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樁公案和兩樁爭議,看結束安史之亂的唐代宗李豫是什麼樣的人

2020-12-17 一騎煙塵論古今

一、李豫成了皇太子後,遇到了平生最大的危險

唐玄宗的孫子,唐肅宗的兒子,唐代宗李豫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見證人,他出生在唐朝最鼎盛的開元時期,經歷了宰相李林甫和楊國忠的輔政,算得上是唐朝政局從開明到逐步腐化的見證人。安祿山起兵亂唐時,李豫已經29歲,是一個成熟的男人,足以對鼎盛的唐朝走到安史之亂的原因有較為全面的認識。

李豫本名叫李俶,是一個在唐玄宗的百餘名孫子中都顯得非常優秀的人。如果一個年級三個班,每個班30-40人,那麼李俶可以排到年級前三。在眾人的眼裡,李俶從小就有做帝王的特質:「宇量弘深,寬而能斷。喜懼不形於色。仁孝溫恭,動必由禮。」這樣的特質讓唐玄宗非常喜愛。15歲時,李俶被封為廣平王。

安祿山起兵後,唐玄宗帶著一行人往四川跑,其中就有唐肅宗李亨,廣平王李俶以及三弟建寧王李倓。到了馬嵬坡發生兵變,老三建寧王李倓認為應該脫離唐玄宗去西北。李倓的想法得到了李俶的支持。

從大勢上看,如果不對安祿山大軍進行阻擋,只是埋頭往四川跑,大家遲早是個完。而且唐玄宗已經勢弱,太子李亨有了取代唐玄宗的想法,在李俶和李倓兩人的勸說下,李亨欣然同意。

為了讓李亨能順利成章地脫離唐玄宗,李俶和李倓還設計表演了一出老百姓堵路請太子留下討賊的幕,「父老遮道請留太子討賊李亨不敢自己對唐玄宗說離開的事,而是讓唐玄宗喜愛的李俶去見唐玄宗。李俶具體是如何對唐玄宗說的,現在已無考證。結果是唐玄宗不僅準許太子李亨離開,還讓他帶著了一大批東宮的內人嬪妃。

離開唐玄宗後的李亨,帶著李俶和李倓一路北上,抵達朔方靈武並在此稱帝。之後,李俶成了天下兵馬大元帥,總督天下兵馬。

李俶不負李亨重託,率領20萬大軍連續打敗安慶緒,收復東、西兩京。唐肅宗李亨進入長安後,封李俶為楚王。

公元758年3月,李俶又被封為成王,4月被立為皇太子。10月,李俶改名為李豫。

公元762年4月,積勞成疾的唐肅宗李亨已經病入膏肓,眼看時日無多,皇后張氏就準備矯詔立李亨的次子,34歲的李係為太子。

千年以來的遊戲規則,一旦李系成為新太子,就會成為皇帝,而廢太子李豫的下場就只有死。

二、在唐肅宗的靈柩前被簇擁著即位

張皇后是當年李亨在馬嵬坡離開唐玄宗時,唐玄宗特批伴隨李亨離開的幾個東宮內人中,品級最高的太子妾,當時的身份是良娣。良娣是品級僅次於太子妃的正三品太子妾。

李亨之前有過太子妃韋妃,由於韋妃的哥哥韋堅被李林甫陷害,李亨不得不和韋妃離婚;還曾有過一個杜良娣,由於杜良娣的父親杜有鄰又被李林甫陷害,李亨又不得不與杜良娣離婚。於是,後來的張良娣就成了東宮內人的老大。

離開馬嵬坡北上的李亨有著太多未知的風險,張良娣一直陪在李亨身邊,算是李亨的患難夫妻。

張良娣很有心計,此人「性巧慧」,非常善解李亨之意。一路上張良娣就搶著陪侍李亨,她睡覺時的位置都在李亨前面,說是要為李亨擋住賊寇。李亨心裡高興,他笑說:「真要有賊寇,你個女人怎麼擋得住?」張良娣則嚴肅地說:「雖然擋不住,但是可以為陛下爭取逃走的時間啊。」

張良娣行為讓李亨非常感動,因此給張良娣的時間自然也就多。張良娣的功夫沒有白費,到了靈武就產下一子。而且張良娣身體很好,只在床上躺了三天就起床,給戰士們縫補衣服。李亨勸她多休息,她說:「非常時刻,不是我休息的時候。」此時是李亨最艱難的時候,張良娣的表現如何讓他心裡不感動?

