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洞見,ID:DJ00123987】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作者:叉叉
來源:詩詞天地
想讓孩子成為怎樣的人,你就得成為怎樣的人。
人民日報曾經發表文章說:「教育好孩子,是父母這輩子最重要的事業。」
都說家庭是孩子最好的學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好的父母,會營造一個好家庭,影響孩子一生的成長。
俗話說:優秀的父母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在教導孩子上肯花心思。一個孩子將來的成就與高度,都與家庭教育脫不了關係。
都說有出息的孩子會來自這6種家庭,你是屬於哪一類呢?
01
堅持培養孩子讀書的家庭
一檔綜藝《奇葩說》讓一位女孩走紅網絡。
這位女孩叫詹青雲,她身上有眾多優秀的標籤:
她是香港中文大學的經濟學學士,是哈佛大學的法學博士,是2018年華語辯論世界盃「最佳辯手」,是《奇葩說》第六季的冠軍…
隨便拎出一個名頭,都是相當的厲害。
然而如此優秀的女孩,起點並非像他人所想的那麼高。
能做到如此優越的今天,全靠在成長中,努力培養詹青雲的爸爸媽媽。
詹青雲的家是普通的工薪家庭,算不上特別富裕。
因為媽媽是老師,所以懂得「強制孩子學習」是沒有辦法讓孩子愛上學習的,於是就讓孩子涉獵更多的書籍,讓她從課外書中感受到讀書的魅力。
詹青雲的媽媽很喜歡給年幼的她買書,但買的不是跟學校相匹配的課程教本,而是各種類型的「雜書」。
這其中就包括四大名著以及不少武俠小說。
在周末的時候,詹青雲的父母都會陪著她去書店看書,讓她沉浸在書海裡。
為了讓女兒更好地感受讀書的魅力,詹青雲的爸爸甚至「騙」她說陪爸爸出差、旅遊,然後路上就給女兒講書,講武俠裡那些正氣的事兒,引得詹青雲特別嚮往。
清華著名的「三錢」之一錢偉長先生曾在《八十自述》中說:
「身教和家族環境的陶冶,其助力不可謂不大。融樂的家庭及長輩的楷模,啟迪著像我這樣的年輕人。」
老話說教育的本質是培養習慣,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就要營造什麼樣的環境。
能在各種場合「臨危不懼」,有著超強的心理素質和知識儲備,這都要得益於至關重要的家庭教育。
02
不過度溺愛孩子的家庭
著名教育家盧梭說:
「你知道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古人也說:「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愛之,其實仇之。」
著名詩人汪國真說:「愛有時候也是一種傷害。」
從古至今,哪一個溺愛的例子不令人唏噓感慨呢?
一篇《傷仲永》讓我們看到5歲能詩,聰慧過人的仲永,在父母和他人無盡的誇獎和寵愛中,走向「泯然眾人矣」。
晉武帝溺愛並縱容兒子奢侈地享受一切,其子繼承皇位之後治國無方,西晉帝國走向滅亡。
現在這個時代,多是獨生子女的家庭,俗話說就是「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但過度的保護和寵愛有時候只會害了孩子。
一個家庭要嚴慈並濟,不過分寵溺孩子,什麼「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情況一定要杜絕。
如果一味地呵護、溺愛孩子,那孩子將會成為父母一生的負擔,不溺愛就是給孩子最好的愛。
03
不亂發脾氣的家庭
電視劇《少年派》中有這樣一個家庭:
劇裡一個姓江的家庭破產了。
然而這個家庭的父母並沒有相互埋怨爭吵,整天唉聲嘆氣自怨自艾,而是用非常良好的心態,去思考解決的辦法,靠自己的雙手重新開起了門店,重新創業。
連孩子的朋友都羨慕說:「你知道你爸媽身上最可貴的地方是什麼嗎?是情緒穩定。」
這也是這家孩子總是能用豁達隨和的形象得到大家喜愛的原因。
兒童心理學家說:
「父母的情緒暴力,對一個孩子的傷害是致命的。那種極端的負面情緒,會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格和人格發展。」
《心理諮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中寫:
「養孩子是一場修行,修的是父母們的情緒智慧,那些大喊大叫的父母,總會錯過教孩子如何管理情緒的機會。」
