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中叛軍背後的神助攻——唐玄宗李隆基!

2020-12-17 歷史給人智慧

「安史之亂」爆發於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祿山率領麾下的邊軍和防區周邊的契丹、奚、室韋等部落民組成的聯合軍團,以討伐楊國忠的名義發起叛亂,向京師長安進軍。

公元763年春,史思明之子史朝義無路可走,於林中自縊死,其餘部分叛將投降,歷時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亂」終於宣告結束,可惜的是,大唐帝國已經在這場空前絕後的浩劫中遭到重創,國力日漸衰落。

安史之亂地圖

然而,假如細細的探究這段歷史,便會發現,表面上看起來聲勢浩大的叛亂,實際上完全有機會被迅速撲滅的,其中,玄宗李隆基,這位大唐帝國的皇帝,竟然是導致形勢一發不可收拾的根源,甚至可以說,他算得上安祿山叛軍的神助攻!

唐玄宗

唐玄宗替叛軍做的第一件大事,自毀長城,處死潼關守將封常清和高仙芝。

安祿山發動叛亂之後,除了留出少部分兵力保護範陽、營州和代州等後方基地之外,親自率領十餘萬精銳傾巢而出,經河北迅速南下,一路勢如破竹,僅僅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就進入了河南。

然而,安祿山在攻陷洛陽之後,開始遇到真正的抵抗,並迅速的陷入困局:汴州東面和東北面的濮州、曹州頂住了叛軍的攻勢,南面的陳州守軍牢牢扼制住叛軍的進攻;西南面的鄧州則由節度使魯炅率領的數萬軍隊駐守,連續幾次擊退了叛軍的攻擊;叛軍的正西面,也是他們的主攻方向上,橫亙著難以逾越的的潼關天險,由封常清和名將高仙芝率部據守。

對於安祿山來說,更糟糕的是,由於前期的進攻過於順利,戰線拉的過長,沒有合理的分派兵力據守從洛陽到河北基地之間的沿途據點,結果被恆州刺史顏杲卿和德州刺史顏真卿兩兄弟率領的唐軍乘虛而入,幾乎將其完全切斷,而郭子儀率領的唐軍甚至收復了代州,從而把戰略要地井陘關控制住。

在這種情況下,唐軍只要據守潼關,從東西南三面向叛軍發起進攻即可,可惜的是,氣急敗壞的唐玄宗已經失去了理智,完全不顧潼關守軍是倉促之際招募起來的缺乏訓練的新軍的事實,責怪封常清和高仙芝不能擊敗叛軍,斷然將兩人處死,任命哥舒翰接替。

高仙芝

封常清或許不算特別出眾的名將,但高仙芝不同,他是高句麗人,姿容俊美,善於騎射,驍勇果敢。幼時隨父入唐。20歲時就被授予將軍。官至安西副都護、四鎮都知兵馬使等職,封密雲郡公。747年,高仙芝為行營節度使,率軍出擊,擊敗吐蕃大軍,智取小勃律,升安西節度使。749進攻石國,生俘其國王和部眾。次年,石國引大食來攻,高仙芝出擊大食敗歸。後入朝,授開府儀同三司,任右羽林大將軍。

這樣的一位名將,他對戰場形勢的判斷,應該是經得起考驗的,卻被輕易處死,對軍心士氣的打擊可想而知。

唐玄宗繼續其神助攻的行為,派宦官監軍,迫使哥舒翰放棄堅城,出動出擊叛軍,妄想來個一錘定音。

哥舒翰

哥舒翰既是大唐名將,曾經在邊境戰鬥中屢次擊敗吐蕃,同時也是位高權重的節度使,但有了封常清、高仙芝二人的前車之轍,如何還敢抗命不出?不得已命令部隊轉守為攻,結果毫無意外的在行軍途中遭到叛軍優勢騎兵的突襲,全軍覆沒,連自己都被部下脅迫投降。

潼關天險,無兵可守,京師長安門戶大開,叛軍得以長驅直入,東西南三面勤王軍團的巨大努力付之東流,自此,叛亂蔓延到了大唐帝國的腹心之地,形勢一發而不可收拾!

昏招迭出的玄宗倉皇出逃,結果在馬嵬坡被憤怒的禁軍殺死楊國忠並逼宮,不得已處死楊貴妃,隨後又被太子僭越了皇帝之位,算是付出了他應有的代價!

