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圓法師:無智亦無得

2020-12-10 清涼淨土

無智亦無得。無智,就是無般若之智可證,無得,就是無佛可成,無菩提果可得,這就是破菩薩的法執。這是這一段的第三個部分了,破菩薩的法執。

菩薩修六度萬行諸法,以布施度慳貪,以持戒度染汙,以忍辱度嗔恚,以精進度懈怠,以禪定度散亂,以智慧度愚痴。由於修這些法的緣故,就執著了這些法,認為有法可修、有般若智可得、有眾生可度、有佛可成。所以有法執,有微細的法見。因為你清淨本性當中是絲毫不能沾染的,你有這些輕微的法見,你心就空不淨,心空不淨就不能證得究竟涅槃。必須要究竟涅槃,所以這裡面說無智也無得,就是明示菩薩不要著所修之行,也不要著所證之果。

我們一修行就是我要成佛,我要怎麼樣,我要怎麼樣。你想怎麼樣,那就說明你還有一個執,你有這絲毫的執了,那你的清淨本性就會有一絲的障礙。

我們剛才也已經講這個道理了,我們學佛是為了放下,而不是說學佛叫你放下世間的生活,去執著佛法。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千經萬論都是給我們講的放下,你只要放下了,你的清淨佛性自然顯現。你有一絲一毫的放不下,你的清淨本性就有一絲一毫的障礙,哪怕你是菩薩絲毫的放不下。

我們的清淨本性本來是空蕩蕩,現妙有,而我們非得去執著有一個東西,就把我們空蕩蕩的佛性,有一絲毫的染汙了。我們學佛現在就是這樣,都是執著佛法,這還是比較好的現象,他去執著佛法,都是在行上去下手,而不是在心地上去下手。好多的居士,師父不是批評誰,我們大家也是互相學習,好多的居士每天也去鞠躬,一見人就先鞠躬,鞠躬以後就說,不學佛將來還是要下地獄,這都是在行上下手,認為行就是修行。它是身口意,關鍵意也是非常主要的。像我們每天一合掌,空有不二,而我們拼命的執著。連佛法也是空有不二的,我們按照教理去做,心裡沒有沾染,沒有掛礙,這就是空和有不二嘛。不是說我們拿著教理,把我們束縛的死死的,哪怕你是醍醐,它都是諸法空相。

我們要把一切放下,佛所說的千經萬論就是要讓我們放下,而不是讓我們放下外物去執著善,善也不能執著。像德清大師在《心經直說》中說:「智,即能觀智,乃六度之智慧,得,即佛果,乃所求之境,若有所得心求之,皆非真也」,你用所得的心去做一切,哪怕是佛法也非真也,就這個意思。就像《金剛經》中說的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關鍵是什麼?一定要應無所住。

我們都是有所住的心,有所住有所得。你有所得了,是諸法空相,清淨心裏面本來沒有一物,但是它可以現妙有,你非得給它加一些東西,這就是染汙了嘛。我們只要把它放下,佛講的千經萬論都是應對我們種种放不下的病。知道我們有這個方面放不下了,佛給我們講這個法門,你從這個方面放下,我們都放下了,放下了清淨本性就現前了。你有那麼一種病,從這個方面,來給你闡述去怎麼放下,你放下了,清淨本性自然現前。

曾有人問大珠慧海和尚如何是生死業?大珠和尚說,求大涅槃是生死業,清淨本性當中哪有什麼大涅槃?本來就有,你還去求什麼涅槃?求大涅槃是生死業,舍垢取淨是生死業,清淨本性當中哪有一個垢與淨?貓來現貓,狗來現狗,飯來現飯,糞來現糞,師父就可以這麼說。舍垢取淨是生死業,有得有證是生死業,不脫對治門是生死業。這些都是見濁,本來求大涅槃是要解脫成佛的,但是因為見地不正,而生取捨心,有執著了,反而成了生死業,豈不可惜。

