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2020-12-12 哈哈哈哈或

「菩提」為梵語「bodhi」的音譯,意為「覺悟」。

玄奘法師《大唐西域記》云:

「菩提樹者,即畢缽羅之樹也,昔佛在世,高數百尺,屢經殘伐,猶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覺,因而謂之菩提樹(梵bodhivrksa)焉。」

現泛指可以用來穿製成數珠法器或者文玩手串的熱帶、亞熱帶堅果類植物種實,總計有200-300種之多,常見的有十幾種。主要作為學佛念經修行的法器或者文人雅士把玩的手串珠飾而備受追捧。不同植物的果實可以加工出同一種菩提,而同一種植物的果實做成的菩提子可能被冠以不同名字的菩提子。

佩戴文玩菩提子的講究很多,包含了各類文玩菩提子的意義以及不同數目串珠的穿法。實際上,文玩菩提子的顆數,在佩戴時多者千顆以上,少者唯有一顆而已。串珠的顆數不同,其所代表的意義也不同,但每一種串法都是有講究的,並非隨意成串。

比如——

1080顆:

這是目前可查的最大數量的串珠數目,1080顆串珠暗合了「前六後四」共10界間的1080種煩惱,其中每界為108種煩惱。這種穿法更多地出現在法事大會或其他的重要場合之上,往往由一些德高望重的高僧、大德、上人所配,平日裡難得一見。

108顆:

相對而言,這種數目的串珠較為普遍,大家在很多佛珠上都可以見到,暗指消除108種煩惱,求得身心安定,化做無欲無求的姿態,是很多修佛者佩戴文玩菩提子所選擇的數目。另外,108也是道家文化中天罡地煞的數目總和,佩戴亦有護身之意。

18顆:

這一數目現在比較常見,很多串珠都以此為準,民間也有「十八子」的說法,數目吉祥而且便於攜帶,故而頗為常見。從佛學的角度上說,其指的是佛家的十八羅漢抑或是佛祖的18種變化。

14顆:

同18顆一樣,這一數目也很常見,尤其是現在很多青年人極其青睞這一種串珠,借用了其「十四忍」的寓意。不過,也有研究者認為其代表的是佛家所說的「十四無畏」,體現的是勸誡修行的理念。

1顆:

一般來說,一顆珠往往比較貴重,挑選具有很高物質價值的珠子,表達了佩戴者的藝術審美品位,可以貼身攜帶或是懸掛在家中,體現了人們祈求平安幸福的美好願望。

除此之外,不同的菩提子寓意也不同。

比如元寶菩提子可助修行,保平安,增福慧;太陽菩提子驅邪消災,帶給人十吉祥、安康;月亮菩提子月亮代表陰柔,吉祥和平安;金蟾菩提子可聚宅增慧,帶來安寧、吉祥;緬茄菩提子據傳可驅魔避邪,鎮宅護身,給主人帶來幸運的力量和長命富貴,歷來為收藏家所珍愛;陀羅尼菩提子有集善法,抑惡生的意思;金龜菩提子既助修行,又有富貴吉祥的意喻等等

