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沒有眾多的苦是不會知道的

2020-12-10 文古宵宵

對於《心經》我們每個人有同樣的念法,但有不同的想法與理解。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舍利子是一個法體靈魂,生命,也就是佛,在我們世人的眼裡,說有佛我們看不到,說沒佛確實又是存在的,所以說有就是空,空也就是有,就像鏡子裡面的自己,沒有差別的,有也是如此摸不到的,空也是如此確實又存在。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舍利子也就是指佛,十方世界諸佛的法身都 是空的相,沒有生也沒有死,不會有汙垢也不會有乾淨,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是已故在空中看不到的,無心身感觸識別,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識境界,甚至到無意識的境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沒有什麼不明白的,也沒有什麼看不透的,甚至無老死,無老死生命也就沒有盡頭。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沒有眾多的苦是不會知道的,沒有智慧也是得不到的。

可見佛在世時,也是 嘗盡了人間的苦,才得 與常人不同的智慧。

紅塵中修行,一切從心開始,心裡想要的,大腦才會指使你去行動,一個人的心和大腦是相互的,但大腦和靈魂絕對不是同一個產物,只是相互關係,靈魂是看不到,摸不著的,空的 。

不是世間 所有一切都是空無的,你肉眼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真實存在的,人的靈魂就如鏡子裡面的自己,那也是真實的自己,那可是的空,可也是真實存在的,我們的來世就如鏡子裡面的自己,永遠都不會改變的,今生決定你來世的去處。

惠能主師: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人生不能複製粘貼,每個人要自己行動體悟,才能了解真正的自己,本文只是個人的認知與感悟,僅供參考,若有不當敬請下方留言指教!