我們現在也有發心想成佛道的,不是為了個人的自私自利來學佛的,但是有所求反而變成了生死業了,就像師父說的,我們說通俗一點,把心地法門變成生死法門了,變成善法了,善法也是善業,它也是生死,也是生滅,反而成了生死業了。

這也就是說,在真空實相當中,雖行六度而無行六度之見,一法也不執,不執著有六度可行,這就是無智。就像師父說的行於布施不生其心,自自然然的去做,貓來現貓,狗來現狗,無有得果之心,無佛可成,就是無得。《大般若經》中說:「無智無證,即是證佛法身」,就像我們剛才說的如筏喻者,而我們如筏喻者,就是佛用筏給我們做的比喻。我們眾生過河是執著竹筏,而佛菩薩過河就是過河,不執著他腳下踩的是什麼,就這麼一個比喻。我們學佛執著的是經典,而不是知道是放下,我們過河執著的是竹筏,把竹筏看的緊緊的,這個竹筏是什麼樣的、好不好看、寬不寬、坐著舒不舒服,再往後我還要大大的竹筏,放個席夢思更好。我們的眾生就是執著竹筏,而不知道竹筏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過河到達彼岸。而佛這裡就給我們講明,不要去執著竹筏,竹筏再好它只是過河,要放下竹筏,過河,放下,放下了,清淨的本性自然恢復。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所有的法都是讓我們知道這個藥是幹什麼的,藥不是讓我們研究的,藥是讓我們治病的。我們都去研究經典,把經典牢牢的背著,我們去搞研究,我們每天去讀多少遍。其實這樣做對不對呢?其目的就是一個,就是讓我們一切放下,恢復我們清淨的本性,這個才為最終目的。它是治病的,藥是治病的,藥不是留給我們看的,也不是留給我們背的,是讓我們藥到病除的。藥好比就是經典,就好比就是竹筏,我們不要去執著它去,其目的,放下就是對的。

我們學佛的人,都認為有菩提可求、有涅槃可證才發心學佛,如果學到最後竟是一無所得,那究竟學佛學的是什麼?其實這正是修行人的境界問題。我們凡夫都是從世俗的角度、從我們的習氣來看待問題,認為有一個可以修的東西,有一個可以得到的東西,認為有一個菩提可得,有一個佛可以成,其實你不知道你本來就是佛。佛所講的千經萬論,就是讓我們的佛性你自己能夠看得見,能夠照得著。

師父說看得見也是一種比喻,因為我們每天不見我們的佛性,我們的佛性處處放光,但是我們看不見。所以我們還要從外去求一個,佛就跟我們說了,你把一切都放下,你的佛性自然顯現出來,就像你撥開雲自然就看見一個太陽,天空當中本來就有太陽,你撥雲好比我們的染汙,你把染汙放下,太陽自然出來。而不是說我們一定要撥開雲,再去修一個太陽出來,那不就是頭上安頭了嘛。大家能聽明白吧,撥開雲,撥雲見日,學佛就是這麼直截了當。只要你的心空蕩蕩了,空了,你的清淨本性、你的光自然就出來了,你的太陽自然就出來了,不要額外再去求一個涅槃、再去求一個智慧、再去求一個佛,那些都是有相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等到我們真正徹悟諸法皆空的境界時,自然能悟到真淨妙覺的無漏智都是我們的真如自性的顯露,何嘗有什麼智?又有什麼得?都是我們本來具有的,撥雲見日就是這麼一個意思,這就是無智亦無得。

