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山》:無聲吶喊的背後是人性的殘酷、冷漠與無知

2020-12-22 依舊莫莫

電影《喊·山》改編自山西女作家葛水平的同名小說,是完全由導演楊子自編自導的故事。這部影片在保留原著文化底蘊和結構的同時,融入了犯罪懸疑的元素。這樣一部以農村拐賣女童為題材的影片卻實現了文藝與懸疑的完美融合,導演楊子也憑藉此片榮獲第19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中最受傳媒關注的導演和編劇兩個獎項。

故事發生在80年代封閉的太行山岸山坪,山裡發生了一場意外。外來討吃的臘宏誤踩了韓衝在林子裡捕獵設置的炸藥套子不治而亡,留下了啞巴妻子紅霞和年幼的兒女。「代理村長」胖孩和長者旗六姥爺帶著眾人來商議賠償想要私了。結果臘宏下葬,遺孀紅霞卻開始梳洗打扮穿紅裝,時哭時笑,讓人感覺瘮得慌。

村裡的人以為她男人死了受刺激,得了失心瘋。沒法談賠償只得籤了個「合同」讓韓衝暫時照顧她們母子三人日常生活。在朝夕相處的過程中,兩顆心漸漸靠近,啞巴的曲折身世之謎也逐漸揭開。熟料,在一切看似美好的時候,臘宏的命案再起波瀾,而能說出真相的只有啞巴......

倘若拋開影片的懸疑敘事風格,作為一部以拐賣幼女為題材的影片來說,影片故事情節十分簡單。但正是由於導演將懸疑色彩糅合在影片當中,才將女主悲慘的命運變得更加跌宕起伏。同時,隨著劇情的一次次峰迴路轉,謎底在被揭開的那一剎那也就更加扣人心弦。

一部影片是否成功,對於觀眾來說要麼有意思,要麼有意義。這部《喊·山》則是後者,每觀一遍都能品味出不同的意義。其中有封閉山村村民的偏見和愚昧無知,有人性天然的善惡美醜,也有女性自我救贖的覺醒和勇氣。重溫這部影片,我將從導演的敘事風格、展現手法、鏡頭語言以及它所蘊含的豐富意義來解讀這部影片的魅力之所在。

1、懸疑敘事風格:一場充滿懸疑色彩的意外背後是女主悲慘的命運和令人心碎的愛情

以往看拐賣婦女兒童的影片,更多的是讓人內心沉重的主題和觀眾對人販子無比的憤恨。但這部影片的導演楊子卻在拐賣女童的主題上植入了懸疑和愛情元素,拍攝手法新穎別致,也更引人入勝。

在觀看這部影片時,情節一再出現反轉,觀眾從滿懷疑問到期待美好結局。然而,直到最後一刻塵埃落定,我們才恍然大悟,這種結局來的猝不及防卻更能讓人感到真實。

①第一重疑問:啞女紅霞瘋了嗎?究竟為何對男人臘宏的死態度詭異?

影片開場就是晦暗不明的破房子,灶火前的女人看不清臉,緊接著就被瘸子臘宏關門拉到床上強暴。從屋外小姑娘抱著弟弟一言不發的細節可以看出來,這種事情在這個家是常態。

當臘宏上山摘山楂被抬回家不治身亡後,村裡的人要和啞女紅霞談賠償,可紅霞卻一反常態,把人都轟出去關上了門。緊接著,紅霞不去管死了的丈夫,而是開始照鏡子、洗頭髮,就連前來談判的胖孩看著紅霞的笑也覺得瘮人。

臘宏下葬,送靈的鄉親們都在哭,只有紅霞一反常態,脫下了要飯打補丁的衣服,換上了乾淨利落的衣裳,狠狠地往棺材上面扔石頭,看著別人哭她卻詭異地笑了。

看到這裡,我們和片中的村民一樣,知道的信息很少,心裡都充滿了疑惑。導演以臘宏的死作為影片的開頭,隱藏了故事中人物的信息,對於這一家討吃的外鄉人,大家對他們知之甚少。正如片中旗六姥爺的猜測:「啞巴是死了男人,受了刺激,心裡苦啊。」我們作為觀眾,比村裡的人掌握的信息多,於是我們便大膽猜測,紅霞婚姻不幸,慘遭家暴,所以對於男人的死態度詭異,漠不關心。真實是這樣嗎?

②第二重疑問:紅霞究竟是不是啞巴?她有什麼離奇的身世?

