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滿天下的哥舒翰,為什麼在潼關之戰中,一仗就被安祿山全殲

2020-12-17 張生全精彩歷史

「北鬥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這是唐朝時期,北境民間對名將哥舒翰的頌歌。意思是說,只要有哥舒翰鎮守邊將,北方的那些入侵者,連往唐朝的疆域看一眼都不敢。哥舒翰簡直就是戰神!

甚至連大名鼎鼎的李白,也曾這樣寫哥舒翰:「丈夫立身有如此,一呼三軍皆披靡。衛青謾作大將軍,白起真成一豎子。」在這裡,李白甚至認為,連衛青、白起這樣的千古名將,都比不上哥舒翰。哥舒翰簡直是戰神中的戰神!

既然哥舒翰是戰神中的戰神,可為什麼在安史之亂中,他身負唐玄宗重託,卻在守潼關的時候,一戰就被安祿山打敗,還被綁在馬肚子上前去見安祿山。見了安祿山以後,他竟然向安祿山下跪求情。安祿山先給他封了了高官,接著就把他殺掉了。可以說,哥舒翰顯得無才又無德,毫無名將風採。

(哥舒翰)

那麼,哥舒翰究竟是戰神,還是徒有虛名呢?為什麼在潼關之戰中,會那樣不堪一擊,同時又投降變節呢?

我們先來看看哥舒翰在「潼關之戰」中的表現。

安祿山攻陷洛陽,向長安進發。唐朝把大軍集結在潼關,嚴防死守,避免安祿山打進關來。當時鎮守潼關的是將領高仙芝和封常清。本來兩人都守得好好的,安祿山根本就無法前進一步。但是唐玄宗不滿意,逼令兩人出去,和安祿山決戰。在兩人都反對的情況下,唐玄宗殺掉兩人,把哥舒翰換到潼關。

哥舒翰到了潼關以後,最終失敗了。他為什麼會失敗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其一,哥舒翰沒有帶兵能力。

史書上說哥舒翰治軍「嚴而不恤」,就是說他根本不關心士兵。要知道,古代的名將,包括吳起、白起、韓信、衛青等人,都是非常關心士兵的。吳起甚至與士兵同吃同住。他們為什麼會這樣,就是要讓士兵願意與指揮者「生死與共」。哥舒翰不關心士兵,自然就失去了士兵的支持。

同時,哥舒翰又沒有識將能力。他自己身體不行,就委任行軍司馬田良丘負責軍隊事務。可這個田良丘沒有殺伐果斷的手段,又把權力交給了兩個部下。而兩個部下又互相扯皮,誰也不服誰。

這樣一支軍隊,將領不合,士兵不服,還能打勝仗嗎?

(安祿山)

其二,哥舒翰沒有鐵血氣質。

古代有一句話是「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哥舒翰明知道不能輕易出關和安祿山打仗,但是,面對唐玄宗的反覆催促,最終他不得不倉促出關。

哥舒翰這樣做,無非是害怕得罪了君王。要知道,古代的將領,為了打勝仗,從來不害怕得罪君王。孫武敢殺掉吳王的兩個妃子,就是證明。

哥舒翰既然知道必須死守,不能輕易出擊,無論如何,他都應該堅持。而且,在受命的時候,他就應該向唐玄宗提要求,讓唐玄宗支持他,不猜疑他。但他害怕得罪唐玄宗,失去榮華富貴,因此什麼也不敢做。

(唐玄宗)

其三,哥舒翰沒有謀略戰術。

哥舒翰對安祿山是很熟悉的,他已經識破了安祿山的戰術,是以老弱殘兵前來引誘,然後設埋伏打自己。但是,他卻並沒有針對性的方案,依然落入安祿山的埋伏圈中,被動挨打。

在出關打仗之前,史書記載,哥舒翰是「慟哭出關」。這什麼意思啊?一下就把哥舒翰對皇帝不滿,與楊國忠不和的事情,全部暴露出來了。士兵們全都知道了,一時間人心惶惶,這樣去打仗,能夠打勝嗎?

從這裡可以看出,哥舒翰實在算不得什麼名將。既然算不得名將,為何卻被大家讚揚是戰神中的戰神呢?

