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安史之亂的安祿山與史思明,最終被自己兒子幹掉了?

2020-12-17 尋根拜祖

粟特人安祿山建立的「大燕」政權,歷時八年,兩姓四任皇帝。有意思的是,四人都死後,居然被河朔地區的將士立祠稱「四聖」。直到五十年後,唐廷強行拆毀祠堂,並對安祿山掘墳毀棺,才終止了這個畸形的習俗。

更有意思的是,「四聖」之間的皇位傳承,都是以暴力方式完成。安慶緒弒父,奪了安祿山的皇位;史思明又以除暴為名,幹掉安慶緒奪了皇位;史朝義又在部將的支持下,弒殺史思明搶了龍椅。攏共八年時間,三起連環殺,「大燕」政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安慶緒弒父奪位

安祿山於天寶十四載十一月起兵,次年(至德元年)正月初一在洛陽稱帝,國號「大燕」。至德二載的正月初一,本來是安祿山登基周年慶,他做夢也沒想到,這一天居然是自稱「火神」的他,滅火的日子。

安祿山之死,可以用「四頭豬的故事」講述。

第一頭豬就是男一號大「肥豬」安祿山。安祿山的肥胖世間罕見,肉嘟嘟的大肚皮下垂到膝蓋。所以,他每次穿衣服很困難,需要一個力氣大的助手,用頭頂著他的肚皮,再用雙手使勁勒腰帶。

這種力氣活,宮女沒法完成,就落在了「劁豬」李豬兒的頭上。李豬兒從小跟著安祿山,很得信任,某一天安祿山突然笑眯眯地對李豬兒說:阿豬啊,想不想永遠伺候在我身邊啊?想吧,那你就必須做「劁豬」!

安祿山一臉壞笑,手起刀落,把李豬兒割了個乾乾淨淨。李豬兒昏死數日,從死亡線上逃生,從此成了安祿山的御用「宮男」。不過,他對安祿山的那份恩情,隨著「劁」下的東西一起爛掉了。

大概被「劁豬」暗中詛咒的原因,「肥豬」起兵不久,渾身長滿毒瘡,搞得雙目幾近失明,連登基儀式都虎頭蛇尾,匆匆結束。

金燦燦的皇冠摸得著看不見,「肥豬」的脾氣越來越暴戾,動不動對身邊的人一頓棍棒皮鞭。「劁豬」能忍,有的人不能忍,比如「野豬」嚴莊。

「野豬」跟「劁豬」不一樣,人家有尊嚴。這位嚴莊是讀書人,靠一肚子壞水,幫「肥豬」步步高升,是體面而又狡猾的謀士。如今,他居然淪落為跟「劁豬」一樣的待遇,不由「壞水湧動」。

於是「野豬」找到第四頭豬,「蠢豬」安慶緒。安慶緒是安祿山的次子,由於大哥安慶宗被殺,事實上他已經是安祿山的嫡長子,未來皇位的繼承人。可是這傢伙居然被「野豬」說服,決定提前上位。

於是,蠢豬、野豬和劁豬,聯合上演了一場殺「肥豬」大戲。「肥豬」正晾著大肚皮睡覺,「劁豬」揮起大刀,砍開了讓他流了幾噸汗的皮囊。「肥豬」到死都不知道誰殺了他,斷氣前他被「福爾摩斯」附體:「一定是家賊所為!」

史思明奪了安家的龍椅

說安慶緒是蠢豬,豬都要集體抗議。他坐上龍椅後,把大權交給了嚴莊,又犯下了一個致命錯誤:把大本營範陽,交給了史思明,還給他起了個相當帥氣的名字「安榮國」。

既然都「安」了,一家人,安慶緒放心了,「安榮國」笑了,一家人嘛,皇位是不是也可以輪流坐坐?

當安慶緒被唐軍圍在相州,拿樹皮當點心,與老鼠對視,四目淚汪汪時,史思明駐兵魏州,就是不伸援手。

乾元二年正月初一,史思明已經自稱「燕王」:那個字能不能改一下?如果你不想繼續吃老鼠的話!安慶緒一咬牙,派人送信,皇位是您的啦,只要您肯出手相救。

相州解圍後,安慶緒信守承諾當「君子」,奉上玉璽。史思明卻當了「偽君子」,他以安慶緒弒父為由,把他及幾個弟弟,全部打發去拜見安祿山。

史朝義依葫蘆畫瓢

史思明跟安祿山一個德行,性情暴躁。尤其是在連吃敗仗後,那張臭嘴見誰罵誰,動輒殺人。

史朝義奉命進攻陝城失敗,點燃了史思明的怒火,他把史朝義、駱悅等人叫過來,劈頭蓋臉一頓臭罵,差點動刀。想想大敵當前,轉而恨恨地令他們修建三角城屯糧,必須一天內完成。

史朝義等人退出來,火急火燎,趕緊組織人馬築城,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終於完工了。沒想到史朝義一看:什麼?這叫完成任務了?外牆為何不抹泥?

