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八年安史之亂後,為何唐朝還能苦撐150年之久?

2021-01-15 朝文社社長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比起安史之亂前,大唐王朝遠播四方的強大榮耀來,安史之亂後的中晚唐,卻也有個公認亮點:命硬。

安史之亂結束後,差點被要了老命的唐王朝,也基本是被大放血:河西走廊和安西盡數淪陷,吐蕃的鐵蹄一度殺到長安眼皮底下。中原大地也是藩鎮四起,各處藩鎮畫地為牢,動不動就與唐王朝叫板,內部還有宦官朋黨來回折騰。中晚唐一個半世紀裡國都淪陷了六次,天子也外逃了九趟,每一次都是眼看要涼涼的模樣。但即使這樣,這內外交困的大唐,竟把這絕大多數的難關都挺了過去,硬是苦撐了150年。

而且除了硬撐外,這風雨飄搖的一個半世紀裡,唐王朝還又締造了一系列治國業績。一度打服藩鎮重創吐蕃,幾乎追近了盛唐時代的榮光。如「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大曆中興」等輝煌時代,更是閃耀史冊。再對比一下安史之亂剛落幕時,唐王朝那一片爛攤的模樣,就更得感慨一聲:百病纏身的唐朝,能苦撐一個半世紀,確實是個奇蹟。

為什麼能有此奇蹟?除了後世史家大書特書的,中晚唐各位帝王將相們的彪炳功績外,下面三個看似不起眼的因素,卻也是大唐「命硬」的重要原因,甚至比起流光溢彩的「唐朝英雄」們來,這幾個因素,更有著超越歷史的思考意義。

因素一、通海夷道

一場安史之亂,唐朝遭受的一大重創,就是被「斷血」。作為絲綢之路主幹道的河西走廊與安西要地,幾乎全落入了趁火打劫的吐蕃之手。除了取道回紇的草原絲綢之路外,大唐對外的陸路交通幾乎被斷絕,經濟損失無比慘痛,戰略態勢更嚴重被動。坐擁絲綢之路的吐蕃,除了能輕鬆享受「紅利」,更拿絲綢之路當跳板,一次次對唐朝發起打擊,甚至連長安都一度落入其手。

但是,就是在這慘澹的態勢下,千裡之外的東南大地,另一條對外要道,卻悄然為唐朝搭起了「新血管」:通海夷道。隨著唐朝造船技術的進步和對外貿易的火熱,東南的海上貿易,也進入了繁榮期。以同時代阿拉伯人的記載,當時性能優良的唐朝船由於體積太大,竟連波斯灣都開不進去,每次造訪中東,都得提前換小船進港。

而在安史之亂大幕落下,河西走廊一片血雨腥風的年月裡,劈波斬浪的大唐海船,卻早為唐王朝開出了新路:以《新唐書》記載,這條「通海夷道」以廣州為起點,主要分為一條線路,一條向南抵達印尼爪哇,一條向西抵達伊拉克巴格達,還有一條更是延伸出去,直達東非海岸。換句話說,當時從廣州乘船出發,就可通航全世界。

於是,從中晚唐年間起,原本就貿易火熱的廣州,更進入了高速發展階段。當時唐朝在廣州實行優惠的貿易政策,「百分之三十」的低關稅與唐朝政府高效的行政效率,更叫廣州吸引了世界各國的外商。唐代宗大曆年間時,每年造訪廣州的外國商船,就有四十艘之多,廣州的港口上停泊著「婆羅門、波斯、崑崙等舶,不知其數」。阿拉伯旅行家蘇萊曼的筆記裡估算,中晚唐時期,僅廣州一地的「外國常住人口」,就有十二萬人之多。

