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時,為何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三人都打不過安祿山?

2020-12-17 心向青史

安史之亂前,哥舒翰、安祿山、高仙芝、封常清堪稱大唐四大名將。

然而安史亂起,封常清、高仙芝因敗於安祿山而先後被斬,哥舒翰潼關一戰戰敗被俘,之後被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所殺。為何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三人均不是安祿山的對手,真的只是因為唐玄宗李隆基亂指揮嗎?

1、西方二師和東北三師的形成

唐朝初年的軍事布局是「舉關中之重以臨四方」,打仗以「大總管」領兵出徵,仗打完後領兵之將依然回歸朝廷。

但隨著版圖的擴大,每次都從中央調兵並不現實,同時邊疆也需要固守,於是「節度使」一職便誕生了。至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大唐已有九個節度使和一個次於節度使的經略使:

安西節度使:控制西域,治龜茲城北庭節度使:防禦突騎施、監昆,治北庭都護府河西節度使:阻斷吐蕃與突厥,治涼州朔方節度使:抵禦突厥,治靈武河東節度使:與朔方共抗突厥,治太原範陽節度使:控制契丹、奚,治幽州平盧節度使:鎮撫室韋、靺鞨,只營州隴右節度使:防禦吐蕃,治鄯州劍南節度使:西抗吐蕃,南撫蠻、獠,治益州嶺南五府經略使,治廣州

其中,兵力在五萬以上的藩鎮為範陽、隴右、河西、朔方、河東。

而當時大唐最大的威脅,在東北為兩蕃——契丹和奚,在西則為吐蕃,在北則為突厥。因此,唐朝以範陽、平盧鎮兩蕃,以隴右、河西鎮吐蕃,以朔方、河東鎮突厥。

天寶四年(745年),後突厥被滅。從此,哥舒翰所統領的河西、隴右被稱為「西方二師」,安祿山所統領的範陽、平盧、河東被稱為「東北三師」,二者遂成為當時最大的兩個軍事集團。

哥舒翰的實力原本是超過安祿山的,但由於公元751年安祿山在範陽、盧龍之外又兼任了河東節度使,其堂兄安思順在752年擔任了朔方節度使,從此東北集團的實力便超過了西部軍事集團。

而這一點,也正是安祿山敢造反的底氣。

2、安祿山造反後,唐玄宗李隆基的反擊戰略

關於安史之亂前的局勢,唐朝史學家杜佑在《通典》中這樣寫到:

哥舒翰統西方二師,安祿山統東北三師,踐更之卒,俱授官名;郡縣之積,罄為祿秩。於是驍將銳士、善馬精金,空於京師,萃於二統。邊陲勢強既如此,朝庭勢弱又如彼,奸人乘便,樂禍覬欲,脅之以害,誘之以利。祿山稱兵內侮,未必素蓄兇謀,是故地逼則勢疑,力侔則亂起,事理不得不然也。

也就是說,天下精兵良將均集中在了安祿山和哥舒翰之手,而京師空虛,且承平日久。

當安祿山舉兵造反之時,中原確實沒有多少可用之兵。但這不表示李隆基就此亂了方寸,事實上唐朝最開始的平叛戰略是這樣的:以哥舒翰的西方二師——河西、隴右兵出潼關正面迎擊安祿山的東北三師,以朔方節度使郭子儀和河東節度使李光弼向安祿山的大後方——河東、河北進軍,之後兩者夾擊安祿山。

(PS:安祿山起兵後,李隆基已經用郭子儀替換了安思順任朔方節度使。)

3、封常清和高仙芝為何會敗與安祿山之手?

不過調河西、隴右兵是需要時間的,遠水一時解不了近渴,於是封常清和高仙芝便出場了。

安祿山起兵之時,封常清任安西節度使,當時恰好臨時來朝。既然在長安,李隆基便先派封常清出戰了,但是沒兵,封常清來的時候也沒帶多少人。所以封常清只能臨時招募,史載「得兵六萬,皆庸保市井之流」。同時,李隆基在封常清出戰之後還派出了前任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當時任右羽林大將軍),並親自為其踐行,但同樣需要臨時募兵,史載「於京師募兵十一萬,號曰天武軍,旬日而集,皆市井子弟」。

