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惠能一字不識,他如何讀經,那首「菩提本無樹」是怎麼寫的?

2020-12-18 七葉講堂

許多人不相信:六祖惠能一字不識,他那首「菩提本無樹」是怎麼來的?真的可以不用窮盡浩瀚佛經,空想頓悟而成佛?

仔細一想,惠能大師這「一字不識」有很大的問題。

一、 惠能真的一字不識嗎?

要知道,惠能並不是普通人家子弟。據《六祖壇經》記載,他的父親是「左降流於嶺南」。一個普通人家怎麼可能被朝廷發配充邊呢?惠能的祖上定不一般。

據說,惠能出生那晚,有兩位遠道而來的僧人專門給他賜名。「惠者,施惠眾生,能者,能弘佛法。」父母深以為異。

惠能打小心性淳樸,富有慈愛之心。這樣天資不凡的孩子,哪個做父母的不為孩子的將來考慮呢?要知道那時候時值盛唐, 「十年寒窗,一舉成名」是天下寒門子弟的夙願,父母並非蠻夷,他們怎麼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獦獠」呢?

惠能雖幼而喪父,但那時候他已經能讀書識字了。

二、 一字不識,如何學佛?

據《壇經》記載,惠能年輕時靠賣柴為生,一日送柴火至一員外家,聽員外在祠堂念誦《金剛經》,頓時心生智慧,領會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真諦。員外深以為異,見他與佛有緣,就資助了他白銀十兩,書信一封讓他去蘄州黃梅縣東禪寺五祖弘忍大師門下學道。

當時,連五祖弘忍也認為:「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

惠能一句「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換得東禪寺砍柴舂米八個月。這八個月期間,惠能不敢上堂前聽法。接下來就是弘忍要求弟子寫悟道偈,傳衣缽的故事。

這就奇了怪了,惠能不上堂前聽法,又一字不識,不能自行查閱佛經典籍,這八個月在哪學的佛?要知道,佛涅槃前早已留下遺囑:後世弟子當以經為師,以戒為師。連佛都曾訪道六年,苦修六年,惠能這劈柴舂米八個月,怎麼就開悟見性了呢?

即使惠能耳根子尖,經常有心聽諸弟子論道。但須知「差之毫厘,謬以千裡「,跟讀經悟道是不能比的。

三、 一字不識,如何弘法?

惠能借江州別駕張日用之手改了神秀禪師那首「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寫下他那首著名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該「。五祖弘忍便私下裡將衣缽傳授與他,認可他為禪宗六祖,並親自送他過九江,讓他返回嶺南,並悟道三年後再出來弘法。

當時,除了衣缽,弘忍大師只送給他一首偈子:「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

如果惠能真的一字不識,就憑這首偈子,直指人心,就能代佛宣法了?佛八萬四千法門,也被剝離得太徹底乾淨了吧。

另外,昔玄奘未西行前,已是公認的三藏法師。但他覺得佛經譯本繁雜不一,憂心佛的般若智慧在傳譯過程中失真,於是毅然西行,歷經十九年風霜,三千裡黃沙,只求保留佛法真貌。

惠能若真一字不識,縱使有助理代為誦經,總不如自己去讀去悟更能啟迪智慧。

綜上所述,惠能一字不識是有問題的。難道是惠能自己打誑語?當然不是!一個學佛精進之人怎麼可能不意識到識字讀經的重要性呢?

最大的可能是:起初惠能為生活所迫,不曾學文識字。學佛之後,通過自身努力與不斷積累,早已自學成才。

許多人總是斥責七葉君:不要把佛法當作知識那要去考究,去咬文嚼字。須知「依文解經,三世佛冤「。

可是,不去深究文字的真實義,如何確保你所理解的佛經智慧沒有失真?佛教史上如惠能宣稱「一字不識「者,鳳毛麟角,而且他絕不可能真的」一字不識「!

