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心經》是一部適合所有人來看的佛經。這部佛經,篇幅短小,內容簡單。雖然其中蘊含的佛家道理深奧,但是作為一般念念佛經,讓自己達到心無牽掛的人來說,無需領會得那麼深。
話雖如此,很多人出於好奇,對於此經中的內容,還是想懂得一些。這樣對於自己平時的為人處世,說不定也有一些幫助。
很多人在讀到「無智亦無得」時,覺得有點奇怪:我們每個人,都存在思想,既然能讀這部經,為什麼又要無智?而且學到就是得到,為什麼又要無得?有的人知道佛經深奧,但是,這裡的「無智亦無得」,究竟應該怎樣理解呢?
古代的大德說過這麼一句話: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意思就是告訴我們,佛說的每句話,都是針對人的心來講的。那麼,我們不妨看看,這句「無智亦無得」針對的是人的什麼心?
眾所周知,我們一般人都有一種習慣,當自己去看問題時,總喜歡用自己的方式,去對待它,去分析它。但是一個人的這種方式,往往又是自己產生煩惱的來源。《地藏經》中特別指出:「我觀南閻浮提眾生,舉心動念,無非是罪,無非是業。」所謂的「罪、業」,其實都是自己的障蔽,也是造成自己痛苦的根源。
有人知道《心經》是一部能讓人遠離煩惱的經書,其中的奧妙,就在於它能讓人明白,怎樣遠離煩惱。
「無智亦無得」這句話,就有這樣的意思在裡面。
當我們去看問題的時候,儘量要做到內心清淨,不動任何念頭。這樣,你看的事物,不管它怎麼變化,你都不會跟著它起心動念。
俗話說「見怪不怪,其怪自敗」,說的也是這個意思。當你不動用你的「智」時,沒有心念出來,那麼煩惱就不會產生了。這也是佛經中讓人保持清淨的奧秘所在。
除了「無智」,為什麼要做到「無得」呢?
大家不妨想一想,一個人一旦得到了什麼,會不會非常高興?那麼一高興,你就又動念了。也許有人說,那有什麼不好?
其實,事物總是相對的。當你覺得得到了高興,那麼你的得到,總有一天會失去。《紅樓夢》中賈寶玉總喜歡說這樣一句話:「赤條條來去無牽掛。」也就是說,一個人最後,任何東西都會失去。但是你在其中,在逐漸失去的時候,你會心裡產生煩惱。
如果想要遠離煩惱,不僅失去的時候不要動心,得到的時候,也不要太過開心。因為你的得到,總有一天也會失去。得知不喜,失之不憂,這才是做人的最佳狀態。《心經》中的「無得」所要闡述的,就是這個道理。
也就是說,「無智亦無得」的奧秘,就是讓人總是保持一顆清淨的心。這樣你就會離苦得樂,遠離煩惱。
不知道大家對這句話有什麼看法?不妨在評論區留言,大家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