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為什麼要在安史之亂後讓出皇位?

2020-12-05 七弦泠泠上

「朕還想再幹500年呢,怎麼可能退位!」

安史之亂叛軍攻入長安,唐玄宗倉皇逃跑,馬嵬驛一出兵變,楊貴妃被迫自縊,一代「聖君」威嚴掃地。

在愛情與江山之中,唐玄宗選擇了後者,這也說明他是不可能放棄皇位的。面對滿目瘡痍的江山,年老遲暮的皇帝,心裡只想著向蜀地逃跑。

臨行前,當地百姓攔路請求皇帝留下來,帶領大家討伐叛軍。

然而,皇帝早已經失去了年輕時候的銳氣,他此時心心念念地都是逃到成都去避難!為了安撫百姓,只得讓太子李亨出面。

太子一出來,就有大批百姓聚集了起來,他們攔住太子的馬說:「既然陛下不肯留下,那就請太子留下,我們願意跟隨太子去討伐叛軍,收復長安。」

慫了很多年的太子不敢做主,派人稟告玄宗,玄宗說:「這是天意啊」。

於是父子二人分道揚鑣。

唐玄宗沒有想到的是,他們父子這一分開,就將唐朝的政治走向推向了另外一個方向。玄宗失去了民心,太子得到了大勢。

李亨雖然不怎麼勇,但這些年還是拉幫結派有一幫太子黨輔助的。他沒有愚蠢地去長安跟叛軍硬碰硬,而是跑到了相對安定的朔方,準備在那裡樹立起鎮壓叛軍的大旗,號召天下勤王之兵。

這實際上就等於是另立中央了。

唐玄宗糊塗啊,當他放棄將太子捆綁在自己身邊的那一刻,就等於失去了制約太子的能力,太高皇帝遠,太子還不是海闊憑魚躍。

或許在他看來,太子慫了那麼多年,不太敢做出什麼出格的事情來,將他放到平叛前方對於玄宗來說,大抵有這麼兩方面的好處。

一是,唐廷已經丟失了國都,皇帝都跑了,朝廷威嚴嚴重下降,這時候需要一個皇室成員站出來,成為鎮壓叛軍的旗幟,太子作為帝國第一順位繼承人,是應該肩負起重塑李唐江山的重任的。

二則,玄宗可以在痛失愛情後安心在成都度過空窗期,實在沒有什麼心思處理自己留下的爛攤子。

或許,他也號召不動了,他這麼多年提拔起來的人,要麼是早就死掉的奸臣,要麼是兵變要求處死的奸臣,軍隊都能夠「兵諫」了,他還有什麼號召力?

唐玄宗又不是光頭校長,還有一票實力派學生死忠,在兵諫之後還能夠聚攏人心,他認為絕對忠誠的禁軍龍武大將軍,自己仰仗跑路的武力擔當陳玄禮,在馬嵬驛悍然發動兵變,他還可以仰仗誰?

他已經留不住太子,也制止不住太子上位了。

只是沒有想到的是,事情發生的那麼快,他前腳才在成都安頓下來,太子李亨就在靈武登基遙尊自己為太上皇了。

太子的登基工作做得相當完美,在登基前,十五萬勤王大軍已經匯集在靈武,兵權在我,天下有數的還沒有反叛支持唐廷的將領都在他身邊。

他已經取得了軍方的絕對支持,說穿了,天下心向李唐的人們,此刻都將希望寄托在了靈武,至於唐玄宗,在天下人眼中,已經成為了造成眼下這一切的罪魁禍首。

是誰毫無底線地信任叛軍魔頭安祿山?導致其兼三地節度使,為造反從容準備了那麼多年而沒被發現?

又是誰偏聽偏信奸相楊國忠的挑撥,任性地讓哥舒翰放棄固守潼關主動出擊,最終幾十萬大軍在潼關外被叛軍伏擊而全軍覆沒?

這樣的皇帝,沒主動逼迫他退位就是好的了?

現在,在靈武擁護新皇帝登基,沒再來一出逼宮就算是很給他這個皇帝面子了?