火熱的海外貿易,不但令「海外寶貨」大量湧入,更讓絲綢瓷器等中國物產源源不斷出口,賺取豐厚的利潤。在陸路絲綢之路斷血的情況下,大唐的海外貿易,從此成了新的經濟增長點。甚至到了晚唐黃巢之亂的前夜,為了方便絲綢的生產和出口,廣州城一度大面積栽種桑樹。火熱的貿易利潤,也給極度「缺錢」的大唐王朝,每年及時補血:「上足以備府庫之用,下足以瞻江淮之求」。困境裡的大唐經濟,就這麼被「通海夷道」盤活。

同樣重要的還有政治意義,安史之亂後,廣州除了是經濟重鎮,更是外交的「窗口」。唐朝除了要應對一撥撥藩鎮叛亂,西線更要面對吐蕃的磨刀霍霍。唐德宗年間時,名臣李泌制定「困蕃之策」,通過聯絡大食、南詔、回紇等「鄰居」反制吐蕃。可河西走廊已經淪陷,聯絡大食就只能走海路。於是大唐的外交使節們也臨危受命,一次次從廣州出海,冒著風浪跋涉萬裡……

因素二、茶葉貿易

而比起這條「黃金通道」來,另一個新興的「黃金產業」——茶葉貿易,更對大唐有著救命的意義。

小小茶葉貿易,對大唐能有多少意義?這意義,可大了去了,雖然中國人喝茶的習俗歷史悠久,但直到唐代時,飲茶風氣才風行全國。中晚唐年間起,多山地丘陵的江西地區,茶葉已大面積種植,僅是在江西景德鎮市的浮梁縣,當時每年就「出茶七百萬跎,納稅十萬貫」。白居易《琵琶行》裡那句「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說的就是當時江西茶葉火熱貿易的盛況——每年茶葉成熟時,唐代四方商人都雲集江西,帶著真金白銀來賣茶。

這些引發火熱交易的茶葉,當時最重要的一條販運線路,就是沿漕運送到長安後,再販運到回紇西域等地。這條貿易線路帶來的,可不止是豐厚的經濟收益,更用大唐國防建設的重要籌碼:安史之亂後,產馬的河西走廊淪陷,大唐原本用於絲綢之路貿易的綢緞絹帛大量減產,可為了對抗吐蕃,大唐依然急需優質戰馬組建騎兵。茶葉,就成了新興的「剛需」貨物。

比起強敵吐蕃來,當時作為大唐「實在親戚」的回紇,雖說和大唐也時戰時和。但茶葉,卻是回紇當時最不可缺的寶貨。為了大唐的茶葉,回紇與大唐昔日的「絹馬(絲綢換戰馬)貿易」,被新興的「名馬市茶」取代。大唐可以用優厚的貿易條件,源源不斷從回紇獲得戰馬,安史之亂後一度萎靡的唐軍,也經過這一番苦心建設後滿血復活,再度擁有了強悍的騎兵部隊。

同樣重要的,還有李泌的《困蕃之策》,在這個謀略裡,回紇的態度才是成敗的關鍵。而有了每年繁榮的「名馬市茶」貿易,回紇的「立場」也就有了更穩定的保障:別管有多少過節,就算為了茶葉,也要鐵了心站「實在親戚」大唐這邊。所以一度攻陷長安的吐蕃,這才陷入了「困蕃之策」的大坑,到了唐德宗年間時已「兵眾寖弱,西迫大 食之強,北病回紇之眾,東有南詔之防」,對唐朝國防安全的威脅大大減輕。

因素三、淮潁水道

但俗話說得好,打鐵還要自身硬,唐朝能解決這個國防難題,關鍵還是重建了一支強大的西北唐軍。這支軍隊不但多次力挫吐蕃,更在後來唐憲宗的「削藩」戰場上大顯身手。可要想組建強兵,糧食問題更是關鍵,這,就是大唐「命硬」的「另一因素之——江淮漕運裡的「淮潁水道」。

哪怕在盛唐年代裡,唐朝強國的一大支撐,就是發達的漕運。東南充足的糧食,每年通過漕運輸入關中平原,最多時每年多達兩百萬石。安史之亂後,唐朝的漕運也慘遭打擊,輸送量基本只剩了盛唐年間的一半多一點。但即使如此,這也是此時大唐的「救命糧」。

