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的重點:
重點一;是「舍識用根」,捨生滅心,用不生不滅的「根」去認知——六根裡面的根性;「在眼,叫見性;在耳,叫聞性;在鼻,叫嗅性;在舌,叫嘗性;」,這就是不生不滅的根性。舍識用根就了悟 了真心,用這個真如不生不滅的如來藏性修行,一剎那之間就與「佛性」相應。
重點二;是防止「磨事」,就是防止「著磨」,有很多人不知道,修學佛道是用真如不生不滅的心性在修行。而眾生一直在相上裡面打轉。譬如印光大師書裡有講,就憑一念,急著想要見佛的心就會「著磨」,鎖定目標,非見到「佛」不行,就憑這一念,刻意的想見佛。
而他不知道說清淨心相應自然見佛,至誠懇切,佛性自然現前。若你刻意的求,那魔就會投其所好,讓你看到種種的異象,瑞相、見花、見光、聞香,看到蓮花,以諸佛,上至十方淨tu,下至阿鼻DY,都讓你看得很清楚。你會發現:你好像很有修行,就動大我慢的心就「著磨」,
如果我們也能夠了悟,「色受想行識」,內四大、外四大,無非是如夢幻泡影的緣起法。是不實在的,是「知幻即離,離幻就覺」的。
這個「色受想行識」所引出來的奇異的現象,會使一個人修行當中,貪婪某一些事情。貪染大神通,就求大神通,「磨」就投其所好。你想見佛,「磨」也投其所好,變化成「佛」
在五十種「陰磨」裡面講:如果有修行人在修行,忽能聞到遙遠地方的兩個人在講話的聲音。那你千萬不要誤認為說你很有修行,這個只是一個過程,並沒有「解脫」。
比如說你坐家裡修行、打坐,你此刻能夠聽到美國的兩個朋友在講話,而且他們兩個講話就如同在近距離一樣的。然後打電話告訴他,「你們兩個在講什麼」,他們兩個會嚇一跳說「原來你是佛,這個時候我們必須要否定,我們不是,這個就是只是心光外洩,就是積極的努力的用功,超乎一般的異相,會所顯現的「色受想行識」的一種意象而已,不是真正的菩提。
重點三;就是不「著相」,遇人、遇事千萬執著不得。「若作聖解,即著群邪」;就不能動到一個念頭說:我很有修行。達摩大師講「見相,即見gui」啊,「相;眾相本空;相不可得;」
《金剛經》講:「菩薩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見相」你就有東西可以貪,而貪不到,你就會起「嗔恨心」;你若看不破,那這「貪嗔痴」就會連續一直作用…… 而我們的清淨的心靈,也會一直的受到強大的損傷和刮痕,那時我們的心靈傷痛就永遠沒有辦法弭平。就沒有辦法最做到「如風吹光」;也沒有辦法做到「船過水無痕」;
假如我們能令「心無所住」;那這當下一念,便當下解脫;這是最重要的,「萬法回歸當下」。什麼叫做「色即是空」、「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色即是空,在凡夫界來講:就是「色、受、想、行、識」。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裡面講:「色即是空」 色是緣起法,是畢竟本空,大悟的人,見一切相就是清淨法身。我們想要脫離心裡的痛苦,那《心經》講的那句話,你就不能不體會。
「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想要化解痛苦,很簡單也很難,就是把身心徹底看破。「色」即是空,「受」即是空,「想」即是空,「行」即是空,「識」即是空。
在佛的法界裡面,法界平等。無相無不相,究竟一實相;#佛教#
往期回顧:
佛教的《人類起源》
佛教:適合大眾在「末法時期」修行的法門
「十種」,讓我們充滿「正能量」的「天地自然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