作為一代英主,為什麼在他統治時期會爆發安史之亂?
    唐朝先有唐太宗李世民執政的貞觀之治,後有唐高宗李治執政的永徽之治,還包括武則天執政時期的治宏貞觀,政啟開元,貞觀遺風,唐玄宗李隆基執政初期的也有開元盛世,使得唐朝的國力空前絕後。安史之亂發生,唐朝國力自此由盛轉衰,究竟是何原因,使得安史之亂爆發呢?
  • 安祿山如此強大的軍隊,為何安史之亂不到八年就被平定了?
    唐朝爆發的安史之亂並不是10年才平定的,安史之亂開始於公元前755年12月到公元前763年2月就被平定了,當時只花了不到8年的時間。安祿山雖然有非常強大的軍隊,但是當時的唐朝處於最鼎盛的時期,無論是軍隊還是物質都是比較豐富的,這時候的唐朝根本不用害怕任何的敵人。
  • 安史之亂爆發以後,李隆基的晚年竟然如此悲慘,很多人都想不到
    朝堂之上開始重用一些阿諛奉承,溜須拍馬之人,比如奸相李林甫。李隆基晚年得到楊貴妃後,更是不理朝政。與此同時由於李隆基聽從李林甫的建議,在邊疆地區重用胡人,像安祿山一人領了三個軍事重鎮的節度使。唐玄宗時期的節度使權力很大,又能管軍事,又能管錢糧,唐朝內輕外重的軍事態勢形成,最終爆發了安史之亂。
  • 雖平定安史之亂,唐朝卻只能吞下苦果,面對另一大禍患
    唐玄宗天寶年間發生的安史之亂使得唐朝迅速由盛及衰,並進入唐朝歷史上相對昏暗的時期,唐朝皇帝開始失去對全國的管理權。安史之亂共持續八年,雖然沒能動搖唐朝的根本,但因為唐朝沒有順勢解決存在的割據問題,唐朝開始長期存在藩鎮,直到最終滅亡。
  • 安史之亂對唐朝文壇有多大影響?當時最牛的幾個詩人都在幹什麼?
    唐朝天寶十四載,安祿山以擔心國家安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於範陽起兵,安史之亂就此爆發。次年叛軍攻破長安,唐玄宗逃至馬嵬驛,太子李亨暗中聯繫陳玄禮,殺了楊國忠,並逼唐玄宗處死楊貴妃。763年,歷時七年有餘的安史之亂終於結束。安史之亂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也對唐朝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那麼安史之亂對唐朝的文壇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我們了解一下當時的著名詩人都在做什麼就知道了。
  • 安史之亂持續八年之久,傷亡達三十多萬,大唐經此一戰由盛轉衰
    當時,整個大唐王朝一片繁榮景象,很少有哪一個朝代可以像唐朝一樣,從創建之初連續好幾位皇帝都實現了盛世景象。但是,久盛必衰,大唐王朝的盛世在玄宗時期都達到了巔峰。既然到達了巔峰,那麼之後便是會開始衰弱了,只是沒想到卻是以這種方式由盛轉衰的,對之後的唐朝發展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 唐朝的「霍去病」王忠嗣,要是他還活著,安史之亂還會發生麼?
    王忠嗣被稱之為唐朝的「霍去病」,英勇無敵,可惜就是英年早逝,過早被誣陷以至於抑鬱而終,有人說要是王忠嗣還活著,安史之亂是否還會發生呢?當時王忠嗣掛帥出擊突厥、吐蕃,雙方毫無還手之力,被王忠嗣打得落花流水。突厥烏蘇米施可汗在亂戰中被王忠嗣取了首級,吐蕃更是損失慘重,被斬殺數萬士兵,還有兩位吐蕃王子陣亡,吐蕃被逼無奈,不得不投降歸順唐朝。
  • 安史之亂究竟意味著什麼?為什麼至今國人都無法完全走出其影響?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也是大唐從一個開放帝國向一個內斂國家的轉變。從此以後,盛唐氣象不再,疆土日益緊縮,華夏精神低沉。那麼,安史之亂究竟意味著什麼?為什麼至今國人都無法完全走出其影響?一、安史之亂的巨大影響1、唐帝國隕滅安史之亂爆發之前,唐朝正處於開疆拓土的「帝國時代」。不僅人口恢復增長到8000餘萬,國土面積也達到極盛,廣大的西域被唐軍牢牢掌控,甚至直接和大食帝國接壤,並爆發過有名的「怛羅斯之戰」。
  • 如果單憑中央軍平定安史之亂,能否再創盛世?