其實,哥舒翰之所以出名,是因為當年他在邊關,打了一場「石堡之戰」。吐蕃修築一座石堡城,易守難攻。當年唐玄宗迷戀開疆拓土,一定要邊將把石堡城拿下來。當時很多將領都反對,認為打下這座城得不償失。連唐玄宗的義子王忠嗣都反對。

但是唐玄宗一定要打。最終哥舒翰領命。哥舒翰用損失數萬人的代價,終於拿下石堡城。雖然實際上拿下來確實也沒什麼用,但這讓唐玄宗大為高興,因此對哥舒翰大加讚賞,極力宣揚,重用有加。由此,哥舒翰一時之間天下聞名。

可以說,哥舒翰本身並沒有什麼能力,他不過因為聽話,最後變成了戰神。但是在「潼關之戰」,他很快就原形畢露了。

(參考資料:《舊唐書》《資治通鑑》)

相關焦點

  • 安史之亂時,為何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三人都打不過安祿山?
    但隨著版圖的擴大,每次都從中央調兵並不現實,同時邊疆也需要固守,於是「節度使」一職便誕生了。2、安祿山造反後,唐玄宗李隆基的反擊戰略關於安史之亂前的局勢,唐朝史學家杜佑在《通典》中這樣寫到:哥舒翰統西方二師,安祿山統東北三師,踐更之卒,俱授官名;郡縣之積,罄為祿秩。於是驍將銳士、善馬精金,空於京師,萃於二統。
  • 故事:假如守潼關的哥舒翰,跟安祿山以潼關為界線平分天下,會成功嗎?
    哥舒翰和安祿山達成協議,平分天下。潼關,哥舒翰聽到這個謠言,頓時癱倒在座位上。他心中慘然,沒想到風水輪流轉,馬上就要步封常清和高仙芝的後塵了!烏雲圖是哥舒翰的嫡繫心腹,早在哥舒翰任節度副使的時候,就跟隨了他。
  • 英雄末路,哥舒翰最後一戰慘敗,跪在安祿山腳下求生
    引子哥舒翰的最後一戰,敗了,敗得很慘,敗得很恥辱,他敗給了老對手安祿山的部下。洛陽大殿上,大燕皇帝安祿山得意洋洋:「你以前常常輕視我,今日如何?」英雄末路,此時的哥舒翰低下高傲的頭,跪地求饒。潼關失守,哥舒翰難辭其咎天寶十四年冬,身兼範陽、平盧、河東節度使的安祿山,在幽州起兵反叛。叛軍勢如破竹,僅一個月就攻下了東都洛陽。唐朝大將封常清一敗再敗,只好和主帥高仙芝合兵,退守潼關天險。唐玄宗聽信讒言,誤殺了封常清和高仙芝。大唐無將可用,不得不強令「疾病沉頓」的哥舒翰出山。
  • 你的老熟人,跟哥舒翰一樣晚節不保成笑柄的兩大唐將
    程咬金雖然立下過赫赫戰功,但並沒有做過所謂的皇帝,也沒有娶什麼裴翠翠,為什麼會有這些虛擬的情節,一是可能與他組織領導過鄉軍有關,一是與他救過裴元慶的原型裴行儼有關。從這首歌頌哥舒翰的詩中,你可以想像哥舒翰當年是多麼的牛,也給人一種年輕有為的感覺,其實哥舒翰的人生是從四十多歲開始的,四十歲之前的哥舒翰只是個花花公子,他的父親是安西副都護,大概是憑這一點資本,四十歲之前的哥舒翰過著無憂無慮的犬馬聲色的生活,他四十歲那年,父親去世,作為外族人在漢人居住的洛陽,失去依持的哥舒翰受到排斥與歧視,一個小小的洛陽縣尉也能對他頤指氣使
  • 朔方軍安思順:揭秘哥舒翰與安祿山恩怨背後的隱秘紐帶
    在安祿山大軍入洛陽時,朝廷已經調動人手要抗擊,玄宗打算依靠西北軍,令高仙芝、封常清出戰的第一道防線在陝郡(今河南陝縣,天寶元年改州為郡)。高仙芝幾年前才在塞外經歷一場大敗,手下已沒有力量。防守長安、出戰安祿山全都是臨時招募,根本沒有經過訓練。安祿山大軍浩浩蕩蕩進入洛陽之時,陝州長官竇庭芝出逃河東,大批士卒擁著封常清敗退,隨高仙芝退到潼關。
  • 決定盛唐安危興衰的大戰:潼關內訌
    我願意率領30騎人馬,回長安劫取楊國忠到潼關,如此,公可斬之。」哥舒翰愕然道:「若如此,真是哥舒翰反,不是安祿山反了。此言何可出諸君口?」於是,王思禮不敢再說。事見《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八》。不久,王思禮與哥舒翰密謀一事便傳到楊國忠的耳朵裡,有人對他說:「現在朝廷重兵都在哥舒翰之手,如果哥舒翰回軍西指,你的性命就難保了。」
  • 3個大將打不過1個安祿山,李隆基明明用了悍將,為什麼輸得那麼慘
    安史之亂,是李隆基執政時的一次叛亂,經過這次反叛,李隆基不僅丟掉了皇位,還讓盛唐元氣大傷,逐步邁向了衰落。安史之亂時,李隆基明明用了悍將抵禦安祿山,為什麼會輸得那麼慘呢?
