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動物與腸道微生態研究

2020-12-16 賽業生物cyagen

在廣東省實驗動物學會指導下,由賽業百沐舉辦的「第一屆小動物表型分析研討會」於2020年11月28日在廣州翡翠希爾頓酒店順利召開。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黃冰研究員、廣東省動監所心血管疾病模型研究中心主任楊豐華、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動物實驗中心主任蘇喬、暨南大學牛海濤教授、南方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黃振烈教授、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商海濤博士及賽業生物科學家俞曉峰博士就眼科實驗動物模型研究現狀、小動物心血管疾病手術模型的構建評價和應用、人源腫瘤異種移植模型構建及應用、實驗動物與腸道微生態研究、基因修飾動物模型在環境汙染研究中的應用、無菌動物在微生物組研究中的應用、疾病小鼠模型構建技術策略及其應用等議題進行了分享與探討,為線上線下共同參與的逾500位高校師生與業界人士帶來了一場精彩絕倫的學術盛宴。應廣大錯過線上線下研討會的老師強烈要求,我們將陸續給大家分享研討會回看視頻,今天我們分享的是來自暨南大學牛海濤教授的「實驗動物與腸道微生態研究」。

通過本期視頻,您將學習到

什麼是無菌動物、悉生動物

無菌動物的培育及隔離屏障

腸道微生物研究方法

研究案例分享

亮點搶先看

講師簡介

牛海濤教授 暨南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博士畢業,中國微循環學會、中華預防醫學會微生態學會等多個學會理事Molecular MedicineClinical Immunology等多個SCI雜誌副主編及編委,中國實驗動物學報、中國比較醫學雜誌、中國微生態雜誌等中文雜誌編委科技部重點研發專項、長江學者、美國NIH項目等評審專家承擔多項科技部重點研發專項、國自然、美國NIH、狼瘡基金會等項目,直接經費2000餘萬,發表SCI文章40餘篇。

