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電影《聲之形》:讓孩子懂得「自我認同」,才是教育的意義

2020-12-06 馬海霞的育兒經驗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先天性失聰的女孩西宮硝子,被同窗少年石田將也帶頭欺負,一個男孩和女孩在校園裡碰撞出了不一樣的火花。他們向彼此越走越近,互相幫助完成了自我救贖。這是一個來自日本動漫《聲之形》故事,以校園欺凌為題材,講的是一個愛和成長。《聲之形》上映後不但好票房,更是一舉斬獲了"東京動畫獎"最佳影片和最佳編劇獎。這部動畫表面上是在講校園欺凌,但其背後還隱藏著一個心理學概念——"自我認同"。《聲之形》用女主西宮硝子的經歷解釋了"自我認同"對個體的意義。

從育兒的角度來看,父母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自我認同"十分重要,孩子能夠清晰地認識自我,才能避免扭曲認知帶來的負面影響。

一、 《聲之形》:自我認同缺乏壓抑情感,導致硝子自卑

從小失聰的少女西宮硝子轉學到了一所普通小學,因為聽覺障礙,她只能依靠筆和其他同學交流,或者把自己想說的話寫在本子上。由於身體的特殊性,西宮硝子很難融入其他同學的圈子,甚至成為了校園小混混們欺凌的目標。

在合唱中,硝子因為聽不到所以帶給班級很大的困難,她在人群中顯得極度不協調。而同學們也不理解她,所以硝子受到了同伴的針對。硝子的記事本被故意扔掉,昂貴的助聽器也被弄壞。當她聽到同學們在背後小聲的議論,硝子沒能站出來為自己辯護,反而是因為自信心缺乏而做出更加謙卑退讓的行為。

硝子屢屢被拒,無法在學校獲得認同,儘管自己已經盡力地融入其他孩子群眾,但是也不得不接受失敗和拒絕的現實。漸漸地,硝子低下了頭,再難以在悲傷中走出來,甚至想在自家陽臺一躍而下。

硝子的經歷其實並不少見,很多孩子都會因為小時候的不合群、不自信地導致自卑,這其實映射的就是"自我認同"感缺失。無論是在家裡、學校還是在社會上,硝子都無法找到自己的定位,從來都沒有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沒有獲得"自我認同"感的環境基礎,甚至是在一直被打擊的家庭環境下成長。

莉莉出生在一個普通農村家庭,她的爸爸一直就重男輕女,覺得男孩才能在村裡拿得分紅並繼承香火,而女孩除了嫁人沒有什麼價值。爸爸總是把弟弟放在第一位,無論是食物還是衣服,他總要讓弟弟先選。媽媽從外地帶回來一包糖果,爸爸直接拿給弟弟,讓弟弟先吃夠本,才把剩下的給莉莉。當她考到全班第一,爸爸只是象徵性地點點頭,而弟弟只是進步了一點,爸爸就高興得帶著他去遊樂園。

類似糟糕的記憶還有很多,從來沒有人教育莉莉學會"自我認同",爸爸一次又一次的冷漠和忽視,更是通過"投射性認同"的方式,把負面標籤深深地烙印在莉莉的心裡。

莉莉總是覺得自己做得不好,比不上別人,這種自卑心理在於她的"自我認同"出現了偏差。

二、 自我認同是孩子成長途中最重要的心理基礎

作為一個心理學概念,"自我認同"又名"自我的同一性",簡單的解釋是:知道自己是誰,並且對自己有一種持續且穩定的認同感。

硝子的自我認同感很低,她的體內就像是有兩個小人在一起打架:一個高呼著"我可以做到",一個自卑地想:"我比不上別人"。當某一個小人主宰心理的時候,他的外在就會表現出相應的狀態。無論是《聲之形》中的硝子,還是故事中的莉莉,他們都無法產生一種穩定的認同感,想法總是被他人左右。一個矛盾的、不穩定的、時好時壞的思想,會讓孩子持續沉浸在對自己和外界的不理解中,迷茫不知歸途,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自我認同,就是教育孩子不會一味屈服於他人的評價,能夠在挫折中依舊保持自信和自尊。

