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唐朝歷史的人,對安史之亂並不陌生。這場持續八年的叛亂,使強盛的唐王朝元氣大傷,並因此走向了衰落。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叛亂發起者之一的安祿山,在戰亂爆發的一年後就去世了。
既然如此,為什麼叛亂八年之後才結束呢?會不會是唐軍統帥郭子儀能力不夠呢?
既然,安祿山是安史之亂的主要發起者,那就從他開始說起。
雖然,安祿山在歷史上臭名昭著,但不可否認,他確實可以稱作是一代奸雄。據歷史記載,他精通六種語言,是一個聰明絕頂的人。在叛亂之前,安祿山曾經做過牙郎。在封建社會,這種職業主要是在買賣雙方之間進行說和,以此謀利。
顧名思義,牙郎的口才一定很好,且很會做生意。而安祿山野心勃勃,他不僅在平時的生意中遊刃有餘,還妄想得到唐朝的錦繡江山。在他看來,天下也不過是一場交易,只要謀略得當,未必不能君臨天下。可見,長期的交易經驗,早已將安祿山鍛鍊的玲瓏剔透。
因為,他在唐玄宗面前總裝作一副忠厚老實的樣子,以此來獲取皇帝的信任成為了玄宗面前的紅人,所以,玄宗對安祿山的信任甚至超過了楊國忠。於是,看到安祿山聖寵日隆,楊國忠不禁暗暗妒忌。為了能將安祿山趕走,他不斷地在玄宗面前打報告,說安祿山有謀反之心。
雖然,唐玄宗聽了他的話後半信半疑,但還是想要調查一番。
其實,安祿山心思慎密,早已明白玄宗對自己起了疑心。於是,他打算先發制人,將髒水潑到別人身上。因此,見到皇帝後,他大哭不止,並說:「我是外族人,連漢字都不認識,在朝中可謂是舉步維艱。尤其在皇上破格提拔了我後,楊國忠一直想要置我於死地,希望皇上明察。」
可見,憑藉著苦肉計和天衣無縫的偽裝,他成功地騙過了玄宗。不久之後,在皇帝的護佑下,他身居三鎮節度使,手握重權。按說,從一個牙郎混跡到節度使,實在是祖墳上冒青煙了。但是,飛黃騰達後的安祿山並不滿足於屈居人下,他野心不斷膨脹,甚至,想要自己當皇上。
為此,他以防禦為名,在範陽郡城北建起一座威風凜凜的雄武城。而這座城牆,實際上成為了他準備反叛的據點。為了能夠一舉擊潰唐王朝的軍隊,他不斷地將大批的兵器和糧食運進城中。此外,他不僅善於偽裝自己,還特別能沉得住氣。直到他感覺時機成熟,發動襲擊時,玄宗還蒙在鼓裡。
其實,善於弈棋的人都知道,想要獲取一盤棋的勝利,必須要注重開局。如果開局不利,那之後的每一步都要陷入被動。
於是,安史之亂爆發後,叛軍來勢洶洶,一舉攻破了洛陽。當時,唐王朝的都城設在長安,洛陽失陷後,官兵只能堅守潼關,以此來保衛長安城中皇帝的安全。戰役開局,如果牢牢地守住潼關,那即使叛軍聲勢再浩大,也不能對長安構成任何威脅。
但可惜的是,曾經英明神武的唐玄宗,在晚年居然變得十分昏庸。本來,潼關在高仙芝和封常清兩位大將的守護下固若金湯,叛軍攻打多次都是一無所獲。但是,朝中不斷有小人在玄宗面前進言,說:兩位將軍之所以固守不出,是因為暗中與叛軍有勾結。
然而,唐玄宗本就多疑,此時聽到讒言,便不加考慮地將兩位將軍斬首示眾。可見,此舉無異於自毀長城,無數軍士聽說主將的死訊後,都扼腕嘆息。
於是,唐軍的士氣,自然而然地低落了下來。
斬殺了兩位將軍後,玄宗派出了老將哥舒翰來守衛潼關。哥舒翰威名遠播,當時的人們,甚至認為他能與白起、衛青等名將比肩。他披甲上陣後,很快便看清了局勢。在他的眼中,固守潼關乃是上上之策。於是,他繼續堅守不出,讓想要長驅直入的叛軍只能在關外徘徊。
但不料,唐玄宗再次進行錯誤的指揮。在戰局僵持的狀態下,唐玄宗竟然向哥舒翰下達了進攻的命令。君命不可違,哥舒翰雖然已經預料到必輸的結果,但也只能率軍出擊。臨行之前,他痛哭不止,以此來發洩自己內心的憤懣。
