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對我們有什麼啟迪?

2020-12-24 美文茶館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這是唐朝著名的大德高僧六祖慧能的《菩提偈》,是一首充滿禪宗智慧的偈語。我們每個人都是這紛繁世界的一份子,甚至可以說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枚棋子,在一個無形的棋局中,按照規定的方式在運行。每天重複的活動,使我們或煩躁或焦慮。怎樣才能使我們的內心變得平靜呢?我們來品品這句偈語,或許會給您以啟迪。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一下惠能是何許人也?他又是在什麼情況下悟出的這首《菩提偈》?惠能也稱為六祖惠能,唐朝人,俗姓盧,今廣東新興縣人。惠能24歲時聞《金剛經》而到今湖北黃梅偈五祖弘忍法師,弘忍法師安排惠能在寺廟內打雜。弘忍法師想傳衣缽,就讓寺內僧眾每人出一句偈語,誰的偈語好就把衣缽傳給誰。寺內的神秀首座和尚的偈語是: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沉埃。惠能看到後,寫出了《菩提偈》,其中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充滿了智慧。弘忍法師遂將衣缽傳予惠能,惠能成為中國禪宗傑出的一代宗師。

我們都是凡人,對於禪宗知之甚少,對於這首《菩提偈》很難理解。簡單說佛果無形無相 人的內心本來就是無聲無色,既沒有菩提樹也沒有明鏡臺,談不上惹什麼塵埃。這也是惠能大師畢生所倡導的修行方法。

生活在社會中,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或為人父母、或為子女亦或互為夫妻。深邃的佛學禪宗我們不一定有時間和精力去探研去思考,但把持住自己的內心,使自己的內心平靜下來,坦然面對生活之後,你就會覺得生活本身是那樣的美好。