隨著故事的發展,臘宏死了之後的紅霞似乎換了一個人,她開始回憶自己的過去。這一段導演用平行蒙太奇的方式逐漸閃回,給我們展示了更多的信息。

此刻,我們從紅霞斷斷續續的回憶中得知,紅霞並不是臘宏的妻子,而是被拐賣回來的女孩,而女兒阿大也不是紅霞的女兒而是臘宏打死的前妻所生。為了防止紅霞說出真相自己是殺人犯的真相,臘宏一直對紅霞拳打腳踢。

影片中有一幕令人毛骨悚然,紅霞剛被人販子賣給臘宏時偷聽到了臘宏和他娘的談話,得知臘宏殺人了。為了恐嚇紅霞閉嘴,臘宏殘忍地拿起了老虎鉗子拔掉了紅霞的一顆牙。

這時,我們終於明白,為啥男人死了,紅霞卻笑了。緊接著,我們又產生了新的疑問。村子裡的婦女都在議論紅霞到底是啞巴還是假裝的,此刻我們心中也產生同樣的疑問有人說紅霞被臘宏破壞了聲帶亦或拔了舌頭,所以不能說話。

在我看來,紅霞之所以不能說話並非聲帶遭到破壞,而是在日復一日的家暴恐嚇之下的失語。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出,臘宏拔掉紅霞牙齒的時候曾告誡她「以後莫讓我再聽見你說一個字」。甚至僅僅因為韓衝送來烙餅回應了一個「嗯」就被暴打一頓,由此可見,在紅霞長大的歲月裡,經歷了多少毒打與迫害,所以我更相信,在長年累月的恐懼中,紅霞是失語而非啞巴。

③第三重疑問:臘宏到底是怎麼死的?

影片到尾聲又來一大反轉,將整部影片的愛情悲劇、人性弱點推向高潮。警察查出臘宏是在逃的殺人犯,於是村裡的人怕受到牽連要趕走啞巴一家,韓衝站出來了,他要自首換紅霞一家留下。這個時候紅霞站出來承認是自己設計故意殺死了臘宏。

看到這裡,我們不禁淚流滿面,紅霞好不容易才脫離苦海,要過上好日子,卻還要為壞人得死付出代價。

影片是開放式結局,但是臘宏究竟是怎麼死的值得推敲。在我看來,紅霞站出來承認自己殺死臘宏,應該是亦真亦假。首先,在經年的折磨中,紅霞對臘宏恨之入骨,從她的回憶中可以看出儘管臘宏死了,可是那種懼怕的陰影猶在,她想逃逃不掉,所以利用紅果把臘宏引到了山楂樹下。這一點臘宏臨死看到紅霞的眼神似乎也明白了,於是超紅霞扔出了斧頭。因此,紅霞不要賠償,因為韓衝的炸藥是她解脫的利器。

可是隨著二人的相處,愛情在兩個人心中萌芽,她不想讓韓衝承擔一丁點責任,所以編纂了後半部分的證詞。在紅霞的證詞回憶中,不難發現漏洞。臘宏從抬回來到死一直都有村民在她家中,根本沒有機會捂死臘宏。我想,紅霞是不希望牽連韓衝,所以才站出來頂罪。

劇情從開始一直鋪墊到結尾,然後給人一種一傾而下的淋漓盡致,這樣的設置更讓觀眾有一種「共情力」,我們一直跟著女主的節奏,隨著她的情緒波動,不斷提出問題,自己在內心回答問題。仔細思考,不難發現,這三大疑問每一重問題都加劇了女主在故事中的悲慘命運,無論是家暴還是被拐賣的身世,還是最終承擔殺人罪名都彰顯了紅霞在那個時代那個社會環境下的悲劇。

2、對比的展現手法:影片處處都在對比,這更加能展現出現實的殘酷與人性的溫情

在這部影片中,導演在細微處刻畫每一個人物,把人性的兩面展現的淋漓盡致。這部影片中的眾多人物都有著自身的特點,導演採用對比的展現手法,把一個地處封閉、信息滯後的農村裡形形色色的人物詮釋地活靈活現。

①「代理村長」王胖孩

臘宏剛死,村裡的村長不在,於是王胖孩站出來暫時充當領導者。在影片前半段,臘宏被炸死,胖孩作為「代理村長」出面商談,他語氣溫和,主動出面安撫紅霞。此刻,導演鏡頭下的王胖孩此刻是一個淳樸熱情的村民。

