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假如守潼關的哥舒翰,跟安祿山以潼關為界線平分天下,會成功嗎?

2020-12-17 陝西法治網

哥舒翰和安祿山達成協議,平分天下。

潼關,哥舒翰聽到這個謠言,頓時癱倒在座位上。

他心中慘然,沒想到風水輪流轉,馬上就要步封常清和高仙芝的後塵了!

烏雲圖是哥舒翰的嫡繫心腹,早在哥舒翰任節度副使的時候,就跟隨了他。烏雲圖聽到這個消息,不驚反喜,來到了中軍大帳!

見哥舒翰這個狀態,烏雲圖更是欣喜,上前直接開門見山,就道:「大帥,事已至此,已經沒有退路了,不如咱們就趁此機會反了吧!」

「閉嘴,如此大逆不道的話你也敢說?」哥舒翰一腳將烏雲圖踹翻在地,罵道:「你想死自己找地方吊著去,別拖累別人!」

「大帥,事已至此,要是還不做出決斷,等待大帥的就是封常清高仙芝那般的下場,大帥三思哪!」

「閉嘴!」哥舒翰又驚又俱!

這時,田良丘也來到帳中,見到烏雲圖也在,心照不宣的相互一笑,也直接說道:「大帥,末將得到消息,邊令誠那老東西已經打小報告了。」

烏雲圖心中暗喜,嘴裡卻是大怒道:「這個老東西果然要對咱們動手了,大帥,事不宜遲,末將這就去將老東西擒來祭旗!」

「混帳玩意!」哥舒翰驚怒交加:「你們這些人,到底都想做什麼?」前車之鑑,封常清和高仙芝的血腥味還飄蕩在潼關的空氣裡,這才多長時間,難道厄運就要降臨在我的頭上了嗎?

哥舒翰真的怕了!

這次的謠言比之對付高封二人更加的逼真,聖人能殺他們,難保不會殺自己。

我該怎麼辦?

認命受死,還是反抗?

哥舒翰的腦袋裡,亂成了一鍋漿糊!

「大帥,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哥舒翰一手提拔起來的蕃將火拔歸仁也闖了進來,叫道:「如今軍心渙散,要是大帥再遲疑,可就要生變了!」

烏雲圖有些著急的道:「大帥,到底是戰還是反,快做決斷吧,要是等到聖人的聖旨下來,到時候再想謀劃可就失去良機了!」哥舒翰無力的道:「你們真以為這三十萬大軍都會聽從我的命令?我若是現在舉旗,至少有一大半人要反對,那時你我還是要死無葬身之地。」  「難道大帥就這樣坐以待斃不成?」

「是啊大帥,安祿山能造反,為什麼大帥就不能造反?」

「大帥,這大唐沿著就要要完了,快反了吧!」

「大帥,正所謂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此刻造反正是良機,咱們佔據長安,俯瞰關中,得壠右河西安西北庭四鎮,進可攻退可守!」

「大帥,大不了咱們不要中原地盤,佔據河西隴右安西,豈不是好?」

幾人圍著哥舒翰就是苦口婆心,嘴皮子幾乎都要磨破了,哥舒翰依舊如行屍走肉一般,紋絲不動!

「大帥,末將有要事稟報!」  王思禮走進帥帳,看到烏雲圖,火拔歸仁等在場,心中大喜。

「大帥,之前末將的提議,現在還可以實行。」

不就是清君側誅楊國忠麼!哥舒翰依舊道:「不妥!罷了,你們都退下吧!」

哥舒翰很無力!

幾人退出帥帳,心照不宣的聚集在了一起!

————

長安城,興慶宮!

李隆基真的要哭了。

因為邊令誠送來了一個使者,一個受到安祿山指派前往跟哥舒翰密謀的使者。

當著李隆基的面,使者什麼都不說,後來更是當著他這個大唐皇帝的面,嚴刑拷打之後,這個使者明顯是受不住了,這才鬆口!