    安亂之亂之所以會爆發,絕對不是偶然,而是唐朝的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統治階級內部中央和地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嚴重的不均衡,最終才導致的,也就是說安祿山之所以能夠發動叛亂,就是因為中央戰鬥力已經嚴重削弱了,才給了他選擇的膽量。而面對來勢兇兇的叛軍,唐朝只有也只有依靠節度使的軍隊才能去與之對抗,中央軍的力量已經很有限了,所以才會形成後來唐朝藩鎮割據的局面。
  • 助平安史之亂,在洛陽縱兵洗劫,細數回鶻與唐朝的恩怨情仇
    對於北方的遊牧民族來說,與唐朝的關係是它們外交政策的重中之重,可是回鶻與唐朝的關係,卻很難以「盟友」或「敵對」來簡單概括。回鶻曾是唐朝最親密無間的朋友,但後來卻與唐朝產生間隙,以致於刀兵相見。應該說,在安史之亂以前,回鶻是唐朝最親密的藩屬國。
  • 安史之亂時的小臣之辱:為平叛引狼入室,挨了一百鞭後神秘消失
    安史之亂形勢示意圖但就在這個時候,不甘心失敗的史朝義又給唐王朝出了個么蛾子。史朝義的影視形象唐王朝之所以能一點點反敗為勝,除了各地唐朝軍民的奮勇戰鬥,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爭取到了北方遊牧部族回紇的外援。唐肅宗即位靈武之時,回紇就派出數千騎兵前來支援。
  • 安史之亂後唐朝就完了?被特克斯勒效應所騙的不是你一個人!
    但是自從安史之亂後,唐朝迅速由盛轉衰,從此之後許多人都已經說不出來唐代有哪些皇帝、有哪些大臣,而唐代後期的大詩人李商隱、杜牧等,更多的也只是了解他們的文學作品,至於詩人們生活在中唐還是晚唐,恐怕能準確說出來的人寥寥無幾。
  • 安史之亂中,那些有名詩人們的結局怎樣?杜甫王維都沒有李白慘
    中國數千年的封建王朝,唐朝是繁榮鼎盛的最強時期。歷史上的唐王朝,有著強大的外交,飛速發展的經濟,安定富裕的生活,就連文學藝術的發展也是空前絕後,到達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然而正是這樣一個繁榮一時的盛大王朝,最終因為一場叛亂改變了原來的一切。
  • 食人三萬餘,擋幾十萬兵,安史之亂中名將張巡的功過是非
    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一路勢如破竹,給李唐江山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安祿山以徵討楊國忠為名,正式舉起反旗,從範陽起兵。這個三百多斤的胖子,玄宗的乾兒子、偷羊的胡人以無限勇猛之勢奔著李唐江山席捲而來。
  • 平定安史之亂,立下不世功勳的四大名將,他們的結局都是如何?
    說起平定安史之亂,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是那位功高蓋主而且還得以善終的郭子儀,還有那位機敏過人的名將李光弼。在筆者看來,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有這樣四大名將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事先說明,這四大名將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不喜輕噴,輕噴(狗頭保命)……
  • 唐朝一支軍隊堅守西域四十餘年,無補給無支援,少年白頭無人降
    唐王朝的安西都護府安史之亂時期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安西都護府被抽調了大量的兵力用來對安祿山和史思明叛軍的平叛唐朝軍隊安史之亂結束後,唐代宗李豫派遣郭子儀的侄子郭昕前往安西都護府。然而郭昕的兵力卻只有一萬多人,而主要侵擾的少數民族吐蕃卻有著十萬人的軍隊,戰爭殘酷的程度可想而知。就在這樣的情況下,郭昕率領著這支軍隊與吐蕃作戰了十五年。十五年裡,唐朝已經又換了一個皇帝,唐德宗李适。公元781年,郭昕派遣使者,從回紇出發,成功到達了長安城,把安西地區十五年來的堅守和安西未陷的情況報告給了唐德宗李适。
  • 安史之亂後,朝廷唯一依仗的神策軍,為什麼會是太監統領?
    安史之亂對李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不管唐玄宗之前如何的勵精圖治,開創盛世。就這一下,讓多少年的辛苦付之東流,從此李唐走向了衰落。不過衰落是不假,但是維持的時間還挺久的。這中間的原因不是單一的,是多方面促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