可是鏡頭畫面一轉,到影片後半段,他就展現出了人性冷漠的另外一面。得知臘宏是殺人逃犯,胖孩避之唯恐不及,害怕影響了村子的「清譽」和自己的前途。於是,他首當其衝要將弱勢的紅霞趕出村子,絲毫不留情面。

這時農村人的淳樸似乎已經變了味兒。導演通過人物的前後對比反差來展現封建思想猶存的時代下,人性的自私與複雜,當事情和自己無關時,更多的是三分熱心,七分好奇。當事情能影響到自己時,立馬翻臉,毫不留情。正如作家麥家所說:

鄉村的人一方面很淳樸,一方面卻很刻薄。

②「大反派人物」臘宏

臘宏從四川家鄉拖家帶口一直逃到了太行山,靠討飯為生。不僅買賣幼女,還打死了自己的前妻,一度成為逃犯。影片中的他暴虐成性,對紅霞拳打腳踢,屢次強暴,讓看者對他恨之入骨。

可是就是這樣一個人,卻並不是完完全全的十惡不赦,從他摸女兒阿大頭時的眼神和臨死手中攥著的山楂卻也能感受到臘宏作為父親的一絲慈愛。

我想,也正是這種人物性格的矛盾和割裂,才讓這個角色更加鮮活。這樣的時代下的這樣一個人,不單單是人性的殘酷,更多的也是當時落後的時代下的悲哀。

③韓衝爹,一個封建思想猶存的「好人」

除了男女主角之外,片中有一個人物也很出彩,他就是韓衝爹。韓衝爹,從談話中我們得知,這個人坐過牢,年輕的時候曾屢屢家暴,導致妻子早逝,於是也就產生了父子矛盾。

同時,影片中有這樣一幕,他點亮蠟燭放在一張照片前,照片中赫然是曾經他們一家三口。由此可見,韓衝爹對自己的行為是無限內疚的,所以對於兒子和小寡婦的事情雖然嗤之以鼻卻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此外,當村民找上門斥責韓衝時,一向懦弱的韓衝爹站出來說:

還輪不到你教訓我兒,他胳膊肘往哪拐,他胳膊肘往良心上拐。

這句話一下子戳到我的心窩,這個曾經有過家暴的男人,在人性的最底層是善良的。

導演通過人物性格的對比更多的,給觀眾展現出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每個人都有善良的一面,有人性的溫情,但也有惡的一面,體現出人性的醜陋。在我看來,人性本就是複雜的,何況是在一個封閉落後的小山村。

3、用鏡頭語言層次分明地雕刻人物內心活動

在《喊·山》這部影片中,郎月婷飾演的紅霞是個啞女,從頭到尾都沒有一句臺詞。直到影片結束,我們都期待紅霞能發出吶喊的聲音,但是到最後還是沒有聽到。導演在描繪人物的時候採用了大量鏡頭語言來烘託人物的內心世界。相較於人物語言,這種鏡頭語言內涵更加豐富,也更能展現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

①用光來闡釋人物的內心世界

影片剛開場,臘宏一家住在破舊的房子裡,屋子裡光線晦暗,紅霞坐在灶火前做飯,儘管是大白天,可是屋子裡昏暗的幾乎看不清楚人的臉。在臘宏死之前,觀眾基本沒有看清楚紅霞的樣子,村民們前去談判甚至需要打著火把,這種畫面一直給人一種很壓抑的感覺

臘宏死之後,鏡頭忽然一轉,整個眼前一片明朗。紅霞靠在門框上看村裡的人抬著棺材,這才是第一次看清楚了紅霞清秀的臉龐。隨著劇情的發展,紅霞臉上的苦悶一點點褪去,開始有了少女的模樣。影片中特意展現了紅霞站在鄉間小路上,享受陽光透過樹葉暖暖照在臉上的美好。

在我看來,導演是用昏暗的光來烘託女主人公紅霞內心的壓抑,在臘宏長期的暴力與折磨下,經過拐賣、家庭暴力和流離失所,紅霞的內心傷痕累累。她的心就如同照不進陽光的破屋,一片黑暗在臘宏死後,紅霞束縛的心終於解脫了,她的內心世界開始有光一點點照亮驅散過去的黑暗。