史朝義慌忙解釋:大伙兒累了一夜,一會兒就抹泥。史思明卻像點著了的鞭炮,止不住口地噴糞,什麼汙言穢語都罵,連親兒子一起挨個問候祖宗八代。

等史思明罵累了,牆上的泥灰也抹完了,他還覺得不過癮,臨走前又指著史朝義的鼻子,留下一句惡狠狠的話:等我拿下陝州,就宰了你這個家賊!

說實話,單純從自然人角度,史朝義真的還算是個好孩子,他性格很溫順,不好殺戮,對待將士們也很寬厚。可是史思明怎麼也看不上這個兒子,多次公開聲稱,要殺了史朝義,立次子史朝清為太子。

當晚,駱悅等人找到史朝義:這架勢我們都不會有好下場,給您兩個選擇,一幹掉老史你上位,二我們投唐不伺候您了。史朝義思來想去,被迫點頭應允了駱悅的計劃。

史思明正在看小品演出,被駱悅等人從廁所裡提溜出來。臨死前他親自演出:兒啊,我死不足惜,你豈不要掛上弒父惡名(催淚型)?諸位兄弟們,早上是我錯了,到長安你們再處置我行不(動情型)?你們這些胡賊,大逆不道,我哪兒對不起你們(大義凜然型)?

結果,駱悅不光看戲不給錢,還親自動手勒死了史思明。

「大燕」為何上演連環殺

1.安祿山、史思明個人性格缺陷放大

安祿山和史思明都是行伍出身,性情暴戾,尤其當受到外界壓力時,通常拿身邊的人洩火。這種人往往還有一種過度的自信,認為自己對部下有牢不可破的掌控權,忽視了人性的微妙之處。

他們忘了,他們自己就不是受道德約束的人,身邊的人怎麼可能是謙謙君子?玩火者必自焚,殺人者必被人殺,以暴制暴通常就是他們的歸宿。

2.胡人崇尚武力,不受漢人禮儀教化約束

從秦帝國以來,中原漢人王朝,從未發生過弒父事件,而「大燕」政權,卻接連上演醜劇,這跟胡人的文化習俗有關。

安祿山是粟特人,史思明是突厥人,遊牧民族崇尚武力,暴力為王的文化特性,在他們身上體現得非常突出。其實,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原也總發生弒父奪位事件,隨著儒家文化的深入人心,這種現象才在中原絕跡。

