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心經》中這三句經典,助您以最快的速度開悟!

2020-12-22 作如是觀

《心經》全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門中用以修行的無上經典。很多人以為,自己沒有看《心經》,便是與《心經》無緣,其實,只要你在佛門中修行,一聽聞《心經》這個經名,就是與《心經》有緣了。

《心經》是所有佛經的總持,它涵蓋了所有佛經的內容。其中,對於佛門中「空」的論述,最為透徹。所以,佛門因此也叫空門。過去,入佛門也叫「入空門」、「遁入空門」等等,其原因就在於此。

《心經》以無上般若智慧而教人開悟,能受持這部佛經的人,都極為殊勝。本文為大家分享以下三個佛句,希望大家能如法受持,就能以最快的速度開悟!

第一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心經》以空而聞名,但是僅僅有空,是「斷滅空」。因為佛說任何事物,都來自於人的心相。這裡的空,與之相對的是「相」。

我們任何人認識事物,都存在一個「相」的問題。但是不能執著於事物所表現出來的這種相,否則,你就被娑婆世界裡的這種相所迷。

《地藏經》云:「娑婆世界眾生,其性剛強,難調難伏。」難調難伏的原因,並非是他不願調,不願伏,而是他迷在這種自心相中,無法得知事物的真相。所以眾菩薩才不斷下世來告訴他們如何修,什麼才是真相,什麼是自心造成的假象。

《圓覺經》云:「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無我者,我既都無,其如幻耳。」意思就是事物雖然存在,但都是假借四大形成的一種幻化。

當你認識到事物存在,但是事物又都是由心幻化的一種假象時,你的心,就會從其中得到調伏,就能以最快的速度開悟了。

第二句: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佛陀開悟時說過一句話:「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要想證悟出自己的如來智慧德相,就要先知道如來智慧德相是什麼樣子的。

《心經》中就明確地告訴了人們這一點。人的如來智慧德相,是一種永恆不變的「心」。《心經》中的這個「心」字,其真正含義,就在這裡。那麼它具體是什麼樣的一種表現呢?

當你找到自己的如來智慧德相時,你會發現它既不會生滅,也不會沾染任何東西,更不會增加什麼,減少什麼。

正因為它不會發生任何改變,所以你才能知道「自己是自己」,才能將真正自己的「心」上所覆蓋的妄想執著去掉。由此顯露出自己的如來智慧德相來。

第三句: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當一個人明白了如來智慧德相的特性後,就要在自己的修行中,不斷地朝這種特性靠攏。

佛門中有句話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真正的岸,就是自己的如來智慧德相。一旦你找到了它,你的一切苦,就全部消失了。因為如來智慧德相,無所不能。

但是人都被自己的五蘊所纏縛,他得到一點的時候,高興不已;失去一點,痛苦不已。所以人就在五蘊的幻境中,時時給自己帶來各種煩惱。

修行的時候,就要做到「得之不喜,失之不憂」的一種狀態。用《金剛經》中的一句話說,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真的能做到這一點,你離開悟也就不遠了。

歷來人們都在追尋如何開悟,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如來智慧德相。作為修行的人來說,除了誦讀佛經,還要遵循佛經的義理,做到如實修行。這樣,你就能以最快的速度開悟,以最快的速度找到自己的如來智慧德相。如果只是一味地去向外求,等同於「入魔道」,最後只會一無所得。