②「喊山」中無聲的吶喊更加直擊人心

片名為《喊·山》,喊山是大山裡人們嚇唬野獸的方式,可是在這兒卻成為紅霞宣洩內心世界的途徑。原本以為,紅霞在臘宏死之後,會衝破失語,大聲呼喊。沒想到一直到影片結束,紅霞都沒有衝破內心的障礙,呼喊出內心的聲音。

在影片中,紅霞有兩次特別的喊山,一次是臘宏死了之後,她夜裡拿著臉盆和爐火鉤,在山裡一直敲打著臉盆。還有一次是紅霞被警察帶走了,紅霞超現實回到山裡,一直到把臉盆敲爛了,她發出無聲的「吶喊」,到最後她笑了,可是這一刻,我哭了。

原文中這樣描繪紅霞的吶喊:

啞巴在喊叫中竭力記憶著她的失語,沒有一個人清楚她的傷感是抵達心臟的。她的喊叫撕裂了濃黑的夜空,月亮失措的走著、顛著,跌落在雲團裡,她的喊叫爬上太行山大峽谷的山骨,令山上的植被毛骨悚然起來。

也許我們一直期待紅霞喊出心中的苦悶,這樣更能迎合觀眾渴望美好結局的心情。可是導演的這種鏡頭語言遠比紅霞衝破失語來的更加真實,更加直擊人心。試想,是什麼樣暗無天日的生活才讓紅霞即便內心波瀾都無法大聲呼喊?這是一種無聲地痛斥,也是紅霞打破奴役、自我救贖的宣言。

4、探討這部影片背後帶給我們的多重意義

①不同於一般的拐賣婦女,紅霞帶給我們的是女性的頑強與自我救贖

一般以拐賣婦女兒童為題材的影評,要麼是展示丟失兒童之後帶給家庭的滅頂之災,要麼是婦女被拐賣之後的悲慘境遇,讓觀眾對人販子恨之入骨。但是《喊·山》不同,女主人公紅霞更多地展現給我們的是女性的堅韌與果敢,她是依靠自我救贖的精神俘獲了觀眾的心。

有人質疑,紅霞遭受那麼多次暴虐,已經和臘宏有了夫妻之實並且生下了一個孩子,為什麼影片開始臘宏實施強暴時還會反抗?我想,這就是紅霞,她的骨子裡沒有屈服。所以,與別的女性不同,她是懂得抗爭和改變命運的那一個。在一次次閃回中,我們可以得知紅霞在數年的折磨中有過無數次的逃跑,她從來沒有命運的不公而放棄。

因此,紅霞在來到岸山坪之後,她抓住了機會,利用山上的紅果與韓衝的炸藥這種無奈的方式解救了自己。當觀眾知道紅霞設計炸死臘宏之後,更多的是對女主人公在泥濘之中不屈服的折服。我想,紅霞在山頭敲盆吶喊,吶喊的是自由,是解脫。「山」代表著沉重的束縛,那麼這吶喊便是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與反抗。

②作為一部農村題材的愛情片,紅霞與韓衝的愛情更多是一場相互救贖

紅霞與韓衝的愛情,對於他們兩個人來說都是一場意外。對於紅霞來說,韓衝的炸藥炸死了臘宏,卻意外地解救了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紅霞,給予了她新生。

從影片中我們可以得知,在與韓衝的一點一滴相處過程中,紅霞冰冷晦暗的心逐漸復甦,她在這之後才開始有勇氣回憶自己童年時代的美好生活。認識韓衝之後,紅霞不在蓬頭垢面,她越來越像個少女一樣,感受到人間的溫暖,她陰暗的生活慢慢照進了陽光。

那麼,對於男主韓衝來說,他不能算是紅霞的救世主。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來韓衝家境不好,父親坐過牢,母親早就去世,自己靠著磨麵粉為生,家徒四壁。年齡不小了還是光棍兒一個,和一個寡婦不清不楚,為人唾棄;二來因為父親曾經的家暴,他和父親之間的關係一直僵著。所以韓衝原本只是一個浪蕩子,在出了事兒之後還遭到了寡婦的拋棄。

紅霞的出現對於韓衝來說是一次成長的契機,也是一次與父親重歸於好的契機。在這次突如其來的事故當中,他從逃避漸漸學會了一個男人應該有的擔當,同時也重新認識了自己父親善良的一面。

在我看來,這一段愛情,是一次心靈的碰撞,是殘缺的心靈相互的慰藉和彼此之間的救贖。

③不完美的結局才更真實也更現實

最終影片以開放式結局結尾,不完美但卻真實。苦命的女主紅霞,深陷泥淖最後無奈採用了極端的方式幫自己擺脫苦海,這也隱射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女性所處的弱勢地位。

