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聲明,個人不是什麼得了「道」的大師傅,沒什麼能力指點大家的疑惑,只是個人心裏面有很多煩惱,於是想從古人那尋找一些智慧,破除這個煩惱,又擔心自己瞎子摸象,盲修瞎練,耽誤這大好時光,於是才有了這些文字出來。好在有緣生在這個時代,白天上班掙個養活自己的「物資」,晚上回家看看經典,寫寫感悟與諸有緣聊聊人生的意義,若是能藉助經典,假借文字語言符號以及一切外緣來助我們明白這一生的真實意義,也算是功德廣大的一件事情。
其次先說說本人思想上的情況,對這個世界充滿疑惑,心中充滿著煩惱,各種各樣的煩惱,好在我清楚只要明白了「道」,這些煩惱就不攻自破了,但怎麼才能明白「道」,沒有人能夠告訴我答案。身邊的人都在為生存忙碌著,好像有使不完的勁兒,為了各自認為的好東西在奔波勞累著,因此沒有人能夠幫我解惑,於是自個兒就瞎琢磨。聽了別人說《周易》好,《道德經》好,於是去看,都是個文言文,看不懂,硬著頭皮看,配合著白話文看,雖然無法理解其中的意思,但對古人口中說的那個「道」有了更加清晰的認知。這世界一切事物的運轉都來源於這個「道」,「道」生育了萬物,因此對「道」的執著也就更深了。
那怎麼才能「得道」了,光看書吧想也知道沒有用,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得在實際生產中行動,那就是得歷練自己。於是換了好多工作,在各種不同的機緣下認識了形形色色的各路人,各行各業的人都有,但自身沒有「得道」反而離「道」原來越遠了,因為周邊的人太喜歡「錢」這個東西了,有了「錢」就能夠發洩自身的欲望了,好多人都如此,這讓我心中那不知是不是「道心」的東西產生了極大的動搖。
這期間,對於「親情」、「友情」、「愛情」等等感官認知上的情感又有了與以往截然不同的感受,自身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走火入魔了。這顆心非但沒達到老子《道德經》中所說的如水境界,也沒有按照《周易》中的規律做事情,這是什麼原因,困擾了我很長時間。
標題上寫的是《楞嚴經》,以上文字看似和標題沒有關聯,實際上這是我接觸《楞嚴經》的緣起。在去年之前我對「佛教」的認知還很模糊,對「佛教」與我周邊人一樣退避三尺,說到「佛」那可是要出家的,出家就不能結婚,不能吃葷,不能撫養父母等等,這些個人之常情,人倫常事統統不能做了,這哪裡是正常人該做的事情。但自從接觸過佛教的經典才知道,在家出家都是修行,只是個人因緣不同,這一生的修行方向也就不同,用一個佛教經典的話來講就是現在的我還有很重的「我執」,這顆心在起分別。
接觸佛經是從去年開始,正好是本命年,由於之前看過古文,所以再接觸時不那麼晦澀。最先接觸的是《心經》,當時看不明白就聽,聽印能法師唱《心經》,也不知道其中啥意思就感覺聽得心裏面能夠安靜一些。當人現在曉得這是大乘佛法的總要,根本即是讓我們要能夠知道「五蘊本空」,但又不能執著這個「空」,空不是無。
因為搞不懂這個,於是又看了《六祖壇經》,知識六祖惠能大師的心得報告,其中講到《金剛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於是又去看了《金剛經》。這本經非常了不得,但不具備大智慧的人根本看不懂這裡面根本的辯證邏輯思維。為了明白其中深意又尋找到《佛教十三經》,這十三經都應該好好看看,由於接觸過南懷瑾老居士的文字報告,對《楞嚴經》很看重。因為南懷瑾老居士說:自從一讀《楞嚴經》後,不看世間糟粕書,還因自古修道的人對《楞嚴經》多加讚美,說開悟的「楞嚴經」成佛的「法華經」。
有了這樣的機緣,因此打算在未來時間裡對照南懷瑾老居士留下的報告再加上其他佛教大德的感悟,當然最重要的是自身的感悟,幾方面共同融合,再對照當前實事熱點,看看能否找出一些智慧針砭實事,這樣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修行之法也是未來人生的大方向,還有藉助這樣的平臺和大眾一同修正自身,共同理解其中精髓,無愧於這一生。
另外之所以說《楞嚴經》很有文採這是因為當時翻譯者的緣故,詳細過程留到以後再聊,對照南懷瑾先生的報告慢慢地去理解,人生路上能聞到此法是一件幸運的事情,再會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