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經典名句,越看越開悟!

2020-12-10 水往雲來

《心經》也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被無數人奉為修行的經典,無論是整篇經文還是其中的某一句,都存在著無上的奧義。正因為裡面存在的修行奧義極深,所以裡面的經文,哪怕是一句,對修行人都能起到開悟的指導作用。

大家知道,淨土法門講究念佛。只要你不停地念誦阿彌陀佛的名號就能開悟。那麼,作為淨土法門也奉持的《心經》,只要你不斷地去念誦,也能使你達到開悟的目的。

今天,雲來就為大家分享一下《心經》中的經典名句。這些名句,只要不停地去看,最終也能達到開悟。

色不易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這句大意是指,在你沒有開悟之前,你會發現色與空是對立的。當你開悟後,你會發現,色與空,其實本來就是一體。因為在實際的事物,它始終會有消亡的時候。

這句意思是告訴我們,不要被世間的任何表象所迷惑。只要保持一顆平常心,保持一顆清淨心,就是一種修行的狀態了。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這句大意是指,當一個人明白了空與色的本質後,就會明白,佛法的本質也是空。當你的心達到如如不動的時候,任何事物,在你的面前,只不過都是空的一種存在。

只不過,當你沒有達到這一步,你還是要接受現實,要在現實中不斷地修行。要做到「諸惡不作,眾善奉行。」也要做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如果不是這樣,那麼你就無法知道空的真正意義。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這句大意是指,我們不論在任何時候,都要保持一種空空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中,人最容易開悟。一個人看事物,心往往容易被事物帶動。眼睛一看,心就容易去辨別。只有在平時都不動任何心,才能達到《心經》中所說的「五蘊皆空」。

但是我們在生活中修行,那麼,就只要讓心保持這種狀態就可以了。「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當心保持空空的時候,就是修行者的最佳狀態。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這句大意是指,我們修行的時候,難免會明白一些什麼,知道一些什麼。甚至得到智慧,得到開悟。但是真正達到那個狀態的時候,心也不要為其所動。因為那些智慧,那些開悟,本身就是你自身所擁有的。因為你的本來就是如來智慧德相。

一旦心為所動,那麼,整個人就又會陷入到五蘊的糾纏當中,很多的智慧,很多的狀態,就又會變得失去。然後,你就又會難過。得知不喜,失之不憂。真正最好的狀態,就是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這就是一種開悟的狀態了。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這部佛經的殊勝之處,就在於它本來就是經咒合一的一種特殊存在。只要真正地誦念它,就能起到與念菩薩心咒一樣的效果。只要不停地念,也能使人達到開悟。

我們知道,只要誦念菩薩心咒,或者是佛的咒語,菩薩或者是佛都知道,就會前來加被。那麼,只要一個人一心念誦《心經》,同樣能得到菩薩的加被。這也是眾多的出家眾與在家眾都喜歡念誦心經的一個重要原因。

《心經》雖有諸般好處,但也需要堅持誦讀,堅持看,才能讓自己快速開悟。許多人念著念著,得到了一些利益就滿足了。這樣雖然能讓自己得到一些智慧,一些福報,但並不能達到最終的開悟。只有不斷地堅持去念誦,才能最終涅槃。