然而,人性、人情、良知和自由都大不過法,即便是無奈也必須承擔該負擔的責任,因而這樣一個不完美的結局才是真正的現實。紅霞的遭遇令人心痛,因此導演設定了開放式的結局,給觀眾自己一個想像的空間。

我相信,幾年之後,獲得自由的紅霞和韓衝一定能有一個幸福的將來,同時,對於紅霞的失語和她的身世家人,在不遠的未來,都會有一個圓滿的結果。

總結一下:

紅霞的遭遇是悲痛的,可這樣的故事也是社會中真實存在的。這部影片之所以更感人,是因為在這樣沉重的題材下,影片仍舊給我們文藝的氣息。它沒有站在說教的角度去批判,而是把觀眾帶入紅霞的生活,去感受她的愛恨情仇,去感悟這個偏僻落後的山村中人性的殘酷、冷漠與無知。

不過,即便人性複雜,但世間總不缺乏暖陽。韓衝對紅霞的愛,衝破了思想腐朽年代的束縛。沒有結局的結局就是好結局。我想,經過彼此成全的愛情,幸福和美好就在眼前。

相關焦點

  • 無聲的吶喊,電影《喊?山》對人性和弱者拷問:反抗中的自我救贖
    原作是曾拿過魯迅文學獎的小說,幾年前就被拍成過電影,這一次重裝登場,既說明原作的開發價值,也說明新版《喊·山》的主創很有自信,縱有前作,依然可以拍出讓觀眾喜聞樂見的新版電影。  那些埋藏在沉默下的壓抑與痛苦,只能在暗啞的吶喊中得到稍許的清減。相比原著,電影裡的啞巴更加勇敢,她的反抗精神得到最大化地凸顯。這也是楊子導演大膽地對原著進行二次創作的結果。他將鏡頭對準了八十年代太行山區的村莊,在這裡,啞巴被拐賣和奴役的悲慘經歷,隨著丈夫的死去被逐漸曝光在陽光之下。黑暗裡的罪惡被揭露,但心靈深處暗生的愛情也被裹挾。在愛與恨的糾葛中,她該如何救贖自己?
  • 《喊山》觀後感:被拐賣的人生,於無聲的吶喊
    原作是曾拿過魯迅文學獎的小說,幾年前就被拍成過電影,這一次重裝登場,既說明原作的開發價值,也說明新版《喊·山》的主創很有自信,縱有前作,依然可以拍出讓觀眾喜聞樂見的新版電影。《喊·山》構成了一次標準的底層敘事,所謂「底層」,在學界通常以西方馬克思主義者葛蘭西在獄中提出的概念為濫觴,後世特別是經由南亞裔學者的弘揚,已經成為顯學。
  • 影評《無聲》那聲嘶力竭的吶喊,你聽見了嗎?
    《無聲》給予我們的則是更為複雜的情緒,導演柯貞年賦予本片更大的命題,以多元的角度去探討整起事件的更多面向,由集體侵犯事件出發,帶出那聽人與聾人之間的隔閡、大環境體制下的荒謬無力乃至於人性上那自以為是的同情心理,沒有強烈的批判意圖,沒有濫情的渲染手法,《無聲》就這樣深入事件底層,帶著我們跨越善惡二元的刻板界線,也許我們在事件之初能夠輕易地去感受到憤怒的情緒
  • 豆瓣評分8.4《喊山》,無聲的吶喊背後是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
    本文從「故事結構、鏡頭語言、光影造型、主題呈現」這四個方面來解讀電影的魅力,無聲的吶喊是最震撼的,是絕望中的爆發,是希望中的虛妄。透過主人公紅霞影片從深層次的剖析,時代環境下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為求自保村裡人寧願捨棄母子三人,這裡我們不難看出人性的複雜。影片在紅霞承認自己是兇手而自首的故事中結束,在紅霞的記憶中,我們看到了臘宏死的過程,但紅霞真的是兇手嗎?影片沒有給觀眾細細地交代,這場懸疑命案的背後,真的是啞女的復仇行動嗎?
  • 影評《爆裂無聲》無言的吶喊,只能在沉默中滅亡!
    (文章內容包括小編觀點意在傳播娛樂正能量,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標題與內容相符且無虛假/誇大/誘導/不友好)影評《爆裂無聲》無言的吶喊,只能在沉默中滅亡!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的是一部由忻鈺坤編劇兼執導的,由宋洋、姜武、袁文康、譚卓等主演的一部作者電影。
