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先育己,想把孩子教育好,父母懂得提升自身修養是關鍵

2020-12-15 暖了時光育兒說

文|暖時光(此文為原創,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不少年輕夫妻升級做父母后,也想著自己要努力把孩子教育好,並且也看了很多育兒類的書籍。可問題是真到教育孩子的實踐中時,卻發現很多理論在孩子身上完全就沒用。

就像父母們幾乎都知道吼孩子不好,可是捫心自問又有幾位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做到呢?

有人說在孩子身上似乎就能找到他父母的影子,這裡說的可不止是外貌,而是更深層次的東西。某種程度上也確實是這樣,畢竟孩子跟著父母長大,受父母的影響也最為深刻,若父母真想把孩子教育好,那一定要明白的一個道理就是要懂得提升自身的修養是關鍵,所謂「育兒先育己」說的也正是這個道理。

你不喜歡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孩子

尹建莉老師在提到她的「自然養育」育兒理論時,曾提到過這一點,就是父母教育孩子時要懂得「將心比心」。

當孩子不願意學習或者不願意按照父母給他指的方向去努力時,不要高高地站在自己家長的角度去訓斥孩子,相反,想想這時候孩子的心理,當你把事情交給孩子自己去處理的時候,你會發現孩子用自己的辦法照樣可以把問題解決得很好。

而父母想要把孩子教育好,就要明白這樣的道理,「將心比心」,你不喜歡的事情就不要強加給孩子了,而這也正是父母自身修養的體現。

不要道聽途說,更不要想當然,有修養的父母懂得相信自己的孩子

臺灣最有影響力的教育專家黑幼龍,他有個兒子上學的時候曾偷過百貨公司一副手套,並且被人當場抓住。

這件事本身可以說是很糟糕了,但是黑幼龍在處理的時候,沒有因為孩子做錯事就感覺很丟臉,或者因為沒面子而對這個孩子差別對待。更沒有因為「聽別人說」,於是自己也就「想當然」地給孩子一個主觀上的「差評」。

不過因為孩子確實犯錯了,他們就懲罰他做家務,但是沒有貶低他,或者給他貼標籤,就說他是「壞孩子」、「小偷」。

黑幼龍和他的妻子在日常生活中對待這個犯了錯的孩子還是和其他幾個孩子一樣,並沒有他犯了在外人看來很嚴重的錯誤就對他差別對待。某種程度上正是父母的作為成就了孩子,後來這個孩子憑藉著自己的努力,長大後依舊很有出息。

很多時候,孩子犯錯,可怕的並不是錯誤本身,而是父母的處理方式。若父母自身的「修養」不到位,孩子很可能因為在錯誤的道路上一開始就沒辦法再回頭了,他只會越來越墮落,也只會越來越和你的期望背道而馳。

教育孩子時,遇到拿不準的問題先放放,別著急下結論

孩子是第一次當孩子,我們當父母的也一樣,誰都不是天生就當父母的料。既然如此,那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們肯定也會遇到一些自己拿不準、不知道該怎麼做的事情。

這時候,有「修養」的父母,他們懂得先把自己的執念放一邊,給自己也給孩子一些時間。如果最終實在找不到更好的辦法,不妨把決定權還給孩子,這時候孩子往往會給你一個很滿意的答覆。

而生活中,不少父母正是因為太著急,太迫切地想要把孩子教育好,最後卻事與願違。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犯了錯,不僅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預期去發展,反而是各種問題不斷,到最後在孩子眼中,自己似乎還成了敵人般的存在。如果是這樣就太不划算了。

教育孩子難嗎?很難,也正是因為難,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才有那麼多的父母越來越迷茫無措。

而不管多難也還是有父母憑藉著自己的方法把孩子教育得很優秀,孩子自身有出息身邊人更是很羨慕。尋根究底,就在於這些父母懂方法,自身有修養,也在用「有修養」的方法去育兒。自然,效果也更好。