相關焦點

  • 《心經》中的三個經典名句,讀得越多,開悟越快!
    《心經》是佛教中最重要的核心經典。其篇幅短小,但義理極為深奧。能讀懂它的人,都不簡單。有人甚至說,只有開了悟的人,才能真正理解此經。話雖如此,但是不同的人,都對《心經》有各自的見解。我們一般所說的開悟,是指讀懂了某一句經典,對它的深奧義理,產生了一種「莫名其妙」的感覺。這種感覺,與普通的情緒有所不同。並且,伴隨而來的,還有對事物的各種見解。這些見解,在以前從來就沒有過相關認識,甚至沒有過相關學習。由此可見,開悟的殊勝。
  • 《心經》中的四大經典佛句,要反覆讀,越讀越開悟!
    有人說,《心經》是開悟之人才能讀懂的一部佛經。也有人說,讀佛經,要像念佛那樣不間斷地讀,就能開悟。無論哪種說法,都說明了一個問題:大家都很喜歡《心經》,也喜歡讀《心經》。之所以如此喜歡《心經》,除了誦讀此經,能讓人獲得無量福報之外,還能讓人的心,得到一定程度的清淨。佛教中講究慧根,如果你具備慧根,甚至因為誦讀此經而開悟!想要開悟,說容易也容易,說困難也困難。只要一個人的心,真正念誦《心經》而得清淨,那麼你就是真正的有所得。而《心經》中的這四大經典佛句,只要多讀,就會越快開悟!
  • 《金剛經》中的四個經典名句,越讀越開悟!
    《金剛經》也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佛教教人修行悟道的重要經典。禪宗六祖慧能因為聽到其中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而開悟,給諸多修行者,留下不識字,卻能悟道的典範。可以說,《金剛經》中諸多經典,都能讓人見性、開悟。
  • 《心經》:核心思想就是這兩句話,越讀越開悟
    01文/法妙明心《般若波羅蜜心經》是人們熟知的一部大乘佛教經典,是整個般若智慧佛法中的經典,被後人比喻成佛教經典的總綱,般若智慧在佛教中是非常的看重的,從佛陀一生講法中就能看出一二而心經是整個般若部經之首。雖然研究心經的人數不勝數,但是能夠真正讀懂心經的人卻是不多,真正知道心經核心內容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 佛教:《金剛經》中的五大名句,越讀越開悟!
    金剛經是佛教裡非常重要的經典,是一部般若智慧經。它和《心經》一樣,為大乘般若品的經典。如今社會上流傳的版本以後秦鳩摩羅什翻譯的居多。誦讀金剛經有大福報,可幫助人破迷開悟,增進法身慧命,究竟解脫。就如《三皈依》裡所說: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佛法是人生的指路明燈,助人遠離無明黑暗,得到救渡。
  • 佛教:《心經》中這三句經典,助您以最快的速度開悟!
    《心經》全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門中用以修行的無上經典。很多人以為,自己沒有看《心經》,便是與《心經》無緣,其實,只要你在佛門中修行,一聽聞《心經》這個經名,就是與《心經》有緣了。《心經》是所有佛經的總持,它涵蓋了所有佛經的內容。
  • 佛教:《金剛經》中的四大名句,越讀越開悟!
    關於禪宗,最為人津津樂道的,也無外乎「開悟明心」。其實,最初達摩祖師弘傳禪宗,專以《楞伽經》作為參禪印證,傳到六祖慧能大師,才開始以《金剛經》作為驗證參學者所悟真假的憑證。《金剛經》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總綱,「金剛」意為金中之精堅者,能斷萬物。佛言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由此可見《金剛經》在佛門中的地位。
  • 《金剛經》三大名句,越讀越開悟!
    今天分享《金剛經》的三個名句,和大家共同學習。一、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五祖弘忍和尚給六祖慧能講《金剛經》,講到這句經文的時候,慧能大師就大徹大悟了。我們讀了很多遍,也沒開悟,但雖然沒有大悟,總也會有一點小悟。佛門經常講「清淨心」,為什麼要修清淨心?因為清淨心就是真心,就是菩提心。而住色、香、味、觸、法生起的心是攀緣心,是妄心。我們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之所以彰顯不出來,就是被妄心所蒙蔽。這裡的「無所住」,有兩層含義,一是不執著,二是也不斷滅。
  • 《小窗幽記》,十句經典名句,越讀越有收穫
    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小窗幽記》這句經典名句,曾是不少人個性籤名?《小窗幽記》是中國古代修身養性的三大奇書之一(另兩本,《菜根譚》與《圍爐夜話》),這本明代清言代表作,越讀越有味道,越有收穫,為大家整理《小窗幽記》十句經典名句,趕快收藏起來,慢慢品味。1、形骸非親,何況形骸外之長物身體四肢尚且不屬於親近之物,何況那些非身體之外的聲名財利?
  • 《金剛經》四大經典名句,能懂一句,也可開悟!
    而鳩摩羅什所翻譯的《金剛經》,則是其中經典的經典。其中的許多句子,都深為廣大佛學愛好者喜愛。《金剛經》中有許多經典名句,今天雲來就與大家分享其中的四大經典名句。這四個經典名句,只要能真正弄懂其中一句,也可開悟!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 心想生:《心經》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道破宇宙核心