摘自 宏圓法師《心經》講記

相關焦點

  • 《心經》:「無智亦無得」的奧秘,究竟是什麼?
    很多人在讀到「無智亦無得」時,覺得有點奇怪:我們每個人,都存在思想,既然能讀這部經,為什麼又要無智?而且學到就是得到,為什麼又要無得?有的人知道佛經深奧,但是,這裡的「無智亦無得」,究竟應該怎樣理解呢?古代的大德說過這麼一句話: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 心經無智亦無得:文化不轉是所知障,真正的智慧是無知
    心經上有一句話說:「無智亦無得。」聽了上淨下空老法師捎帶講的這個法,才算真正了義。他說他學了法華經、楞嚴經、華嚴經,歷經多少年後才確信信願持名念阿彌陀佛,決定往生極樂。說他自己還比不上大馬路上,不識字的賣茶葉蛋的老婆婆。
  • 《心經》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沒有眾多的苦是不會知道的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是已故在空中看不到的,無心身感觸識別,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識境界,甚至到無意識的境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沒有什麼不明白的,也沒有什麼看不透的,甚至無老死,無老死生命也就沒有盡頭。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沒有眾多的苦是不會知道的,沒有智慧也是得不到的。
  • 宏圓法師:諸法皆是因緣所生
    如果我們明白了緣起法就叫做智,那就是覺了,不明緣起法就是無明。摘自 宏圓法師《心經》講義
  • 宏圓法師: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就像波浪,停下來就是水,轉識成智,我們說轉煩惱為菩提,歇下來就見到我們的性德了。只要風停下來,波浪就是水,狂心只要歇下來就是菩提。永嘉禪師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我們做夢時以夢為真,並不知道自己是在夢中,一旦醒來才恍然大悟,才能知道夢中之境都是虛妄的、是假相。一宿是一小夢,人生是一大夢,醒則夢滅。
  • 宏圓法師:清淨心布施是出世法,分別心布施是世法
    宏圓法師:清淨心布施是出世法,分別心布施是世法 佛法和世間法有不同的地方,世間法也有聰明智慧,但是佛法的智慧是究竟、博大、圓滿,佛的智慧是究竟、博大和圓滿的,所以我們要用清淨心、要用智慧來修佛法、來修善法。
  • 宏圓法師:修行離不開五蘊,但不迷執五蘊
    經過修行、修證打開了智慧,轉識成智,這就觸及到了識蘊,我們世間的知識是分別、執著,而智慧是無分別無執著的。所以,我們修行離不開五蘊,而且要利用五蘊來起作用,我們的性德才能顯現出來,來完成我們成佛的大願。
  • 宏圓法師: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
    曇鸞大師在《往生論》中說:「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的心」。我們發菩提心念佛,就具足了《智度論》中的五菩提心。在《智度論》談到了五種菩提心。第一、發心菩提。持名就是從凡夫這個生死心中發菩提心,求出生死,求生淨土,自度度人。第二、伏心菩提。就是降伏煩惱,提起這聲佛號,煩惱自滅。
  • 宏圓法師:無苦集滅道
    正因為如此,為破除聲聞有苦可離、有集可斷、有道可修、有涅槃可證的法執,《心經》中說無苦集滅道,這是要讓聲聞乘人知道生死涅槃也是空花幻有。實相當中哪有生死涅槃?本來沒有,一切法自性當體本空,哪有涅槃可得?四諦法也是當體即空,所以無苦可離、無集可斷、無滅可證、無道可修。也就是經中所說的「無苦集滅道」。
  • 宏圓法師: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法,這裡大家一定要注意這個是法,指的是眾生真性,般若實相本體。也就是說,我們每個眾生本具的真性,我們說的清淨本性,這是是法、是法的意思,上至諸佛下至昆蟲,眾生和佛同具此體。
  • 宏圓法師:空有五種
    就是我們平常人說的有、無之空。東西得到了就有,得不到就是空,沒有就是空,這個空是相對於有來說的空,有之空。第二、斷滅空。有些初修行的人對佛法的誤解,認為佛法是消極的,要想修行就是要把一切的東西都空掉,放下萬緣。錯誤地理解為空掉一切東西,什麼都不要,什麼事也都不要做,這是未開悟者和世上某些人對佛法的一種偏解。