可嘆這位戰功赫赫的名將,在昏庸君主的指揮下,只能將淚水灑在自己的軍士面前。結果正如哥舒翰所料,唐軍一出潼關便遭到了叛軍的埋伏。縱使哥舒翰身先士卒,奮勇殺敵,卻也只能落得個全軍覆沒的結局。最終,僥倖逃回潼關的哥舒翰被部下出賣,被殺了。
可見,一開局,唐軍方面便損失了三名大將和數十萬的大軍。所以,唐玄宗在打開潼關門戶的時候,便將這盤對弈的優勢拱手讓給了安祿山。
幸好,還有力挽狂瀾的郭子儀。
都知道,郭子儀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大將,他早年參加武舉考試,憑藉真刀真槍獲得了朝廷的看重。安史之亂一爆發,他便開始著手準備。
於是,朝廷見叛軍勢力越來越大,便強行啟用了正在守孝的郭子儀,期盼他能夠有所作為。郭子儀接到命令後便以國事為重,迅速率軍出擊,將史思明的數萬大軍打的是丟盔卸甲。所以,在他的指揮下,唐軍很快收復了很多失地,極大地打擊了叛軍的囂張氣焰。
但是,就在郭子儀準備乘勝追擊時,卻遭到了皇帝下令班師的消息。此時,玄宗逃亡到了四川一帶,太子李亨在群臣的擁護下登基稱帝,是為唐肅宗。當時,肅宗在寧夏靈武即位後,擔心根基不穩,於是,果斷召回郭子儀,以備不測。
然而,肅宗雖然在關鍵時刻阻礙了唐軍的進攻鋒芒,但在指揮戰鬥上,比玄宗高明了何止千萬倍。在站穩腳跟後,肅宗對郭子儀的決策表示全力支持。這樣一來,他在無人掣肘的情況下,將自己的大將風範發揮地淋漓盡致。之後,安祿山在節節敗退下,被兒子安慶緒所弒。
自此,叛軍群龍無首,陷入到了一片混亂之中。
這樣的機會,郭子儀肯定不會坐視不理。他果斷出擊,不僅成功收復了長安,還一鼓作氣攻下了洛陽。但不料,朝廷再出昏招,令形勢一片大好的戰局再次出現反覆。
首先,肅宗忙於迎接玄宗還朝,白白地浪費了很多機會,使叛軍有了喘息之機;
其次,肅宗開始猜忌大將,擔心他們會趁勢自立。於是,他特意派遣身邊的宦官魚朝恩去監軍,並派遣了九個大將前去作戰,以起到相互牽制的作用。但不料,九個將軍各自為戰,反而削弱了唐軍的戰鬥力。而且,魚朝恩是一個完全不懂軍事的愣頭青,他除了胡亂指揮外,什麼都不會做。但由於他是肅宗派來的,眾將雖然不滿,卻只能按他的指揮去做。
乾元二年(759年),大將李光弼看到叛軍兩大首領安慶緒和史思明彼此並不合作,便決定攻打史思明以削弱叛軍力量。 本來,唐軍如果迅速出兵的話,安慶緒肯定不會幫助史思明。可是,這個高明的計策卻遭到了魚朝恩的反對。無奈之下,李光弼只好按兵不動。而安慶緒看到唐軍暫緩了進攻鋒芒,便決定先放下個人恩怨,等打退了唐軍再說。
於是,兩股叛軍合為一股,令唐軍的戰鬥更加困難。
最後,唐軍的運氣不佳。郭子儀看戰事變成了如此狀況,便率領大軍進攻,想要憑藉一己之力打開局面。但誰知,他領軍剛到,卻遭到了狂風。狂風來勢洶洶,刮的是天昏地暗。唐軍無奈,只好撤退到洛陽。
而此時,唯恐天下不亂的魚朝恩再次出現,他不斷地向肅宗進讒言,說:此次失敗不在於天氣,而是郭子儀的指揮問題。當時,肅宗非常信任魚朝恩,便下旨解除了他的軍權。少了主將,唐軍就像斷了一條臂膀,更加被動了。如果這樣下去,叛亂還要持續。
所幸,叛軍中再次發生內亂,史思明殺死了安慶緒,再次使叛軍亂作一團。不久之後,史思明又被兒子所弒。如此一來,叛軍的實力越來越弱,慢慢走向了滅亡。
因此,從安史之亂的整個過程分析,安祿山被殺後,叛軍元氣大傷。如果,朝廷趁勢追擊的話,則完全有可能在短時間內結束叛亂,根本不會讓叛軍猖獗八年。
而戰情出現反覆,並不是郭子儀的問題,實在是朝廷胡亂指揮的緣故。可見,在安史之亂延長之下,唐王朝元氣大傷,從此江河日下,再也不復往日的榮光。
參考資料:
【《新唐書·安祿山傳》、《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七·列傳第六十二》、《舊唐書·本紀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