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讓安祿山遺臭萬年,為何卻很少有人提到史思明?

2020-12-17 讀文匯

但凡是談起「安史之亂」,大家便會想起,這是安祿山發動的一場兵變,然而在歷史上,這場兵變是由安祿山和史思明一起聯手而成的結果,那麼,為何大家在談及「安史之亂」時,基本上想到的都是安祿山,卻很少提及史思明呢?

「安史之亂」是唐王朝由興盛到衰敗的一個轉折點,雖說,在唐玄宗時期有著歷史上著名的「開元盛世」,讓整個的唐王朝繁盛到了極點,但是,在唐玄宗統治的後期,在統治上便開始有些草率了,消極怠政。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時整個社會的矛盾越來越多,也逐漸激化。「安史之亂」不過是矛盾被徹底激化的一個集中表現罷了。

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祿山以「憂國之危」為藉口在範陽起兵,直衝都城。在整個的兵變中,史思明是先鋒,在一個月的時間內,他們就將整個洛陽攻佔了。安祿山對於皇帝的位置一直是嚮往的,所以,在佔據了洛陽之後,便迫不及待地準備著自己稱帝的事情。公元756年的正月初一,安祿山便自稱雄武皇帝,並改國號為大燕。

不過,這安祿山雖說是稱帝了,但是誰曾想,竟然被自己的兒子安慶緒給殺了。在當時,安祿山有11個兒子,但是他最喜歡自己的小兒子,其實也可以理解,小小的,可可愛愛誰不喜歡,但是他的二兒子安慶緒便有些不滿了。公元757年,安慶緒成為了整個叛軍團隊的新首領。

不過,安祿山有史思明整個謀略大師的幫助,但是這安慶緒卻沒有。史思明並沒有幫助安慶緒,一來,這安慶緒實在是沒有什麼本事,史思明可遠比他強;二來,這安慶緒也沒什麼影響力,實在是得不到史思明的信服。加上這安慶緒在心裡對史思明也不是那麼的信任,阿紫史思明手下,還有一支相當精銳的軍隊,所以,他們之間,是沒有合作的。

公元758年,安慶緒被郭子儀和李光弼的20萬軍隊圍攻,安慶緒萬般無奈之下,只好去向史思明求助,但是史思明一開始的時候並沒有答應。後來,史思明出兵,使得郭子儀一方撤軍才作罷。但是,在那之後沒多久,公元759年,就被史思明設計殺死了。史思明後自稱是應天皇帝(還真敢取,就是想說自己順應天命),準備著享受自己的美好皇帝生活。只是,歷史又重演了,公元761年,史思明也死在了自己的兒子手中。不得不說,有些人在權力面前,真的是喪失了人性的。

不得不說,史思明確實是有能力的,他很聰明,尤其是在軍事上,很有一套。安祿山雖說一直都是「安史之亂」的領頭人,但是,史思明才是那個在幕後的 操縱者。人們可以看到那個登臺表演的人但是,卻很難發現在那幕後指揮的人。若說整個的實力,其實史思明是要高於安祿山的。