  • 宏圓法師:傲慢的人我執重
    摘自 宏圓法師《心經》講義
  • 宏圓法師: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唐朝的法月法師的譯本中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自性皆空」。這裡說的都非常明白,五蘊沒有此性,都是因緣和合法,自性皆空。都是緣起性空的空。因緣所生法本身沒有自性,佛說諸法皆是因緣所生。佛住世的時候,在王舍城外的竹林精舍講經說法,當時舍利弗和目犍連還是外道的統領,有一天舍利弗在街道上遇到了五比丘之一的馬勝比丘。
  • 宏圓法師:宇宙萬有的造物主就是自己的真心
    就像鏡子,正因為鏡中無物,我們大家隨文入觀,鏡中無物才能現影,否則怎麼能夠貓來現貓、狗來現狗?所以說,因性空之故,才能顯現一切。我們修行證到真性時,才明白《金剛經》中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才明白本經當中說的「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的真理。我們能透過現相見到本性,就會知道眼耳鼻舌身意等等十八界原本沒有,都是我們真心一時應緣所顯現的妙用。
  • 宏圓法師:五蘊是生死輪迴的根本
    五蘊也叫五陰,因為這五種妄想蘊集不散,像陰影一樣遮蔽住了我們智慧的光明,使本來具有無上妙智的大用發揮不出來。色蘊就是一切色法。世上一切的事物都是色相,我們的眼、耳、鼻、舌、身五根,以及色、聲、香、味、觸五塵都屬於色法。受、想、行、識四蘊是屬於心法,所以五蘊中有色法和心法兩種。
  • 宏圓法師:佛法講的空是妙有真空
    就是我們平常人說的有無之空。東西得到了就有,得不到就是空,沒有就是空,這個空是相對於有來說的空,有之空。第二、斷滅空。有些初修行的人對佛法的誤解,認為「佛法是消極的,要想修行就是要把一切的東西都空掉,放下萬緣」,錯誤地理解為「空掉一切東西,什麼都不要、什麼事也都不要做」,這是未開悟者和世上某些人對佛法的一種偏解。
  • 宏圓法師:淨心念佛,一念迴光返照,當下就在極樂國中了
    極樂世界的眾生見到這種「徹照十方佛土」不可思議的功德之相,都會生起希有之心,不久就可以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徹悟大師說:「一句彌陀,圓融法界,覿體全真,交羅無礙」。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含攝無量光和無量壽這兩種核心的功德。無量光是橫遍十方,無量壽是豎窮三際,橫豎交徹即法界體,所以說一句阿彌陀佛就是圓融的法界。
  • 宏圓法師:常見、斷見、撥無因果都是邪見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邪見就是不正確的見解,末法時期是非常嚴重的,不但在家居士、社會大眾,甚至有的法師的見解也都是邪知邪見所以,希望在座的法師都能發起心,我們吃點苦,把正法、正能量傳播給社會大眾。前段時間我都在講淨土法門,現在為什麼要講《心經》?因為《心經》涉獵佛教的中心,非常的廣博,先把正能量、正知正見的東西、心性上的真理傳播給大家,明白了以後大家才不至於誤入歧途,誤入邪見。一旦入了邪見,念佛也是邪的,修行修偏一點,差之毫厘謬之千裡,所以修來修去修哪裡去了?修地獄道去了。
  • 宏圓法師:當我們念這一句佛號的時候,就是在念一切諸佛的功德
    蓮池大師曾說:「六度萬行,無量法門,專持名號,攝無不盡,以不出一心故。」這一句佛號真的是萬德洪名,都是我們的本性,我們的本性、一切諸佛的功德全具足在這一句佛號上面了。當我們念這一句佛號的時候,就是在念一切諸佛的功德,也是在念我們的心性。
  • 宏圓法師:極樂世界有五種因緣能令不退
    第一,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持,故不退;第二,佛光常照菩提心常增長,故不退;第三,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皆說苦空,聞者常起念佛念法之心,故不退;第四,彼國是諸菩薩作為良友,沒有惡緣,外無鬼神邪魔、內無三毒等,煩惱不起,故不退;第五,只要生到彼國就是無量壽,和佛菩薩一樣,故不退。所以古人說:「不願生淨土則已,願生則無不得生;不生則已,生則永不退轉。」就是這麼的殊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