歡迎發表您的看法!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何處惹塵埃。菩提本無樹,何處不相思,這輩子最後悔的就是來到這世間,驚鴻一瞥,亂了浮生,結了這無果之樹……感情,人們總喜歡把解決不了的問題都歸咎於時間,我們都很好,只是時間不湊巧。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啥意思
    心想,一個大字不認的人,竟然能夠有如此這番大徹的「頓悟」,實在是難能可貴的人才。於是,便將衣缽傳給了慧能。【註:最後,慧能繼承了東山法脈並建立了南宗,成了禪宗六祖。】如今,關於這段故事,鮮有被提及。很多人只記住了此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如何理解這其中的意思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充滿佛性的偈語,讓書法看上去更美!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出自六祖慧能法師,看似簡單直白,卻充滿了佛性和哲理!其實這句話出來之前還有另一句話!只有把兩句偈語放在一起,才能知曉這偈語的來龍去脈,還有它妙在哪裡。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情話蠱毒,毀滅一切的言語與歲月
    情話就是一種蠱毒,你信它它就生命勃發,綻放新顏,你若不信,它就萎靡不起,痛苦不堪,催人性命。很少有人能逃過情話的勃發,它總是讓人心嚮往之,不能自已。愛能毀滅一切,也能造就一切。我們必須很努力,才會成為自己喜歡的人。」其實,這話不僅適用於女人,而是適用於所有人,要想獲得成功,就得多見世面,旅行、讀書,時時刻刻充實自己,不然的話,就會變得自私、狹隘,目光短淺,坐井觀天,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六祖壇經》的修行智慧,你值得一讀!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從不識一字的樵夫,到禪宗的一代祖師,成就惠能大師的奧秘盡在此句,而禪宗明心見性的頓悟法門也在此句中燦然生輝。《壇經》中的這首《無相頌》也是如此,勸勉我們「常見自己過,與道即相當」「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法」等等,無不告訴我們佛法在世間,下面我們來看這首《無相頌》。
  • 禪修:「菩提本無樹」無我的超然,「身似菩提樹」不踩雷區的自律
    文/gegebaihui禪修是一種審視自我與整理自我的一種很好的方式,人因欲而有動力,欲化作追求進而有了理想,一生便停不下了,直到生命的終結,從而一生也便有了意義。禪修的境界又是什麼?六祖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而他的師兄說「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這是兩種不同的禪修境界,更是面對生活時不同的兩種態度。他們之間是互相批判的,慧能單從名字的字面意思看,是擁有智慧的能力,可遇而不可求,擁有這種能力的人常被成為有「慧根」;神秀呢?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黃梅和少林寺的「六組亂法」淵源頗深!
    慧能很早就有慧根。一天,弘忍祖師為了尋覓他的傳法弟子,便讓徒眾每人作一首偈語,來闡明禪學真諦,考驗每個弟子對禪學理論領悟的深淺。引發了「六祖鬥法」的事件。鬥法開始,歷來被器重的上座地址神秀,當即作了一偈雲「身是菩提樹,心如明神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為梵語「bodhi」的音譯,意為「覺悟」。玄奘法師《大唐西域記》云:「菩提樹者,即畢缽羅之樹也,昔佛在世,高數百尺,屢經殘伐,猶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覺,因而謂之菩提樹(梵bodhivrksa)焉。」
  • 《逆水寒》明鏡亦非臺奇遇怎麼做 明鏡亦非臺奇遇完成方法詳解
    導 讀 逆水寒明鏡亦非臺奇遇怎麼做?明鏡亦非臺奇遇是逆水寒最近新增的奇遇之一,很家不知道怎麼才能觸發。
  • 《莊子》:人生最高的境界是「心齋」
    一、佛經中常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這世間本無菩提,也無明亮的鏡臺。所謂菩提與明鏡臺是一種心境,若心無雜念自然可以做到菩提之境、心若明鏡,可見到內心的菩提與明鏡。若事事心存雜念而為之,菩提便是虛無,鏡臺亦無法變得明亮,一切都會被繁雜的心念蒙蔽。一個人的狀態分為表象與心齋。憑藉自身的感官和肉眼做事,所見所聞也只是事物的表象,看到的不一定為真,聽到的不一定為實。
  • 六祖惠能一字不識,他如何讀經,那首「菩提本無樹」是怎麼寫的?
    許多人不相信:六祖惠能一字不識,他那首「菩提本無樹」是怎麼來的?真的可以不用窮盡浩瀚佛經,空想頓悟而成佛?仔細一想,惠能大師這「一字不識」有很大的問題。一、 惠能真的一字不識嗎?惠能一句「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換得東禪寺砍柴舂米八個月。這八個月期間,惠能不敢上堂前聽法。接下來就是弘忍要求弟子寫悟道偈,傳衣缽的故事。這就奇了怪了,惠能不上堂前聽法,又一字不識,不能自行查閱佛經典籍,這八個月在哪學的佛?
  • 禪語之: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神秀的畿子便是這首: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神秀的這首詩表達的意思是,要時刻自我約束,保持自己的純潔,不要讓自己的心靈和身體變髒了,達到修身。id=1667304410147739039&wfr=spider&for=pc而與之對應的六祖慧能的另一首則更通達佛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本意,萬物空向,哪裡來的菩提樹和明鏡臺,哪裡的塵埃。
  • 菩提無心亦有心,獨樹成林氣象新,炎夏遮陽綠成蔭
    到雲南中緬邊境的打洛鎮,有一處「獨樹成林"的景區,一棵九百年的大榕樹,遮天蔽日,枝繁葉茂,獨樹成林,細心觀賞,樹枝倒掛落地生根,根又生枝葉,幾十條氣根群生林立,結伴成林,連片數畝,在炎夏到這獨樹成林的樹蔭下,納涼歇腳,別有一番韻味。
  • 《心經》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沒有眾多的苦是不會知道的
    對於《心經》我們每個人有同樣的念法,但有不同的想法與理解。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舍利子是一個法體靈魂,生命,也就是佛,在我們世人的眼裡,說有佛我們看不到,說沒佛確實又是存在的,所以說有就是空,空也就是有,就像鏡子裡面的自己,沒有差別的,有也是如此摸不到的,空也是如此確實又存在。
  • 金剛菩提最終會是什麼樣子?隨著盤玩的時間,會越來越紅潤
    金剛菩提子就是佛教的計數器,因為取才方便,也因為幾句詩文「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極樂就在眼前!」
  • 怎樣理解「分明紙上無顏色,卻問梅花落幾分」這句詩?
    我說修行,並非單指出家,而是極有悟性的人,在日常中對心靈的修煉。如蘇軾與佛印故事,蘇軾自帶幾分佛性,佛印也略知文章詩詞,二人似友卻非常友,話語知已又如戲謔,嘻笑怒罵,皆為文章,如此交心,可謂中國文人的典範。其實中國文人,骨子裡都有道家的基因。到魏晉南北朝時,文化人談玄論無,已達到了頂峰,"竹林七賢"就是他們的代表。
  • 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仁山法師
    >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有一類修行人聽到一半就說我懂了原來是什麼都沒有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什麼都不要了很多修行人這麼修這麼修會修出個什麼呢修到最後無記空入無想定這是最高成就什麼叫無想定啊他的一切想法空嘛反正什麼都沒有了諸位自性不是什麼都沒有那不說了嘛無有一法可得這說法都是方便是為破我們曾經的執著曾經執著破了
  • 獨處,是一種能力,一種境界,更是一場修行
    若欲放下即放下,欲待了期無了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疑物,何處染塵埃。有一個叫上座的和尚,他不知道在哪裡聽說獨處是一種修行,修行好了就能達到成佛的境界。於是,他就時常讚揚孤獨的生活,讚美獨處的好處,然後到處去宣傳他的修行。但是這個和尚的做法並沒有得到其他和尚的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