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現在許多孩子做事沒有目標,喜歡拖拖拉拉的,像寫作業就很經常磨蹭,削個鉛筆能削小半個鐘,橡皮擦也可以玩得不亦樂乎,就是寫作業不肯寫。
為此家長們會想各種各樣的辦法讓孩子變得有動機和動力。比如說,告訴孩子完成某件事後就可以吃到好吃的,或者可以去遊樂場玩,又或者可以買自己喜歡的玩具。
總之都是為了吸引孩子迅速地不拖拉地完成父母的要求,俗話說得好,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拖拉是伴隨孩子一生的壞習慣,父母要用最有效的方式幫助孩子改掉這個習慣,那麼一味地及與短期獎勵是否能達到這種效果呢?
------題記
01先看個案例分析
鄰居家小李的孩子小紅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小李總是用這些短期利益來刺激孩子,讓小紅迅速完成父母要求的任務,可隨著孩子長大,對獎勵的要求會越來越高,對父母的獎勵感到不滿足,從而又陷入拖延的死循環。
不僅如此,當小紅在學校做作業並沒有獎勵時,她變得更加拖拖拉拉。這讓小李感到非常疑惑,怎麼以前有用的方法現在卻不管用了呢?怎麼在家有用的方法在學校卻被打回原形了呢?
孩子的拖延問題一度讓小李陷入苦惱之中。孩子拖延究竟是為什麼嗎?家長們又能如何改變孩子呢?不如一起來了解「最近發展區」理論吧!
02什麼是發展區理論?
「最近發展區」理論將孩子的發展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孩子現有的發展階段,也就是孩子獨立完成一件事的能力,即孩子現有的發展能力。
另一個階段是孩子潛在能力能夠達到的發展階段,也就是孩子通過後天的不斷鍛鍊與加強,以及在第一個階段基礎上難度的擴展與增加後能夠達到的發展階段,是孩子潛在能力能夠達到的階段。
也就是說兩個階段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了。而引申到育兒上,例如寫作業這種問題,就是要替孩子儘快明確問題和目標,快速發展到下一個發展階段了。
03家長應該如何為孩子制定合理的目標?
常言道,溝通是人與人之間的橋梁,溝通能夠解決許多問題,父母與孩子之間也是如此。
1. 學會接納孩子的情緒與想法
家長們不要輕易地給孩子貼標籤,要學會客觀公正地去看待孩子,將孩子看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客觀地分析孩子內心的情緒與想法,真心地接納孩子的想法,不要先入為主,否則孩子會對家長接下來討論的話題產生厭惡與不耐煩。
接納孩子的情緒與想法不僅是對接下來的溝通有幫助,更是尊重孩子的表現,孩子感受到尊重後就會放下之前與家長之間發生的不愉快,從而才能進行一次平等愉快的聊天。
2. 其次要學會用語言反映孩子的情緒與想法
有研究表明,倘若一個人可以用語言來表述內心的情緒,那麼情緒將會減輕許多。當孩子有情緒時家長可以用語言去問、去描述,不斷地貼近孩子內心的情緒,從而解決孩子內心的不愉快。
比如說,孩子今天沒考好回到家悶悶不樂,家長可以問一句:「寶寶今天怎麼不開心啊?」
引導孩子說出內心的顧慮與想法,父母和孩子不斷溝通一起解決,孩子才會對父母產生信任,願意傾訴,願意依靠,共同進步。
3. 最後和孩子一起討論將要制定的目標
經過以上對孩子內心的安撫與溝通後,這一步將變得和諧溫馨,並且事半功倍。明白孩子內心想要什麼,聽取孩子內心的想法,與孩子一起討論,不斷磨合。
一步步地制定將來的目標,千萬不要制定過大過空的目標,要制定切合實際,可行的計劃與步驟,越具體越好,越詳細越容易實施。
家長們永遠要記得,先共情再共事,才可能事半功倍。先做好前面兩步,安撫好孩子的情緒,傾聽孩子的想法,與孩子達成共情與互相信任的狀態後,再共同規劃孩子未來的人生以及更深層次的交流。
04總結
孩子拖延的本質其實就是不知道自己的目標,也不明白自己的潛力所在,所以才會感到迷茫不知道該怎麼做,從而拖拖拉拉不想面對現實,家長們不妨試試「發展區理論」,幫助孩子制定目標,學會合理規劃時間。
制定合理的時間管理表格,明白自己的人生掌握在自己手中,並且需要自己的規劃以及一次次的選擇,從而不斷挖掘孩子的潛能,從而幫助孩子進步,共同打造美好未來!(配圖均源自網絡,侵刪)
育兒難題郝媽幫,家庭教育要學好,孩子健康身體棒,我是@好媽媽郝女士,幫你解決育兒小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