所以,封常清的本部兵馬尚在萬裡之遙的安西都護府,他和高仙芝一樣,率領的都是臨時拼湊的軍隊,戰鬥力可想而知。

高仙芝

最終,封常清在洛陽與安祿山打了幾仗之後戰敗,率殘部退守陝郡,安祿山攻陷東都洛陽。之後,封常清向率軍到達的高仙芝說明了敵我力量過於懸殊的現狀,並認為潼關是長安最後一道屏障,且現在無兵把守,當務之急應當回防潼關。高仙芝同意了,二人的命運也就此註定。

之後,李隆基以封常清丟失東都洛陽,兵敗後動搖軍心;高仙芝棄陝郡至潼關幾百裡地,又剋扣士兵糧餉為名,陣斬二將。至此,當年在西域叱吒風雲的高仙芝、封常清全部被殺。

理性的看,封常清丟失東都洛陽,高仙芝不戰而退至潼關,肯定要受處分,但處死未免太過了。

4、哥舒翰在潼關真的只能固守而不能出戰嗎?

高仙芝、封常清被殺後,河西、隴右兵至,李隆基起用哥舒翰率軍出徵。史載哥舒翰:

領河、隴諸蕃部落奴剌、頡跌、朱邪、契苾、渾、蹛林、奚結、沙陀、蓬子、處蜜、吐谷渾、思結等十三部落,督蕃漢兵二十一萬八千人鎮於潼關。

這一戰,是西方二師與東北三師的決戰。此戰的結果我們都知道,是哥舒翰戰敗了。

關於哥舒翰的戰敗,一般都認為是李隆基和楊國忠瞎指揮,強令哥舒翰出潼關決戰所致。但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當時的局勢,恐怕沒那麼簡單。

哥舒翰據守潼關之時,郭子儀和李光弼在北方的進展順利。李光弼從山西進入河北,收復常山郡,在擊敗來援的史思明後又收復了十幾個縣。之後,李光弼被朝廷任命為範陽長使,河北節度使,南攻趙郡,斷了安祿山的後路。

應當說,當時大唐的戰略並沒有錯,李光弼在河北的勝利使屢攻潼關不下的安祿山心急如焚,甚至有棄洛陽北返的打算,而此時李隆基命哥舒翰出兵也正是要合擊安祿山。但李隆基沒有想到的是坐擁20萬大軍的哥舒翰在靈寶之戰中會敗的如此之慘,不僅自己被俘,還全軍覆沒,精銳盡失。

哥舒翰本人嗜酒如命,長期縱情聲色,之前便曾中風而半身不遂。哥舒翰到潼關後因為身體原因便讓行軍司馬田良丘主持大局,田良丘又讓王思禮主騎兵,李承光主步兵,二人又不和,致使軍中號令不一,全無鬥志。

靈寶一戰,哥舒翰中了埋伏,二十萬大軍僅剩下八千人逃回潼關,一世英名付之東流。之後,哥舒翰被其部將火拔歸仁捉住送給了安祿山。

我認為,命哥舒翰出關本身並沒有錯,難道擁有二十萬大軍的哥舒翰要一直守到李光弼完全平定河北之後再出兵嗎?我想,當時主張出兵的絕對不止一個不知兵的楊國忠,以西北軍對抗東北軍本就是李隆基的基本戰略,按正常的邏輯,哥舒翰只要與安祿山戰至膠著狀態便是勝利。

我一直覺得,李隆基晚年的悲劇絕非昏庸便可以簡單解釋,他逼哥舒翰出兵恐怕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對手握重兵的哥舒翰並不完全信任。哥舒翰是突厥人,安祿山能反,難保哥舒翰不會。

哥舒翰的戰敗,後果極為嚴重

潼關失守後,長安再無險可守,唐室只能出逃。從此,李隆基進入蜀中,太子李亨奔赴靈武。

靈武,是朔方節度使的駐地,當哥舒翰的西方二師全軍覆沒之後,天下能夠倚仗的便只剩下朔方軍了。之後,李亨令李光弼和郭子儀率軍回援,二人在河北的戰果也失去了,一切都要重新來過。