所以,安慶緒和史朝義弒父,其實是民族文化特性,催生了他們的行為。

3.「大燕」內部政治分裂,部曲性質嚴重

「大燕」政權說白了就是一個軍閥政府,根本沒有建立完善的文官體系。史思明雖然曾經設立了三省六部,可就是個空架子,沒有相應官員。

安祿山起家,靠的是部曲勢力膨脹,雖然這幫他擺脫了中央控制,可是它帶來的制度性缺陷,也為自己埋下禍根。那些大大小小的將領們,都具備擁兵自重的資本。

安祿山的幕僚體系,包括嚴莊、張通儒等人,都是一群不受傳統道德約束的讀書人,他們的智謀,往往具有很大的殺傷力,當出現政治分裂的情況下,他們就是助紂為虐的加速器。

安祿山的死,讓「大燕」內部的分裂加劇,倘若不是唐廷一再出錯,根本輪不到史思明有機會上臺。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安史之亂的安祿山與史思明最終被被自己兒子幹掉了?答案令人...
    至於安史之亂的發生原因,唐玄宗晚年的縱情聲色、揮金如土等,不再多說,我們來說說為何安祿山和史思明這兩位叛臣為何竟死在自己兒子之手。
  • 安史之亂,為什麼重點提及安祿山?史思明不重要嗎?
    安史之亂,叛軍總共出了四個皇帝,依次是安祿山、安慶緒、史思明和史朝義。在叛軍集團中,安祿山是個帶頭大哥的角色,整個叛亂就是他主導的。帶頭造反與跟著造反,是質的不同。安祿山打開了叛亂的畫布,然後繪製山河,而其他人只能是學徒級別的存在,在畫布上著色。
  • 安史之亂:為什麼人們只知道安祿山,不知道史思明?
    說起安史之亂的名字,是由兩個人的名字命名而成的,其一是安祿山,另一個是史思明。此二人,不僅僅是盟友,還親如兄弟,從小一塊長大,形影不離。可提到安史之亂,人們總是會想到安祿山,很多人不知道另一個叛將是史思明,這是為什麼呢?
  • 「安史之亂」讓安祿山臭名昭著,可是為什麼很少有人提到史思明?
    「安史之亂」的後半段,也就是安祿山被自己的兒子安慶緒殺害之後,史思明就已然成為叛軍的主腦人物。至德二載(757年),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安慶緒這人雖夠狠,可卻沒有一點乃父之風,完全就是一無能之輩。在唐軍的輪番進攻下,無能的安慶緒是被打得節節敗退,直至被圍困於鄴城。
  • 安祿山和史思明均死於兒子之手,只因他們犯了一個同樣的錯誤
    文/四季文史安祿山和史思明各自死於自己兒子手中,原因並不複雜,但不得不說這是封建歷史上的一段奇葩往事。安祿山擁兵自重,加上自己與楊國忠的不和,一時間內外矛盾激化,而唐玄宗對此也根本不管不問,最終點燃了安史之亂的罪惡之信。
  • 既然叫「安史之亂」,那為何眾人只知安祿山,卻少有人提史思明?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安史之亂對於唐朝的影響,而造成安史之亂的兩個主要人物,安祿山和史思明,他們之間不僅是關係要好的朋友兄弟,就連死法都相同,都是被自己的兒子殺害。但是人們普遍都知道安祿山,卻不了解史思明,這是為什麼呢?
  • 唐朝「安史之亂」中安祿山、史思明都是怎麼死的?
    安史之亂是唐朝邊將安祿山、史思明反叛唐王朝的一次叛亂。雖說最終被鎮壓下去了,但是對唐王朝的影響不可謂不深,至此朝廷逐漸失去了對地方的控制,藩鎮割據的情況愈演愈烈,唐王朝迅速從盛世轉入衰敗。其中就包括謀士嚴莊,安祿山因為心情不好經常用鞭棍抽打嚴莊,嚴莊因此懷恨在心,就慫恿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弒父篡權。其實這個時候安祿山並不怎麼待見安慶緒,而是更喜歡他的小兒子,早已被權力迷了心竅的安慶緒感受到了深深的威脅,於是買通了安祿山身邊的侍從,在一個月黑風高的晚上一刀捅死了安祿山。一代梟雄至此落幕,死在了自己兒子的手裡。
  • 安祿山、史思明,這對安史之亂的好搭檔,為啥都死於親兒子之手?
    「安史之亂」的兩位主角:安祿山、史思明作為唐軍統帥,為了攫取更大權力,起兵反叛自己效力的朝廷,讓繁華的大唐生靈塗炭;戲劇的是,這倆人後來都被各自的親兒子殺死,其原因也是為了權力。當然,他的軍事冒險起初也確實一度獲得了成功,沒多久就順利殺進了長安,自己也當上了「大燕」皇帝。但他也許不明白一句俗語:上梁不正下梁歪,他背叛視自己如兒子的李隆基,就不怕自己的兒子照葫蘆畫瓢、有樣學樣的對付自己?報應很快就來了。
  • 發動安史之亂的安祿山,為何輕易就被兒子給殺了?
    說來可能有人不信,安祿山能如此輕易被兒子殺害,竟然是因為糖尿病。更確切的說,是患病導致情緒暴躁,隨意毆打身邊大臣宦官,最終招致殺身之禍。安祿山其人出名的肥胖,有次唐玄宗看他肚子都快墜到地上了,還開玩笑地問他肚子裡裝著什麼東西,都快撐破衣服滿出來了。
  • 安史之亂期間,安祿山和史思明最終都被兒子殺害,原因並不複雜
    ——米·左琴科(蘇)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628,閱讀約2分鐘安慶緒和石朝義都是廢太子,求生的欲望迫使他們殺了自己的老子。那麼深層次的原因是什麼呢?先說說安祿山吧。他是胡人。天寶十五年正月,安祿山在洛陽稱帝。國號顏,改元聖武。安慶緒是安祿山的次子,原名安仁之,唐玄宗賜號慶緒。身為朝臣,卻在太平時代悍然造反,而且為了坐上皇位,亂世造反的將領大臣都是通情達理的,所以能得到一定的支持。安祿山靠裝糊塗,賣善行,贏得了唐玄宗的信任。獲得軍權後,他隨隨便便發動了農民起義。他這樣做,不僅造成了巨蛇或破壞和損失,而且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
