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的「楞嚴」,文採與智慧並存的一部經典,修道者必讀

2020-12-22 止一為正

首先聲明,個人不是什麼得了「道」的大師傅,沒什麼能力指點大家的疑惑,只是個人心裏面有很多煩惱,於是想從古人那尋找一些智慧,破除這個煩惱,又擔心自己瞎子摸象,盲修瞎練,耽誤這大好時光,於是才有了這些文字出來。好在有緣生在這個時代,白天上班掙個養活自己的「物資」,晚上回家看看經典,寫寫感悟與諸有緣聊聊人生的意義,若是能藉助經典,假借文字語言符號以及一切外緣來助我們明白這一生的真實意義,也算是功德廣大的一件事情。

其次先說說本人思想上的情況,對這個世界充滿疑惑,心中充滿著煩惱,各種各樣的煩惱,好在我清楚只要明白了「道」,這些煩惱就不攻自破了,但怎麼才能明白「道」,沒有人能夠告訴我答案。身邊的人都在為生存忙碌著,好像有使不完的勁兒,為了各自認為的好東西在奔波勞累著,因此沒有人能夠幫我解惑,於是自個兒就瞎琢磨。聽了別人說《周易》好,《道德經》好,於是去看,都是個文言文,看不懂,硬著頭皮看,配合著白話文看,雖然無法理解其中的意思,但對古人口中說的那個「道」有了更加清晰的認知。這世界一切事物的運轉都來源於這個「道」,「道」生育了萬物,因此對「道」的執著也就更深了。

那怎麼才能「得道」了,光看書吧想也知道沒有用,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得在實際生產中行動,那就是得歷練自己。於是換了好多工作,在各種不同的機緣下認識了形形色色的各路人,各行各業的人都有,但自身沒有「得道」反而離「道」原來越遠了,因為周邊的人太喜歡「錢」這個東西了,有了「錢」就能夠發洩自身的欲望了,好多人都如此,這讓我心中那不知是不是「道心」的東西產生了極大的動搖。

這期間,對於「親情」、「友情」、「愛情」等等感官認知上的情感又有了與以往截然不同的感受,自身一度懷疑自己是不是走火入魔了。這顆心非但沒達到老子《道德經》中所說的如水境界,也沒有按照《周易》中的規律做事情,這是什麼原因,困擾了我很長時間。

標題上寫的是《楞嚴經》,以上文字看似和標題沒有關聯,實際上這是我接觸《楞嚴經》的緣起。在去年之前我對「佛教」的認知還很模糊,對「佛教」與我周邊人一樣退避三尺,說到「佛」那可是要出家的,出家就不能結婚,不能吃葷,不能撫養父母等等,這些個人之常情,人倫常事統統不能做了,這哪裡是正常人該做的事情。但自從接觸過佛教的經典才知道,在家出家都是修行,只是個人因緣不同,這一生的修行方向也就不同,用一個佛教經典的話來講就是現在的我還有很重的「我執」,這顆心在起分別。

接觸佛經是從去年開始,正好是本命年,由於之前看過古文,所以再接觸時不那麼晦澀。最先接觸的是《心經》,當時看不明白就聽,聽印能法師唱《心經》,也不知道其中啥意思就感覺聽得心裏面能夠安靜一些。當人現在曉得這是大乘佛法的總要,根本即是讓我們要能夠知道「五蘊本空」,但又不能執著這個「空」,空不是無。

因為搞不懂這個,於是又看了《六祖壇經》,知識六祖惠能大師的心得報告,其中講到《金剛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於是又去看了《金剛經》。這本經非常了不得,但不具備大智慧的人根本看不懂這裡面根本的辯證邏輯思維。為了明白其中深意又尋找到《佛教十三經》,這十三經都應該好好看看,由於接觸過南懷瑾老居士的文字報告,對《楞嚴經》很看重。因為南懷瑾老居士說:自從一讀《楞嚴經》後,不看世間糟粕書,還因自古修道的人對《楞嚴經》多加讚美,說開悟的「楞嚴經」成佛的「法華經」。