1、強自我認同感讓孩子更具有自信

自我認同感強的孩子能夠清晰的認識自己的價值,比如一個很會畫畫的孩子知道自己的美術功底好,並且以此為優勢;就只知道自己的學習成績好,認為自己很聰明,不害怕學業上的難題;雖然在成績上比不上其他人,但是孩子多才多藝並感覺很自豪。他們不容易受外界對自己的影響,能夠正確的認識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就算處於劣勢之中,還是也能夠挖掘出自己身上的優點,利於增強某一方面的能力,讓孩子在人群中更加自信。

2、孩子能從自我認同感中學會接納自己

《聲之形》中的硝子因為無法與同學們交流順暢,所以極力掩蓋自己身上的缺點,把自己的聽覺障礙當做是阻礙自己前進的坎。硝子是不得不接受自己的缺點,而非真正的接納自己。

自我接納能力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如果孩子不能接納自我,增強自我的認同感,那麼那就很可能受到外界帶有主觀性和片面性的評價影響,覺得自己一無是處。

三、 引導孩子發現自己的價值,給予孩子信任和尊重

著名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曾說:"青少年時期的發展主題就是獲得自我認同。"一個能夠真正直視自己內心的孩子,才會在生活中發現自己的價值,找到自己的定位。

讓孩子無法進行自我認同,那麼他對於自己存在意義和價值的認識就很模糊。他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做這件事,也不知道為什麼自己要身處這個環境。孩子無法在校園中獲得自我認同,那麼他就不會注重學業,人際關係變差,甚至走向錯誤的道路。更多缺乏自我認同感的孩子,會習慣性的去模仿一些不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以此來獲得安慰和短暫的滿足。但是,這一切只是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自我價值定位,孩子的自尊自信就無從談起。

值得一提的是,自我認同感的成熟是個漫長的過程,且是要通過後天的培養。發展心理學指出,孩子的某一行為是由父母的認同和肯定累積而成的。所以,父母必須要承擔起引導孩子發現自我價值的角色,幫助孩子正確地定位自身,直至孩子形成理性客觀的自我評價體系。

首先,父母應該信任和尊重孩子。無論是通過話語還是行為,父母都應該時常表達對孩子的信任。外界的信任可以轉化為孩子內心對自己的信任,以此作為推動力引領孩子學會自我認同。而且,懂得培養孩子自我認同感的父母,都會找到表揚和鼓勵的平衡點。不會溺愛孩子,不是用誇張的話語表達讚賞,所以不會令孩子產生不切實際的想法。此外,父母應該教育孩子獨立探索,對孩子說:"失敗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靠著自己的努力完成目標。"對於年幼的孩子而言,父母的教育模式應是鼓勵先行,先從表揚性語言出發,引導孩子發現自己的優點,從而打下強化自身認同的根基。