所以,大家對於安祿山更熟悉,只是因為史思明在幕後躲得太好了而已。就像是聽歌一樣,這歌手一直會被人們記得,但是作詞作曲的人,卻鮮有人知。

相關焦點

  • 「安史之亂」讓安祿山臭名昭著,可是為什麼很少有人提到史思明?
    在史書中,安祿山與史思明在「安史之亂」事件中的地位是相差無幾的,沒什麼區別。如若不然,史家是不會用他們各自的姓,然後合二為一來命名此次動亂的。「安史之亂」的後半段,也就是安祿山被自己的兒子安慶緒殺害之後,史思明就已然成為叛軍的主腦人物。至德二載(757年),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安慶緒這人雖夠狠,可卻沒有一點乃父之風,完全就是一無能之輩。在唐軍的輪番進攻下,無能的安慶緒是被打得節節敗退,直至被圍困於鄴城。
  • 既然叫「安史之亂」,那為何眾人只知安祿山,卻少有人提史思明?
    ——杜甫 詩聖杜甫在經歷了安史之亂後,初聞官軍收復薊北的消息,高興地眼淚鼻涕橫流。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安史之亂對於唐朝的影響,而造成安史之亂的兩個主要人物,安祿山和史思明,他們之間不僅是關係要好的朋友兄弟,就連死法都相同,都是被自己的兒子殺害。但是人們普遍都知道安祿山,卻不了解史思明,這是為什麼呢?
  • 唐朝「安史之亂」中安祿山、史思明都是怎麼死的?
    安史之亂是唐朝邊將安祿山、史思明反叛唐王朝的一次叛亂。雖說最終被鎮壓下去了,但是對唐王朝的影響不可謂不深,至此朝廷逐漸失去了對地方的控制,藩鎮割據的情況愈演愈烈,唐王朝迅速從盛世轉入衰敗。安史之亂中的唐軍那麼安史之亂的兩個反將又都是怎麼死的呢?
  • 安祿山造反後不過一年就死了,為何「安史之亂」卻延續了八年?
    然而世人不知道的是"安史之亂"的主謀之一的安祿山在造反一年後就被殺了,既然如此,為何這場叛亂還持續了八年之久?這裡面就有很多不被我們世人熟知的原因了,那麼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說說安史之亂能夠長達八年的原因。其實這還有一個民間的野史故事,據說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一場"妖風"。
  • 安祿山和史思明均死於兒子之手,只因他們犯了一個同樣的錯誤
    唐朝叛亂指揮官安祿山和史思明牽頭,發動了一場為爭奪統治權的反唐內戰,這場戰爭就是有名的「安史之亂」。安史之亂帶來巨大影響,大唐國力下降、人口銳減,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開元之治晚期,朝廷腐敗,當權者不思進取,沉湎於享樂。唐玄宗整日淫樂,寵幸楊貴妃。
  • 安史之亂:為什麼人們只知道安祿山,不知道史思明?
    說起安史之亂的名字,是由兩個人的名字命名而成的,其一是安祿山,另一個是史思明。此二人,不僅僅是盟友,還親如兄弟,從小一塊長大,形影不離。可提到安史之亂,人們總是會想到安祿山,很多人不知道另一個叛將是史思明,這是為什麼呢?
  • 安祿山、史思明,這對安史之亂的好搭檔,為啥都死於親兒子之手?
    「安史之亂」的兩位主角:安祿山、史思明作為唐軍統帥,為了攫取更大權力,起兵反叛自己效力的朝廷,讓繁華的大唐生靈塗炭;戲劇的是,這倆人後來都被各自的親兒子殺死,其原因也是為了權力。更加暴虐的史思明,步上了老夥伴安祿山的後塵史思明跟安祿山有太多的共同點:血統一樣,都是雜胡;家鄉一樣,都是營州;出生的日期幾乎一樣——史思明比安祿山早生了一天;性格一樣
  • 為什麼安史之亂的安祿山與史思明最終被被自己兒子幹掉了?答案令人...
    安史之亂,大唐王朝盛極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對於唐朝的影響可謂深遠,不僅使得國家人口銳減,國力衰弱,更是自此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令這赫赫盛唐慢慢的走上了不歸之路。
  • 安史之亂,為什麼重點提及安祿山?史思明不重要嗎?
    一直等到安慶緒在河北集結殘部,大唐才反應過來,發動鄴城之戰。但,鄴城之戰,大唐繼續爛。九個節度使、號稱六十萬大軍,卻沒任命一個統帥。所以,堅城之戰就沒法打,一直在鄴城死耗。本來已經準備投降的史思明,突然又反水了。於是,新一波範陽軍殺到了鄴城,直接把六十萬唐軍給報銷了。史思明不僅擊潰唐軍,而且順便把安慶緒也給消滅了。
  • 安史之亂前十幾年安祿山犯事,這位詩人宰相力主處死,可玄宗沒聽
    這場變故就是安祿山、史思明發起的長達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那麼安祿山是何許人也,他為什麼要在這繁華盛世發動叛亂?他又通過賄賂皇帝往來使者,結交內寵,攀附宰相,最後竟然厚顏無恥地認比自己小十幾歲的楊貴妃為乾娘,這些人不斷在唐玄宗面前說他的好話……通過這種種手段,安祿山取得唐玄宗的無限信任,到「安史之亂」前,他一人竟身兼平盧、範陽、河東三重鎮節度使。