言之鑿鑿,親眼所見,親耳所聽!

絕對不會有假!

李隆基忍不住了,當著楊國忠、高力士和袁思藝的面,流下了兩行熱淚!

被寵信萬分的寵臣們,接二連三的背叛。

這換做誰,都受不了啊!

楊國忠大急,哎呦我去,這都到什麼時候了,怎麼還有時間苦呢,再說都是你造的孽,你咋還有臉苦呢?

「聖人,事已至此,還請早做決斷!」

痛哭一番的李隆基總算是清醒了一些,無力地道:「傳旨哥舒翰,即刻出兵潼關出戰,不得有絲毫怠慢!」

高力士還在勸阻。

可高興壞了的袁思藝哪裡還按耐得住,早就派了快馬奔向潼關!

「聖旨到,哥舒翰接旨!」

接到聖旨,哥舒翰無力,只能撫膺慟哭。

哎呦我去,這個時候了,哪還有時間讓你哭?

大急的王思禮火拔歸仁等人,連忙急道:「請大帥下令!」

「請大帥下令!」

一幹串通好的將士們,盡皆下跪!

無力的哥舒翰站直了身板,艱難地道:「傳令,明日全軍出潼關,與叛軍決一死戰!」

哎呦我去,怎麼不按劇本走路!

「大帥,萬萬不可!」

火拔歸仁等人一擁而上,圍住了哥舒翰!

「出戰潼關必敗無疑,那咱們的下場自不必說。若是不出戰,封常清高仙芝的腦袋還掛在哪裡。」

「大帥,反了吧!」

一不做二不休,火拔歸仁大聲說出咯心聲!

「大帥,反了,大帥,反了!」

聲音傳來,響徹潼關,哥舒翰知道壞事了。

哥舒翰驚怒交加:「大膽狂徒,竟敢口吐狂言,來人,將烏雲圖拉下去斬了,若有求情者以謀逆論處!」

天可憐見,他哥舒翰是大唐忠臣,是陛下忠臣,是不會造反的!

「哥舒翰,你這逆賊,你果然要造反,你難道不怕誅九族…啊…」

這悽厲慘叫的聲音好生熟悉,讓哥舒翰一陣恍惚,一下又想不起來是誰。

接著是一片歡呼聲。

再之後就是一個血淋淋死不瞑目的腦袋端在了他的眼前!

這,不就是監軍邊令誠的腦袋嗎?

完了,這回是真的完了。

哥舒翰知道,這回不造反,是不行的!

可我真的不想造反啊!

「邊令誠私自偽造聖旨殺了封常清和高仙芝兩位大帥,今日誅殺邊令誠,為兩位大帥報仇雪恨!」

「楊國忠驕縱召亂禍害天下蒼生,致使安祿山反叛,我等當清君側,誅殺楊國忠!」

「清君側,誅殺楊國忠!」

「清君側,誅殺楊國忠!」

「清君側……」

聲音一浪高過一浪,響徹在潼關上空,令天地為之變色!