我是馬海霞的育兒經驗,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解析電影《聲之形》:讓孩子懂得"自我認同",才是教育的意義
    他們向彼此越走越近,互相幫助完成了自我救贖。這是一個來自日本動漫《聲之形》故事,以校園欺凌為題材,講的是一個愛和成長。《聲之形》上映後不但收貨好票房,更是一舉斬獲了&34;最佳影片和最佳編劇獎。這部動畫表面上是在講校園欺凌,但其背後還隱藏著一個心理學概念——&34;。《聲之形》用女主西宮硝子的經歷解釋了&34;對個體的意義。
  • 解析電影《聲之形》:讓孩子學會「自我認同」,才是育兒的精髓
    《聲之形》這部電影相信很多人都有看過,講的是將也和西宮硝子自我救贖的故事。有很多人抱著看唯美愛情電影的心態去看,看完後卻感覺到心裡很悶,特別是對於有了孩子的家長來說,將也和西宮硝子的經歷是大多數家長都不希望孩子去經歷的。
  • 以《聲之形》女主硝子為例:探究「自我認同」對孩子的現實意義
    這部動畫電影改自大今良時原作的同名漫畫,主要講的是有先天性聽覺障礙的西宮硝子在學校的成長經歷。"幫你活下去"是《聲之形》的宣傳口號,能給觀眾對自身的啟發,找出我們對人生的思考。從教育層面看,這部作品用友情、親情和愛情的故事映射出家庭教育中孩子自我認同的重要意義,用二次元的方式給父母和孩子不一樣的同感體驗。
  • 解析電影《聲之形》:培養小孩「自我認同」,比學習成績重要得多
    最近朋友強力向我安利了一部動漫影片《聲之形》,於是我利用周末的時間我才在家裡刷完了這部片子。這部片子除了與我們現在常提到的"校園欺霸"的話題有關之外,而在我看來,這部片子僅僅是基於校園欺霸的故事在向人們講述"自我認同"對一個人的意義。
  • 《聲之形》:教育意義非凡,似一個平凡人的自我救贖
    動漫《聲之形》中,動漫《龍珠》中,龍珠愛的深沉嗎?我覺得聲之形更具有教育意義,雖然聲之形也很好看,但我覺得劇情上君名還是好一點。我喜歡宮崎駿的作品,也喜歡新海誠的作品,但是一個教育,一個是青春,都是我們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的煩惱。但是這次聲之形真的驚豔我了,我不知道你們是否有因為自己的自卑而常常不合群,因為一個或者幾個人的點評而讓自己陷入孤立的境地,它不止是學校,工作還有家庭!在中國很多的地方都有這樣的一群人,從小因為沒有他人的開導而心理扭曲,或者是自我放棄甚至是抑鬱自殺的人。
  • 解析《聲之形》:面對校園霸凌,讀懂孩子的「求助信號」更為重要
    今天我就想從校園霸凌的角度解析《聲之形》,同時也想談談在校園霸凌下,如何讀懂孩子的求救信號。一、《聲之形》:唯美畫面下隱藏的"校園暴力"日本動畫大片的一大特點,就是每一幀畫面都非常唯美驚豔,像《你的名字》一樣每一張都可以做壁紙,配上美妙的音樂,誰也想不到這能和恐怖的"校園霸凌"聯繫在一起。這部電影講的是將也和西宮硝子的故事。
  • 以《想見你》為例:探究青少年「自我認同」對孩子成長的意義
    他們身上的行為特徵都指向一個事實:他人不認同自己,自己也不認同自己。這部偶像劇通過少男少女相處之間的日常生活,以及魂穿的故事情節,讓我們父母關注到青少年自我認同的問題,帶給我們教育啟示。今天,我們按照電視劇的敘事順序,來分析劇中所反映的青少年"自我認同"問題,並結合這些探討青少年"自我認同"對孩子成長的意義。
  • 《聲之形》真正的意義在「形」不在「聲」,和解才是目的
    西宮並不是作品重點塑造的人物,從成長的角度和表達效果來看,真正肩負著教育意義的是石田將也,西宮只是作為「霸凌」的對象將矛盾給扯出來,但完成成長的步驟還是讓給了石田。石田是以懲罰特殊者的心態對西宮實施暴力,植野欺負西宮是因為石田能夠獲得快樂,而川美並沒有動手參與霸凌事件,只是在後面嚼舌根。
  • 教育專家推薦:6部超有教育意義的動畫電影,疫情期間陪孩子看看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給全國的中小學生帶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漫長假期,學生在完成網課之餘,不妨在家長的陪同下觀看幾部超有教育意義的動畫電影,休閒娛樂的同時學習做人的道理。富有教育意義的電影,您又陪孩子看過幾部呢?下面是教育專家所推薦的6部極具教育意義的動畫電影,快去陪孩子一起看看吧!
  • 以《聲之形》女主硝子為例,詳解從自我厭惡到自我接納的現實意義
    《聲之形》是2017年上映的一部校園霸凌題材的動畫電影,該影片由日本導演山田尚子執導,影片一上映就滿是吐槽聲,很多人認為該影片三觀不正,整部影片給人一種嬌柔造作之感,被欺凌者居然會愛上當初欺負自己的人,那麼這是不是代表著欺凌者就該被原諒呢?又或者是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現實映照?