  • 《聲之形》影評:一場無聲的吶喊
    《聲之形》影評:一場無聲的吶喊時間:2017-09-17 10:37   來源:時光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聲之形》影評:一場無聲的吶喊 影片中很少出現巨大的聲音,男主角堪稱溫文爾雅的暖男,女主角乾脆就聽不到聲音,但是影片從一開始就仿佛在向觀眾發出一種撕心裂肺的吶喊,一種要把自己從一個討厭的自己拽回到喜歡的自己的吶喊
  • 《聲之形》無聲的傾訴和吶喊背後,是深痛的沉思,校園霸凌何時了
    沒有伴奏單只的畫面無形中讓人喘不過氣,像是在向觀眾無聲的傾述與吶喊,無聲的聲嘶力竭的吶喊哭泣。電影中的很少出現很大聲音的情節,男主溫文內向,女主就壓根聽不到聲音。當男主被揭穿在教室欺負女主的時候,一種像是要放棄自己。更多的是面對校園霸像這樣反霸凌題材的影片凌的無言膽怯,自己討厭這樣的自己內心的無限掙扎。
  • 《暴裂無聲》,在無聲中撕裂,用無聲吶喊……
    《暴裂無聲》新晉青年導演忻鈺坤繼《心迷宮》之後的第二部作品。用他的話說「這是一部燒心,不燒腦的片子」。劇中以農民張保民尋找丟失的孩子為主線,以煤老闆昌萬年和律師徐文杰的糾葛為副線,三個處在不同社會食物鏈中的人物命運,最終交織在張保民尋找丟失的孩子磊子的主線上,而孩子的下落也是牽動觀眾神經最緊的弦,這根弦會一直緊緊的繃到最後。
  • 《喊·山》:從劇本改編和呈現效果,看爛片導演如何打出一副好牌
    關於電影《喊·山》:2016年上映的楊子版的《喊·山》是葛水平小說改編而成的同名電影的第二部,第一部是2013年導演李彥廷的作品,片名中間加「·」也是為了和第一部加以區分。 無知、法盲、人性的自私和惡意在影片中暴露無遺,但也讓我們看到了希望----韓衝和他的父親。小說中韓衝的父親是村民群體的一員,但電影的改編賦予了這個人物更大的作用和更高的價值。
  • 「我們是誰」刷屏,群體的無聲吶喊
    其實這場全民娛樂中,每個職業群體通過這樣一種無聲吶喊的方式,對於自身職業所作的調侃,背後所反映的現實問題都不乏無奈焦躁和引人深思。比如所吐槽的公關就是背鍋,策劃就是挖坑,是職業屬性使然,還是人性多疑使然?還比如對那些看起來「正能量」滿滿的各種加班,各種奉獻所作的無奈註解,是體制的弊病還是工作者的心甘情願?
  • 《山那邊》:來自80後勵志女作家靈魂深處的吶喊!
    曾幾何時,我對著家鄉的黃土高坡吶喊,響徹雲霄……曾幾何時,我對著家鄉的層層梯田吶喊,山谷迴蕩……而如今,我對著城市裡的高樓大廈吶喊,卻怎麼也喊不出曾經的恢宏氣勢……《山那邊》這本書闡述了80後勵志女作家尚煥煥從農村到城市,從懵懵懂懂到追求理想,反映了當代年輕人在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現實問題。如果你願意細細去品,你會在這本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影子,你會體味出屬於自己的人生百態。我一直認為,內心的自由才是真的自由,那些形式上的,表面上的自由從來都是不屑一顧。當然,身體自由是內心自由的基礎。
  • 許可馨三天論成真,網友的聲音成了一種無聲的吶喊!
    3、許某的無知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形成的。4、如果對這件事我們選擇了沉默,將來定會產生許多「許可馨」。屆時,我們的吶喊就真變得沒有用了。5、反思教育與警惕教育,留學生的思想教育更多的是父母責任。6、理性愛國不是一句空話,而是行動。雖然,二十三天過去了,我們的發聲成了一種「無聲」的吶喊,但是請放心,這個世界上沒有隨身可見黑暗。