有了這樣的機緣,因此打算在未來時間裡對照南懷瑾老居士留下的報告再加上其他佛教大德的感悟,當然最重要的是自身的感悟,幾方面共同融合,再對照當前實事熱點,看看能否找出一些智慧針砭實事,這樣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修行之法也是未來人生的大方向,還有藉助這樣的平臺和大眾一同修正自身,共同理解其中精髓,無愧於這一生。

另外之所以說《楞嚴經》很有文採這是因為當時翻譯者的緣故,詳細過程留到以後再聊,對照南懷瑾先生的報告慢慢地去理解,人生路上能聞到此法是一件幸運的事情,再會諸位!

相關焦點

  • 楞嚴住世正法不滅,被稱為經中之王的《楞嚴經》,究竟重要在哪裡
    深邃經典,包羅萬象,人是怎麼變化的,萬物是怎麼變化的,從起源到結束,是如何循環和發展的,在《楞嚴經》裡面,一切都是講述的明明白白。他不僅僅是佛教經典,更是一門讓人開悟的哲學,他不僅是個人修行的通行證,更是探索宇宙奧秘的金鑰匙。
  • 《楞嚴經》中這2句話,反覆去讀,你會明心見性,功德也遲早會有!
    大多數人普遍的認為只要一個人明心見性了,那就說明這個人已然開悟了,開悟也被後世演說的如何如何的神奇,如何如何的不容易,甚至有開悟的人會放光明等謬論,其實明心見性的說法是來源於佛教大乘經典《楞嚴經》。《楞嚴經》中記載,阿難尊者在城裡乞食的時候,一位魔女見阿難長得英俊帥氣,心生淫愛,隨施展魔法,將阿難擄到密室,百般勾引,將要壞阿難的戒體,阿難因中了幻術,本性迷失,在危急關頭,佛陀趕來救了阿難,帶到講法修行的精舍處。
  • 佛教:《楞嚴經》四大名句,悟透福德無量!
    《楞嚴經》亦稱《大佛頂首楞嚴經》,是佛教中一部極為重要的經典,佛門常以「開悟」的「楞嚴」盛讚其極為重要的地位。《法滅盡經》上說: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其餘的經典跟著就滅了;如楞嚴經不滅,正法時代就現前。
  • 《道德經》:開悟者的人生是什麼樣?如何開悟?
    開悟,換一個詞,就是「得道」。換言之,與大道同在、同行,同頻率。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語出老子《道德經》什麼意思?——(道體),你可以看它,卻什麼也看不見,可以稱之為「夷」;如果聽它,什麼也聽不到,稱它為「希」;用身體感官去觸摸抓取,摸不到也抓不著,稱它為「微」。
  • 《楞嚴經》講了什麼?為什麼要學這部經典?看完你就明白了
    《楞嚴經》是佛教三藏教典中最重要的大乘經典之一,被佛弟子稱為「開悟的楞嚴」。佛滅度後,弟子們結集成經,弘傳於印度,後因年久失傳,唯獨龍宮藏有此經。佛陀涅槃七百年後,印度的大乘論師龍樹菩薩出世弘法。因其行解證悟的殊勝,受到龍王的禮請,他在龍宮中見到《龍藏》,其中有一部《大佛頂首楞嚴經》,披閱之後,感到非常稀有難得。
  • 開悟還是誤入歧途
    ,有的將意識造作的境界當作了開悟;有的將理論了知當作了開悟;有的將覺受當作了開悟……在佛教的「四法依」中有「依智不依識」的教誨,而在修持大圓滿的竅訣中也有辨別心識與智慧的實修引導,還有《楞嚴經》中開示了五十種陰魔境界,目的都是為了讓修行人不要誤入歧途,順利趣入菩提康莊大道。
  • 《楞嚴經》五十陰魔漸次篇:卷10-9 佛示五十陰魔破盡實相
    就是因為沒有佛知佛見正確智慧!不知道我們本來具足的如來佛性。佛才一直告訴我們,我們的佛性跟十方諸佛如來是無二無別的!只是我們眾生以前無始劫以來都是缺心眼,空有這樣無所不能的如來能力,卻沒有正確的般若智慧去應用它。現在你開悟了這如來菩提妙覺心眼,馬上就能正確妙用如來法身了。而我們開悟了這菩提心,直接就能破除這五陰的頭子『識陰』,破除這根本的一念無明妄想。