相關焦點

  • 安史之亂爆發以後,李隆基的晚年竟然如此悲慘,很多人都想不到
    李隆基晚年得到楊貴妃後,更是不理朝政。與此同時由於李隆基聽從李林甫的建議,在邊疆地區重用胡人,像安祿山一人領了三個軍事重鎮的節度使。唐玄宗時期的節度使權力很大,又能管軍事,又能管錢糧,唐朝內輕外重的軍事態勢形成,最終爆發了安史之亂。
  • 唐朝安史之亂,兩大叛軍首領都被自己兒子所殺,唐玄宗被兒子退位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朝重要的歷史轉折點,曾經一度強盛的大唐王朝,從此開始走向衰落;大唐天寶末年,掌握20萬雄兵,身兼平盧、範陽、河東三鎮節度的唐朝將領安祿山,發起叛亂,一路攻下洛陽、長安,逼得唐玄宗逃亡蜀地。這場戰爭前後持續了八年之久,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由此銳減。導致這場殘酷內亂的叛軍主要首領安祿山、史思明二人,也沒得到好下場,都被自己的兒子所殺。
  • 安史之亂中,李亨為何能成功篡奪唐玄宗李隆基的皇位?
    李亨在安史之亂的過程中自行宣布繼位,變相等於謀反。這是事實,誰也無法改變,但是過錯全部在他嗎?我看未必。帝王為了維護皇權統治,捨棄親情的一幕,在史書中比比皆是。昔日李隆基就曾降旨誅殺了李亨的兄長李瑛。李隆基登基後,確實曾勵精圖治,將大唐國力推向了頂點。但不可否認的是,權力是一個讓人為之著迷、變得癲狂的東西。隨著李隆基日漸老邁,他越發不捨得放下手中的權力。
  • 唐玄宗李隆基泰陵唯一陪葬墓—高力士墓
    唐泰陵是唐玄宗李隆基和元獻皇后楊氏合葬墓地,位於陝西省蒲城縣渭南市東北十五公裡處五龍山餘脈金粟山南,唐泰陵以山為陵,山腹中建造墓室,四周繞陵築牆,氣勢磅礴,典型的大唐皇陵風格。唐玄宗泰陵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第七個皇帝,宗是中國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皇帝之一,因「開元之治」,他把唐王朝推上極盛的巔峰
  • 「安史之亂」讓安祿山遺臭萬年,為何卻很少有人提到史思明?
    但凡是談起「安史之亂」,大家便會想起,這是安祿山發動的一場兵變,然而在歷史上,這場兵變是由安祿山和史思明一起聯手而成的結果,那麼,為何大家在談及「安史之亂」時,基本上想到的都是安祿山,卻很少提及史思明呢?
  • 平定「安史之亂」的名將,李光弼竟然是契丹族
    天寶十四年(755年,唐玄宗李隆基末年)十一月,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勾結其部將史思明以"討楊國忠"為名 發動了歷時八年之久的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安史之亂不久,軍事重鎮洛陽即告失守,通向都城長安的門戶隨時都有可能被攻破。天寶十五年(756年)二月,李光弼被任為魏郡太守,在危難之機擔負起了保衛國家、平定叛亂的重擔。
  • 盛唐由盛轉衰,八年的「安史之亂」給中原大地帶來了怎樣的浩劫!
    唐代經歷唐太宗「貞觀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則天的「治宏貞觀,政啟開元」「貞觀遺風」及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後,成為了一個國富民強的王朝,經濟在唐玄宗天寶年間達至鼎盛
  • 平定「安史之亂」的兩位大將,一位是郭子儀,另外一位是誰呢?
    安史之亂是唐玄宗末年到唐太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在歷史學者看來,安史之亂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
  • 高力士這個傳說中的壞太監,是唐玄宗李隆基唯一的好朋友
    加之高力士作風低調,辦事滴水不漏,武則天授予他宮闈丞之職,負責傳達詔令,就是我們在電視劇中常見的那個捧著聖旨高喊「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領頭太監。有一次高力士正低頭行走在宮中的青石板小路上,迎面走過來一群衣著華麗的少年,領頭的那位長相英武俊秀,渾身散發出銳不可當的氣勢。
  • 「安史之亂」讓安祿山臭名昭著,可是為什麼很少有人提到史思明?
    在史書中,安祿山與史思明在「安史之亂」事件中的地位是相差無幾的,沒什麼區別。如若不然,史家是不會用他們各自的姓,然後合二為一來命名此次動亂的。「安史之亂」的後半段,也就是安祿山被自己的兒子安慶緒殺害之後,史思明就已然成為叛軍的主腦人物。至德二載(757年),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安慶緒這人雖夠狠,可卻沒有一點乃父之風,完全就是一無能之輩。在唐軍的輪番進攻下,無能的安慶緒是被打得節節敗退,直至被圍困於鄴城。
  • 唐玄宗作為一代英主,為什麼在他統治時期會爆發安史之亂?