  • 「安史之亂」讓安祿山遺臭萬年,為何卻很少有人提到史思明?
    但凡是談起「安史之亂」,大家便會想起,這是安祿山發動的一場兵變,然而在歷史上,這場兵變是由安祿山和史思明一起聯手而成的結果,那麼,為何大家在談及「安史之亂」時,基本上想到的都是安祿山,卻很少提及史思明呢?
  • 史思明與安祿山的異同,安史究竟如何改變唐朝命運?
    影視劇中的史思明形象假如史思明是來自突厥姓氏,都知道唐代這方面的人不少,如阿史那思摩、阿史那社爾是貞觀時期非常有名的,包括安祿山軍中阿史那承慶……那麼請注意:真正阿史那姓氏的人往往沒有幾個會在史書中另外改稱漢姓史某某的,為什麼單單要認為史思明的史姓是阿史那所改的簡稱?實在匪夷所思。
  • 權利權迷心竅,兒子弒父奪權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所發生的一場政治叛亂,是由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同中央政權爭奪統治權的戰爭,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是因為唐玄宗晚年不管朝政引起。由於發起叛亂者以安祿山與史思明為主,故稱安史之亂,又因其爆發於唐玄宗天寶年間,也稱天寶之亂。那他們最終結局是怎麼樣的呢?
  • 本能早點結束的安史之亂,卻因此人的頻頻昏招,硬將國家拖入深淵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叛亂發起者之一的安祿山,在戰亂爆發的一年後就去世了。既然如此,為什麼叛亂八年之後才結束呢?會不會是唐軍統帥郭子儀能力不夠呢?既然,安祿山是安史之亂的主要發起者,那就從他開始說起。雖然,安祿山在歷史上臭名昭著,但不可否認,他確實可以稱作是一代奸雄。據歷史記載,他精通六種語言,是一個聰明絕頂的人。在叛亂之前,安祿山曾經做過牙郎。
  • 為何史思明在安祿山之後還能稱帝?「他」的一時失察可能是原因所在
    那可是安祿山的老巢,是安氏家族起家的地方。從洛陽和長安奪到的金銀珠寶,都被安祿山運到了這裡儲藏。史思明順勢接收了那些富可敵國、堆積如山的財富,面對這樣的飛來橫財,加上安慶緒的無所作為和威望不足,讓史思明漸生叛離之心,一心想著能將範陽據為己有。 安慶緒計劃誅殺史思明 為了能夠東山再起,安慶緒開始在鄴郡招兵買馬,召集舊部。
  • 為什麼安慶緒要殺了自己的老爸安祿山,僅僅是因為帝位嗎?
    殺安祿山的是個奇怪的組合:兒子、知識分子和太監。這三個人是安祿山最親近、最信任的人,但同時也是對他仇恨最深的人。三個人中,兒子是為了權勢動手,知識分子是因為受辱不忿,太監則是因為被安祿山親手「斬斷是非根」而懷恨在心,他們每個人的理由都很充分。
  • 忽悠大王史思明:忽悠安慶緒後忽悠唐肅宗,遭報應慘死兒子手中
    史思明氣定神閒,面對憤怒的奚族人不僅毫無畏懼,還大言不慚,聲稱自己是朝廷特派的使臣,擔負著和親的重任。奚族人不知所以,被史思明這麼好一頓忽悠,還真把他當成朝廷的使者,給了最高規格的接待禮儀。隨後,奚族人還組織了一支頗具規模的使團,跟著史思明回朝廷覲見皇帝。更有趣的是,領頭的人,還是史思明親自挑選的奚族名將瑣高。
  • 安祿山造反後不過一年就死了,為何「安史之亂」卻延續了八年?
    "安史之亂"在我們歷史上絕對是濃墨重彩的一筆,這場造反從開始到結束都很荒唐,但對於我們全中國的歷史來說卻是改變進程的一次造反。然而世人不知道的是"安史之亂"的主謀之一的安祿山在造反一年後就被殺了,既然如此,為何這場叛亂還持續了八年之久?
  • 安史之亂的真正禍首:如果他再多活幾年,唐朝可能會提前滅亡
    他跟安祿山是同鄉,僅比後者大一天,所以兩人很早就相識。史思明通曉多種語言,在年輕的時候就顯露出狡猾的本色。他曾被奚族的邏騎俘虜,為了保命,便謊稱自己是唐朝的使者,誘惑百餘名奚人隨他進入唐朝國境,之後將他們全部殺死,以此為軍功,得到幽州節度使張守珪的獎勵。天寶年間,安祿山受寵之後,史思明也得到了升遷。
  • 唐朝安史之亂,兩大叛軍首領都被自己兒子所殺,唐玄宗被兒子退位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朝重要的歷史轉折點,曾經一度強盛的大唐王朝,從此開始走向衰落;大唐天寶末年,掌握20萬雄兵,身兼平盧、範陽、河東三鎮節度的唐朝將領安祿山,發起叛亂,一路攻下洛陽、長安,逼得唐玄宗逃亡蜀地。這場戰爭前後持續了八年之久,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由此銳減。導致這場殘酷內亂的叛軍主要首領安祿山、史思明二人,也沒得到好下場,都被自己的兒子所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