  • 智慧禪機!開心,開竅,開悟,有福報之人可見!
    開心才能開竅開竅才能開智開智才能開悟一念嗔心起百魔障門開…………《楞嚴經》云:「萬法唯心所現。」一個整天憂慮重重的人,即使把經讀破,把頭磕爛,修行一萬年,也進不了道門之中,更別說開悟了。一個修行人如若不能開心快樂起來,愁眉苦臉的,無論做什麼都沒有意義,那麼你的靈魂也將是委屈的,其主要原因:一是不懂得如何化解煩惱與憂愁,二是沒有遇到真法與明師指點,更不懂修行的真諦。
  • 打坐與開悟有什麼關係?
    《大佛頂首楞嚴經》中說:「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這裡的戒,指的是佛陀所規定的戒條。只要按照戒條去約束自己,心就能定下來,最後生發出智慧,由此而開悟。很多人由此就說,修行,只要去持戒,就能達到開慧的目的。但是我們看到,佛陀當年成道,就是在入深定中,降伏了各種魔道,從而證悟了無上正等正覺的果位。那麼,打坐與開悟究竟有什麼關係呢?
  • 開悟後有什麼變化?
    關於開悟中的氣脈變化,一般佛教顯宗經典在介紹這一證量時,大多都只有「心開」二字,其內容極為簡單和隱晦。譬如《楞嚴經》有關二十五位聖者悟道經驗的部分,就有如下相關描述:「其心豁然」、「心開漏淨」、「心得通達,然後心身一切通利」、「心身暖融、無礙流通」,、「我即心開」、「爾時心開」、「自得心開」等等。
  • 佛教:「楞嚴咒」究竟有何神奇之處,被稱之為萬咒之王?
    佛法當中也曾明示:誠心誦讀《楞嚴咒 》能消除一切苦難 ,兼除障、求願、消業、超度、放生、往生六大作用 。說到這裡問題就來了,佛教當中的經書這麼多,咒語這麼多,為什麼偏偏「楞嚴咒」會擁有如此佛教:「楞嚴咒」究竟有何神奇之處,被稱之為萬咒之王?高的地位,被稱之為萬咒之王呢?
  • 《心經》經典名句,越看越開悟!
    《心經》也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被無數人奉為修行的經典,無論是整篇經文還是其中的某一句,都存在著無上的奧義。正因為裡面存在的修行奧義極深,所以裡面的經文,哪怕是一句,對修行人都能起到開悟的指導作用。只要你不停地念誦阿彌陀佛的名號就能開悟。那麼,作為淨土法門也奉持的《心經》,只要你不斷地去念誦,也能使你達到開悟的目的。今天,雲來就為大家分享一下《心經》中的經典名句。這些名句,只要不停地去看,最終也能達到開悟。色不易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楞嚴咒全文注音版
    楞嚴咒是能幫助眾生開悟的,所以在讀誦這部咒時師兄一定要認真。若師兄對楞嚴咒不是很熟悉,那可以看著楞嚴咒全文注音版去讀誦,這樣能很快認識咒語中的每個字,也能順利地把咒語讀誦下來。讀誦楞嚴咒很重要,在讀誦時一定要知道讀誦的方法,這樣才能把咒語讀得更有效。接下來一起了解了解吧!
  • 楞嚴經釋疑:楞嚴經一共幾卷
    《楞嚴經》全經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是佛教的一部極為重要的經典。在《法滅盡經》上說: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其餘的經典跟著就滅了。如楞嚴經不滅,正法時代就現前。楞嚴經包括:序分、三番破識、十番顯見、剖妄出真、會通四科、圓彰七大、審除細惑、從根解結、二十五聖圓通章、四種清淨明誨、楞嚴神咒、十二類生、歷位修證、七趣、五十陰魔。《楞嚴經》共十卷,意思要你自己看懂蔡有用。