  • 小說《風聲》:歷史洪流中的無聲吶喊
    麥家的《風聲》以廣袤複雜的歷史為背景,採用不同角度的敘事,將創作的凝聚點放於個人身上,以個體視角來觸摸、感知歷史,從而凸現出作家對革命歷史的獨立思考與深度追問,體現出革命人士的無聲吶喊,激勵後人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 《暴裂無聲》曝導演特輯 食物鏈詮釋殘酷生存法則
    《暴裂無聲》曝導演特輯 食物鏈詮釋殘酷生存法則 由忻鈺坤導演,宋洋、姜武、袁文康、譚卓等人領銜主演的犯罪劇情片《暴裂無聲》已於4月4日全國上映。今日,影片「導演特輯」正式曝光。特輯全方位解讀了導演忻鈺坤在創作過程中的心路歷程,忻鈺坤認真沉浸在角色創作中,為觀眾展現了利益下善惡難辨的眾生相,帶來了一場殘酷艱難的人性博弈。
  • 《檀香刑》:殘酷的刑罰背後是人性的撕裂,是對人性的體恤反思
    它表現在作品中的,是一個個鮮活異常、性情激昂的生命個體,在面對殘酷的刑罰時,進行著一次又一次的突圍表演,最後卻無一例外地遭受到毀滅性的打擊。比如,孫丙起初純粹是一種人性的本能衝動,當德國人殺死他的妻子、孩子,並血洗馬桑鎮之後,他開始了復仇之旅。在他被捕之後,卻又堅守中國傳統民間英雄的節操,拒絕替身,蔑視最殘酷的檀香刑,要讓自己死得大義凜然。
  • 無聲的吶喊都在《隱秘地角落》裡,何時才能見陽光
    該劇用一種無聲的沉默在向當今這個極度缺愛的社會進行吶喊,無聲勝有聲。據說,當初導演邀請秦昊好幾次,最終才說服他出演。原本以為就是一部描寫當今家庭現狀的家庭題材據。但導演堅決讓秦昊出演,而且認為只有他最合適不過這個角色。不負眾望,秦昊的出彩的演技使該劇更加富有層次感。張東升這個角色就一個,但是他炸裂的演技似乎演出了三個人設。
  • 《浮華世家》:人性與資本殘酷角逐下,山崎豐子的「民族夢」
    在這部《浮華世家》中,山崎豐子也將她的社會責任感以及最高的人生追求體現的淋漓盡致,將資本主義背後的人性扭曲與其中的利益殘酷的角逐赤裸裸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通過鐵平身上的堅持與初心試圖喚醒普通民眾的覺醒。
  • 兩個真實事件,從人性角度,看當今社會「人心冷漠」現象
    「警察早就忘了校長的模樣,對此無動於衷,陷害校長的壞人滿臉的陰滯,沒有傷感,也沒有悔恨,更沒有對校長的絲毫歉意,整個過程中能夠感受到的只有冷漠。其實我們所遭受的並非是人心的冷漠,而是對人性的隔膜與無知,對人性太缺乏了解就會陷入孤獨無助的狀態,對人性的疏離讓我們在群體規則上裹足不前。當我們想幫助別人時,發現缺乏一個支持我們的環境,而當我們需要幫助的時候,又會遭遇大面積的沉默。簡單來說,此兩起事件及我們的日常所遭遇的不是人心冷漠,而是人性中那與生俱來深入骨髓的陰寒和恐懼。
  • 從《吶喊》到《彷徨》
    作者:姜寶兵魯迅年輕的時候也喜歡做夢,有很多夢未能實現,又不能忘卻,便鬱結在心中,終於奔湧而出,匯成《吶喊》。這「吶喊」之聲充滿血氣和智勇,它不是響徹在曠野、荒原、鬧市,而是發聲於萬難破毀、令人窒息的「鐵屋子」。
  • 來自社會夾縫的無聲絕望的吶喊,這部《絕叫》劇情現實得令人心寒
    日劇多為揭露一些社會縮影、人性的善惡,也會有一些是描述傳奇人物的長篇劇集,不過這多數放到晨間播出。有些人不太願意去看日劇,因為裡面總會觸及人生的痛處。透過日劇,可從劇中人物身上產生共鳴;透過日劇,可從中多少得到一些生活的啟示。今天向大家推薦的一部日劇是由日本作家葉真中顯的同名推理小說《絕叫》改編的。《絕叫》這部電視劇主要是揭露了,在日本社會底層掙扎生存的黑暗絕望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