作者/來源:易容和

內容如有不妥,請點擊頭像-私信聯繫小編修改或刪除

相關焦點

  • 名滿天下的哥舒翰,為什麼在潼關之戰中,一仗就被安祿山全殲
    哥舒翰簡直是戰神中的戰神!既然哥舒翰是戰神中的戰神,可為什麼在安史之亂中,他身負唐玄宗重託,卻在守潼關的時候,一戰就被安祿山打敗,還被綁在馬肚子上前去見安祿山。見了安祿山以後,他竟然向安祿山下跪求情。安祿山先給他封了了高官,接著就把他殺掉了。可以說,哥舒翰顯得無才又無德,毫無名將風採。
  • 名將哥舒翰:二十萬唐軍毀於一旦,戰敗後跪在安祿山面前搖尾乞憐
    哥舒翰有個家奴名為左車,臂力很大,每次哥舒翰追上敵人,就用長槍刺中敵人的喉嚨,再挑起五尺高,甩落在地,而左車就割掉對方首級,兩人配合默契。之後哥舒翰屢立戰功,天寶八年,哥舒翰攻克石堡城要塞,累遷河西節度使,被封為河西郡王。數年後,安史之亂爆發,哥舒翰的好日子終於到頭了。
  • 英雄末路,哥舒翰最後一戰慘敗,跪在安祿山腳下求生
    結仇安祿山天寶五年(746年),哥舒翰升任大鬥軍副使,當時任大鬥軍使的是安思順。哥舒翰對這位年齡比自己大,資格比自己老的上司很不尊敬。兩人互不相讓,關係惡化。而安思順是安祿山繼父的侄子,兩人雖沒有血緣關係,但名義上是堂兄弟,關係密切。安祿山出來為堂兄打抱不平,遂與哥舒翰交惡。
  • 哥舒翰有二十萬大軍,為何打不過安祿山兩萬人馬?
    大唐天寶十四(755)載冬,震驚天下的安史之亂爆發。隆隆的戰鼓聲響徹了承平日久的中原大地,安祿山十五萬漁陽突騎千裡奔襲,將唐軍那麼一點絲毫無力的抵抗碾得粉碎,很快佔領了東都洛陽,兵鋒直指帝都長安。還好,名將哥舒翰不負眾望,死死守住了長安的門戶,潼關。
  • 詩歌傳世威風八面,為求活命卑躬屈膝,論大唐名將哥舒翰的倒下
    提及哥舒翰投降的始末緣由,傳統史書是這樣說的: 當二十萬潼關守軍在函谷關一線的死亡坑谷慘敗後,哥舒翰曾一度計劃退回潼關,重新整頓潼關防線,但卻被以火拔歸仁為首的高級將領裹挾著投降了安祿山。 乾幹祐進攻,於是火拔歸仁等紿翰出關,翰曰:「何邪?」
  • 哥舒翰一接管潼關數十萬大軍,第一件事不是打叛軍,而是公報私仇
    令李泌擔憂的事還是發生了……哥舒翰擔任隴右節度使時,一直想要兼任河西節度使,奈何這個職位被安思順死死的把控著,令他無計可施。加上安思順是安祿山的族兄,所有哥舒翰對安思順是恨之入骨!安祿山造反,安思順沒有跟從反而舉報了安祿山,雖然丟失了節度使職位,可還是入了長安城當了兵部尚書。此時哥舒翰掌控了潼關的數十萬大軍,把握住了長安城上下所有人的命脈,自覺大權在握,就想著先除掉安思順出上一口惡氣,再來收拾安祿山。
  • 決定盛唐安危興衰的大戰:潼關內訌
    出於對強敵安祿山的了解,他相當清楚,這也許是他最後一次看到這座天下最繁華最宏偉的城市。於是,為了讓自己沒有任何遺憾,哥舒翰想到要趁皇帝恩遇正濃時做一件事:除掉不共戴天的仇人安思順。只是,他萬萬想不到的是,這件事直接導致了潼關迅速失守,隨之而來的就是大唐以及他個人的最大災難。潼關在商代時隸屬定國,稱桃林。周代時為畿內地,隸虢國,稱渭。
  • 安史之亂時,為何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三人都打不過安祿山?
    安史之亂前,哥舒翰、安祿山、高仙芝、封常清堪稱大唐四大名將。然而安史亂起,封常清、高仙芝因敗於安祿山而先後被斬,哥舒翰潼關一戰戰敗被俘,之後被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所殺。為何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三人均不是安祿山的對手,真的只是因為唐玄宗李隆基亂指揮嗎?
  • 安史之亂,唐朝大將「哥舒翰」兵敗古「三門峽」西原