相關焦點

  • 3個大將打不過1個安祿山,李隆基明明用了悍將,為什麼輸得那麼慘
    安史之亂,是李隆基執政時的一次叛亂,經過這次反叛,李隆基不僅丟掉了皇位,還讓盛唐元氣大傷,逐步邁向了衰落。安史之亂時,李隆基明明用了悍將抵禦安祿山,為什麼會輸得那麼慘呢?
  • 安史之亂時被唐玄宗錯殺的名將
    封常清後來屢立戰功,升任鎮將、果毅、折衝。四,軍中立威天寶六年(747年),封常清隨高仙芝擊敗小勃律。高仙芝升任安西四鎮節度使,命封常清擔任安西四鎮節度使判官,專門負責後勤。高仙芝每次出徵,都讓封常清留守後方。封常清很有才學,處事果斷。
  • 安祿山如此強大的軍隊,為何安史之亂不到八年就被平定了?
    唐朝爆發的安史之亂並不是10年才平定的,安史之亂開始於公元前755年12月到公元前763年2月就被平定了,當時只花了不到8年的時間。安祿山雖然有非常強大的軍隊,但是當時的唐朝處於最鼎盛的時期,無論是軍隊還是物質都是比較豐富的,這時候的唐朝根本不用害怕任何的敵人。
  • 唐朝安史之亂是胡人作亂,參與平叛的將領,竟也有很多胡人將領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中期由唐朝胡人節度使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但其實參與平定安史之亂的將領也有很多胡人將領,我們來一起看看有哪些將領:
  • 食人三萬餘,擋幾十萬兵,安史之亂中名將張巡的功過是非
    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一路勢如破竹,給李唐江山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安祿山以徵討楊國忠為名,正式舉起反旗,從範陽起兵。這個三百多斤的胖子,玄宗的乾兒子、偷羊的胡人以無限勇猛之勢奔著李唐江山席捲而來。
  • 名將哥舒翰:二十萬唐軍毀於一旦,戰敗後跪在安祿山面前搖尾乞憐
    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三鎮節度使安祿山起兵造反,以誅殺楊國忠為由,開啟了八年的安史之亂。唐玄宗曾經有機會結束這場戰亂,但他在他錯誤決策下,不僅延長了戰亂的時間,還葬送了一員舉世名將,這位將軍就是我們今天的主角——哥舒翰。
  • 朔方軍安思順:揭秘哥舒翰與安祿山恩怨背後的隱秘紐帶
    史思明的能力在其中肯定拔尖,但不見得前期地位比這些人更突出,只不過安祿山在洛陽一年多就掛了,史思明趁安慶緒被困河南求救的時候,趁機清除一些與他不和的燕軍將領接過大旗,成功上位。史思明一人就佔據亂局一半時間,所以安史並列是出於整個過程前後兩個階段,而從具備條件到謀划起兵完全是安祿山一人醞釀,史思明只是參與其中的一個手下大將而已。
  • 安史之亂中,李亨為何能成功篡奪唐玄宗李隆基的皇位?
    安史之亂中的父子倆安史之亂爆發後,叛軍一路勢若破竹,兵鋒直指京師長安。僅用了不到一年時間,叛軍就攻破了長安的屏障:潼關。面對長安無險可守的局面,文武百官無不驚慌失措。逃到靈武的李亨,在整合各地勤王之師後,隨即稱帝,同時李亨還遙尊身在蜀中的李隆基為太上皇。禍患常積於忽微昔年武惠妃為了讓自己的兒子成為大唐太子,曾誆騙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三人,帶兵入宮捉拿賊人。
  • 安史之亂爆發以後,李隆基的晚年竟然如此悲慘,很多人都想不到
    朝堂之上開始重用一些阿諛奉承,溜須拍馬之人,比如奸相李林甫。李隆基晚年得到楊貴妃後,更是不理朝政。與此同時由於李隆基聽從李林甫的建議,在邊疆地區重用胡人,像安祿山一人領了三個軍事重鎮的節度使。唐玄宗時期的節度使權力很大,又能管軍事,又能管錢糧,唐朝內輕外重的軍事態勢形成,最終爆發了安史之亂。
  • 哥舒翰有二十萬大軍,為何打不過安祿山兩萬人馬?
    大唐天寶十四(755)載冬,震驚天下的安史之亂爆發。隆隆的戰鼓聲響徹了承平日久的中原大地,安祿山十五萬漁陽突騎千裡奔襲,將唐軍那麼一點絲毫無力的抵抗碾得粉碎,很快佔領了東都洛陽,兵鋒直指帝都長安。還好,名將哥舒翰不負眾望,死死守住了長安的門戶,潼關。
  • 平定安史之亂的三大名將,其中兩人突然暴斃,僅有一人得以善終!