  • 名將哥舒翰:二十萬唐軍毀於一旦,戰敗後跪在安祿山面前搖尾乞憐
    安祿山就是在這種沃土中一步步成長起來,直至成為一顆帝國的毒瘤。當然了,大多數胡將還是忠心耿耿的,其中就包括高仙芝、哥舒翰等人。哥舒翰是突騎施族人,也就是突厥人。哥舒翰的出身不錯,家庭條件良好,和貧窮的封常清不同,年輕的哥舒翰風流倜儻、好大喜功,還喜歡喝酒賭博。
  • 哥舒翰一接管潼關數十萬大軍,第一件事不是打叛軍,而是公報私仇
    加上安思順是安祿山的族兄,所有哥舒翰對安思順是恨之入骨!安祿山造反,安思順沒有跟從反而舉報了安祿山,雖然丟失了節度使職位,可還是入了長安城當了兵部尚書。此時哥舒翰掌控了潼關的數十萬大軍,把握住了長安城上下所有人的命脈,自覺大權在握,就想著先除掉安思順出上一口惡氣,再來收拾安祿山。
  • 安史之亂中,李亨為何能成功篡奪唐玄宗李隆基的皇位?
    李亨在安史之亂的過程中自行宣布繼位,變相等於謀反。這是事實,誰也無法改變,但是過錯全部在他嗎?我看未必。帝王為了維護皇權統治,捨棄親情的一幕,在史書中比比皆是。安史之亂中的父子倆安史之亂爆發後,叛軍一路勢若破竹,兵鋒直指京師長安。僅用了不到一年時間,叛軍就攻破了長安的屏障:潼關。面對長安無險可守的局面,文武百官無不驚慌失措。
  • 哥舒翰有二十萬大軍,為何打不過安祿山兩萬人馬?
    大唐天寶十四(755)載冬,震驚天下的安史之亂爆發。隆隆的戰鼓聲響徹了承平日久的中原大地,安祿山十五萬漁陽突騎千裡奔襲,將唐軍那麼一點絲毫無力的抵抗碾得粉碎,很快佔領了東都洛陽,兵鋒直指帝都長安。還好,名將哥舒翰不負眾望,死死守住了長安的門戶,潼關。
  • 天下名叛將:安祿山為什麼膽敢反唐!
    看過各種影視作品中的安祿山,一直以來都感覺安祿山只是一個兇悍貪婪,雖然狡猾卻不精明的野蠻胡人,後來讀過了新舊《唐書》和《資治通鑑》當中的敘述,依舊沒有對這個人為什麼敢在大唐極盛之時,冒天下之大不韙,揮兵長安,謀逆造反有一個讓人信服的答案。
  • 安史之亂:為什麼人們只知道安祿山,不知道史思明?
    說起安史之亂的名字,是由兩個人的名字命名而成的,其一是安祿山,另一個是史思明。此二人,不僅僅是盟友,還親如兄弟,從小一塊長大,形影不離。可提到安史之亂,人們總是會想到安祿山,很多人不知道另一個叛將是史思明,這是為什麼呢?
  • 從「開元盛世」到「安史之亂」,唐玄宗做了什麼,才讓唐朝走下坡
    唐統一後,大唐周圍的小國都紛紛向大唐表示友好,向大唐王朝進貢,周圍小國也紛紛派出一些使者入唐學習先進的知識文化,可見大唐當時國力之強盛,那又是為何讓剛剛經歷被後人評價為「開元盛世」時期的大唐,在短短二幾十年時間,讓一個強盛了幾代人的大唐王朝倒下,再也站不起來?
  • 「安史之亂」中叛軍背後的神助攻——唐玄宗李隆基!
    「安史之亂」爆發於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祿山率領麾下的邊軍和防區周邊的契丹、奚、室韋等部落民組成的聯合軍團,以討伐楊國忠的名義發起叛亂,向京師長安進軍。公元763年春,史思明之子史朝義無路可走,於林中自縊死,其餘部分叛將投降,歷時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亂」終於宣告結束,可惜的是,大唐帝國已經在這場空前絕後的浩劫中遭到重創,國力日漸衰落。
  • 安史之亂,為什麼重點提及安祿山?史思明不重要嗎?
    安祿山的軍隊有多彪悍?公元755年,十一月初九,安祿山範陽起兵;公元755年,十二月十二,安祿山攻破東京洛陽。三十天左右的時間,大唐帝國立即失去了半壁河山,在山西方向被封在太行以西;在中原方向被封在潼關以西。但這還不算完,潼關攻防戰則更是慘烈。
  • 《三國志14》潼關之戰馬超破局心得 潼關之戰馬超怎麼破局?
    三國志14潼關之戰馬超破局心得為大家分享到此,希望對大家遊戲有幫助。 當前位置:攻略首頁 > 單機遊戲攻略 > 三國志14 > 正文 《三國志14》潼關之戰馬超破局心得 潼關之戰馬超怎麼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