  • 育兒視角解析《獅子王》:別小瞧「自我意識」發展,關乎孩子一生
    這個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充滿溫情和感動,而這部動畫片還有著一個令人警醒的教育道理:"自我意識"的發展十分重要。如果小獅子的"自我意識"沒有發展,那麼他就不可能會回到森林,很可能一生就會被蒙在鼓裡不思進取。 接下來,我們從育兒的視角分析電影《獅子王》中,"自我意識"發展的重要意義。
  • 《聲之形》:這部電影真的是三觀不正嗎?或許它只是一個自我救贖的...
    《聲之形》是2016年上映的一部日本動畫電影,播出以後是引起了很多網友的討論。今天小編就跟各位小夥伴分享一下我個人對這部電影的看法和理解。 自我救贖的治癒向 其實在《聲之形》最初打出的宣傳口號裡我們就可以看出,這是一部治癒向的動畫電影,畢竟都說了「幫你活下去」。至於為什麼會在網上引起那麼激烈的討論,主要還是因為涉及到了校園暴力這個話題,這點小編放在後面來討論。
  • 聲之形:這部電影真的是三觀不正嗎?或許它只是個自我救贖的故事
    《聲之形》是2016年上映的一部日本動畫電影,播出以後是引起了很多網友的討論。今天小編就跟各位小夥伴分享一下我個人對這部電影的看法和理解。自我救贖的治癒向其實在《聲之形》最初打出的宣傳口號裡我們就可以看出,這是一部治癒向的動畫電影,畢竟都說了「幫你活下去」。
  • 聲之形:這部電影真的是三觀不正嗎?或許它只是個自我救贖的故事
    《聲之形》是2016年上映的一部日本動畫電影,播出以後是引起了很多網友的討論。今天小編就跟各位小夥伴分享一下我個人對這部電影的看法和理解。自我救贖的治癒向其實在《聲之形》最初打出的宣傳口號裡我們就可以看出,這是一部治癒向的動畫電影,畢竟都說了「幫你活下去」。至於為什麼會在網上引起那麼激烈的討論,主要還是因為涉及到了校園暴力這個話題,這點小編放在後面來討論。
  • 不吹不黑,《聲之形》,7分作
    《聲之形》是去年9月17日上映的,幾乎與《你的名字》同期,但由於並沒有像君名那樣得到及時的引進,所以我是在5月17日,也就是BD發售以後才觀看的。時間的積累,長久的期待,再加上京阿尼的BUFF加成,導致我對《聲之形》有著巨大的期待。但正如老話說的那樣,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 以《尋夢環遊記》為例:解析阿德勒的教育理念對小孩的現實意義
    大家一說到這部電影一定會想到"Remember me",但是我今天想從另外一個特別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結合我們教育的方式和孩子的成長,講講這部電影對教育孩子的現實意義在哪裡。其實我們從前面可以看出,米格其實一直是很小孩子氣的,以自我為中心,他討厭自己的家人們不支持他的音樂夢想,也非常任性地在家人們和音樂之間選擇了音樂。但是他在知道了埃克託才是自己的曾曾祖父,而且在亡靈世界的那段成長讓他感受到了家人的熱愛,他也終於擺脫了任性和自我,選擇了追求一家人共同的幸福。
  • 從飽受爭議的動漫《聲之形》,談談心結與原諒
    不完整的作品《聲之形》是一部命運多舛的電影,本來在國內上映之前有《你的名字》為它開拓了道路,而它在上映之時也借著《你的名字》宣傳了一波,卻不料慘遭刪減,如果沒有看過漫畫的觀眾,看電影院上映的《聲之形》會覺得前後不搭,許多劇情突兀,缺乏銜接和連貫性,不明所以。
  • 《聲之形》這部電影為何爭議如此之大?
    電影本身就有不少地方脫離現實,略顯怪異(雖說電影本身就是虛幻,但這種現實題材的電影,得到觀眾的共鳴是很重要的)。對於被校園暴力過的人,我想大部分是難以認同這部電影的,而其他人也沒有資格逼他們認同,更沒有資格指責其「看不懂內涵」「帶入自己,帶入情緒」,難道我們看電影時的感受,和我們自身的經歷和情感是毫無關係的嗎?
  • 解析《獅子王》:從辛巴的成長史,看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
    每個人都應該看過或者了解過《獅子王》這個電影故事,迪士尼的這部電影也深受孩子的喜歡,前段時間孩子吵著要看電影,我也選擇了這部電影,母子倆再回溫了一遍。曾經看《獅子王》,以為這只是一個小獅子的勵志成長故事,卻沒有意識到這看似是辛巴身份的變換,實際上卻伴隨著辛巴"自我意識"的發展和成熟。這部電影之所以經典,也是因為大人都從小辛巴的成長過程中,看到了自己自我意識的發展,同樣的,也激起了孩子對於自我成長的渴望。
  • 《聲之形》影評,常年的自我封閉使將也不願意接受任何人的好意
    大家看沒看過不久之前經由郭敬明同名的小說《悲傷逆流成河》,校園暴力已經搬上檯面,成了人們駐足的熱點,人們紛紛呼籲杜絕校園暴力,三年前同樣有一部電影也是同樣的題材。那就是這一部令人感動的動漫電影《聲之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