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荷蘭Flora Holland 2015 年的調研報告顯示,2015 年中國花卉市場體量為415 億元,鮮切花年消費總量可達300 億枝的規模。但當前中國的鮮花行業高度分散,即便是線上有幾千家鮮花網店,線下有近20 萬家實體花店,也依然沒有形成一定的品控管理及品牌概念。
而目前國內市場,禮品鮮花消費仍佔主流地位,比如前兩天剛剛過去的情人節,聽花LIFE的銷量達到30 萬左右,玫瑰的銷量達到高峰。而在其它日子裡,鮮花消費則是可有可無。對於在園林花卉行業摸爬滾打了近20 年的裴小軍來講,他覺得行業最大的問題就是信息流的缺陷導致鮮花供需兩端信息不對等:
對於上遊種植端,要考慮季節、溫度、溼度等環境因素,花農們通常要依賴天氣原因進行種植,成本高利潤少。
對於下遊鮮花零售端,如傳統的花店產品結構單一,進貨量決定銷量,一遇節日等特殊日子就會導致供不應求的情況出現。
而對用戶而言,對品牌的認知度不高,忠誠度較低,傳統的鮮花店體驗感較差,也無法滿足定製化的需求,高端品牌又溢價過高,不適合日常購買。
「產品急需標準化運作,對品質進行有效管控,從源頭解決問題。」裴小軍解釋道,就像無印良品那樣。
從銷售端介入,回歸源頭把控品質
就在「網際網路+鮮花」、「每周一束花」等鮮花電商玩的火熱的時候,裴小軍卻把焦點放在了線下:
ToC端:在寫字樓或者咖啡廳,建立「咖啡+書+花+綠植「等多種複合形式的直營店,進行品牌形象展示,定位高端產品,以體驗為主。
ToB端:與咖啡廳合作,以店中店的形式做花藝空間布置及花藝培訓等活動。目前已與20 多家咖啡館建立了合作關係。
「只有從銷售端解決問題,將花田的鮮花直接賣到用戶手上,減少中間流程。才能有效控制花的品質。」裴小軍在雲南呆了很多年,深諳鮮花種植採購處理問題,一般來講,採摘下的80%的鮮花,都沒有進行正規的殺菌消毒,降溫保護等措施,而是簡單處理後便拿到花店進行售賣。
其次便是鮮花的物流問題,由於通過第三方配送,很難保證時效及保鮮程度。而其多級經銷商的傳統銷售模式,也導致損耗率居高不下,平均損耗率高達30%-50%。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聽花LIFE在雲南建了幾個採購處理工廠,對鮮花進行規範化殺菌、降溫處理,從源頭來保證鮮花的品質。並在杭州、北京、上海等核心城市建立中央倉庫,進行倉儲分配,然後利用順豐及城市閃送服務,極大縮短了配送時間,降低耗損。據了解,聽花LIFE的鮮花耗損控制在20%左右。
而線上SKU種類不過20 個左右,但為了更有針對性,裴小軍表示未來會將SKU精簡到10 個左右,客單價在200 以內。「鮮花這個行業需要各種工種的人進行團隊協作,光靠線上肯定不行。」
拍攝鮮花紀錄片 讓更多人了解種植等流程
對於多年深耕在花卉行業的裴小軍而言,拍攝紀錄片不僅能讓更多的人對鮮花品類有一個直觀的認知,真正了解這個行業,還可以有效培育用戶。
據創業邦(微信:ichuangyebang)了解,目前世界人均盆花和鮮切花年消費額約 20 美元,而我國人均消費水平僅 0.50 美元;在歐美發達國家,日常鮮花市場的佔比一般都達到40%~60%,而中國目前大約只佔5%。
但隨著中國市場經濟邁入2.0 時代,全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收入水平、消費能力都在不斷提升,同時中產階級大量湧現,帶動消費理念的進一步優化,鮮花消費逐年升溫。鮮花更是追求生活品質的象徵,而個人消費端的增長量超過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