  • 《楞嚴經》解釋:在家念楞嚴咒怎麼回向
    《楞嚴經》是佛經中非常經典的經文,同時也是三大經王之一,而且學佛的人們還把楞嚴經譽為開智慧的《楞嚴經》。而《楞嚴咒》作為《楞嚴經》中的咒語,其威能也是不可想像的,我們常念《楞嚴咒》會讓我們獲得不可思議的好處。學佛的人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回向。
  • 佛法楞嚴|客塵、不住搖動!《楞嚴經》十番顯見之二:顯見不動
    你們當時因何開悟而得到聖果的呢?」「如來詢究原悟」,是世尊要來探究他們是怎樣開悟的,就是要借過去所開示客與塵的煩惱,來顯示現在的身體及外面的境界,說明過去的主與空,顯示現在的見性。這是譬喻已經斷了見煩惱,已經得到見道的智慧了。這種見道的智慧升於性天,還是很微弱,對法性的真理,也只能少分的相應,所以用「光入隙中」來譬喻。如果沒有陽光,就沒有辦法看到空中原來有微塵在飛動。這是譬喻如果沒有見道的智慧,就不能見到思惑;斷除見惑,而無漏智慧發揮光明照了之用,就能夠覺悟到在偏空法性理中,有思惑煩惱在那裡微細的起滅。
  • 何為開悟?其實有三個層次,真懂的人不多
    學佛的知道,修行的目的,就是為了開悟。因為有開悟,才有解脫,佛陀當年在菩提樹下覺悟,事實上就是開悟,也是徹悟。換句話說,就佛教的修行而言,所謂的開悟,大致可分為三種,即大悟、小悟、徹悟。那麼,何為開悟呢?其實所謂的開悟,說的是證悟本心,知世間一切皆幻的本質,用《楞嚴經》的話說,就是「七處徵心八還辯見」,指的是修行者尋悟本心的脈絡,經曰:不你還誰?
  • 開悟中覺醒內在的自己,從而獲得宇宙無上的智慧
    開悟覺醒後智慧自然顯現。我們在人世間體驗的過程,都是我們修行開悟覺醒和磨鍊靈魂的進場,開悟需要不斷提升心性來實現,通過磨鍊心性從而升華靈魂,把靈魂磨礪得純淨而提升靈魂的輸出頻率,與宇宙智慧的寶庫進行同頻連結,從而獲得接近主宰天地自然的根本規律,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道」,開悟覺醒是人生體驗的前提基礎,開悟才能覺醒自己,讓我們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外在體驗才能屬於靈魂中的那個自己
  • 開悟的境界,為什麼說出來,更像是神話?
    佛像關於這個問題,歷代以來,高僧大德們多有描述,最經典的就是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淨土,據說那裡純淨無染,只有歡樂,禪宗有一種參悟的方法叫做參話頭,就是參一句話,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認識到生命的真相,即開悟後境界,實現覺醒。如最經典的話頭就是「我是誰?」,這個話頭其不僅僅是禪宗在用,很多教派都喜歡參這個話頭,如果「我是誰?」
  • 《心經》中的三個經典名句,讀得越多,開悟越快!
    我們一般所說的開悟,是指讀懂了某一句經典,對它的深奧義理,產生了一種「莫名其妙」的感覺。這種感覺,與普通的情緒有所不同。並且,伴隨而來的,還有對事物的各種見解。這些見解,在以前從來就沒有過相關認識,甚至沒有過相關學習。由此可見,開悟的殊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