    唐朝先有唐太宗李世民執政的貞觀之治,後有唐高宗李治執政的永徽之治,還包括武則天執政時期的治宏貞觀,政啟開元,貞觀遺風,唐玄宗李隆基執政初期的也有開元盛世,使得唐朝的國力空前絕後。安史之亂發生,唐朝國力自此由盛轉衰,究竟是何原因,使得安史之亂爆發呢?
  • 「名人百科」「開元盛世」的開創與葬送者——唐玄宗李隆基
    從「開元盛世」到「天寶之亂」,唐玄宗走了一條由盛而衰的道路。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他走過的一生,正是這樣的一個過程。【名言名文】益重青青志,風霜恆不渝。楊貴妃擅長曲藝,曲藝中最善於擊磬,泠泠然多有新聲。太常梨園的樂師也不能做到。玄宗命人採藍田美玉雕琢為磬,上面裝飾著流蘇之類,以金鈿珠翠珍怪的東西雜飾。又鑄了兩座金獅子,各重二百餘斤。其它彩繪綺麗,製作精妙的東西一時無比。等到安史之亂平息後回到長安,只有玉磬還在。玄宗看著玉磬心裡十分悽然,不忍放置在床前,令載送到大常寺收藏。
  • 李隆基的晚年生活有多悽慘?
    李隆基當上皇帝之前,一直生活在劇烈動蕩的政治鬥爭的風雲中,可是,李隆基憑藉自己英明決斷和文武全才的優勢,總是能在鬥爭中獲取勝利。李隆基的所謂「曆象之學」,不是簡單的說天文地理,而是他有諸如奇門遁甲之類的預測功夫,也就是深謀遠慮,猶如諸葛孔明。
  • 揭秘:唐玄宗李隆基和楊貴妃的不倫之戀
    唐玄宗作為武則天之後的第一聖明君主,在即位初期也是一位愛民如子的好皇帝。但是到了中後期,朝局穩定,正所謂飽暖思淫慾,他開始不幹正事了,這種事情在愛妃武惠妃去世之後更是屢見不鮮。不久之後,以為唐玄宗母親竇太后祈福的名義,敕書楊氏出家為女道士,道號「太真」。天寶四載(745年),唐玄宗把韋昭訓的女兒冊立為壽王妃後,遂冊立楊玉環為貴妃,玄宗自廢掉王皇后就再未立後,因此楊貴妃就相當於皇后。
  • 安史之亂前十幾年安祿山犯事,這位詩人宰相力主處死,可玄宗沒聽
    唐朝自公元618年李淵開國,到唐玄宗李隆基即位之時,已近百年。經過李隆基前期的勵精圖治,開創了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盛世——開元盛世。然而「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極必反,盛極而衰就是這個道理,此亙古不變宇宙萬物難以逃脫的自然規律,概莫能外。
  • 渾厚遒勁,豐腴妍麗,唐玄宗李隆基《鶺鴒頌》書法欣賞
    唐玄宗李隆基作為唐朝最有故事的皇帝,李隆基也是位書法高手。書法上,李世民遒勁瘦硬,而唐玄宗則流麗秀美。唐玄宗的行書寫得豐厚腴美,這恐怕與盛唐經濟繁榮而蘊育出「以肥為美」的審美觀有關係。在這一審美觀念的驅使下,繪畫表現出人物仕女的豐腴肥美,書法上也出現了肥厚取代初唐「瘦硬通神」的新書風。
  • 安史之亂時被唐玄宗錯殺的名將
    天寶十一年(752年),封常清任安西副大都護,御史中丞、安西四鎮節度、經略、支度、營田副大使,知節度事。天寶十三年(754年),封常清入朝,任御史大夫。封常清為人節儉,賞罰分明。五,抵抗叛軍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起兵反唐。唐玄宗詢問封常清平叛之策,他回答:「安祿山擁兵十萬,驍勇善戰。中原各地承平日久,難以阻擋。
  • 安史之亂對唐朝文壇有多大影響?當時最牛的幾個詩人都在幹什麼?
    唐朝天寶十四載,安祿山以擔心國家安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於範陽起兵,安史之亂就此爆發。次年叛軍攻破長安,唐玄宗逃至馬嵬驛,太子李亨暗中聯繫陳玄禮,殺了楊國忠,並逼唐玄宗處死楊貴妃。763年,歷時七年有餘的安史之亂終於結束。安史之亂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也對唐朝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那麼安史之亂對唐朝的文壇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我們了解一下當時的著名詩人都在做什麼就知道了。
  • 唐玄宗為什麼要在安史之亂後讓出皇位?
    安史之亂叛軍攻入長安,唐玄宗倉皇逃跑,馬嵬驛一出兵變,楊貴妃被迫自縊,一代「聖君」威嚴掃地。在愛情與江山之中,唐玄宗選擇了後者,這也說明他是不可能放棄皇位的。面對滿目瘡痍的江山,年老遲暮的皇帝,心裡只想著向蜀地逃跑。臨行前,當地百姓攔路請求皇帝留下來,帶領大家討伐叛軍。
  • 唐玄宗李隆基大字行書真跡展,筆力剛健蒼勁,滿紙虎氣雄風,好字
    提到李隆基想到最多的就是和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楊貴妃的愛情,至於是不是佳話我們這裡不做評判,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評論區說說你的見解。還是回到我們的主體上來,書法在傳承上年代越久的作品,流傳下來的就非常的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