所以說,唐玄宗並沒有放棄皇位,只是時勢已經完全超出了他的掌控。他的一系列昏招促成了自己失去皇位。

相關焦點

  • 安史之亂中,李亨為何能成功篡奪唐玄宗李隆基的皇位?
    安史之亂中的父子倆安史之亂爆發後,叛軍一路勢若破竹,兵鋒直指京師長安。僅用了不到一年時間,叛軍就攻破了長安的屏障:潼關。面對長安無險可守的局面,文武百官無不驚慌失措。逃到靈武的李亨,在整合各地勤王之師後,隨即稱帝,同時李亨還遙尊身在蜀中的李隆基為太上皇。禍患常積於忽微昔年武惠妃為了讓自己的兒子成為大唐太子,曾誆騙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三人,帶兵入宮捉拿賊人。
  • 唐玄宗作為一代英主,為什麼在他統治時期會爆發安史之亂?
    唐朝先有唐太宗李世民執政的貞觀之治,後有唐高宗李治執政的永徽之治,還包括武則天執政時期的治宏貞觀,政啟開元,貞觀遺風,唐玄宗李隆基執政初期的也有開元盛世,使得唐朝的國力空前絕後。安史之亂發生,唐朝國力自此由盛轉衰,究竟是何原因,使得安史之亂爆發呢?
  • 安史之亂時被唐玄宗錯殺的名將
    外祖父去世後,他就投軍入伍。二,毛遂自薦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起兵反唐。唐玄宗詢問封常清平叛之策,他回答:「安祿山擁兵十萬,驍勇善戰。中原各地承平日久,難以阻擋。臣請求前往洛陽,用重金招募敢死之士,用不了幾天就能殺了安祿山。」唐玄宗大喜,封他為範陽節度使。封常清到洛陽,很快就招到了六萬士兵,但大都是市井無賴,沒有什麼戰鬥力。安祿山叛軍進逼洛陽,封常清率軍出戰,結果慘敗。封常清於是逃往陝州,投靠高仙芝。
  • 此人說安祿山腦後有反骨日後必反,唐玄宗不聽才有後來的安史之亂
    安祿山這個名字在歷史課本上很熟悉,一個把大唐王朝攪得天翻地覆的胡人,讓大唐王朝從鼎盛走向了衰落,讓唐玄宗從中興之主跌落神壇,大唐帝國搖搖欲墜差點滅亡,而玄宗自己也退居太上皇,尤其兒子李肅登基,延續了大唐命脈,其實在安史之亂爆發前,已經有人看出了安祿山日後必反勸過唐玄宗,而玄宗聽不進去才釀成了如此大禍!
  • 安史之亂對唐朝文壇有多大影響?當時最牛的幾個詩人都在幹什麼?
    唐朝天寶十四載,安祿山以擔心國家安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於範陽起兵,安史之亂就此爆發。次年叛軍攻破長安,唐玄宗逃至馬嵬驛,太子李亨暗中聯繫陳玄禮,殺了楊國忠,並逼唐玄宗處死楊貴妃。之後後太子與玄宗分道,玄宗入蜀,太子北上靈武,並在靈武即位,於757年收復兩京,762年唐代宗繼位。763年,歷時七年有餘的安史之亂終於結束。安史之亂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也對唐朝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那麼安史之亂對唐朝的文壇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我們了解一下當時的著名詩人都在做什麼就知道了。
  • 安史之亂時逆賊猖狂的洛陽城
    天寶年間唐玄宗李隆基暮年逐步昏憒,內有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當道,外有安祿山如許的野心勃勃之輩橫行,終究釀成了安史之亂這場大劫。前面說過,若是李隆基也和太宗、高宗一樣,活到五十年就「嘎嘣」了,必定也能算得上歷史上少有的一代明君。
  • 安史之亂爆發以後,李隆基的晚年竟然如此悲慘,很多人都想不到
    李隆基晚年得到楊貴妃後,更是不理朝政。與此同時由於李隆基聽從李林甫的建議,在邊疆地區重用胡人,像安祿山一人領了三個軍事重鎮的節度使。唐玄宗時期的節度使權力很大,又能管軍事,又能管錢糧,唐朝內輕外重的軍事態勢形成,最終爆發了安史之亂。
  • 為何唐朝會爆發安史之亂?沒錢養軍隊?原來還有這個原因
    公元755年,強盛許久的大唐帝國在內部爆發了一場長達8年的叛亂,這場叛亂直接導致大唐帝國的經濟、軍事不堪重負,國力銳減,國野權威能力也不斷下降,這便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安史之亂!
  • 為何唐朝會爆發安史之亂?沒錢養軍隊?這個原因比較重要
    任何一個強大的帝國,最可怕的敵人均來自內部—佚名公元755年,強盛許久的大唐帝國在內部爆發了一場長達8年的叛亂,這場叛亂直接導致大唐帝國的經濟、軍事不堪重負,國力銳減,國野權威能力也不斷下降,這便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安史之亂!
