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特人安祿山建立的「大燕」政權,歷時八年,兩姓四任皇帝。有意思的是,四人都死後,居然被河朔地區的將士立祠稱「四聖」。直到五十年後,唐廷強行拆毀祠堂,並對安祿山掘墳毀棺,才終止了這個畸形的習俗。
更有意思的是,「四聖」之間的皇位傳承,都是以暴力方式完成。安慶緒弒父,奪了安祿山的皇位;史思明又以除暴為名,幹掉安慶緒奪了皇位;史朝義又在部將的支持下,弒殺史思明搶了龍椅。攏共八年時間,三起連環殺,「大燕」政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安慶緒弒父奪位
安祿山於天寶十四載十一月起兵,次年(至德元年)正月初一在洛陽稱帝,國號「大燕」。至德二載的正月初一,本來是安祿山登基周年慶,他做夢也沒想到,這一天居然是自稱「火神」的他,滅火的日子。
安祿山之死,可以用「四頭豬的故事」講述。
第一頭豬就是男一號大「肥豬」安祿山。安祿山的肥胖世間罕見,肉嘟嘟的大肚皮下垂到膝蓋。所以,他每次穿衣服很困難,需要一個力氣大的助手,用頭頂著他的肚皮,再用雙手使勁勒腰帶。
這種力氣活,宮女沒法完成,就落在了「劁豬」李豬兒的頭上。李豬兒從小跟著安祿山,很得信任,某一天安祿山突然笑眯眯地對李豬兒說:阿豬啊,想不想永遠伺候在我身邊啊?想吧,那你就必須做「劁豬」!
安祿山一臉壞笑,手起刀落,把李豬兒割了個乾乾淨淨。李豬兒昏死數日,從死亡線上逃生,從此成了安祿山的御用「宮男」。不過,他對安祿山的那份恩情,隨著「劁」下的東西一起爛掉了。
大概被「劁豬」暗中詛咒的原因,「肥豬」起兵不久,渾身長滿毒瘡,搞得雙目幾近失明,連登基儀式都虎頭蛇尾,匆匆結束。
金燦燦的皇冠摸得著看不見,「肥豬」的脾氣越來越暴戾,動不動對身邊的人一頓棍棒皮鞭。「劁豬」能忍,有的人不能忍,比如「野豬」嚴莊。
「野豬」跟「劁豬」不一樣,人家有尊嚴。這位嚴莊是讀書人,靠一肚子壞水,幫「肥豬」步步高升,是體面而又狡猾的謀士。如今,他居然淪落為跟「劁豬」一樣的待遇,不由「壞水湧動」。
於是「野豬」找到第四頭豬,「蠢豬」安慶緒。安慶緒是安祿山的次子,由於大哥安慶宗被殺,事實上他已經是安祿山的嫡長子,未來皇位的繼承人。可是這傢伙居然被「野豬」說服,決定提前上位。
於是,蠢豬、野豬和劁豬,聯合上演了一場殺「肥豬」大戲。「肥豬」正晾著大肚皮睡覺,「劁豬」揮起大刀,砍開了讓他流了幾噸汗的皮囊。「肥豬」到死都不知道誰殺了他,斷氣前他被「福爾摩斯」附體:「一定是家賊所為!」
史思明奪了安家的龍椅
說安慶緒是蠢豬,豬都要集體抗議。他坐上龍椅後,把大權交給了嚴莊,又犯下了一個致命錯誤:把大本營範陽,交給了史思明,還給他起了個相當帥氣的名字「安榮國」。
既然都「安」了,一家人,安慶緒放心了,「安榮國」笑了,一家人嘛,皇位是不是也可以輪流坐坐?
