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5年,強盛許久的大唐帝國在內部爆發了一場長達8年的叛亂,這場叛亂直接導致大唐帝國的經濟、軍事不堪重負,國力銳減,國野權威能力也不斷下降,這便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安史之亂!
唐朝地圖
那麼,關於安史之亂的興起原因,我也在網絡上看到了許多說法,有說是因為唐玄宗削藩鎮引起的,也有人說是藩鎮集團勢力太大想要推翻唐王朝的統治,再者是就是均田制的破壞造成了社會矛盾的激化等等……
當然,這些說法全部都是正確的,但是並沒有對其進行一個較為系統的概況,也就是中央朝廷內部統治矛盾(當時,時任宰相的楊國忠獨攬大權,集身40餘個官職,極大地限制了中央朝廷和地方的有效聯繫)和地方割據勢力矛盾。
楊國忠(影視形象)
同時,如果更為形象來說,在安史之亂爆發前,唐王朝的財政系統和兵役制度就已經處於極端狀態了。那麼,談論具體原因,我們接下來慢慢看!
首先,我們來說說楊國忠,雖然其風評不是很好,但是能做到宰相的位置也肯定有過人之處,否則也是虛名而已。在楊國忠任職前期間,他大力推行官員考核簡易化,從而在較短時間內為下層輸送了一批優秀的官員,行政能力還是不錯。
同時,楊國忠對於國庫糧餉、軍械的儲備也非常看重。在安史之亂前夕,各地物資依然通過通道不斷運往長安,唐王朝似乎並不缺錢,唐玄宗也對他的這種做法頗為滿意。
唐玄宗在朝堂
但是,接下來的政策卻讓唐王朝的錢就像流水一樣逝去。並且,唐王朝也是因為這項制度直接失去對於全國大範圍軍隊的絕對控制權,使唐王朝的權威受到挑戰。
在唐玄宗後期,位居長安西南的吐蕃迅速崛起,並且隨即成為了一個較為強大的帝國。
當然,唐軍也多次和吐蕃產生軍事對抗,但大多是以失敗告終。唐玄宗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當即敏銳地認識到府兵制的弊端 。
唐朝軍隊(壁畫)
因為府兵制要求士兵必須長期服役,直到年邁後才能退休。但是,由於兵源限制原因,朝廷也一時之間徵集不到兵丁,大多士兵進入年邁後失去作戰能力,這樣的士兵也根本無法在這樣的戰役中擊敗對手。
所以,唐玄宗認為必須改革府兵制。隨後,在唐玄宗的支持下,時任宰相張說便開啟了一輪兵制改革。當時為了保護長安,專門招募了兵丁,組成了12萬人的衛隊來護衛長安,這也成為了募兵制的雛形。
長安
但是,由於當時駐防長安的衛隊沒有遇見戰事,戰鬥思想和戰鬥能力也逐漸下降,就像晚清的八旗軍隊一樣,軍隊裡甚至有人做起了商人,乃至做雜技,好端端的戍衛部隊完全脫離戰時的軍事狀態,成為了老百姓眼中的笑話。
沒錯,這支本來隸屬於中央朝廷,最具有戰鬥力的部隊卻最終在安史之亂來臨時,居然忘了該怎樣穿軍裝,拿兵器或者做一些簡單的戰術訓練,唐王朝也自然沒有讓其上戰場。
隨後,唐玄宗為了應對吐蕃的軍事威脅,便重新啟用唐高宗時期的節度使制度。在高宗時期,當時為便於戰事的統籌,中央朝廷便給當地的官員授予節度使,有權主管當地的軍政大權,但是這僅僅是臨時性的。
一旦戰事結束,中央朝廷便會收回此項制度,以此保障對地方政權的絕對管控。
唐朝戰爭
但是,為了方便向周邊展開軍事對抗,唐玄宗便重新大力推動節度使的發展,進而逐漸使中央朝廷的權威不斷下降。同時,唐玄宗還大力在邊境軍事地區大力發展募兵制,通過每月固定薪水來徵召一批職業化的軍隊。
當然,募兵制的好處便是軍隊專職用於行軍打仗,有效攻擊能力絕非府兵制時代所能比擬。但是,隨著募兵制的大力推廣,一些隱患也逐漸暴露出來了。其中,最為直接的便是財政方面。
在唐玄宗初期,國庫的收入3400餘萬貫,養兵的成本也就在200萬貫左右,還能夠輕鬆維持。但是,由於戰事的發展,便需要更多的前線作戰兵源,這樣也就把朝廷的養兵成本提升了。
隨後,在唐玄宗後期,養兵的成本已經追加到了1200餘萬貫,而且這些只是軍士的日常開支,如果遭遇大戰,各種撫恤金、軍械、運輸等支出也會上漲,這對於唐玄宗後期的唐王朝來說可謂不堪重負。
唐代藩鎮分布圖
最終,唐玄宗沒有辦法,只好通過裁撤兵源來解決緊張的軍費問題,並讓節度使直接控制治下地區,軍費不由朝廷承擔,節度使可自行在控制區域進行搜管。
很明顯,這一招不僅損害了中央朝廷對於地方的管制權,也損失了百姓的利益,這也是激起安史之亂的一個矛盾點。
其實,讓安史之亂爆發的另一個原因便是唐王朝大部分軍權居然控制在高仙芝、安祿山等這樣的將領手裡。這個政策便是當時宰相李林甫的傑作,他將大唐王朝的軍政大權移交給這些人,等於是給唐王朝埋上了一顆定時炸彈。
在李林甫在任期間,因為畢竟是其一手提拔,這些節度使好歹能夠服從中央朝廷的決策。但是,隨著李林甫的下馬,楊國忠的登臺,這些悍將便不聽從中央朝廷的決策,最終因為楊國忠要整頓藩鎮而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安史之亂。
其實,從更加深刻的原因來說,安史之亂的爆發是多個連鎖利益點的碰撞而造成的,絕非單方面的抑制政策引起。
安史之亂(局部圖)
最終,唐玄宗起駕離開了長安,離開了他的長安百姓,並在馬嵬驛丟下了楊國忠和楊貴妃,逃往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