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題目是書中第二章的題目,我也想作為本文的題目,從家庭作業內,談到作業外,一個不分國界的永恆話題。
0101 作業之戰
真的沒有想到,國外的家長竟然和國內的家長一樣,受到作業的困擾,作業大戰每天都在不同的家庭中發生,主配角不一們,劇情都大同小異,不知道在這個作業戰爭中,有多少家長可以斬釘截鐵地對孩子說「我那麼愛你,才不願跟你吵家庭作業的事」
作業原本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卻演變成為親子矛盾的導火索
「不好好學習,長大了怎麼辦
你想考個好學校,考試的機會只有一次,還不努力
我管你嚴一點,長大後會感謝我的
作業寫完沒,寫完了再玩
......」
可憐天下父母心,這些揮之不去的念叨不僅讓孩子厭煩,還含有另一層意思:我們大人知道怎麼做才算對,而你不知道,你要聽我的。
很多家長認為,現在管孩子嚴一些,逼孩子一把,就能讓孩子更好一些,還能讓孩子避免那無法預見的後果。父母這樣做,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希望孩子能成功,更是因為他們覺得這是為人父母的責任,面對孩子拖沓作業,不認真學習,家長再不有所作為,是一種失職。
對很多父母而言,這個思想早已根深蒂固,要解決作業帶來的家庭負面影響,必須先放棄這個錯誤的思考方式 。
首先,事實說明爭吵起不到什麼作用。如果能夠有作用,家庭中不會有一場場的作業戰爭,家長們也不會有那麼多的苦惱,網上也不會有一個個無奈酸楚的言語和漫畫。
其次,事實也說明,誰也做不到強迫對方,強人所難最終必會以失敗告終,還讓你深感挫敗。家長在給孩子提供幫助的時候,要讓孩子明白:我不會強你所難,逼你做什麼,你要自己明白該做什麼。
再次,在解決孩子的問題時,倘若父母比他們的孩子還要用勁,那他的孩子只會每況愈下,而非逐漸變強,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也是這個道理。
最後,父母通常認為自己有責任監督孩子完成作業,但往往忽略了更基本的目標:培養一個有好奇心、能自主學習的人。作業是連續的,十二年的學生生涯天天如此,相互對峙,只能兩敗俱傷,治病先要治根,這個問題最好在青春期前完成。
其實,在信息發達的今天,相信每一位家長都從各種媒體上了解到,真正優秀的學生,父母和老師並沒有太過幹涉。改變家長自我原本的認知,是改變作業問題的一個轉折點,對自己的孩子說一句「我那麼愛你,才不願跟你吵家庭作業的事」,相信會有不同的效果。
0202 「智慧來自經驗,而經驗來自失策」
美國治療師兼作家洛裡·戈特利布寫過一篇文章,談到了她的困惑:為什麼有那麼多二十幾歲的患者有著莫名其妙的抑鬱症狀,哪怕這些年輕人有著很棒的父母,而且還有著表面上很好的生活。她一直感到費解,直到發現了問題的真正所在。「在學術研究中,臨床方向所重點探討的,一直是父母的養育缺失會如何影響孩子。從來都沒人想過要問,如果父母養育過度,又該怎麼辦呢?這樣的孩子又會有什麼問題?」
父母養育過度,在我們國家更是普遍,獨生子女是家中的小皇帝,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父輩們想盡一切辦法,為自己的孩子掃除成長中的障礙。
即使是學步的孩子摔了一跤,孩子還沒有機會體驗走不穩的結果之前,就猛撲過來接住了孩子。甚至還有的孩子不知道雞蛋外面是有殼的,不知道水開了後是沸騰的。
其他事情更是如此。
這就造成了很多學生,即使是到了大學,也沒有太多機會為自己做主。連選專業、選課、做日常的日程安排都無法搞定。
說句大實話:如果你想給孩子更多的控制感,你就不得不放棄一些自己的控制欲。「藉由你,他們來到這個世界,但他們不屬於你。」
作者用大量的事實提示我們:強迫孩子就範,嘗試逼他們做家長自認為正確的事兒,既會損害親子關係,又會內耗寶貴的精力,而這些精力本可以用在別的地方,以別的方式讓孩子獲得成長。
正如爭吵中,一個孩子大聲地說「你跟我吵了那麼久,你以為我回到書桌前,就可以馬上開始寫作業嗎?我平復情緒就需要很長時間。」
大的孩子可以發出這樣的質問,小學生們大多是隱忍了,這一問,可能就隱藏在心中,不知道在哪一天會問向父母。
不如儘早讓孩子體驗長大的曲折,「智慧來自經驗,而經驗來自失策」這是一句國外的諺語,也適用於我們。
0303 「難道我們就應該旁觀他一天不如一天?」
孩子從出生時起,父母就陪伴在身邊,餵他吃,給他穿,陪他玩,親密的母子關係一天天延續,家長習慣了照顧、關愛、控制,孩子也習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習慣了被關愛和控制,可是人的天性是反控制的,一場控制與反抗的戰爭早已經潛伏在家中。
直到親子之間相互不滿,家長不滿意孩子學習的態度,孩子不滿意家長的叨嘮,爭吵不斷之中,家長不得不反思,我該怎麼辦?
專家說、書籍說、過來人說等等相繼而來,家長想要接受這些觀點,卻依然有困惑「難道我們就應該旁觀他一天不如一天嗎?」
不是旁觀,不是順從,不是專制,是支持。
家長儘量與孩子們多多地合作做事,對孩子不僅有喜歡,更有尊重,希望孩子能夠從他自己的經歷中學到東西。
這樣的教養方式強調的是自我導向,向孩子傳遞這樣一種信息「為了助你成功,我將盡我所能,但我絕不會試著強迫你做什麼,我說到做到。」
以前,你會問「你今晚還有家庭作業要做嗎?」
今天開始說:「今晚你有什麼要我幫忙的嗎?我想了解一下,以便安排我晚上的時間。
對一些孩子來說,家長要做的,其實就是退讓一步,這就足夠了。一旦孩子的學業能自己做主,他們自然就會迎頭趕上。
如果你還在為孩子的作業焦慮,因為一個分數、一個磨磨唧唧的行為,與自家孩子「交火」,那就會導致學校的壓力在家裡紮下根,最終演變成為毒性壓力。
(毒性壓力的詳解,可以見:@格子書屋 中的 「正視壓力 培養孩子更多的自我控制感|《自驅型成長》3」)
因此,那些嘮叨、爭論、一遍遍提醒的效果遠不如一句 「我那麼愛你,才不願跟你吵家庭作業的事」。
作者的一位家長告訴他,自從決定不再爭吵以後,「我們家的溫度降低了20度」。因為吵架總是需要兩個人才能吵得起來,所以只要你能退一步,通常爭吵就沒法再持續很長時間。正如一位著名的精神科醫生所說的那樣:「不爭吵就相當於『風平』,孩子的表現自然也就跟著『浪靜』了。」
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