相關焦點

  • JCH:腸道微生態與肝性腦病
    人體的腸道微生態系統由腸道內環境和寄生於腸道的微生物共同構成,這些微生物包括固有菌、共生菌、過路菌。在人體內,腸道菌群數量相對固定,可達1012~1014個,是人體自身細胞數目的10倍。這些細菌大多數為類桿菌、優桿菌、消化球菌以及雙歧桿菌等專性厭氧菌,約佔腸道總菌量的99%;腸桿菌、腸球菌、乳酸桿菌等兼性厭氧菌約佔總菌量的1%,構成複雜的腸道微生態系統[1]。
  • 蓓康僖攜手國家婦幼保健院 開展嬰兒餵養腸道微生態研究
    蓓康僖攜手國家婦幼保健院 開展嬰兒餵養腸道微生態研究 2020-06-16 10:27:00來源:北國網
  • 腸道微生物體外模型研究進展
    我們現在了解到人體和動物消化道系統中生長著大量的細菌,腸道中細菌的總數量甚至高出人體細胞總數的十倍。腸道微生物的菌群多樣性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環境和宿主的遺傳背景在決定腸道菌群結構和組成方面各自起到 50% 的作用。而且由於外部環境在腸道菌群結構形成過程中的巨大影響,個體之間腸道菌群結構和組成極為不同。目前的研究證明只有極少數的細菌存在於大多數人的腸道中。
  • 李蘭娟院士喊你來聽課 了解腸道微生態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感染病學專家李蘭娟院士以線上直播的方式,為中原觀眾深度講解了《腸道微生態與人體健康》,帶大家領略醫學前沿的獨特魅力。河南省科學技術協會科普部副部長鄧西森、鄭州市科學技術協會科普部部長徐帆出席會議。線上近20萬餘名觀眾觀看了本次科普講座。
  • 張志剛:沉浸在腸道微生物研究中的科學痴迷者
    2009年,張志剛進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施鵬研究員團隊,在施鵬的大力支持下,從事腸道微生物組研究工作。這對他來說,是一個全新的領域。他由一名助理研究員成長為副研究員再到研究員、博導,工作單位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變成雲南大學。但不變的,是他對七彩雲南和腸道微生物組研究發自內心的熱愛。
  • 未知君完成數千萬美元B+輪融資,推進微生態藥物臨床試驗
    成立於2017年的未知君是中國首批專注於腸道微生態治療的AI製藥公司之一,旨在通過糞菌移植、配方菌等微生物治療方式,實現腸道及其他系統性疾病的緩解或治療。成立之初,未知君將人工智慧與腸道微生態技術相結合,在人工智慧方面搭建了多組學計算平臺、關鍵菌發現平臺和微生物知識庫平臺,在生物技術方面搭建了培養組學平臺、動物模型驗證平臺和微生態藥物生產平臺。
  • 「腸道菌群-腸-腦」相互調控動物對寒冷環境的適應機制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王德華研究組曾發現,對於動物越冬具有重要意義的聚群行為(huddling)可提高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腸道菌群的豐富度和多樣性,增加有益菌而降低有害菌的數量,提高代謝產物短鏈脂肪酸的含量,為宿主提供能量來源,通過菌群移植等多個實驗揭示了腸道菌群介導聚群行為的能量節省機制,為理解腸道菌群與宿主的協同進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 讓腸道永葆青春,駱駝奶粉的功效和作用
    腸道也有年齡,只要腸道年輕,人也就容易活得更久更健康。隨著人們生理年齡的不斷增長,腸道內菌群會出現變化。以腸道內有益菌群的雙歧桿菌為例,大多數人青少年時,雙歧桿菌就逐漸減少,到了青年時期,雙歧桿菌比例從40%逐漸下降到10%左右,腸道開始老化。步入中老年期後,雙歧桿菌等有益菌群數量又進一步減少。
  • 為什麼鳥類和蝙蝠都有奇怪的腸道菌群?
    近日,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的科學家們首次對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腸道內的微生物多樣性進行了比較。他們發現:並非所有物種對腸道微生物的依賴程度都相同。鳥類和蝙蝠體內的微生物組成多樣性很高,但它們似乎都不太依賴這些微生物。相關論文近日發表在mBio雜誌上。「為什麼鳥類和蝙蝠不依賴這些腸道微生物呢?
  • 丹普斯highgogo益生菌,做寶寶腸道護衛兵,和便秘說再見!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腸道微生態系統的紊亂與便秘的發生有重要關係。因此,益生菌作為常用的微生態製劑,在調節腸道菌群穩態中發揮重要作用,其應用價值也愈發受到重視。丹普斯highgogo益生菌,由丹普斯Denps攜手具有近150年歷史的乳酸菌代表性原料公司——科漢森打造,採用BB-12、TH-4、L.casei-431三款優質菌株組成的菌株三劍客,獲得了中國、美國、、成的菌株三劍客,注兒童可食用,但是進行兒童臨床實驗的少之又少
  • 肝性腦病和腸道菌群相關,明確它對病情的作用機制,了解治療方案
    今後可加深對肝性腦病腸道菌群的研究,為肝性腦病的治療提供更好的方案。接下來,一起了解一下肝性腦病和腸道菌群的聯繫吧。在近年的研究中,腸道微生物組已被證明是HE病理生理學變化的基礎。不同實驗可能存在著不確定性,後續的研究可增大實驗樣本,細緻分類,考慮其他變量對結果的影響。2、腸道細菌活性與產物HE有關這可能和腸道細菌的活性及產物有很大關係。
  • 全球學者匯聚養樂多研討會 聚焦腸道菌群研究及多樣化益生菌的價值
    研究發現,腸道菌群與健康息息相關,腸道菌群紊亂會引發多種疾病。人體的內環境千奇百怪,尤其是腸道內存在有大量的細菌。已有大量的研究揭示腸道菌群在人類健康及疾病中發揮著複雜的作用。腸道細菌有好的,也有壞的。正常情況下,腸道內的好壞細菌和諧相處,但如果這種和諧關係被破壞了,人體就會出現各種疾病。除了改善腸道菌群平衡之外,益生菌在治療抑鬱症方面也發揮著自己的作用。日本國立精神?
  • 越城一公司專注人體微生態調理,成功開發多種益生菌產品
    一款產品盡一份孝心  人體微生態一旦失衡,會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紹興籍院士李蘭娟是國內人體微生態研究領域的頂尖專家。2015年,李蘭娟團隊在越城區創辦浙江同創越誠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並成立院士專家工作站,研究開發調理人體微生態的益生菌產品。  「近水樓臺先得月。」
  • 腸道微生物與人體健康研究進展
    通過這些研究,人們正逐漸了解究竟是什麼因素決定了人體的微生物群,其中宿主的遺傳基因對微生物群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研究證明,特定的基因位點對細菌群落的構成有影響[5],而對病毒的影響有待考證。2010年,歐盟資助的「人類腸道宏基因組計劃」開始進行迄今最大的腸道細菌基因研究,旨在探索人類腸道中的所有微生物群落,進而了解腸道細菌的物種分布,為後續研究腸道微生物與人的肝硬化、肥胖、腸炎、糖尿病等疾病的關係提供重要的理論依據[6]。以前的研究通常著眼於真核生物、病毒與人類疾病的關係,其實,健康人體也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真核生物。
  • 生酮飲食改變腸道微生物群和腸道免疫系統!
    在小鼠身上進行的其他實驗表明,所謂的"酮體"--一種"生酮飲食"這個名字來源的分子副產品--直接影響腸道微生物群,最終可能抑制炎症,這表明酮體作為影響腸道自身免疫紊亂的療法可能有好處。該研究的亮點包括:生酮飲食改變腸道微生物群的方式不同於高脂肪飲食;生酮飲食導致的腸道微生物的部分變化是通過宿主體內酮體的產生來驅動的;β-羥基丁酸選擇性地抑制雙歧桿菌生長;與維生素D相關的腸道微生物群降低了腸道Th17細胞的水平。
  • 璦爾博士——肌膚微生態平衡的保衛者
    益生菌已經在人們的生活中成為了熱點,能夠調節腸道內的菌群平衡,從而達到促進營養吸收,保持健康的作用。
  • 三聚氰胺引發腎衰竭與腸道細菌代謝有關
    上海交大附屬第六人民醫院轉化醫學中心主任賈偉帶領研究團隊,發現三聚氰胺引發的嬰幼兒腎衰竭與腸道細菌的代謝有著密切關係。
  • 研究:黑水虻蟲粉對仔豬腸道功能的影響
    研究:黑水虻蟲粉對仔豬腸道功能的影響義大利科學家發現,黑水虻蟲粉具有多種積極作用,他們證實:黑水虻蟲粉適合作為年幼豬的飼料原料。由於其可持續發展的好處和顯著的營養價值,黑水虻蟲粉作為豬、家禽和水產養殖品種的飼料原料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 填補行業社會團體空白 中國民族醫藥協會微生態分會在長沙成立
    中國民族醫藥協會微生態分會作為推進民族微生態發展和健康中國大戰略實施與發展的專業機構,由專家、學者、企業共同組成,將繼承與創新發展民族醫藥在改善人體微生態平衡的臨床研究,推進民族醫藥古方驗方的微生物發酵及微生態製劑技術的研究和應用,人體內微生態環境保護的科普推廣工作,民族醫藥醫養結合、基層醫療經驗交流與教育科普合作等多方面,讓更多人都了解微生態對人體、環境、醫學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