研究表明,小孩子在達到理智的年齡之前,都不太能接收所謂的觀念,只能接收到形象。
一個家庭是什麼樣子的,年幼的孩子都看在眼裡。
父母情緒上的穩定,是一個家最好的風水;不亂發脾氣的父母,家庭更是一派祥和,教育出來的孩子更是溫軟謙遜。
04
勤於節儉的家庭
勵志書籍《羊皮卷》中提到過這麼一句話:
「想一下造出大海是不可能的,必須先由小河川開始。」
猶太人說:「省一分錢就是賺一分錢。如果孩子希望得到一筆數額不小的錢,那你得先讓孩子學會最大限度的節省。」
政治家曾國藩說:「我這一輩都會教育自己家庭的子女,要勤儉節約。」
曾國藩非常注重孩子的個人修養培養,並總是會以身作則,常常用自己的行動去教育孩子。
在當時的京城中,很多高官的家庭總是出手闊綽,揮霍無度。
鑑於此景,曾國藩幾乎不讓孩子住在京城裡,要他們住在鄉下。
他時常告誡孩子,飯菜不能過於豐盛,衣服不必過分華麗,一切從簡即可。
他很注重自己的言行是否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因而總是以高要求約束自己。
現代物質生活豐富了,人們的收入也逐漸提高了,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需要學習「節約」了。
節約不意味著「摳門」,而是讓每一分錢都花到實處,花得更有價值。
一個追求奢侈的家庭,家風一定充斥著好逸惡勞,甚至是非不斷。
而好於勤儉的家庭,不管孩子是否成才,但絕不會養成鋪張浪費的惡習。
不亂花錢、勤勞節儉是一個家庭消費觀的基本根基,創造節儉的家庭環境,才能讓孩子學會簡約生活,這對於孩子來說百利無一害。
05
房間整潔的家庭
《夷堅志》說:「高堂素壁,無舒捲之勞;明窗淨几,有坐臥之安。」
從古至今,乾淨的房間都總是能看出一個人的心境與為人。
哈佛商學院通過多年研究發現一個驚人的現象:
有強烈幸福感的傑出人士,居家環境總是十分整潔清爽;而對比之下不太幸福的人,往往生活在凌亂骯髒的環境中。
整潔乾淨的家庭,總能給人一種疏闊感,讓心情充滿愉悅;反之,凌亂的家庭環境會讓人壓抑,讓人產生負能量,容易變得暴躁易怒。
《朱子家訓》的開篇,講的便是:「黎明即起,灑掃庭除。」
一個家庭如果總是亂糟糟,勢必會影響父母的情緒,進而會影響到孩子的品行:
讓他從小就不樂於收拾整理自己的房間,不注重個人的衛生習慣,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又怎麼會喜歡乾淨整潔呢?
因此,要從小給孩子灌輸「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概念,培養孩子養成乾淨有序的習慣,將好的品性滲透到孩子的骨髓裡。
06
講究規矩的家庭
《荀子 · 性惡篇》裡說:「人無禮義則亂,不知禮義則悖。」
意思是人沒有禮儀就會混亂,不知禮儀就會悖謬。
著名畫家施邦鶴先生曾說:
「從小我家便有很多規矩,小時候覺得很受拘束,大了才理解正是這些規矩影響了我的一生。」
《家庭教育》一書中曾提到:「有規矩的自由叫活潑,沒規矩的自由叫放肆。」
俗話說家有規矩,始成方圓,家無規矩不立。
孩子一旦沒有約束力,便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正確與否,容易從小就沒有是非觀念。
再怎麼愛孩子,都一定要堅持原則,立好規矩。
規矩是邊界,是警醒,是孩子通往未來的鑰匙。
真正愛一個孩子,不是放縱,而是適當的約束。
家庭對於孩子的影響,是長遠且深刻的。
讓孩子在好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絕不是一種無效的行為。
有這麼一則很老的短故事。
一位媽媽去請教法師,她跟法師說道:「法師,我的孩子總是不聽話,也不愛學習,這可怎麼辦呢?」
法師沒有直接回答,反問道:「您應該有複印文件的經歷吧?如果您發現複印件上有錯別字,您會去修改複印件還是原件呢?」
媽媽聽後恍然大悟。
父母就像是文件中的原件,家庭就是那臺複印機,孩子就像是複印件。
俗話講「三流的父母當保姆,二流的父母當教練,一流的父母當榜樣」,一個家庭是什麼樣的,那孩子就會是什麼樣的。
所以,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就要先改變觀念,做孩子的榜樣,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跟孩子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