  • 唐朝的「霍去病」王忠嗣,要是他還活著,安史之亂還會發生麼?
    王忠嗣被稱之為唐朝的「霍去病」,英勇無敵,可惜就是英年早逝,過早被誣陷以至於抑鬱而終,有人說要是王忠嗣還活著,安史之亂是否還會發生呢?王忠嗣的戰績公元730年,王忠嗣24歲,作為唐玄宗的養子,他表現出來的軍事智慧與能力和唐玄宗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 唐朝安史之亂,兩大叛軍首領都被自己兒子所殺,唐玄宗被兒子退位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朝重要的歷史轉折點,曾經一度強盛的大唐王朝,從此開始走向衰落;大唐天寶末年,掌握20萬雄兵,身兼平盧、範陽、河東三鎮節度的唐朝將領安祿山,發起叛亂,一路攻下洛陽、長安,逼得唐玄宗逃亡蜀地。這場戰爭前後持續了八年之久,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由此銳減。導致這場殘酷內亂的叛軍主要首領安祿山、史思明二人,也沒得到好下場,都被自己的兒子所殺。
  • 安史之亂時的小臣之辱:為平叛引狼入室,挨了一百鞭後神秘消失
    安史之亂形勢示意圖但就在這個時候,不甘心失敗的史朝義又給唐王朝出了個么蛾子。史朝義的影視形象唐王朝之所以能一點點反敗為勝,除了各地唐朝軍民的奮勇戰鬥,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爭取到了北方遊牧部族回紇的外援。唐肅宗即位靈武之時,回紇就派出數千騎兵前來支援。
  • 安史之亂後唐朝就完了?被特克斯勒效應所騙的不是你一個人!
    但是自從安史之亂後,唐朝迅速由盛轉衰,從此之後許多人都已經說不出來唐代有哪些皇帝、有哪些大臣,而唐代後期的大詩人李商隱、杜牧等,更多的也只是了解他們的文學作品,至於詩人們生活在中唐還是晚唐,恐怕能準確說出來的人寥寥無幾。
  • 雖平定安史之亂,唐朝卻只能吞下苦果,面對另一大禍患
    唐玄宗天寶年間發生的安史之亂使得唐朝迅速由盛及衰,並進入唐朝歷史上相對昏暗的時期,唐朝皇帝開始失去對全國的管理權。安史之亂共持續八年,雖然沒能動搖唐朝的根本,但因為唐朝沒有順勢解決存在的割據問題,唐朝開始長期存在藩鎮,直到最終滅亡。
  • 如果唐玄宗不棄城逃亡,安祿山有能力打下長安城嗎?
    如果安史叛軍奪取了扶風,就等於卡住了大唐西北軍區的咽喉,因為整個江淮地區的物資,都要通過扶風進入西北。江、淮奏請貢獻之蜀、之靈武者,皆自襄陽取上津路抵扶風,道路無壅,皆薛景仙之功也。太子李亨為什麼要北上靈武呢?
  • 安史之亂二號人物,也死於兒子之手
    一次,史思明入朝覲見唐玄宗。皇帝對其近些年軍事上的成績頗為讚賞,問了下他的歲數。他畢恭畢敬地回答:「臣早已年過不惑,老了,不中用了!」唐玄宗安慰他說,不過四十歲,還年輕,有朕在,保你飛黃騰達。(「卿貴在後,勉之。」)就這樣,史思明成功獲得了唐玄宗的信任。
  • 安祿山如此強大的軍隊,為何安史之亂不到八年就被平定了?
    唐朝爆發的安史之亂並不是10年才平定的,安史之亂開始於公元前755年12月到公元前763年2月就被平定了,當時只花了不到8年的時間。安祿山雖然有非常強大的軍隊,但是當時的唐朝處於最鼎盛的時期,無論是軍隊還是物質都是比較豐富的,這時候的唐朝根本不用害怕任何的敵人。
  • 安史之亂懸疑探究:常山郡得而復失,究竟是誰之過?
    後世讀者提及此事的時候,在感到痛心的同時,難免還會提出一個問題:「河南一馬平川,守不住也就算了,太原距離常山郡可不遠,他們為什麼不救顏杲卿呢?」今天,我們來聊聊常山郡撥亂反正後,大唐做出的一些反應。常山郡的光復,那可是驚天動地的大勝利。
  • 三張唐朝不同時期的地圖,越看越心酸,安史之亂帶來的影響太大!
    第二年,李淵一腳踢開小皇帝,自己登上了皇位。在接下來的十年裡,李淵和李世民慢慢地消滅了所有的割據政權。李世民、李治在位期間,逐漸滅掉了周邊的一些國家,如突厥、高昌、百濟等。唐朝的鐵腕也使得那些尚未滅亡的國家主動接受唐帝國為其宗主國,唐朝的疆域在唐高宗李治的手中達到了頂峰。然而,土耳其人只存在了很短的一段時間。
  • 唐朝安史之亂是胡人作亂,參與平叛的將領,竟也有很多胡人將領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中期由唐朝胡人節度使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但其實參與平定安史之亂的將領也有很多胡人將領,我們來一起看看有哪些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