但是李亨登基,生活稍稍安定,張良娣就露出本性,不僅在生活方面講究奢華,也開始向權力伸手,為此聯合同樣在馬嵬坡立功的宦官李輔國,害死了建寧王李倓。

李倓是個性情耿直的漢子,他的死,是因為看不慣張良娣和李輔國,因此想除掉張良娣和李輔國,沒想到反被兩人所害。李倓的被害也很簡單,張良娣和李輔國向李亨進讒言,說建寧王李倓要害李豫,因為想當兵馬元帥。結果唐肅宗就賜死了李倓。

李豫看在眼裡,他也想除掉張良娣和李輔國,可是他又明白自己力量弱,因此只能陪著小心。

就這樣,張良娣的品級之路很平坦,她一路向上,先成了淑妃,之後就成了皇后。張良娣成了張皇后以後,和宦官李輔國兩人一同專權,關係一度非常好。可是,兩個都有著強烈權力欲望的人,畢竟合作不長久,張皇后和李輔國兩人最終成了仇敵。

唐肅宗李亨心力憔悴,病危不起,張皇后擔心李亨死後李輔國會坐大,她初始的想法,是準備拉李豫一起對付李輔國。

李豫是個聰明人,他知道張皇后拿他當槍使,便哭著拒絕。可是,張皇后既然讓李豫知道了自己的想法,李豫就是自己的第一敵人。於是,張皇后假意打發李豫走後,叫來唐肅宗的次子越王李系,告知打算廢掉李豫立他為太子,問他願不願意挑這副擔子。李系一聽很高興:「感謝皇后栽培。」

於是,張皇后在唐肅宗李亨病床所在的長生殿,埋伏下200名身披鎧甲孔武有力的宦官,再矯詔讓李豫到長生殿,準備將李豫誅殺。可是,這個消息被宦官程元振知道了。

程元振是李輔國的人。李輔國立刻安排兵馬守在李豫往長生殿必經的凌霄門。李豫一到,就被帶到玄武門外的一處名叫飛龍貛的歇息地。之後,李輔國和程元振帶兵將張皇后等人一網打盡。第二日唐肅宗李亨死,第四日,李豫就被簇擁著在唐肅宗的靈柩前即位,成為唐朝歷史上的第八位皇帝唐代宗。

李豫登基後,面臨的任務非常明確,就是平定安史之亂。

此後,他做的兩件事極具爭議。

三、瓜分河北之地授判將

李豫登基時,安史之亂已近尾聲,他的對手是史思明的長子史朝義。

李豫命自己的長子,20歲的雍王李适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率領以河東,朔方為主力的唐軍,以回紇為外援,集結10餘萬兵力於陝州(今三門峽市)。之後,李适本人坐鎮陝州,指揮四路大軍會攻洛陽。

唐軍攻勢迅猛,在洛陽城下大破史朝義10餘萬精兵,其中斬首6萬餘,俘虜2萬餘人。史朝義僅帶著數百人逃往冀州。唐軍乘勝追擊,一路收復失地。史朝義在逃跑的路上屢戰屢敗,先敗於衛州(今河南輝縣),再敗於魏州(今河北南樂),又敗於臨清(今山東臨西),再逃往莫州(今保定),唐軍兵臨莫州城下後,史朝義又帶了5000精騎往幽州逃跑,在歸義(今容城東北)又被唐軍追上,一通廝殺後,史朝義僅帶著數百人逃跑。