相關焦點

  • 《心經》:「無智亦無得」的奧秘,究竟是什麼?
    很多人在讀到「無智亦無得」時,覺得有點奇怪:我們每個人,都存在思想,既然能讀這部經,為什麼又要無智?而且學到就是得到,為什麼又要無得?有的人知道佛經深奧,但是,這裡的「無智亦無得」,究竟應該怎樣理解呢?古代的大德說過這麼一句話: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 《心經》:無苦集滅道:生死即涅槃
    上次我們講了「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現在再來看《心經》的經文:「無苦集滅道」。那麼,既然四聖諦這麼樣的重要,為什麼在《心經》裡卻說「無苦集滅道」,說並沒有什麼四諦呢?這裡面,包含有三重含義:第一層意思,是說緣生無自性,所以無四諦。
  • 佛法小知識48:苦集滅道是什麼意思?
    苦集滅道是一個經常用到的佛教用語,佛經中也經常出現,比如《心經》中就有「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的經文,那麼苦集滅道是什麼意思呢?苦集滅道又叫做四聖諦,佛陀因證悟「緣起」成佛,但因「緣起」概念複雜,為使信眾易於理解而將緣起拆解為苦集滅道,它們是釋迦牟尼佛證悟後宣說的四條真諦,也是佛法的基本內容。
  • 宏圓法師:無苦集滅道
    行苦雖然沒有什麼痛苦感,也沒有快樂。就像我們由嬰兒到青壯年,到中老年,最後到老年,這個就是行苦。這個行苦雖然沒有苦感,也沒有什麼快樂,但是這種時時刻刻的變化讓人身心不得安定。欲界三苦俱全,色界有壞苦、行苦,無色界只有行苦。《法華經》中對我們六道三界給我們說的非常清楚,「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 法海禪師問道開悟,無法印無苦集滅道
    心經說諸法無相,你照見五蘊皆空了,即諸法無相無法印,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心無掛礙,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涅槃寂靜,就是無生,不生不滅。三法印,即無法印。在《大智度論》中說:「諸行無常印」、「諸法無我印」、「涅槃寂靜(無生)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無生,印,即印心印證。
  • 宏圓法師:無智亦無得
    無智亦無得。無智,就是無般若之智可證,無得,就是無佛可成,無菩提果可得,這就是破菩薩的法執。這是這一段的第三個部分了,破菩薩的法執。菩薩修六度萬行諸法,以布施度慳貪,以持戒度染汙,以忍辱度嗔恚,以精進度懈怠,以禪定度散亂,以智慧度愚痴。由於修這些法的緣故,就執著了這些法,認為有法可修、有般若智可得、有眾生可度、有佛可成。
  • 《心經》中的「無無明」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又要「無無明盡」?
    《心經》中有許多經典的佛句。其中廣為人知的,要算「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以及「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等等。但是,在短短260字的《心經》中,用了很大比例說了這麼一段「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 心經:260字心經註解
    雖然心經只有260個字,但是心經中的內容是有很多的,所以師兄一定要用心點的去體會其中的含義,這樣我們才能夠知道心經全文解釋,如果師兄在修行心經的過程中,有不清楚的地方,那麼師兄是能夠去了解260字心經註解的,下面我們就去簡單的了解一下吧!心經註解: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 心經.直簡白話解
    亦不可執著就算斷盡了執著 、【乃至無老死】無明煩惱斷盡了就永遠沒有老沒有死 、【亦無老死盡】連沒有老死亦不可執著就算斷盡了執著 、【無苦集滅道】此四諦是小乘法無集可斷' 無苦可舍無道可修' 無滅可證故四諦一一無之 、『原「心經」是大乘法
  • 佛門經典《心經》到底在說什麼?(四)
    今天繼續《心經》下一段經文:「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明如下:「真心的實際理地沒有十二因緣所說的無明,既然沒有所謂的無明,當然沒有無明盡這件事,乃至真心的實際理地沒有十二因緣所說的老死,既然沒有所謂的老死,當然沒有老死盡這件事;真心的實際理地既然沒有苦聖諦、苦集聖諦、苦集滅聖諦、苦集滅道聖諦,當然沒有所謂的四聖諦可言;真心的實際理地沒有智慧,也沒有任何有所得這件事
  • 《心經》中的心指的是什麼心
    《心經》是一本大家都耳熟能詳的經書,那麼《心經》的心到底指的是什麼呢?佛家是講實修實證的,並且有嚴格的修行的階位和境界,而心經是一篇高度凝練的佛家經文,高度的概括了佛的深奧含義。所以《心經》中所指的心,其實就是這個第八識,阿賴耶識心,是本體、本際,是我們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本來。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淺釋
    心經的全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只有260個字,是600部般若經濃縮的精華,為大乘佛法。摩訶是大的意思,般若就是智慧,波羅蜜是到達彼岸,多是定,經就是路徑。通往彼岸的定心大智慧之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 心經無智亦無得:文化不轉是所知障,真正的智慧是無知
    心經上有一句話說:「無智亦無得。」聽了上淨下空老法師捎帶講的這個法,才算真正了義。他說他學了法華經、楞嚴經、華嚴經,歷經多少年後才確信信願持名念阿彌陀佛,決定往生極樂。說他自己還比不上大馬路上,不識字的賣茶葉蛋的老婆婆。
  • 請大家念誦《心經》《金剛鎧甲心咒》
    怙主法王如意寶曾經如是開示:金剛鎧甲修法對預防和消除各種傳染疾疫有著不可思議的巨大威力,並開許沒有得到傳承的佛教徒和非佛教徒都可以念誦此心咒。無可言思般若度不生不滅虛空體各別自證智行境三世佛母我敬禮《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心經》中的6個智慧要點,多學多修,讓生命撥雲見日
    《心經》: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意思是:修行者們,這萬物萬象因緣和合而生,是無常的空性顯相,(任何際遇緣由由空靈整體而觀),不生長不滅亡、不骯髒不潔淨、不增多不減少。《心經》: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 精品推薦—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紫檀木筆筒
    >英文名稱:Small leaf red sandalwood pen holder類別:雜項規格:一件品相:美品筆筒上陽刻般若菠蘿蜜多心經般若菠蘿蜜多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 苦集滅道四聖諦凡夫也修,菩薩也修,區別在哪呢?
    他們又善知苦、集、滅、道四諦之理,故以音聲來教化眾生;不喜歡世間無意義之言談,愛好契合宇宙人生真相的言論;一心修集諸善根功德,目的在於成就最極清淨的佛身淨土,所以人人都立志以成佛之道是尚。附記1:「從如來生」亦可解作從真如、佛性而生。
  • 觀音菩薩《心經》共7個版本,玄奘法師譯本,去掉頭尾更易傳播
    觀音菩薩首位翻譯《心經》的是姚秦天竺三藏法師鳩摩羅什法師,法師在翻譯《心經》的時候,也把開頭與結尾去除,這樣在玄奘法師再次翻譯的時候,也秉承了鳩摩羅什法師的習慣,沒有加上開頭與結尾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
  • 《心經》和《清靜經》,佛教與道教中兩部異曲同工的經典!
    《心經》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重在空「五蘊」(色、受、想、行、識),從而達到「心無掛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的境界。二百六十個字道盡人生緣起性空的原理,可謂至精至純。四百零一個字,道盡修行至純至精義理之外,更重在探索作為人自身的實修,眼界至廣,闡理至深,實修更為細化具體。佛道之爭,由來已久,可是如果靜心領悟《心經》和《清靜經》,你會發現,作為佛教和道教中頗有代表性的經典,兩部經雖然言辭不同,義理卻相通,實在是有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