    我們來看這是《心經》。《心經》我們先看這個題目,就是《心經》完整的一個題目,《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260個字呢,是唐玄奘,也就是我們《西遊記》的主角——唐僧,他翻譯的。題目很長,簡稱《心經》。但是呢,有一個很簡單的,就是《心經》。《心經》呢,就是三藏十二部佛經的心髓、就是它的精華。如果把這260個字弄懂了,佛陀的教導你就懂了。然後如果您再有興趣,您可以去學其他的經典。但如果說您只是想成為一個行者,就像趙院長講的,如何在生活中落地,那您把《心經》吃透就可以了。人生很簡單,是這樣!
  • 心經解釋:念心經對修行的影響是什麼
    念誦心經能讓我們的內心更加開闊,也能讓我們用智慧面對生活。如果你能經常讀誦心經,明白心經說了什麼,就會發現其實,修行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心經告訴我們一切事物因因緣和合而成,緣去緣散都是因緣,所以事物都是不固定,每分每秒都在發生變化,我們眼睛看到的一切,都是不真實的。比如一張桌子,是由無數塊木板和許多的釘子組成,你單單看一個釘子,你說他是一張桌子嗎?而我們認定的這一張桌子只是無數個木板釘子組成的暫時的形態。
  • 佛教:《楞嚴經》四大名句,悟透福德無量!
    《楞嚴經》亦稱《大佛頂首楞嚴經》,是佛教中一部極為重要的經典,佛門常以「開悟」的「楞嚴」盛讚其極為重要的地位。《法滅盡經》上說: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其餘的經典跟著就滅了;如楞嚴經不滅,正法時代就現前。
  • 心經釋疑:念心經會招鬼嗎
    心經是給鬼神用的,是可以招來鬼的,但是招來的並不是惡鬼,來的非人都是善鬼神,你誠敬讀經供養他們,他們會做你家的護法神。但是網上說晚上不能讀心經,理由是會招來邪靈和鬼道眾生,對讀經者不利。末學很喜歡持誦心經,並且昔日印光大師也很推崇大眾念誦心經大乘經典。請慈悲開示。心經是可以讀的。關鍵我們要明了,讀經不是目的,讀經是方法、是手段,目的是讓我們的心能夠真正地清淨下來,真正能解決我們的問題。比如你晚上會做噩夢,你讀一遍心經,念一個小時的佛號,解決了;或者你睡不著覺,讀幾遍經,念幾句佛號,你睡著了,起作用了。
  • 星雲大師講《心經》第10講|機緣到了,開悟的因緣就成熟了!
    共讀書籍:星雲大師講《心經》推薦理由:以生活事說法,活用到生活中去,般若作舟,在世間沉浮中找自在本期共讀:本期內容為《星雲大師講<心經>》第10課我們可以看到歷代的祖師大德們:有的人看到桃花開了、桃花謝了,他就覺悟了;有的人聽到殺牛殺豬的音聲,他就開悟了;有的人聽到人家打鐵的聲音,他開悟了;有的人在除草中開悟了;有的人在磨豆腐時開悟了。打鐵、除草、磨豆腐,甚至花開花謝,與佛法有什麼關係?其實只因機緣到了,因緣就成熟了。
  • 學佛人,這三件事,你做得越多開悟越快!
    學佛人常做這三件事,做得越多開悟就會越快,其實佛法就在生活當中,也從來都離不開生活,如果能經常在生活中學會控制自己的心,讓自己的心可以做好這三點,你也就不會再有煩惱了。第一件事,無念。著相也是痛苦和煩惱產生的根本原因之一,只有做到不著相,離一切相,才能達到佛的境界,雖然離一切相很難,但至少我們要學著少去執著相,這樣才能進步,才有機會開悟。第三件事,安住當下。往往讓我們痛苦的,不是對過去的回憶,就是對將來的幻想,如果我們可以把心安住在當下一刻,認真去做好當下一刻你正在做的事情,那麼你會發現,你並不會感恩痛苦,無論你此刻正在做什麼事。
  • 開悟還是誤入歧途
    #佛教正法#緣起看了幾篇介紹修行開悟的文章,有的將意識造作的境界當作了開悟;有的將理論了知當作了開悟;有的將覺受當作了開悟……在佛教的「四法依」中有「依智不依識」的教誨,而在修持大圓滿的竅訣中也有辨別心識與智慧的實修引導,還有《楞嚴經》中開示了五十種陰魔境界,目的都是為了讓修行人不要誤入歧途,順利趣入菩提康莊大道。
  • 佛教:《楞嚴經》的三大重點,越理解越開悟!
    達摩大師講「見相,即見gui」啊,「相;眾相本空;相不可得;」《金剛經》講:「菩薩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見相」你就有東西可以貪,而貪不到,你就會起「嗔恨心」;你若看不破,那這「貪嗔痴」就會連續一直作用…… 而我們的清淨的心靈,也會一直的受到強大的損傷和刮痕,那時我們的心靈傷痛就永遠沒有辦法弭平
  • 一個人越想開智慧、開悟,越要積累這一點,否則想都不要想!
    一個人,想要開智慧、開悟,如果福德不夠,想都不要想!南懷瑾先生就曾說過,你再怎麼打坐禪修,也頂不上做一件大善事開悟來得快。就是說的這個道理。福德資糧是開悟的前提,福德資糧不夠,想開悟談都不要談。所以,我們要多多積累福德資糧。其實,我們一般人在生活中都有過這樣的體會,為什麼我就是搞不懂這個道理?為什麼我就沒那麼有智慧?為什麼我就是不能開悟?因為有業障!
  • 《金剛經》最富含哲理的幾句話,讀通此經,即可開悟
    《心經》側重觀身心五蘊,闡揚發菩提心、行無我的大乘菩薩道;而《金剛經》徹始徹終歸宗於般若無住的離相法門,以此明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金剛經》裡有幾句有名的話,是我們開悟的助緣。世間有為法就像夢幻泡影一樣,虛妄不實、轉瞬即逝,像早晨短暫即逝的露水,也像閃電般迅速,我們應該這樣看。「如是」,往往特指佛所說的教義。所有事物現象都是空幻、生滅無常的,隨著因緣的生滅而生滅。世間一切有情眾生都要經歷「成住壞空」這個過程,最終都要歸於「空」這個實際,就如《心經》所講的「不生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