【話題討論:網友們,教育孩子的時候你都遇到過哪些難題呢?歡迎在留言區討論。】

相關焦點

  • 三位媽媽的育兒反思:要教育好孩子,父母不要犯這三種錯誤
    作為父母,你在教育孩子時,犯過錯誤嗎?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我門幾個好友的孩子都上了大學,有時候聚在一起,談論起孩子時,會後悔自己在教育孩子上犯的錯誤,都說,如果再重新教育孩子,自己絕對不會再犯。
  • 「三腳凳」理論告訴你:育兒的本質與孩子無關,與父母自身有關
    書中內容大體上分為兩個大的方面:一方面是父母在育兒過程中如何改變自身行為,一方面是如何改變孩子行為。對新手媽媽來說十分友好,各種操步驟作都非常的面面俱到。這樣一本育兒書,為什麼說它治癒了我呢,我想凡是童年生活有過被打罵經歷的孩子內心都會有些傷痛,雖然時隔多年,伴著成長,傷痛也隨好像被遺忘。
  • 有遠見的父母,知道給孩子灌輸這6句話,孩子以後懂得孝順父母
    孩子能否成才,與父母的教育方式密切相關。但在育兒路上,並沒有100%合格的父母。真正有遠見的父母,會從小給孩子灌輸一些思想,讓孩子人生路上少走彎路。案例小哲從小就很膽小,也比較愛哭。孩子的優秀成長,不僅需要孩子自身付出努力,還離不開父母的栽培。父母對孩子的教育,體現在孩子生活和成長中的每一個細節。有遠見的父母,會培養孩子正確的三觀,讓孩子一步一個腳印地成長,孩子人生的基石才更牢固。
  • 動物園內父母帶孩子投餵狼群上黑名單:沒修養的父母,正在毀掉孩子...
    好的教養不是一天養成,但教壞一個孩子,只需一句話、一個動作……有教養,才是給孩子最好的起跑線。父母有修養,孩子才能有教養。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通常,你看到的孩子,其實就是父母自己的影子。這個影子,無時無刻不在檢驗父母教育的成果。有修養的父母,得到的往往是雙倍甚至更多的回報。
  • 青春期孩子固執不聽話?李玫瑾:教育孩子,父母要懂得點到為止
    有很多父母擔心如果道理只說一遍,孩子聽不進去、理解不了,於是反反覆覆強調,反而容易讓孩子不耐煩。14歲少年離家出走投奔網友,結果讓人痛心英國14歲男孩Breck,從小乖巧懂事,是讓父母省心的好孩子,也是弟弟妹妹崇拜的好哥哥。
  • 父母不要一直跟孩子「講道理」了,《顏氏家訓》給你育兒正解
    我們現在的父母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但是,往往在教育上也會用錯方式,父母常常把說教掛在嘴邊,告訴孩子你不應該這樣,你應該這樣……我們家長有沒有考慮過我們講了千萬遍的大道理,孩子記住了幾個?還有內心是不是真的想聽?
  • 0-3歲嬰幼託育早教市場蓄勢待發,芭迪熊親幼館為90後解決育兒難題
    職場如戰場,家庭是戰場的大後方,育兒問題也是家中頭等大事,解決育兒難題是當下父母心中的「頭等大事」。孩子0-3歲是一個非常微妙的時間段,據相關調查89%的家庭問題都出現在這個時間段,「喪偶式帶娃」、「產後抑鬱症」、「婆媳關係」、「職場性別歧視」等,這些頻發的社會新聞刺激著人們的耳膜。所以,如何解決0-3歲孩子的生活照顧和學齡前教育,成了90後家庭的頭等大事。
  • 感恩節:做父母的要學會感恩孩子,中國父母都缺一堂感恩教育課
    他的老師跟我說過,現在的孩子,很少懂得感恩,在家是小公主、小祖宗,在學校也是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感恩身邊人的幫助,社會責任感也很差。看起來,感恩教育更應該面向孩子。但我認為,孩子無條件信任父母,不管你給了他什麼,沒有給他什麼,他都會無條件的愛你。
  • 解析電影《聲之形》:讓孩子懂得「自我認同」,才是教育的意義
    從育兒的角度來看,父母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自我認同"十分重要,孩子能夠清晰地認識自我,才能避免扭曲認知帶來的負面影響。1、強自我認同感讓孩子更具有自信自我認同感強的孩子能夠清晰的認識自己的價值,比如一個很會畫畫的孩子知道自己的美術功底好,並且以此為優勢;就只知道自己的學習成績好,認為自己很聰明,不害怕學業上的難題;雖然在成績上比不上其他人,但是孩子多才多藝並感覺很自豪。
  • 解析電影《聲之形》:讓孩子懂得"自我認同",才是教育的意義
    《聲之形》上映後不但收貨好票房,更是一舉斬獲了&34;最佳影片和最佳編劇獎。這部動畫表面上是在講校園欺凌,但其背後還隱藏著一個心理學概念——&34;。《聲之形》用女主西宮硝子的經歷解釋了&34;對個體的意義。從育兒的角度來看,父母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34;十分重要,孩子能夠清晰地認識自我,才能避免扭曲認知帶來的負面影響。
  • 如何運用心理學育兒?三步,激發潛能,讓孩子內心幸福,成績優秀
    ……這一個個問題,困擾過我,也同樣困擾著身為父母的你們,我們享受在為人父母的快樂之時,卻也承受著育兒的「負擔」。事實上,好的育兒方法,應該是從孩子的心理需求出發的。如果能掌握好、並利用好心理效應的話,在育兒過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與作用。在不同的情況下,使用不同的心理效應,可以有效地幫助父母達到教育好孩子的效果。