當安慶緒被唐軍圍在相州,拿樹皮當點心,與老鼠對視,四目淚汪汪時,史思明駐兵魏州,就是不伸援手。
乾元二年正月初一,史思明已經自稱「燕王」:那個字能不能改一下?如果你不想繼續吃老鼠的話!安慶緒一咬牙,派人送信,皇位是您的啦,只要您肯出手相救。
相州解圍後,安慶緒信守承諾當「君子」,奉上玉璽。史思明卻當了「偽君子」,他以安慶緒弒父為由,把他及幾個弟弟,全部打發去拜見安祿山。
史朝義依葫蘆畫瓢
史思明跟安祿山一個德行,性情暴躁。尤其是在連吃敗仗後,那張臭嘴見誰罵誰,動輒殺人。
史朝義奉命進攻陝城失敗,點燃了史思明的怒火,他把史朝義、駱悅等人叫過來,劈頭蓋臉一頓臭罵,差點動刀。想想大敵當前,轉而恨恨地令他們修建三角城屯糧,必須一天內完成。
史朝義等人退出來,火急火燎,趕緊組織人馬築城,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終於完工了。沒想到史朝義一看:什麼?這叫完成任務了?外牆為何不抹泥?
史朝義慌忙解釋:大伙兒累了一夜,一會兒就抹泥。史思明卻像點著了的鞭炮,止不住口地噴糞,什麼汙言穢語都罵,連親兒子一起挨個問候祖宗八代。
等史思明罵累了,牆上的泥灰也抹完了,他還覺得不過癮,臨走前又指著史朝義的鼻子,留下一句惡狠狠的話:等我拿下陝州,就宰了你這個家賊!
說實話,單純從自然人角度,史朝義真的還算是個好孩子,他性格很溫順,不好殺戮,對待將士們也很寬厚。可是史思明怎麼也看不上這個兒子,多次公開聲稱,要殺了史朝義,立次子史朝清為太子。
當晚,駱悅等人找到史朝義:這架勢我們都不會有好下場,給您兩個選擇,一幹掉老史你上位,二我們投唐不伺候您了。史朝義思來想去,被迫點頭應允了駱悅的計劃。
史思明正在看小品演出,被駱悅等人從廁所裡提溜出來。臨死前他親自演出:兒啊,我死不足惜,你豈不要掛上弒父惡名(催淚型)?諸位兄弟們,早上是我錯了,到長安你們再處置我行不(動情型)?你們這些胡賊,大逆不道,我哪兒對不起你們(大義凜然型)?
結果,駱悅不光看戲不給錢,還親自動手勒死了史思明。
「大燕」為何上演連環殺
1.安祿山、史思明個人性格缺陷放大
安祿山和史思明都是行伍出身,性情暴戾,尤其當受到外界壓力時,通常拿身邊的人洩火。這種人往往還有一種過度的自信,認為自己對部下有牢不可破的掌控權,忽視了人性的微妙之處。
他們忘了,他們自己就不是受道德約束的人,身邊的人怎麼可能是謙謙君子?玩火者必自焚,殺人者必被人殺,以暴制暴通常就是他們的歸宿。
2.胡人崇尚武力,不受漢人禮儀教化約束
從秦帝國以來,中原漢人王朝,從未發生過弒父事件,而「大燕」政權,卻接連上演醜劇,這跟胡人的文化習俗有關。
安祿山是粟特人,史思明是突厥人,遊牧民族崇尚武力,暴力為王的文化特性,在他們身上體現得非常突出。其實,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原也總發生弒父奪位事件,隨著儒家文化的深入人心,這種現象才在中原絕跡。
所以,安慶緒和史朝義弒父,其實是民族文化特性,催生了他們的行為。
3.「大燕」內部政治分裂,部曲性質嚴重
「大燕」政權說白了就是一個軍閥政府,根本沒有建立完善的文官體系。史思明雖然曾經設立了三省六部,可就是個空架子,沒有相應官員。
安祿山起家,靠的是部曲勢力膨脹,雖然這幫他擺脫了中央控制,可是它帶來的制度性缺陷,也為自己埋下禍根。那些大大小小的將領們,都具備擁兵自重的資本。
安祿山的幕僚體系,包括嚴莊、張通儒等人,都是一群不受傳統道德約束的讀書人,他們的智謀,往往具有很大的殺傷力,當出現政治分裂的情況下,他們就是助紂為虐的加速器。
安祿山的死,讓「大燕」內部的分裂加劇,倘若不是唐廷一再出錯,根本輪不到史思明有機會上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