相關焦點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啥意思
    文 | 讀書君#禪宗#「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出自於《壇經》,它像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給無數迷茫的人點亮了一條明路。出處背景話說,禪宗第五祖弘忍年紀已大,想傳衣缽給大弟子神秀,便讓他作偈(梵語「頌」,即佛經中的唱詞),以此考查他對教義的禪悟。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何處惹塵埃。菩提本無樹,何處不相思,這輩子最後悔的就是來到這世間,驚鴻一瞥,亂了浮生,結了這無果之樹……感情,人們總喜歡把解決不了的問題都歸咎於時間,我們都很好,只是時間不湊巧。
  •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充滿佛性的偈語,讓書法看上去更美!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句話出自六祖慧能法師,看似簡單直白,卻充滿了佛性和哲理!其實這句話出來之前還有另一句話!只有把兩句偈語放在一起,才能知曉這偈語的來龍去脈,還有它妙在哪裡。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對我們有什麼啟迪?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唐朝著名的大德高僧六祖慧能的《菩提偈》,是一首充滿禪宗智慧的偈語。我們每個人都是這紛繁世界的一份子,甚至可以說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枚棋子,在一個無形的棋局中,按照規定的方式在運行。每天重複的活動,使我們或煩躁或焦慮。怎樣才能使我們的內心變得平靜呢?我們來品品這句偈語,或許會給您以啟迪。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情話蠱毒,毀滅一切的言語與歲月
    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帶著清兵滅了大明,玄奘因心懷慈悲有大愛而歷盡艱險取得真經。站在樹上的鳥從來不會擔心樹枝會斷裂,只因他們相信的不是樹枝,而是自己的翅膀,因此,與其擔心虛無縹緲的未來,不如努力活在當下,成功路上,奮鬥才是你最大的安全。
  • 韶關南華寺商務行: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再往前走,是株巨大的菩提樹,我們認識六祖大多都是通過他那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開始的,禪意十足,更年輕的時候還無法懂得其禪,只隱隱覺得很牛掰,經歷過生活和社會的洗禮後才真正明白了,一切妄想執著皆是如夢泡影,只有明心見性才能自證菩提。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六祖壇經》的修行智慧,你值得一讀!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從不識一字的樵夫,到禪宗的一代祖師,成就惠能大師的奧秘盡在此句,而禪宗明心見性的頓悟法門也在此句中燦然生輝。就像法常禪師曾問馬祖道一「如何是佛?」,聽得「即心是佛」後法常開悟離去。不久後馬祖道一派人去勘驗法常是否真的開悟,對法常說馬祖道一的說法改了,不是「即心是佛」,而是「非心非佛」。只聽法常禪師道:「任他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如果能生起這樣朗然如日的智慧,煩惱自然雪消冰逝。
  • 禪語之: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神秀的畿子便是這首: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神秀的這首詩表達的意思是,要時刻自我約束,保持自己的純潔,不要讓自己的心靈和身體變髒了,達到修身。id=1667304410147739039&wfr=spider&for=pc而與之對應的六祖慧能的另一首則更通達佛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本意,萬物空向,哪裡來的菩提樹和明鏡臺,哪裡的塵埃。
  • 禪修:「菩提本無樹」無我的超然,「身似菩提樹」不踩雷區的自律
    六祖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而他的師兄說「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這是兩種不同的禪修境界,更是面對生活時不同的兩種態度。他們之間是互相批判的,慧能單從名字的字面意思看,是擁有智慧的能力,可遇而不可求,擁有這種能力的人常被成為有「慧根」;神秀呢?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黃梅和少林寺的「六組亂法」淵源頗深!
    鬥法開始,歷來被器重的上座地址神秀,當即作了一偈雲「身是菩提樹,心如明神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弘忍祖師看後,對大家說:「後世如能依此偈語學佛,亦得勝果。」要求大家誦讀。這首偈語,表達了神秀的「漸悟」禪法。他認為學佛是日積月累「勺波漸積,可成滄海」,有一個慢慢提高逐漸深化的過程。
  • 六祖惠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最有智慧,弘法度眾無數
    四方道俗,雲奔雨至,猶如月輪,處於虛空,頓照一切色像,亦如秋十五夜月,一切眾生,莫不瞻睹。」「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一個四句偈,意思是世間萬物,一切都是夢幻泡影,不要執著也不要妄想,便能心無掛礙,得以清淨。
  • 金剛菩提最終會是什麼樣子?隨著盤玩的時間,會越來越紅潤
    金剛菩提子就是佛教的計數器,因為取才方便,也因為幾句詩文「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淨,何處有塵埃!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西方極樂就在眼前!」
  • 漲知識:佛教禪宗的「一花開五葉」指的是什麼?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慧能大師佛法無邊,佛教源遠流長。話說靈鷲山頂,佛祖世尊於靈山法會付囑正法眼藏。世尊端坐寶座,無言無說,但向法會大眾「拈起蓮花」。唯有長老摩訶迦葉「破顏微笑,從座而起,合掌正力,默然無語」。
  • 《心經》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沒有眾多的苦是不會知道的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是已故在空中看不到的,無心身感觸識別,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識境界,甚至到無意識的境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沒有什麼不明白的,也沒有什麼看不透的,甚至無老死,無老死生命也就沒有盡頭。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沒有眾多的苦是不會知道的,沒有智慧也是得不到的。
  • 怎樣理解「分明紙上無顏色,卻問梅花落幾分」這句詩?
    到魏晉南北朝時,文化人談玄論無,已達到了頂峰,"竹林七賢"就是他們的代表。南朝梁武帝時,達摩將禪宗帶入中國,其"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宗旨,與道家虛無思想不謀而合,所以深受中國士大夫、文人的歡迎。從此,中國文化人,尤其是詩人,作品要沒點禪意,不讓人猜個七葷八素,即使格律再嚴整,用詞再華麗,也會被說是沒有意境,只能算大白話了。
  • 一切事物之自性,都是本來「無我」的
    禪宗二十八代祖師菩提達摩,將心法傳入中國,成為禪宗在中國的初祖。禪宗的實際創始人是六祖慧能,他不識文字,五祖弘忍大師為了選擇衣缽繼承人,命諸多僧人各作偈語(佛經的一些讀後感或修行實踐中得到的體悟寫成的語句),弘忍考察誰最徹悟佛法大意。慧能請人寫了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修一顆菩提心,常拭心靈塵埃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苦難是修行,快樂是修行,日常生活與工作的點滴小事、柴米油鹽,亦是修行。人活於世,本就是一場不斷努力向上,不斷升華智慧與靈魂的修行。經常清掃心靈上沾染的塵埃,不斷的反省克己,慎獨靜心,方能超越自我,提升氣質,形成氣場!關於淨心的智慧,五祖的弟子神秀曾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六祖惠能一字不識,他如何讀經,那首「菩提本無樹」是怎麼寫的?
    許多人不相信:六祖惠能一字不識,他那首「菩提本無樹」是怎麼來的?真的可以不用窮盡浩瀚佛經,空想頓悟而成佛?仔細一想,惠能大師這「一字不識」有很大的問題。一、 惠能真的一字不識嗎?據《壇經》記載,惠能年輕時靠賣柴為生,一日送柴火至一員外家,聽員外在祠堂念誦《金剛經》,頓時心生智慧,領會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真諦。員外深以為異,見他與佛有緣,就資助了他白銀十兩,書信一封讓他去蘄州黃梅縣東禪寺五祖弘忍大師門下學道。
  • 《少年巴比倫》有感---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以前一考定終身,為了學知識要跑半個地球,現在網絡上什麼信息都有,人的命運也變得開放性,少了很多固化。 凡人一輩子,轉眼而過,若不能做自己真正覺得有意義的事情,總覺得是苟活而已,雖說意義本身,也是唯心的難說的很。 就如玄奘西行,千辛萬苦,但這就是活著的感覺。
  • 壇經諦義: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疏解】神秀作的偈子,是一個著名的偈子。因為沒有神秀的偈子,也就沒有慧能的偈子。心如明鏡臺。這句話講的是觀心。佛家常形容心知猶如照物之鏡,鏡面若是清淨了,才能照見物體的真相;若是被汙染了,鏡子就不能照物,或照物扭曲,不能呈現所照之物的實相。心如明鏡,這是佛家在講解佛理時常用的比喻。神秀講這句話,表明自己是以此為內在修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