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鳥類一直都是人類嚮往的生物之一,它們擁有翅膀,可以在天空中自由飛翔,人類處於對飛行的嚮往,也陸續發明了熱氣球、飛機等。那麼,鳥類的祖先究竟是如何誕生的?又是如何學會飛行的呢?
始祖鳥真的是鳥類祖先嗎?
當提到鳥類祖先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想到始祖鳥,它生活在距今1.55億年之前,屬於來自侏羅紀末期的一種小型恐龍。
通過始祖鳥化石來看,它們更像是會飛的爬行動物,頭部看著好像是鳥類,也擁有翅膀,但是這個階段,並不能真正飛行,最多也就是在樹之間滑翔。
很多古生物學家都認為,始祖鳥是爬行動物進化到鳥類之間的過渡環節,它並不算是鳥類的祖先,而是屬於一種恐龍。
現代研究認為,出現於白堊紀早期,也就是距今1.25億年左右的,目前已知最小的恐龍——小盜龍,或許才是鳥類真正的祖先,它們符合鳥類來自於獸腳類樹棲爬行動物的特徵,同時,它們也有著羽毛,只不過翅膀還沒有完全進化完畢。
說起來,一直到今天為止,鳥類的起源都是撲朔迷離的,因為1986年,古生物學家們還曾經找到了一個距今2.2億年的原鳥類化石,身體結構上,已經有著很多現代鳥類的特徵,不過由於化石保存不完整,所以,這也是目前國際上爭議的問題之一。
不過,可以肯定的一點是,無論鳥類真正的祖先是誰,最早的鳥類都是不會飛的,它們是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才學會飛行的,那麼,鳥類是如何學會飛行的呢?
從樹棲到飛行,鳥類經歷了什麼?
古生物學家認為,鳥類學會飛行,一共用了數百萬年的時間,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或許和蝙蝠學會飛行的過程類似。
上文中我們提到過,最早的鳥類祖先,應該是一種小型爬行動物,它們在樹上生活,它們的的前肢抓住樹幹,一開始,用一種類似於猴子的方式,在樹枝間跳躍,後來,伴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的前肢漸漸消失,開始朝著翅膀的方向進化,這個過程中,鳥類的祖先也學會了簡單的滑翔。
之後,前肢徹底變成了翅膀,它們也開始飛得越來越高、飛得越來越遠,漸漸學會了飛行,從此離開了樹棲的生活,開始衝向天空。
古生物學家表示,鳥類和脊椎動物唯一的區別,就是它們的前肢變成了翅膀,同時,它們的骨骼變得更輕,胸部的肌肉則變得更加緊實有力。因為只有這樣,才可以讓它們在飛行的過程中減少阻力,同時也可以擁有足夠的力氣來煽動翅膀。
一直到今天,地球上的已知的鳥類已經超過了上萬種,不過作為地球生物演化史上的奇蹟之一,鳥類的進化之樹卻仍然不完整,希望未來有一天可以徹底揭曉它們的起源之謎,了解到它們的祖先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