學佛人不要妄求讀三五本佛經就能洞徹生命真諦,要多讀多看,多去體會感悟,始終保持一顆」在路上「的虔誠心,終將能沐浴真如之光……

相關焦點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六祖壇經》的修行智慧,你值得一讀!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從不識一字的樵夫,到禪宗的一代祖師,成就惠能大師的奧秘盡在此句,而禪宗明心見性的頓悟法門也在此句中燦然生輝。作為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傳下的法藏並非止此一句,佛弟子們更是將他一生的言行經歷悉數匯集在《六祖壇經》之中。
  • 禪宗六祖那首開悟偈子
    弘忍知道後,就叫人喚來神秀於堂內,說:「汝作此偈,見即未到」,「若覓無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神秀上座去了數日,也不能重作一偈。惠能本不識字,他知道作偈一事後,先讓他人給自己讀神秀的偈語,然後也口佔一偈,請人書寫於西間壁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六祖壇經第二:惠能聞經開悟,背後卻是前世無量佛前中下的善根
    卍請您點擊上面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佛卍今天咱們繼續分享《六祖壇經》,上次提到了六祖惠能被韶州刺史恭請到了城裡去講法,下面是佛道儒三家的一千多名弟子在頂禮聽法。然後惠能大師開門見山說了十六個字——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 《六祖壇經》全文、譯文、解讀——眾生的菩提自性,本來清淨圓滿
    儘管六祖說他「字即不識」,可是看《壇經》中的記載,六祖回答問題引用最根本的經典《大般若涅槃經》,它是佛陀涅槃前的一天一夜講述的。還有一部他引用得比較多的經典是《梵網菩薩戒經》,是佛陀剛證道時,在定中講的三部經之一(即《梵網菩薩戒經》、《華嚴經》、《圓覺經》)。前者是佛陀在臨走前把一乘了義之法毫無遮掩地告訴大家的,後者是佛陀剛證道時為地上菩薩講的。另外他引用得較多的是《金剛經》。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對我們有什麼啟迪?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唐朝著名的大德高僧六祖慧能的《菩提偈》,是一首充滿禪宗智慧的偈語。我們每個人都是這紛繁世界的一份子,甚至可以說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枚棋子,在一個無形的棋局中,按照規定的方式在運行。每天重複的活動,使我們或煩躁或焦慮。怎樣才能使我們的內心變得平靜呢?我們來品品這句偈語,或許會給您以啟迪。
  • 六祖惠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最有智慧,弘法度眾無數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一個四句偈,意思是世間萬物,一切都是夢幻泡影,不要執著也不要妄想,便能心無掛礙,得以清淨。惠能,唐代人,佛教禪宗祖師。五祖問惠能: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答: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五祖聽到後說: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惠能回答說: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充滿佛性的偈語,讓書法看上去更美!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出自六祖慧能法師,看似簡單直白,卻充滿了佛性和哲理!其實這句話出來之前還有另一句話!只有把兩句偈語放在一起,才能知曉這偈語的來龍去脈,還有它妙在哪裡。
  • 「神秀、惠能」二偈文的真義如何?繼承那派的「思想體系」?
    神秀、惠能偈頌辦解《六祖壇經》所載神秀偈頌「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依敦煌本),史論家說為奠定北禪宗漸修法門的基礎,而惠能「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一偈(依敦煌本),論者以為開啟南禪宗頓悟法門的端緒。又依《壇經》記述,禪宗弘忍五祖正以惠能賦此偈頌,故將「衣」、「法」傳授於他,得成中土禪門的六祖。
  • 六祖惠能的傳奇人生:八月悟道,黃梅受法,神偈傳世,超然護衣缽
    公元674年,三十七歲的惠能到了黃梅東山,那時候,五祖弘忍的門下已經有近千名的信徒。他剛進山門拜完五祖時,弘忍便用濃重的黃梅話問他:「你是哪裡人啊,為什麼要來禮拜我?想從我這裡學到什麼呢?」惠能爽快回答說:「弟子是嶺南人,新州的小百姓,大老遠的到您這兒,不求什麼,只求成佛的方法。」 弘忍責問:「你是嶺南那邊的人,又是個蠻子,怎麼能學習成佛的方法呢?」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啥意思