相關焦點

  • 《心經》中的三個經典名句,讀得越多,開悟越快!
    《心經》是佛教中最重要的核心經典。其篇幅短小,但義理極為深奧。能讀懂它的人,都不簡單。有人甚至說,只有開了悟的人,才能真正理解此經。話雖如此,但是不同的人,都對《心經》有各自的見解。我們一般所說的開悟,是指讀懂了某一句經典,對它的深奧義理,產生了一種「莫名其妙」的感覺。這種感覺,與普通的情緒有所不同。並且,伴隨而來的,還有對事物的各種見解。這些見解,在以前從來就沒有過相關認識,甚至沒有過相關學習。由此可見,開悟的殊勝。
  • 《心經》中的四大經典佛句,要反覆讀,越讀越開悟!
    有人說,《心經》是開悟之人才能讀懂的一部佛經。也有人說,讀佛經,要像念佛那樣不間斷地讀,就能開悟。無論哪種說法,都說明了一個問題:大家都很喜歡《心經》,也喜歡讀《心經》。之所以如此喜歡《心經》,除了誦讀此經,能讓人獲得無量福報之外,還能讓人的心,得到一定程度的清淨。佛教中講究慧根,如果你具備慧根,甚至因為誦讀此經而開悟!想要開悟,說容易也容易,說困難也困難。只要一個人的心,真正念誦《心經》而得清淨,那麼你就是真正的有所得。而《心經》中的這四大經典佛句,只要多讀,就會越快開悟!
  • 《心經》經典名句,越看越開悟!
    《心經》也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被無數人奉為修行的經典,無論是整篇經文還是其中的某一句,都存在著無上的奧義。正因為裡面存在的修行奧義極深,所以裡面的經文,哪怕是一句,對修行人都能起到開悟的指導作用。只要你不停地念誦阿彌陀佛的名號就能開悟。那麼,作為淨土法門也奉持的《心經》,只要你不斷地去念誦,也能使你達到開悟的目的。今天,雲來就為大家分享一下《心經》中的經典名句。這些名句,只要不停地去看,最終也能達到開悟。色不易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心經》:核心思想就是這兩句話,越讀越開悟
    01文/法妙明心《般若波羅蜜心經》是人們熟知的一部大乘佛教經典,是整個般若智慧佛法中的經典,被後人比喻成佛教經典的總綱,般若智慧在佛教中是非常的看重的,從佛陀一生講法中就能看出一二而心經是整個般若部經之首。雖然研究心經的人數不勝數,但是能夠真正讀懂心經的人卻是不多,真正知道心經核心內容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 佛教:心經中的「究竟涅槃」,到底指的什麼?
    心經是佛教中用於修行的一部佛經。很多人以為,心經是佛教「專屬」佛經,只有出家人才能看得懂。其實,真正的修行,不分年齡,不分男女。只要一個人有了修行的願望,就可以修行。只要一個人修行,心經就能對他起到一定的作用。心經篇幅較短,非常適合現在這個社會中,工作比較忙的人群。只要平時抽出一點時間來看一看心經,就必有所得。
  • 《金剛經》中的四個經典名句,越讀越開悟!
    《金剛經》也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佛教教人修行悟道的重要經典。禪宗六祖慧能因為聽到其中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而開悟,給諸多修行者,留下不識字,卻能悟道的典範。可以說,《金剛經》中諸多經典,都能讓人見性、開悟。
  • 《心經》和《清靜經》,佛教與道教中兩部異曲同工的經典!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心經》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大乘佛教中一部文字最少、詮理卻深奧微妙的經典,僅以二百六十個字,濃縮了六百卷大般若經的要義,闡明宇宙人生緣起性空的原理,因此而被佛教徒視為每天必誦的經典之一。
  • 開悟還是誤入歧途
    #緣起看了幾篇介紹修行開悟的文章,有的將意識造作的境界當作了開悟;有的將理論了知當作了開悟;有的將覺受當作了開悟……在佛教的「四法依」中有「依智不依識」的教誨,而在修持大圓滿的竅訣中也有辨別心識與智慧的實修引導,還有《楞嚴經》中開示了五十種陰魔境界
  • 佛教:《金剛經》中的五大名句,越讀越開悟!
    金剛經是佛教裡非常重要的經典,是一部般若智慧經。它和《心經》一樣,為大乘般若品的經典。如今社會上流傳的版本以後秦鳩摩羅什翻譯的居多。誦讀金剛經有大福報,可幫助人破迷開悟,增進法身慧命,究竟解脫。就如《三皈依》裡所說: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佛法是人生的指路明燈,助人遠離無明黑暗,得到救渡。
  • 星雲大師講《心經》第10講|機緣到了,開悟的因緣就成熟了!