    唐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唐範陽、平盧、河東節度使安祿山發動叛亂,所過州縣望風瓦解。十二月,唐玄宗在洛陽失守之後,聽信宦官監軍邊令誠的讒言,殺大將封常清、高仙芝,起用病廢在家的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為兵馬副元帥,令其率軍20萬鎮守潼關。
  • 哥舒翰拒絕向中央政府逼宮,唐玄宗為何堅定認為他反心畢露呢?
    順著這種邏輯,一旦換宰相成功之後,下一步要做什麼呢?自然是換皇帝,或是把皇帝當擺設。宰相禍亂天下,皇帝卻一門心思地信任、重用他,這本身證明皇帝已完全喪失了繼續執政的能力。由於哥舒翰率軍坐會鎮長安城附近的潼關,所以大家自然希望哥舒翰領銜幹這件事。
  • 朔方軍安思順:揭秘哥舒翰與安祿山恩怨背後的隱秘紐帶
    大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年)冬十一月,安祿山以誅殺禍害天下的宰相楊國忠為口號,從範陽領兵南下,史書稱「誅國忠,清君側」,儘管後世都知道這是長達八年的劫難,歷來稱安史安史,安祿山和史思明又為同年同鄉,甚至據說他們的生日只相差一天,自然是這次起兵共同的首領搭檔,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認識。
  • 安史之亂:為什麼人們只知道安祿山,不知道史思明?
    說起安史之亂的名字,是由兩個人的名字命名而成的,其一是安祿山,另一個是史思明。此二人,不僅僅是盟友,還親如兄弟,從小一塊長大,形影不離。可提到安史之亂,人們總是會想到安祿山,很多人不知道另一個叛將是史思明,這是為什麼呢?
  • 你的老熟人,跟哥舒翰一樣晚節不保成笑柄的兩大唐將
    常言道,男子漢行不改名,坐不更姓,隨意更名改姓在古代本身也是一種失節的行為,程咬金的故事告訴我們,信誓旦旦大多都是信口開河。在唐朝的諸多將領中,跟程咬金一樣晚節不保的還有大名鼎鼎的哥舒翰。北鬥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 3個大將打不過1個安祿山,李隆基明明用了悍將,為什麼輸得那麼慘
    安史之亂時,李隆基明明用了悍將抵禦安祿山,為什麼會輸得那麼慘呢? 哥舒翰智勇雙全,深為朔方節度使王忠嗣器重,天寶六載(747年),哥舒翰和安祿山一起被提拔為邊疆統帥,充隴西節度副使。
  • 安史之亂,為什麼重點提及安祿山?史思明不重要嗎?
    就業務表現而言,安祿山階段是安史之亂的巔峰時期。大唐的主要名將和重兵集團,幾乎都是在這一階段被消滅的。而且,叛軍攻佔兩京,直接打得大唐換了皇帝。這個業務表現,是其他三個人所沒有的。就歷史評價而言,大家往往只會記住第一名。至於第二名、第三名以及後面的等等,他們的作用,統統都會「歸功」給第一名。
  • 天下名叛將:安祿山為什麼膽敢反唐!
    天寶末年,安祿山位居範陽節度使,後來又死皮賴臉地在唐玄宗面前討得河東節度使和平盧節度使的名位和實權,一時間擁有了天下三分之一的兵馬,可對於幅員萬裡的大唐來講,河北三鎮(範陽、平盧、河東)也不過是天下之一隅,如果聖天子檄文一發,東至黃河,西抵天山,南及荊楚,北到大漠,能號召和發動的兵馬何止百萬!想不通安祿山,怎麼就敢冒這個險去放手一搏?
  • 史思明與安祿山的異同,安史究竟如何改變唐朝命運?
    影視劇中的史思明形象假如史思明是來自突厥姓氏,都知道唐代這方面的人不少,如阿史那思摩、阿史那社爾是貞觀時期非常有名的,包括安祿山軍中阿史那承慶……那麼請注意:真正阿史那姓氏的人往往沒有幾個會在史書中另外改稱漢姓史某某的,為什麼單單要認為史思明的史姓是阿史那所改的簡稱?實在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