    傳遞溫度與價值,關注我不走丟,更多精彩內容盡在@讀書文史!文 | 讀書君#禪宗#「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出自於《壇經》,它像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給無數迷茫的人點亮了一條明路。
  • 六祖惠能千古之謎:廣東人還是河北人?武則天要他什麼?
    文 | 百川惠能,男,漢族,公元638年生,壽命76歲。屬相狗,星座為雙魚座,廣東新興人。六祖惠能千古之謎:廣東人還是河北人?武則天要他什麼?新舊唐書均沒有惠能的列傳。唐代文學名家,也是佛學研究大師王維的《六祖能禪師碑銘》記載:「禪師俗姓盧氏,某郡某縣人也。名是虛假,不生族姓之家;法無中邊,不居華夏之地。」
  • 達摩和惠能,誰才是東土禪宗的創始人?
    其後歷經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及至六祖惠能。六位祖師皆為當時代的大家,為後世人敬仰和稱道。二祖至五祖,在禪宗在東土中國的深入發展過程中承上啟下,成就非凡,意義深遠。四位祖師均有作品流傳於世,啟智慧,開心性,廣布施,使禪宗文化在東土中國大範圍傳播和深層次發展。
  • 1919年廣東韶關南華寺老照片,六祖惠能真身像與南華寺六祖殿
    倡導禪淨雙修,教人念自性佛,其思想見解頗與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相契。圖為南華寺憨山大師真身像。曹溪,禪宗南宗別號。以六祖慧能在曹溪寶林寺演法而得名。韶州曹溪寶林寺的建立,是在南北朝梁武帝天監三年(公元504年)。經過南北朝和隋唐之際軍事戰亂,到了唐初,寶林寺近於毀廢。至明末,這座唐朝著名的禪宗道場,已經破落不堪。修行的僧人們不守戒律,飲酒食肉,經營生產。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之正本歸源敦煌版
    敦煌版緣起《壇經》是禪宗六祖惠能一的語錄, 由他的門人法海結集而成, 為研究惠能思想的根本典籍。此《析義》採用周紹良《敦煌寫本壇經原本》(文物出版社,1997年)的錄文,並參照鄧文寬、榮新江《敦博本禪籍錄校》(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和郭、楊以及郭、王諸家的校記,有所斟酌去取。
  • 中國佛教最後一位嫡傳佛祖惠能大師傳奇
    惠能偈語眾弟子一看,原來是新來不久、在寺廟裡舂米作雜役的惠能。要不時的去擦拭,不要讓修行人的身心受到那俗世的灰塵所汙染,亂了修行,擾了心性!惠能所作偈是說菩提本就什麼也沒有,明鏡也沒有什麼臺,在修行人心裡要做到無物,無相,無我!若是在意什麼菩提樹、明鏡臺那就是心中有物。心中有物就是有雜念如何修行啊!這時五祖門下弟子,莫不投以驚訝的眼光,異口同聲,連連嘖嘖稱奇,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這小子進寺才多久,竟已成了肉身菩薩!
  • 容縣召開"首屆六祖文化藝術節暨電影《六祖惠能》啟動儀式"新聞...
    電影《六祖惠能》出品人兼總導演黃英毅會上,出品人兼總導演黃英毅對電影《六祖惠能》進行了全面的介紹,六祖惠能大師,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將西方佛教中國化與本土化,最終將禪學確立成為中國佛教的核心理論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黃梅和少林寺的「六組亂法」淵源頗深!
    進了少林寺,會看見一個「六祖堂」。傳說少林禪宗在傳到六祖慧能的時候,發生了一次著名的「六祖亂法」事件,慧能和神秀兩位和尚分別以他們對禪的體悟作了的兩首偈語,五祖弘忍大師以此為依將衣缽傳給了慧能。這首偈語,表達了神秀的「漸悟」禪法。他認為學佛是日積月累「勺波漸積,可成滄海」,有一個慢慢提高逐漸深化的過程。一時間這首偈語很快傳遍了整個少林寺,大家也都認為神秀和尚,理所當然是弘忍祖師的傳法弟子了!02慧能不以為然,另出一派。
  • 都說神秀不如六祖慧能,但誰知道他是「兩京法主,三帝國師!」
    咱們先來看兩首偈語:一首是神秀的「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另一首是慧能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裡我們不說禪宗的南北之爭,也不說佛門的衣缽傳承和正統與否,咱們就只是就事論事啊!
  • 禪修靜坐,別忘了古人智慧,特別是《六祖壇經》惠能大師的教誨!
    禪修靜坐,就是或求安心,或求佛道,所謂的佛道,就是成就無上的覺悟,那就別忘了古賢聖人留下的智慧,這一點在我國史上都有相關記載。特別是中國佛家第一部以「經」為著作的《六祖壇經》慧能大師的教誨。馬祖道一看到此景,便詢問他師父,此是為何?懷讓禪師回答:「磨作鏡。」馬祖道一頓時好笑:「磨磚豈得成鏡耶?」懷讓禪師便抓住機會反問馬祖:「磨磚不能成鏡,坐禪豈得成佛耶?」馬祖道一仍滿臉疑慮地又問:「那如何才能開悟成佛?」懷讓禪師便開導他說:「如果一個人所駕的車停下來,要使車繼續行走,你是打車還是打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