公元763年正月,史朝義終於走投無路,不得不在平州的石城(今唐山市東北)自縊身亡。

史朝義的死,意味著持續了7年多的安史之亂終於被平定。

河北是安史叛軍的老巢,安史在這裡起家,又在這裡經營了7年多。對唐朝來說,這裡已經是行政和軍事的真空,後續如何處理,需要智慧。

唐軍平定安史之亂後,還收羅了不少降將,如領著相、衛、洺、邢四州投降的鄴郡節度使薛嵩;領趙、恆、深、定、易五州投降的恆陽節度使張忠志;領莫州投降的睢陽節度使田承嗣;領幽州投降的範陽節度使李懷仙;李懷仙麾下還有帶著史朝義的首級投降的兵馬使李抱忠。

這些投唐將領合在一起,幾乎就是安史的全套人馬,有的還是跟隨安祿山起兵,屢敗唐軍的老將,如田承嗣等。

對此,李豫出了一個大政方針,即「東京及河南、北受偽官者,一切不問。」就是懲辦首惡,脅從不問。

結果,安史之亂的降將們不但沒有受到追究,反而還有升遷。

其中:原來只有四個州的薛嵩成了相、衛、邢、洺、貝、磁六州節度使;睢陽節度使田承嗣成了魏、博、德、滄、瀛五州都防禦使;範陽節度使李懷仙為幽州、盧龍節度使;恆陽節度使張忠志的封賞最大,為恆州刺史,檢校禮部尚書,成德軍節度使,更賜予姓名李寶臣。

常規做法,如果對這些將領不殺,也是將他們邊緣化,至於河北地區的真空,可以安排唐朝的將領們到各地為官或為將。而李豫的安排,就等於將河北地區給了安史之亂的降將們管理,因此受到非議,被認為是昏君的一個證據。

《新唐書》對李豫的評價乃是「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將,護養孽萌,以成禍根。」意為李豫的做法錯誤,是藩鎮之亂的禍根。

李豫的做法是否正確,我們在後文探討。

四、請回紇出兵平亂

公元762年9月,李豫登基後僅5個月,準備對史朝義進行一次大反攻,他明白以自己的唐軍力量不夠,因此向回紇借兵。結果,唐軍和回紇聯手,順利攻克洛陽。

可是回紇在洛陽大肆搶掠,殺死萬餘人,大火燒了10餘日不絕,洛陽城內的房屋都被燒為灰燼,百姓們只能以紙為衣。

這是李豫被認為是昏君的證據之一。

李豫請回紇兵是否正確,我們也在後文探討

五、公案:權傾一時的李輔國之死

李輔國是唐肅宗李亨身邊最親近的宦官,在馬嵬坡時也是力促唐肅宗離開唐玄宗的人員之一,因此也算是李亨的患難親信。

唐玄宗回長安後,李輔國又是幫著唐肅宗李亨將唐玄宗軟禁的得力幹將,因此算得上勞苦功高。

李輔國本人也是弄權好手,他看見張皇后得到信任,就依附張皇后,兩人合作害死了建寧王李倓後,關係進入蜜月期。李輔國的權力也節節上升。

唐肅宗李亨讓李輔國擔任太子李豫的詹事,負責行軍司馬職,其實就是監軍。此外,李輔國還負責宣傳詔命,給天下的文件奏摺,用印等等事務,還掌握宮廷最重要的禁軍。

李輔國還有一個數十人的特務組織,專門收集官員和百姓們的動態,可以隨意逮捕,權力凌駕於各部門之上。

這些在李亨看來,都是李輔國對自己的忠心,於是,他又加深了對李輔國的信任,讓李輔國擔任兵部尚書,於是,各方節度使都拜在李輔國的門下。李輔國對節度使控制又讓李亨高興。如此就形成李輔國做的事讓李亨高興,李亨又反過來重用李輔國的循環往復,也使得李輔國越發感覺自己是個能人,他認為自己是做宰相的料,就主動向李亨伸手要宰相。但是李輔國想做宰相企圖被李亨否決,李亨說得很明確:「以你的功勞,什麼官都可以做,就是宰相不行。」

李輔國的權力擴張讓張皇后感到了威脅,兩人的關係出現裂痕。到李亨臨死前,張皇后和李輔國兩人終於圖窮匕首見地拼了一把,結果以李輔國勝利和張皇后的失敗而告終。

李豫登基後,稱李輔國為尚父,讓他擔任司空兼中書令,事情無大小都向李輔國遵循意見,「群臣出入皆先詣輔國」。李輔國也很明確地對唐代宗李豫說:「大家但居禁中,外事聽老奴處分。」意思是你就在大殿坐著啥也不用管,萬事由我來辦。