  • 孩子總是獨佔物品,無法融入集體,讓孩子懂得分享父母要這樣做
    1.有利於人際關係的發展育兒心理學家表示,孩子發展人際關係的第一階段,就要學會分享。懂得分享的孩子更容易交到朋友,也更容易融入到一個新的集體當中。1.父母以身作則沒有什麼教育能夠比得上父母的言傳身教,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深遠的,想要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父母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分享的教育。
  • 詹青雲奪《奇葩說》BBking:懂得這樣教育孩子的父母才是人生贏家
    一般父母看到自己孩子這樣「差勁」,一定會著急失望。可是詹青雲的父母,卻並沒有慌亂。身為教師的詹媽媽,總是在青雲一次詢問「我什麼時候才能成為一個好學生時」,用自己「算命式鼓勵法」給女兒自信,讓她對自己的未來始終充滿了期待。
  • 育兒角度解析《摔跤吧爸爸》:「內在動力」是孩子成功的關鍵
    這其實和我們中國的教育背景很相似,只是將成為摔跤手變成上各種補習班,獲得高分,考入重點高中和大學,選擇一個優秀的專業,未來好就業…… 喚醒了女兒們的潛能後,父親還擔負起了監督的作用,作為一個成熟的成年人讓孩子不放棄的訓練。逼孩子減掉頭髮,清早就起來跑步,所有的娛樂時間都被摔跤所填滿。
  • 一個孩子「素質」的高低,往往取決於父母的教育,你做對了嗎?
    其實孩子的教育有很多種,老師的教育、社會的經歷等等,但是要說一個孩子素質的高低,往往取決於父母的教育,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受到父母良好的教育,那麼個人品質是和別人不一樣的,這個也是很多人都能夠看出來的。如果孩子從小就接受的良好的教育,那麼他是善良的同時,又是一個高素質的人,長大後基本上這種素質也不會消失。
  • 黃磊揭秘育兒經:羅森塔爾效應說明,好孩子是父母暗示出來的
    其實對於孩子的教育,妄加評論的人都認為他們看得很清,但其中辛苦怕唯有父母才知。羅森塔爾效應,亦稱「皮格馬利翁效應」、「人際期望效應」,其表現為父母對孩子的正向期望,會成為孩子未來發展前進的動力。讓孩子接受一種心理暗示,孩子餓言行甚至會因父母的期望而改變。
  • 向日葵媽媽:在線課程分享,帶你實現科學育兒
    今年新冠疫情的爆發,無疑給我們敲響了來自大自然的警鐘,也對我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變動,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家家戶戶都「閉門宅家」,忙碌的爸爸媽媽們也閒了下來,他們開始更關注孩子的教育問題,而線上教育模式的快速發展也讓許多家長開始選擇和接受這種學習方式。
  • 心理學專家林紫: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父母育兒必知的10個關鍵詞
    著名心理學專家林紫首部育兒寶典《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用10個育兒關鍵詞,來解答很多父母的育兒困惑和焦慮。這10個育兒關鍵詞分別是:依戀關係、安全感、情緒性記憶、家庭系統、衝突應對、自我認同、情商、社會適應、歸屬感、心理彈性。
  • 孩子「自來熟」好不好?容易被人騙走,父母要做好孩子的安全教育
    01孩子「自來熟」好不好?容易被人騙走在《孩子成長公開課》裡,主持人月亮姐姐聊起自己的育兒煩惱,她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常常教導孩子對人友善。對此,李玫瑾教授認為:「有些家庭給孩子的教育是文明、禮貌、克制和自律的,就像大家閨秀一般,可是如果當她長大了,遇到粗暴、野蠻的人,一點自我保護能力都沒有。」因此,父母除了要保證家庭內部是溫暖、和諧的,還要考慮到孩子將來離開家、走出去。因為社會上什麼人都有,所以在孩子走進社會的過程中,父母教育孩子對人友善,不傷害別人的同時,也要讓孩子懂得如何應付壞人,保護好自己。
  • 父母教育孩子時,是「害」不是愛的三件事,大部分的父母中招
    文|文兒孩子是生命的延續,父母將期待都放在寶寶的身上。父母將最好的東西都給了孩子,絞盡腦汁想出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這雖然是很偉大的母愛和父愛,但是有的時候,這些愛就會「過火」,走向了不對的方向。雖然父母研究育兒方法是正確的,但是有的時候難免誤入歧途,沒有正確理解育兒方法的真正含義,而是走向了極端。其實,所有錯誤的教育方式都是父母誤解了育兒方法的結果,尤其是下面這三件事,下面我將詳細講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