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尋夢環遊記》是一部非常特殊,同時也賺盡觀眾眼淚的電影,但是它並沒有刻意煽情,而是用最柔和最歡樂的方式講述最深刻和感人至深的故事。
很多人一講到這部電影最先想到的主題是——死亡教育,這個當然是這部電影在中國引起熱議且備受追捧的原因,因為我們國家的傳統對"死亡"這個概念的理解和圍繞的行為都和《尋夢環遊記》裡所要表達的不一樣。
大家一說到這部電影一定會想到"Remember me",但是我今天想從另外一個特別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結合我們教育的方式和孩子的成長,講講這部電影對教育孩子的現實意義在哪裡。
《尋夢環遊記》裡的心理學
阿德勒是與弗洛伊德、榮格並駕齊驅的三大心理學家之一,《自卑和超越》就是他的代表作,他主張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完成自己的人生課題,來尋求人生的意義和追逐夢想。
仔細想想,這個主張和《尋夢環遊記》裡的追夢主題其實非常一致,現在我就從工作課題、交友課題和愛的課題出發,來解讀主人公米格是如何在曾曾祖父埃克託恰當的教育下完成課題、追求夢想,最終獲得幸福的。
1.工作課題
阿德勒認為,人是脆弱的,所以人無法單獨生存在這個世界上,因此人們需要分工來完成各自擅長的工作,這就要求人們要相信彼此。
而在影片中米格和埃克託存在這樣的分工關係,一開始埃克託負責讓米格贏得比賽來進到歌神,然後認親、得到祝福,最後回到活人的世界。
而米格則負責將埃克託的照片帶回活人世界供起來,這樣埃克託就"沒被忘記",從而可以回家看望自己的女兒。
一開始他們之間的信任是有條件的,都有著各自的需求和利益,更像是一場交易。
所以當埃克託得知米格在亡靈世界裡除了歌神以外還有其他親人,儘管他用"大人的權威"教訓了米格,但米格覺得他和不支持自己的家人站在一起,就不再願意和他合作了。
而事情又是怎樣發生轉變的呢?
2.交友課題
但埃克託得知米格之所以選擇參加比賽,不僅是為了獲得歌神的認可,同時也是堅定自己音樂理想的時候,埃克託於是決定尊重他。
而阿德勒也有過這樣的主張:"實事求是地看待一個人並認識到其獨特個性,並努力使對方能成長和發展自己。"
而在米格獲得埃克託尊重的過程中,埃克託是無條件相信和信任米格的,並且對他的計劃絕不幹涉,只是協助,於是他們才能成為要好的朋友,同時米格在音樂方面的才能也得到了發掘和進步。
正如阿德勒所倡導的,教育不是"工作",而是"交友"。
在這段相互信賴的關係中,米格也無條件地信任埃克託,甚至他在還不知道歌神實際並不是自己的曾曾祖父時,在歌神和埃克託的二選一中,他還是選擇了站在埃克託這邊。
而米格對埃克託的信任和尊重,是埃克託ongoing同樣無條件的信任和尊重換來的,所以這就是為什麼阿德勒非常強調在教育過程中的尊重,因為只有尊重才能換來尊重。
當我們發現孩子開始頂撞自己、開始耍脾氣不聽話時,我們要想一想,是不是我們在平時教育過程中太過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命令和管教孩子了。
3.愛的課題
相信影片還有個部分也讓觀眾們感動不已,就是在米格和埃克託好不容易獲救後,米格主動放棄了自己最鍾愛最執著的音樂夢想,只為了能讓大家幫助埃克託取回他的照片。
其實我們從前面可以看出,米格其實一直是很小孩子氣的,以自我為中心,他討厭自己的家人們不支持他的音樂夢想,也非常任性地在家人們和音樂之間選擇了音樂。
但是他在知道了埃克託才是自己的曾曾祖父,而且在亡靈世界的那段成長讓他感受到了家人的熱愛,他也終於擺脫了任性和自我,選擇了追求一家人共同的幸福。
這對米格來說是個非常不容易的轉變和成長,正如阿德勒所說的那樣,我們通過愛他人才能漸漸成熟起來,擺脫"自我"才能真正意義上接納世界。
其實大夥看到最後也會感到非常欣慰,因為米格最終完成了愛的課題。
米格對家人的愛是雙向的,因為最後家人們也認可了米格的音樂夢想,音樂不再變成coco家的魔咒,而是變成了一家人幸福美滿團圓的符號,結局非常圓滿。
阿德勒給家庭教育的3條忠告!
綜上我總結一下我借《尋夢環遊記》給大家分享的阿德勒的教育理念:
1.教育需要彼此尊重
"我花了那麼多錢你就給我學成這樣?"
"媽媽這麼相信你,你可一定要做好啊。"
"小孩子懂什麼,你這樣做就是不對的!"
生活中你是否也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
千萬要謹記,教育可不是有條件的信任和高高在上的命令,而是真正從尊重出發,了解孩子對什麼感興趣,對什麼不感興趣。
父母學會換位思考是非常重要的,有時候我們可能因為覺得孩子年齡小、心智不成熟、認知不確切而認為自己就是對的,孩子什麼也不懂,只要萌生了一點這樣的想法,就無法做到真正地尊重。
真正地尊重孩子,是眼神平視的交流,是朋友般地討論和溝通。
2.與孩子成為朋友,充分信任他們
教育同樣是個交友命題,我們不要做孩子高高在上的父母,而是與孩子成為無距離的好朋友,當然這也是需要第一步的"尊重"才能換來的。
全心全意地信任他們,幫助他們發揮自己的優勢,而不是抓著孩子的缺點放大,覺得孩子什麼都做不好,什麼都落別人一步。
現代太多家長喜歡給自己的孩子貼標籤了:"膽小鬼"、"愛哭鬼"、"內向沒出息"、"女孩子就要文靜"等等,有的家長可能是懷著恨鐵不成鋼的心理,但是對孩子貼上的這些標籤才會真正影響他們的認知和成長。
無論這些標籤的出發點是怎樣的,但這都體現了家長不夠信任孩子,將缺點的總結大於優勢,以至於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能會變得更加自卑、沒有安全感。
只有我們真正信任孩子了,他們才能獲得個人的進步和成長,他們同樣也會像米格那樣,學會尊重。
3.讓孩子學會利他
孩子從有了"你的"、"我的"、"他/她的"的物主概念後,以自我為中心就變得很平常,他們對一件玩具的態度可能就是"只屬於我,別人不能碰",而不懂得愛他人。
這時候我們要慢慢在孩子面前言傳身教,做好榜樣,同時學會一步步引導孩子,而不是直接命令孩子去"分享"。
《尋夢環遊記》是一部老少皆宜的電影,從裡面我們可以看到人生,也可以看到教育,在教育這條路上,我們每個人都在不斷求索,不斷探討新的方式,就是為了能下一代汲取更多營養,培養更健全的人格。
我是輕風聊育兒,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