李輔國在唐肅宗李亨處求而不得的宰相地位,在唐代宗李豫這裡得到了。

公元762年10月,李輔國在家裡無端端就被闖入的強盜所殺,被人發現時,他的屍體沒有了首級,還少了一支胳膊。

權傾一時的李輔國就這麼死了,而強盜也沒有被抓獲,他的死也就成了無頭公案。

六、唐代宗李豫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1、將河北之地授予判將是否正確

唐代藩鎮之亂的禍根在唐肅宗李亨時就已經種下,不應該算在唐代宗李豫頭上。李豫之後藩鎮為亂的主體,其實還是唐朝的將領。再者,安祿山和史思明在河北影響非常深遠,被尊為「二聖」,如果對安史之亂的降將們不能妥善安排,將很有可能重蹈當年李淵和李世民處理竇建德和單雄信的覆轍。

當年,就是因為李世民和李淵分別殺了河北的單雄信和竇建德,結果引發河北大規模叛亂。

實際上,李豫對安史之亂降將們的安排,既使降將們得到了安撫,也讓河北百姓接受。更何況,此時的唐朝急需從戰亂中恢復,已經無法承受再一次的戰爭。

因此,從當時的實際情況出發,唐代宗李豫將河北之地都授予安史降將,幾乎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2、請回紇出兵平叛是否正確

可以肯定的是,回紇的出兵,大大縮短了唐朝平定安史之亂的進程;不能肯定的是,如果沒有回紇的出兵,大唐能否平定安史之亂,而無法平定安史之亂的大唐江山,還能否存在?

而且,唐朝平定安史之亂向回紇借兵,並非李豫的首創,而起之於唐肅宗李亨。

回紇本是突厥部落中的一支,一直以來受唐朝扶持,因此和唐朝關係匪淺,安史之亂剛發生時,回紇為了表示對唐朝的忠心,主動提出為唐朝平叛。當時的唐玄宗認為自己很厲害,因此並沒有答應。

公元755年,李亨到了朔方後,自感力量不足,因此想到了向回紇借兵。2年後的9月,名將郭子儀認為回紇兵精良,因此上表請求李亨再次借用回紇兵。也就是在這次唐回聯合的軍事行動中,時任廣平王的李豫和回紇可汗的兒子葉護見面,兩人相見恨晚,相互結為兄弟。

可是,兄弟歸兄弟,國事是國事。李亨為了急於收復長安,因此對回紇有約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歸唐,金帛、子女皆歸回紇。」結果,收復長安後,葉護準備履約,被李豫阻止。

身為堂堂大唐廣平王的李豫拜在葉護馬前說:「你如果現在搶掠長安,則洛陽的百姓就會幫著叛軍固守,這樣洛陽就打不下來了,我希望打下洛陽再履約。

結果,回紇兵沒有進長安。

李豫的行為,不僅受到唐朝軍人和百姓的擁戴,連俘虜都受到感動。李亨更是高興地說:「朕不及也!

進入洛陽後,回紇雖然進行了搶掠,卻並不嚴重,而且李豫又領著當地父老鄉親湊了羅錦萬匹送給葉護。葉護立刻停止了搶掠。

李豫登基後準備向史朝義最後一戰時,先前的回紇可汗和葉護已死,新的可汗卻已經被史朝義拉攏,形勢對唐軍非常不利,結果唐軍說服了回紇可汗。回紇調轉槍口,和唐軍聯合打擊史朝義,最終平息了安史之亂。