    可笑的是,唐玄宗此時還認為這是朝中安祿山的政敵為了誣陷他而編織的謊言。直到叛軍兵鋒直指東都洛陽之時,唐玄宗才幡然醒悟,急調入朝的名將,時任安西節度使的封常清坐鎮洛陽,但是此時的唐朝的軍事布局經過了數十年的開邊,已經完全從唐初的內重外輕轉入了外重內輕。
  • 安史之亂持續八年之久,傷亡達三十多萬,大唐經此一戰由盛轉衰
    特別是楊國忠,他與安祿山之間明爭暗鬥,成為了安史之亂爆發的導火索。差不多有三十多萬人在這一場叛亂中身亡,起初安祿山的兵馬也不過十五萬,但八年之久的戰亂,致使傷亡總數達到了三十萬,可見整個叛亂的慘烈情況。在安史之亂結束後,對唐朝造成了多方面的影響,唐朝的盛世也走到頭了。
  • 唐朝的「霍去病」王忠嗣,要是他還活著,安史之亂還會發生麼?
    王忠嗣被稱之為唐朝的「霍去病」,英勇無敵,可惜就是英年早逝,過早被誣陷以至於抑鬱而終,有人說要是王忠嗣還活著,安史之亂是否還會發生呢?人們都覺得王忠嗣勝算不大,結果王忠嗣像開了掛一樣,三戰三捷,於桑乾河大獲全勝,敵軍被其斬首十萬有餘,天下都稱王忠嗣乃戰神下凡。不過在王忠嗣的人生履歷中,最讓他名聲大噪的還是742年的那場戰爭。當時王忠嗣掛帥出擊突厥、吐蕃,雙方毫無還手之力,被王忠嗣打得落花流水。
  • 名滿天下的哥舒翰,為什麼在潼關之戰中,一仗就被安祿山全殲
    在這裡,李白甚至認為,連衛青、白起這樣的千古名將,都比不上哥舒翰。哥舒翰簡直是戰神中的戰神!既然哥舒翰是戰神中的戰神,可為什麼在安史之亂中,他身負唐玄宗重託,卻在守潼關的時候,一戰就被安祿山打敗,還被綁在馬肚子上前去見安祿山。見了安祿山以後,他竟然向安祿山下跪求情。安祿山先給他封了了高官,接著就把他殺掉了。可以說,哥舒翰顯得無才又無德,毫無名將風採。
  • 安祿山造反後不過一年就死了,為何「安史之亂」卻延續了八年?
    "安史之亂"在我們歷史上絕對是濃墨重彩的一筆,這場造反從開始到結束都很荒唐,但對於我們全中國的歷史來說卻是改變進程的一次造反。然而世人不知道的是"安史之亂"的主謀之一的安祿山在造反一年後就被殺了,既然如此,為何這場叛亂還持續了八年之久?
  • 安史之亂,高仙芝被起用,說:和平得太久,當兵的已經不會打仗了
    後來,夫蒙靈察擔任節度使時,才發現了他的才幹,對他一再提拔重用,至開元末年,他已官至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就是說,一個節度使如果喜歡一個人,就可以把他提拔為自己的副手,離自己就差那麼一點,這也有些怪。在怪怪的環境裡成長起來的高仙芝一戰成名。開元年間,唐朝國力空前強盛,史稱「開元盛世」。
  • 安史之亂時逆賊猖狂的洛陽城
    天寶年間唐玄宗李隆基暮年逐步昏憒,內有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當道,外有安祿山如許的野心勃勃之輩橫行,終究釀成了安史之亂這場大劫。前面說過,若是李隆基也和太宗、高宗一樣,活到五十年就「嘎嘣」了,必定也能算得上歷史上少有的一代明君。
  • 「安史之亂」讓安祿山臭名昭著,可是為什麼很少有人提到史思明?
    但是,現在很多人提起安史之亂,首先想到的卻是安祿山,而不是史思明。在當代,安祿山的知名度顯然是遠遠高於史思明的,而正是因史思明知名度較低,致使現在很多人在談到安史之亂時,是只提安祿山,不提史思明,或者是只重點介紹安祿山,對史思明卻一筆帶過。
  • 京師淪陷,失陷叛軍之手,761年,他的逝去讓詩聖嘆息不已
    一與唐代眾多的詩人一樣,王維在官場上是不得志的,他剛剛攀附上權勢顯赫的岐王,岐王就因預言天命之事被派往華州做刺史 ,而整個長安都知道,王維是岐王的人。自李林甫死後,楊貴妃之兄楊國忠上位之後,宰相與邊將的關係日漸惡化,天寶十四年,邊關陸陸續續的消息來到了長安,身兼範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打著討伐楊國忠清君側的旗號,反了!老皇帝李隆基並沒有太過慌亂,他召見了剛剛入朝的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封常清打包票自己能夠平定安祿山,於是他帶著剛剛招募的五萬新軍前往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