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憤、不解、難過、慚愧,這些都不足以形容電影《無聲》所帶來的感受,電影毫無疑問是精彩好看的,但在那調度精緻的光影之下,電影的核心仿佛一記打在心頭上的悶拳,那沉痛感是讓人喘不過氣的,「特殊學校的集體侵犯事件」讓我們直覺地聯想到2011年由孔劉主演的韓國電影《熔爐》,但令人心痛的是,《無聲》並非翻拍自《熔爐》,而是取材自真實發生的故事。
讓我們先來看一下電影《無聲》的預告片:
而那事情的原貌,遠比電影中的更加醜陋。「我不想要激起憤怒,也不想要帶有強烈的控訴意味。」 ---導演柯貞年
不得不佩服導演柯貞年的勇氣,敢選擇這樣的題材去執行,這絕對是中國臺灣電影所缺乏的,近年來美日韓也有著取材真實社會議題的作品,但對於中國臺灣電影來說卻是少數,或許揭開真相的過程是痛苦的,但假裝什麼都沒發生卻有可能讓整個社會向下沉淪,而《無聲》更不只是一部空有議題力道的作品,本片以「取材」而非"「改編」"的方式,小心地避免造成當事人的二度傷害,有別於觀賞完《熔爐》所帶來直接的憤怒感。
《無聲》給予我們的則是更為複雜的情緒,導演柯貞年賦予本片更大的命題,以多元的角度去探討整起事件的更多面向,由集體侵犯事件出發,帶出那聽人與聾人之間的隔閡、大環境體制下的荒謬無力乃至於人性上那自以為是的同情心理,沒有強烈的批判意圖,沒有濫情的渲染手法,《無聲》就這樣深入事件底層,帶著我們跨越善惡二元的刻板界線,也許我們在事件之初能夠輕易地去感受到憤怒的情緒,並將這份情緒指向那加害者,但隨著故事的推進,這份憤怒會被其他感受堆疊而上,悲痛、不解甚至是慚愧的情緒將會模糊了我們對於被害者/加害者之間的定義,重點不在於找出罪犯,而是什麼原因放任這樣的環境滋長,這並非單純的因果關係,每一個疏忽都有可能助長這惡性循環,你我都無法置身事外。
"你跟他們一起欺負我就沒事了
我想事件本身已足以讓人悲傷,但全片最讓人心痛的,莫過於貝貝的這句臺詞,她讓我們驚覺,我們那自以為是對於聾人的同情心理,卻是一點一滴地摧毀他們對於現實世界的信心與依賴,是什麼樣冷漠的社會,才會讓他們寧願持續遭受傷害,也不願意獨自面對聽人的社會?表面上我們似乎能夠感同身受,但在那出自憐憫之心的言語之下,又有多少真誠的善意,願意真正放下成見、以同理心去看待對方?電影就這樣透過一次次無聲的吶喊,反問著我們的內心;或許我們少一分漠視、多一點勇敢,事情將會有著不同的走向。
「我有大叫,但是他們聽不到。」
直到最後,那份複雜的情緒依舊沒有宣洩的出口,而是深植於每個觀影者的心中步出影廳,就如同導演柯貞年藉由電影所訴說的,事件沒有結束,我們可以做的,就是持續關注周遭的人事物,這個世界或許有很多黑暗的角落發生著令人悲痛的惡行,但期許我們可以在理解之後,用更為溫柔的視野,去看見惡行背後的改變力量。去聽見,那聲嘶力竭的吶喊幫忙點一下關注小編會努力為大家帶來最新電影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