而在唐朝各條漕運線路裡,江淮漕運更是意義重大,這條線路可以把充足的東南糧食,一年年供應長安、可在中晚唐時代裡,這條線路也是風險最大,藩鎮割據的局面,導致漕運線路經常被阻斷,特別是唐德宗年間時,各地藩鎮如果作亂,首先目標就是「江淮漕船」。如果這條「血管」不通,唐王朝基本就是提前「歇菜」。

所以,自中唐年間起,唐朝的統治者,都把漕運的重點,盯在了「淮潁水道」。這條水路溝通關中與東南,是整個江淮漕運線路上最重要一段。於是從唐代宗年間起,唐王朝就不惜血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疏通河道。終於在唐憲宗年間時徹底完成了改造——唐朝打通了「琵琶溝」路段,將這條水路大大縮短。

而其中的意義,也是立竿見影:唐德宗貞元二年時,沿著江淮漕運送來的漕米,就曾讓唐德宗喜極而泣:「吾父子得生矣」。唐憲宗年間,隨著淮潁水道的治理完成,唐王朝以暢通的物資供應,支撐了平定淮西藩鎮的戰事,特別是琵琶溝的開通,更讓「師人坐受其飽」。而東南豐厚的貿易收入,火熱的茶葉交易,也是沿著這條水路販運四方。可以說,就是這樣一條路,給百病糾纏的大唐心臟,艱難「搭了橋」。

如此「搭橋」的貢獻,拋開王朝興衰的立場,自然也有多少感慨收穫在其中。

參考資料:張經緯《博物館裡的極簡中國史》、盧厚傑《唐代財經問題與國家治理研究》、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中國航海學會《中國航海史》、張世民《楊良瑤:中國最早航海下西洋的外交使節》、《新唐書》