    共讀書籍:星雲大師講《心經》推薦理由:以生活事說法,活用到生活中去,般若作舟,在世間沉浮中找自在本期共讀:本期內容為《星雲大師講<心經>》第10課我們可以看到歷代的祖師大德們:有的人看到桃花開了、桃花謝了,他就覺悟了;有的人聽到殺牛殺豬的音聲,他就開悟了;有的人聽到人家打鐵的聲音,他開悟了;有的人在除草中開悟了;有的人在磨豆腐時開悟了。打鐵、除草、磨豆腐,甚至花開花謝,與佛法有什麼關係?其實只因機緣到了,因緣就成熟了。
  • 佛教:真正「開悟」過的人,往往有這3個特質,你有過嗎?
    理解這個法則然後看到自己的真心,就叫開悟。有時候我們可能只是學了點皮毛,卻誤以為自己開悟了;有可能我們已經悟到了佛理,卻沒有發現。但是這世間萬物都是有跡可循的,有什麼樣的情況發生都會有相應的徵兆。開悟過後,也會有各種不同的狀態。就如佛教中所說的:真正"開悟"過的人,往往有以下這3種狀態,快來看看你有過嗎?
  • 開悟的「楞嚴」,文採與智慧並存的一部經典,修道者必讀
    好在有緣生在這個時代,白天上班掙個養活自己的「物資」,晚上回家看看經典,寫寫感悟與諸有緣聊聊人生的意義,若是能藉助經典,假借文字語言符號以及一切外緣來助我們明白這一生的真實意義,也算是功德廣大的一件事情。
  • 佛教:真正的「開悟」人通常有這三個特點,你有嗎?
    有時候我們可能只是學了一點皮毛,而卻錯誤地認為我們已經開悟;有可能我們已經實現了佛教,而卻還沒有發現他。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有痕跡,任何情況都會有相應的跡象。開悟後,會有不同的狀態。正如佛教所說:真正「開悟」的人,往往有以下三種狀態,來看看你有沒有?
  • 凡心問禪:尋找與你有緣的經典,趕緊來看看吧!
    《法華經》此經中宣講內容至高無上,明示不分貧富貴賤、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華經》也譽為「經中之王」。三、《金剛經》《金剛經》佛教重要經典之一,亦是禪宗七經之一。因譯本較多,其全稱亦不相同。如現在流傳最廣的《金剛經》是由鳩摩羅什所譯,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由玄奘三藏法師所譯全稱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 心經中講色即是空,那麼,到底有沒有色的存在?
    最主要的是,它裡面蘊含了般若部經的所有內容。很多人以為裡面只是包含了經咒等方面的內容,其實,裡面也包含了打坐。在心經的開篇,就提出「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裡的行深,其實就是在打坐中進行的。因為只有打坐,才能反觀自照。這是從表面意義上講,這裡的行深,還具備更深的含義。今天雲來要與大家分享的,就是心經中的另一句話。
  • 開悟的境界,為什麼說出來,更像是神話?
    佛像關於這個問題,歷代以來,高僧大德們多有描述,最經典的就是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淨土,據說那裡純淨無染,只有歡樂,但對於我們這些未曾開悟的人來說,西方極樂淨土這個地方,聞所未聞,見所未見,更像是神話,這是什麼原因呢?也就是說,為什麼高僧大德們對於開悟後其境界的描述,更像神話呢?
  • 佛教:《楞嚴經》四大名句,悟透福德無量!
    《楞嚴經》亦稱《大佛頂首楞嚴經》,是佛教中一部極為重要的經典,佛門常以「開悟」的「楞嚴」盛讚其極為重要的地位。《法滅盡經》上說: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其餘的經典跟著就滅了;如楞嚴經不滅,正法時代就現前。
  • 何為開悟?其實有三個層次,真懂的人不多
    換句話說,就佛教的修行而言,所謂的開悟,大致可分為三種,即大悟、小悟、徹悟。那麼,何為開悟呢?其實所謂的開悟,說的是證悟本心,知世間一切皆幻的本質,用《楞嚴經》的話說,就是「七處徵心八還辯見」,指的是修行者尋悟本心的脈絡,經曰:不你還誰?
  • 《金剛經》最富含哲理的幾句話,讀通此經,即可開悟
    甚至有人認為佛教念經,念的就是《金剛經》。難道還有其他的經?不是他們孤陋寡聞,而是《金剛經》的名氣實在是太大了。有一點共同的是,不論是出家僧眾,還是在家居士,或者對佛教沒有興趣的人,都知道《金剛經》是本好書。全經共分為三十二品,有五千多字。現今社會上流傳最廣,也是最早流傳的是由後秦鳩摩羅什所翻譯的譯本。《金剛經》是許多學佛人入門的首先。
  • 心想生:《心經》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道破宇宙核心
    《心經》260個字,說實話,講起來是挺快的,我半天就能講完,但是我們把它講兩天,中間可以有一些大家不明白的地方,我們現場去探討。還有一個呢,可能有的家人也聽過《心經》其他版本的,可能我這個講出來呢,您稍微有點水土不服。沒關係,就像何老師剛才講的,您先種一個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