  • 「安史之亂」中叛軍背後的神助攻——唐玄宗李隆基!
    「安史之亂」爆發於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祿山率領麾下的邊軍和防區周邊的契丹、奚、室韋等部落民組成的聯合軍團,以討伐楊國忠的名義發起叛亂,向京師長安進軍。公元763年春,史思明之子史朝義無路可走,於林中自縊死,其餘部分叛將投降,歷時七年之久的「安史之亂」終於宣告結束,可惜的是,大唐帝國已經在這場空前絕後的浩劫中遭到重創,國力日漸衰落。
  • 史思明與安祿山的異同,安史究竟如何改變唐朝命運?
    我看中國歷史之四十八:唐朝篇七史思明與安祿山的異同,安史究竟如何改變唐朝命運?文 和運超史思明的前半生沒有漢名,在安祿山手下當大將,思明二字是唐玄宗李隆基所賜。雖然安祿山與史思明當年一起從軍營州,但很長時間裡,史思明的個人發跡與安祿山卻沒有直接關係。史思明實際起家於平盧鎮,不屬於安祿山的範陽系親軍。所以,史書會記載史思明對提攜他的烏知義比較感激,他們同屬平盧鎮一系,平盧節度使歸安祿山所有也是比較晚的事情。
  • 盛唐由盛轉衰,八年的「安史之亂」給中原大地帶來了怎樣的浩劫!
    唐玄宗更耽於享樂,寵幸楊貴妃,由提倡節儉變為揮金如土,楊國忠因楊貴妃得到寵幸而繼李林甫出任宰相,只知搜刮民財,以致群小當道,讓安祿山有機可乘。 安祿山久懷異志,加上手握重兵,意圖以討之名舉兵叛唐。
  • 為什麼安史之亂的安祿山與史思明,最終被自己兒子幹掉了?
    安慶緒弒父,奪了安祿山的皇位;史思明又以除暴為名,幹掉安慶緒奪了皇位;史朝義又在部將的支持下,弒殺史思明搶了龍椅。攏共八年時間,三起連環殺,「大燕」政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安慶緒弒父奪位安祿山於天寶十四載十一月起兵,次年(至德元年)正月初一在洛陽稱帝,國號「大燕」。
  • 為何史思明在安祿山之後還能稱帝?「他」的一時失察可能是原因所在
    那可是安祿山的老巢,是安氏家族起家的地方。從洛陽和長安奪到的金銀珠寶,都被安祿山運到了這裡儲藏。史思明順勢接收了那些富可敵國、堆積如山的財富,面對這樣的飛來橫財,加上安慶緒的無所作為和威望不足,讓史思明漸生叛離之心,一心想著能將範陽據為己有。 安慶緒計劃誅殺史思明 為了能夠東山再起,安慶緒開始在鄴郡招兵買馬,召集舊部。
  • 安史之亂的始作俑者安祿山,為什麼能夠成為奸臣?最終下場如何?
    只可惜一場「安史之亂」,加速了盛唐的衰敗,最終讓唐王朝崩潰與覆滅。02提到「安史之亂」,就不能不提始作俑者安祿山。事實證明,安祿山還是挺有本事,也確實闖出了一些名堂。由於安祿山是底層人民出身,明白顛沛流離之痛,也深知貧窮所帶來的後果,再加上自身頭腦靈光,所以他很擅長和形形色色之人打交道,也很懂得如何做生意賺錢。
  • 安史之亂期間,安祿山和史思明最終都被兒子殺害,原因並不複雜
    先說說安祿山吧。他是胡人。天寶十五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國號顏,改元聖武。安慶緒是安祿山的次子,原名安仁之,唐玄宗賜號慶緒。身為朝臣,卻在太平時代悍然造反,而且為了坐上皇位,亂世造反的將領大臣都是通情達理的,所以能得到一定的支持。安祿山靠裝糊塗,賣善行,贏得了唐玄宗的信任。獲得軍權後,他隨隨便便發動了農民起義。
  • 平定「安史之亂」的名將,李光弼竟然是契丹族
    天寶十四年(755年,唐玄宗李隆基末年)十一月,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勾結其部將史思明以"討楊國忠"為名 發動了歷時八年之久的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安史之亂不久,軍事重鎮洛陽即告失守,通向都城長安的門戶隨時都有可能被攻破。天寶十五年(756年)二月,李光弼被任為魏郡太守,在危難之機擔負起了保衛國家、平定叛亂的重擔。
  • 忽悠大王史思明:忽悠安慶緒後忽悠唐肅宗,遭報應慘死兒子手中
    都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像安祿山這樣臭名昭著的人物,也少不了一個鐵桿兄弟,就是跟他一起掀起浩劫的史思明。史思明本姓阿史那,突厥人,名叫崒幹,跟安祿山同歲,倆人自小一起長大,是無話不談的好基友。史思明靠著出色的忽悠,不僅保住了性命,而且,徹底改變了命運。史思明52歲時跟著安祿山起兵造反,是叛軍中的先鋒主將。他率領所部攻長安克洛陽,為安祿山打下了一片天下。安祿山登基之後,對史思明也非常大方,任命他為範陽節度使,手下掌管了大片區域和半數的叛軍兵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