因此,李豫請回紇出兵平息安史之亂,是唯一正確的做法,而回紇的搶掠是這個落後遊牧民族的本性,也是唐朝平息安史之亂的副產品。

3、李輔國的死是怎麼回事

李輔國被殺前,發生了一系列的事件。

唐代宗李豫登基後2個月的一天,李輔國突然被解除了行軍司馬及兵部尚書職務,還被遷出了禁宮內宅;第三天,李輔國又被解除了中書令的職務,只是地位還是升了,進爵博陸王。

又過了4個月,李輔國被「盜殺」

將前後發生的事件聯繫起來看,雖然對李輔國的死沒有明確的結論,可是唐代宗李豫脫不了干係。

李豫想除掉李輔國,可是從道理上說,他的帝位是李輔國給予的,如果沒有李輔國,他可能已經被張皇后和後來的李系所殺,更做不了皇帝,因此李輔國又是他的貴人。可以想像,面對專橫跋扈,飛龍小人出身,又是自己所謂貴人的李輔國,李豫心裡是多麼的厭惡和憤怒,可是理智告訴他不能公開誅殺李輔國,於是他採取了「盜殺李輔國」的方式。

事後,唐代宗也命令有司加緊追查殺人者,還派人給失去首級的李輔國屍體刻了一顆木頭腦袋,還追贈李輔國為太傅,可是這些,都是做給活人看的,恰恰體現了唐代宗的精明。

七、結論:

唐代宗李豫藉助回紇軍平叛和將河北之地分封判將的兩件事,在當時的條件下無可爭議是正確的;而李豫除李輔國的手段,更被證明是一個精明之舉。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的沈珍珠和獨孤靖瑤,誰才是唐代宗一生摯愛?
    古人祈求美滿的姻緣,祈禱自己遇見一個可以舉案齊眉共白頭的人,但偏偏總是一夫一妻多妾婚姻制度。回望過去的種種軼事,愛情故事不少,幸福的男子也有,但要找出哪個女子是哪位的真愛,並且他們幸福一生,那就難了許多。沈皇后和獨孤皇后到底誰才是唐代宗的真愛,這便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唐代宗李豫,原名李俶,是唐肅宗李亨的長子。安史之亂爆發那年,李亨已四十五歲,李豫也年近三十。
  • 因為這個昏君,把強大的唐代帶向衰落
    眾所周知,唐朝的凋零從安史之亂開始,這盛世在安史之亂時達到了最高峰,然後猶如彗星墜落,一路下滑直至滅亡。人們常說,唐朝的滅亡從玄宗後期的不問政事,肆意放權開始,導致安史之亂爆發,唐朝由盛轉衰。唐朝的衰落與玄宗脫不了干係,也和唐玄宗後的一眾平庸的皇帝有關。但唐朝徹底走向滅亡,卻是因為另一位皇帝——唐德宗李适。
  • 唐德宗時「涇原兵變」和「奉天之難」發生及被平息的根源何在?
    安史之亂被平定後,為了安撫安史降將,唐肅宗的兒子唐代宗李豫又不得不將剛收復的河北之地分給安史降將。因此,安史之亂之後,唐朝的藩鎮問題非但沒有解決,反而越來越大,藩鎮問題變得越來越突出,也使得唐王朝陷入了藩鎮越治越大的怪圈。
  • 本能早點結束的安史之亂,卻因此人的頻頻昏招,硬將國家拖入深淵
    熟悉唐朝歷史的人,對安史之亂並不陌生。這場持續八年的叛亂,使強盛的唐王朝元氣大傷,並因此走向了衰落。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叛亂發起者之一的安祿山,在戰亂爆發的一年後就去世了。既然如此,為什麼叛亂八年之後才結束呢?會不會是唐軍統帥郭子儀能力不夠呢?既然,安祿山是安史之亂的主要發起者,那就從他開始說起。
  • 唐代名將郭子儀單騎退回紇,曾多次率領部隊與吐蕃和回紇交戰
    公元762年,唐玄宗病逝,唐肅宗在宮廷政變中驚憂而死,皇位由唐肅宗的兒子李豫繼承,李豫就是唐代宗。公元765年,在安史之亂中立過戰功的河北副元帥僕固懷恩自以為戰功卓越,對朝廷的封賞不滿,便產生出了叛唐的想法。他與吐蕃和回紇取得了聯繫,欺騙他們說,郭子儀已經被殺,並要求他們出兵反唐。
  • 日本發現原版吳三桂討清檄文,披露明朝公案真相,清朝極力掩蓋
    山海關倒向清朝,讓李自成猝不及防,這位不久前還憧憬著大順萬世一統的草莽英雄,在北京過了一天皇帝癮後即帶著遺憾和不舍匆匆離開。此後,吳三桂破流賊、定川陝、取雲南,儼然成為清朝平定天下的一把利刃。清兵的入關,也標誌著吳三桂的降清,成為明朝末年的一樁公案。
  • 安史之亂,鹽稅延長了唐朝的生命?唐代五口之家,每月用鹽13斤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空前繁榮和開放的時代,大多數人對於唐朝的印象停留在貞觀之治、大唐盛世這些層面,每個封建王朝必然會經歷開創、發展到衰敗的過程,就算是大唐王朝也不例外,安史之亂是唐朝是盛轉衰的轉折點
  • 唐代賢良公主代表——和政公主的形象分析
    在這種大環境下,唐代人的生活風格奔放熱情,唐代的女性也不同於其他朝代,她們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學文識字參與社會建設。古代有這樣一種女子,她們的出生就與眾不同,是含著權力與金錢的鑰匙出生的,這些人就是王朝的公主,正如開放的唐朝環境,唐代的公主也不同於其他朝代。
  • 一樁駭人聽聞的大明公案,令人瞠目的江湖邪術,至今並未失傳
    01這樁令人瞠目的怪異公案,大約發生於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的端午時節。據《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十六》載:「三年,授弘文館學士。十一月大封功臣,授基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祿二百四十石。
  • 一樁血案影響江湖2千年:人有「5宗罪」,若出現一種,都致命
    但會和大家分享一個讓人非常「震驚」且「有意思」的故事。這個故事就是題目所提到的「影響後世2千年的一樁血案」,裡面會講到一種處理恩怨糾紛的「方法」,讓人細思極恐!不妨一起來領略一番:故事從一個風雨交加,夜黑風高的……(打住)。
  • 春分第一侯,海棠花信風-品讀唐代海棠詩
    先從一樁文壇公案說起詩聖杜甫一度隱居成都浣花溪畔,浣花溪上有成片的海棠花,可是如此美麗的景致,竟然沒有走入詩聖的詩篇,這引來後人的無窮猜想。宋代詩人王禹偁認為,杜甫的母親名海棠,為避母諱,所以杜甫一生不寫海棠詩。這個公案是因為晚唐詩人鄭谷的一首詩引起的。
  • 皇帝愛女昇平和名將郭子儀幼子郭曖夫妻吵架,兩強相爭,如何勸解
    德宗尊他為「尚父」,追封他為太師,賜諡「忠武」。其將佐致大官、為名臣者甚眾。父親為唐朝名將,郭曖本人也是文武雙全,深得唐代宗的喜愛。女主昇平公主,唐代宗的女兒之一,她一生被父兄寵愛,婚姻幸福,所生子女皆得好運,說她是唐朝最幸福的公主也不為過。
  • 《張公案》電視劇和原著相差大嗎 張公案故事情節是什麼樣的
    近日《張公案》發布了預告片,觀眾紛紛表示質感很不錯,值得期待,但該小說作者卻發文表示,劇中並未使用原著情節,那麼,《張公案》電視劇和原著相差大嗎?故事情節是什麼樣的?下面小編就來說說。  也就是說,劇版《張公案》其實就只是披著小說版的外衣內核完全可以當成一部全新的故事去看,還美名曰「翻拍」,實則毫無關係。  如今很多小說IP改編的劇集,都是掛羊頭賣狗肉,打著高熱度小說的名頭,吸引原著粉,再請幾個流量明星,吸引追星粉。如此一來,熱度和播放量就有保障了,至於忠實原著,已經不重要了。
  • 通過唐代軍隊的待遇,談談神策軍對中晚唐政局的影響
    《資治通鑑》載:"初,穆宗之立,神策軍士人賜錢五十千,宰相議以太厚難繼。"即穆宗李恆即位時,神策軍的待遇豐厚,六軍僅得神策軍士一半的賞錢。(圖二:影視中的神策軍)敬宗登基時,神策軍士人賜絹十匹、錢十千,而邊軍只得到了應發而未發的春衣,便為時人稱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