相關焦點

  • 安史之亂持續八年之久,傷亡達三十多萬,大唐經此一戰由盛轉衰
    對於安史之亂大家應該並不陌生,這場發生在唐朝玄宗時期內戰整整持續了八年之久,大唐盛世經此一役也徹底從盛轉衰。自唐朝建立以來,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之後的唐高宗與武則天在位期間也分別繼承了太宗時期盛世狀態,到了玄宗時期自然也沒有落下,開創了「開元盛世」。
  • 安祿山造反後不過一年就死了,為何「安史之亂」卻延續了八年?
    然而世人不知道的是"安史之亂"的主謀之一的安祿山在造反一年後就被殺了,既然如此,為何這場叛亂還持續了八年之久?這裡面就有很多不被我們世人熟知的原因了,那麼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說說安史之亂能夠長達八年的原因。其實這還有一個民間的野史故事,據說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一場"妖風"。
  • 雖平定安史之亂,唐朝卻只能吞下苦果,面對另一大禍患
    唐玄宗天寶年間發生的安史之亂使得唐朝迅速由盛及衰,並進入唐朝歷史上相對昏暗的時期,唐朝皇帝開始失去對全國的管理權。安史之亂共持續八年,雖然沒能動搖唐朝的根本,但因為唐朝沒有順勢解決存在的割據問題,唐朝開始長期存在藩鎮,直到最終滅亡。
  • 安史之亂後,大唐續命一百五十年,都採取了什麼措施?
    唐玄宗期間,大唐曾爆發了安史之亂,這場叛亂持續了八年,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那麼經過八年安史之亂,大唐是如何苦苦支撐150年的?安史之亂之所以持續這麼久,其實原因很多。當然了最主要的原因是唐玄宗昏庸無能失招盡出,給了叛軍可乘之機。
  • 為何唐朝會爆發安史之亂?沒錢養軍隊?原來還有這個原因
    公元755年,強盛許久的大唐帝國在內部爆發了一場長達8年的叛亂,這場叛亂直接導致大唐帝國的經濟、軍事不堪重負,國力銳減,國野權威能力也不斷下降,這便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安史之亂!
  • 為何唐朝會爆發安史之亂?沒錢養軍隊?這個原因比較重要
    任何一個強大的帝國,最可怕的敵人均來自內部—佚名公元755年,強盛許久的大唐帝國在內部爆發了一場長達8年的叛亂,這場叛亂直接導致大唐帝國的經濟、軍事不堪重負,國力銳減,國野權威能力也不斷下降,這便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安史之亂!
  • 安史之亂對唐朝文壇有多大影響?當時最牛的幾個詩人都在幹什麼?
    唐朝天寶十四載,安祿山以擔心國家安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於範陽起兵,安史之亂就此爆發。次年叛軍攻破長安,唐玄宗逃至馬嵬驛,太子李亨暗中聯繫陳玄禮,殺了楊國忠,並逼唐玄宗處死楊貴妃。之後後太子與玄宗分道,玄宗入蜀,太子北上靈武,並在靈武即位,於757年收復兩京,762年唐代宗繼位。763年,歷時七年有餘的安史之亂終於結束。安史之亂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也對唐朝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那麼安史之亂對唐朝的文壇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我們了解一下當時的著名詩人都在做什麼就知道了。
  • 安祿山如此強大的軍隊,為何安史之亂不到八年就被平定了?
    唐朝爆發的安史之亂並不是10年才平定的,安史之亂開始於公元前755年12月到公元前763年2月就被平定了,當時只花了不到8年的時間。安祿山雖然有非常強大的軍隊,但是當時的唐朝處於最鼎盛的時期,無論是軍隊還是物質都是比較豐富的,這時候的唐朝根本不用害怕任何的敵人。
  • 安史之亂中吐蕃趁機侵吞了大唐不少領土,唐朝是如何收復失地的?
    導讀:崛起於雪域高原的吐蕃幾乎與盛唐同時崛起又同時消亡,相對唐朝的綿延吐蕃的國祚更短所以也攻擊力也更強。唐朝和吐蕃之間的半年戰爭大多數在首任贊普松贊幹布去世後發生的,集中在河西、西域、隴右、劍南等結合部。
  • 李德裕當政,唐武宗滅佛,唐朝自安史之亂後達到最盛期
    02、平定劉稹之亂 會昌元年(841)以後,李德裕在唐武宗朝當了6年宰相,掌握全國軍政大權。他針對唐朝後期政治積弊,進行重大改革,使武宗時期出現了新局面。 首先,平定劉稹叛亂,鞏固國家統一,扭轉了長期內弱外強之局。 會昌四年(844)四月,昭義鎮節度使劉從諫死。他的侄兒劉稹密不發喪,準備自為「留後」。當時唐武宗召集延英殿會議,研究劉稹問題。
  • 唐朝的「霍去病」王忠嗣,要是他還活著,安史之亂還會發生麼?
    王忠嗣被稱之為唐朝的「霍去病」,英勇無敵,可惜就是英年早逝,過早被誣陷以至於抑鬱而終,有人說要是王忠嗣還活著,安史之亂是否還會發生呢?王忠嗣的戰績公元730年,王忠嗣24歲,作為唐玄宗的養子,他表現出來的軍事智慧與能力和唐玄宗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 安史之亂時的小臣之辱:為平叛引狼入室,挨了一百鞭後神秘消失
    太原是唐王朝起家之地,又是整個河東地區首府,歷來地位重要、守備堅固。安史之亂爆發後,郭子儀、李光弼等唐軍大將又以太原為中心,對河東地區的防務進行了重新規劃,使重鎮太原迅速要塞化,成為進軍河北、平定叛亂的堅固橋頭堡。唐玄宗出逃長安、唐肅宗即位靈武后,一面任命郭子儀負責主持對長安、洛陽的收復,一面任命戰功赫赫的李光弼為北都留守,坐鎮太原,繼續指揮河東唐軍防禦河北叛軍的入侵。
  • 安史之亂究竟意味著什麼?為什麼至今國人都無法完全走出其影響?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也是大唐從一個開放帝國向一個內斂國家的轉變。從此以後,盛唐氣象不再,疆土日益緊縮,華夏精神低沉。那麼,安史之亂究竟意味著什麼?為什麼至今國人都無法完全走出其影響?4、中央集權減弱,藩鎮林立作亂安史之亂後,唐朝中央政府對於地方的管控能力已經很低,在北方地區,由於藩鎮林立,聽從中央號令的可謂少之又少,節度使權力之大堪比一方諸侯。幸得東南地區的節度使尚聽從中央,朝廷不至於餓死。
  • 助平安史之亂,在洛陽縱兵洗劫,細數回鶻與唐朝的恩怨情仇
    對於北方的遊牧民族來說,與唐朝的關係是它們外交政策的重中之重,可是回鶻與唐朝的關係,卻很難以「盟友」或「敵對」來簡單概括。回鶻曾是唐朝最親密無間的朋友,但後來卻與唐朝產生間隙,以致於刀兵相見。應該說,在安史之亂以前,回鶻是唐朝最親密的藩屬國。
  • 平定安史之亂的大唐名將
    天寶五年(746年),他在河西節度使王忠嗣帳下效力,擔任兵馬使兼赤水軍使。王忠嗣欣賞李光弼的才能,對他十分優厚,認為他日後不在自己之下。李光弼逐漸出名,被人成為名將。天寶八年(749年),李光弼被封為朔方節度副使、薊郡公,天寶十一年(752年)兼任單于副使都護。二,抵抗叛軍
  • 十大名將復興安史之亂後的大唐王朝
    大唐自安史之亂後,內有藩鎮割據自立,不服朝廷管轄,外有吐蕃、回鶻等外敵不斷入侵圍攻,然而大唐在這內憂外患的煎熬下仍舊堅挺了將近一百五十年,這一切都離不開幫助大唐克敵伐叛的十大中興名將,正是他們穩住了大廈將傾的大唐,重塑了大唐的根基,延續了大唐的國祚。
  • 安史之亂後唐朝就完了?被特克斯勒效應所騙的不是你一個人!
    但是自從安史之亂後,唐朝迅速由盛轉衰,從此之後許多人都已經說不出來唐代有哪些皇帝、有哪些大臣,而唐代後期的大詩人李商隱、杜牧等,更多的也只是了解他們的文學作品,至於詩人們生活在中唐還是晚唐,恐怕能準確說出來的人寥寥無幾。
  • 唐玄宗作為一代英主,為什麼在他統治時期會爆發安史之亂?
    唐朝先有唐太宗李世民執政的貞觀之治,後有唐高宗李治執政的永徽之治,還包括武則天執政時期的治宏貞觀,政啟開元,貞觀遺風,唐玄宗李隆基執政初期的也有開元盛世,使得唐朝的國力空前絕後。安史之亂發生,唐朝國力自此由盛轉衰,究竟是何原因,使得安史之亂爆發呢?
  • 「安史之亂」轉折之戰:四小時斬首六萬士兵,幫大唐續命了150年
    唐朝的繁華瓦解於一場安史之亂。 唐玄宗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12月),野心勃勃的安祿山舉兵叛亂。由於唐軍疏於防護,導致安祿山一路勢如破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破了洛陽和長安。唐玄宗天寶十五載(公元756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稱帝,並且將國號定為大燕。唐明皇一路逃亡至蜀地。
  • 香積寺之戰:唐朝的續命之戰,陌刀對鐵騎的完勝
    發生在天寶十四年的「安史之亂」,標誌著唐朝的由盛轉衰,是唐朝運勢的轉折點。而安史之亂的轉折點,則來自於香積寺之戰。這一戰,唐朝動用了所有能動用的力量,陌刀對鐵騎,殺了個天昏地暗,用一場慘勝,重新奪回被叛軍佔領的都城長安,給全國的唐軍打下了針強心劑。為以後消滅「安史之亂」打下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