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黃河上遊、甘肅中部的白銀市,素以「銅城」聞名遐邇,因礦得名、因礦設企、因企設市。城區住宅小區大多建設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規劃建設總體滯後、大多沒有歸集住宅專項維修資金、沒有物業服務企業,群眾期盼改造的願望十分強烈。
近年來,白銀市大力開展老舊小區改造,203個老舊小區、1430棟老舊住宅舊貌換新顏,惠及群眾5.8萬戶,成為甘肅省老舊小區改造的典範。
打破財政資金「獨角戲」
秋末冬初,沿著白銀區長通公園的步道向長通小區行走,已有40多年樹齡的樹木挺拔蒼翠。
「現在這公園整潔又舒爽,成了我們小區的『後花園』。」長通小區居民李佩儉說,以前這個公園有圍牆擋著,步道是泥地,雜草叢生。如今圍牆拆除了,公園和經過改造的居住小區無縫連接,不僅環境變好了,還成了他們鍛鍊健身的場所。
長通小區的變化只是白銀市大力實施老舊城區改造的一個縮影。2010年以來,白銀市累計投資2.3億元,在部分小區實施失管小區改造和老舊樓房改擴翻改造。2019年以來,白銀市搶抓政策機遇,積極申報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對2000年以前建成的445萬平方米老舊小區進行改造,203個老舊小區、1430棟老舊住宅舊貌換新顏,惠及群眾5.8萬戶。
實施老舊小區改造的一個關鍵,就是解決資金問題。
白銀市立足改變以往財政資金「唱獨角戲」的窘境,按照上級補助、地方配套、社會籌集的多元化資金籌集方式,探索出了上級爭取、企業支持、群眾自籌、部門聯動、社會贊助的老舊小區改造及公共配套服務資金利用的新模式。
「公園路街道地質三隊家屬區產權單位出資160萬元支持改造;人民路街道銀安苑小區產權單位工商銀行出資20萬元支持改造;燃氣、供熱、通信等管線運營企業按照不低於20%比例出資參與相關設施設備的維修改造,籌集企業支持資金約4000萬元。」白銀市白銀區住房保障事務中心主任吳有春說,白銀市緊緊抓住中央對老舊小區改造一系列新政策,爭取到位中央專項補助資金10.58億元;地方配套和債券申請了2億元,重點實施了老舊小區配套道路及周邊大環境綠化,並動員老舊小區產權單位或管理部門出資參與改造。
同時,通過積極宣傳動員群眾,按照戶均出資10元或捐資捐物、投工投勞方式參與老舊小區改造。民政部門通過項目資金,支持老舊小區建設社區養老中心、社區服務中心;教育部門通過整合幼兒園教育場所,為新建幼兒園配備基礎設施和師資;國資部門通過整合「三供一業」維修改造資金,支持老舊小區改造;工信部門積極對接供電、通訊企業,實施線路歸集入地。
「面子」「裡子」一起改
「小區的路好了,路燈也裝上了,真好!」鋁廠福利區小區85歲的居民孫忠說,小區環境大轉變,他和老伴閒暇時總在小區散步休閒。
「只要把小區改整齊,美觀了就行!」長通小區南院居民張美芝說,之前小區每家都有八九平方米的簡易煤房,裡頭老舊電線錯綜複雜,不安全,垃圾道也沒封堵,當初小區改造要拆除煤房,徵求意見時自己主動拆除了煤房,並提出了這樣的要求。
老舊小區改造,要 「面子」「裡子」一起改。白銀市從滿足消防、停車、綠化需求著手,統籌推進環境整治,拆除違建、釋放空間。對拆除區域進行重新規劃布局建設,盡最大可能滿足群眾需求。拆除違章建築,建遊園廣場,增綠地、涼亭廊架,還將供電、通訊線路規整入地、配建安裝垃圾分類設施等,群眾生活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在地質三隊小區,院中一個個陳列的地址礦石和圖片展引人注目。公園路街道黨工委書記羅繼安說,在老舊小區改造中,結合地質勘察實際和企業發展歷程,公園路街道在地質三隊小區打造了以地質文化、歷史沿革為主題的地質文化廣場,陳列了地質礦石,通過圖片展示野外作業和艱苦創業的精神,也留住了老地礦人的回憶。
同時,白銀市圍繞生態型、服務型、智慧型、文化型等特色宜居宜養小區的思路,按照「一小區一特色」原則,注重挖掘現有資源、保留原有企業文化,增加群眾的歸屬感。
人民路街道在農委家屬院改造中,注重將空閒地效應發揮到最大,配建幼兒園、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著力打造了集智慧黨建、智慧治理、智慧生活等為一體的智慧化小區,讓幸福在家門口「升級」。工農路街道長通小區將公園建設與小區改造有機融合,公園建設、小區改造連為一體,打造了生態園林化小區。
物業管理逐步走向正軌
在鋁廠福利區小區,一棟二層建築正在緊張施工。這是小區新建的社區服務中心,不僅會有社區活動中心,還會設置衛生室等。
在老舊小區改造中,白銀市按照基礎類、完善類和提升類三個標準,科學編制改造方案,因地制宜確定改造內容;堅持連片推進,適時編制養老撫幼等分項規劃。圍繞提供更為方便、高效、優質的服務,從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平入手,完善和提升小區服務功能,滿足群眾多元化需求。
「以前小區衛生就簡單搞個面上的,如今裡裡外外清清爽爽,上周下水道堵了,告知物業後中午就疏通了!」白銀區新悅小區居民惠建錄說,小區改造後,小區有人管了,物業管理業升級了。
「廚房下水堵,疏通、清理;水錶箱開天窗;安裝照明門燈;主水管線漏水……」在融創物業新悅小區組長楊勇平的記錄本上,記著他們上門維修服務的地點、內容、時間和結果。
為健全長效機制,白銀市圍繞常態長效化管理,充分發揮專業組織和群眾自治優勢,確保老舊小區改造後維護更新進入良性循環。探索引入專業化管理服務,參照新建小區物業管理模式,由街道、社區或業主委員會,擇優選聘物業服務企業,提供專業化、市場化物業服務。強化後期監管,實現物業管理從無到有、從簡易到專業,共同維護改造成果。
目前,已成立白銀世紀銅城物業有限公司等4家國有物業服務企業,由區國資中心下屬的銀恆建業公司統一監管,通過國有物業企業的入駐,讓老舊小區物業管理逐步走向正軌。
同時,充分發揮群眾自主性,對規模較小,暫不具備專業化、市場化管理服務的小區,充分發揮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作用,在社區居民委員會指導下實行居民自治,通過民情理事會、業主大會等平臺,推廣方案共謀、點位共建、環境共管、效果共評、服務共享的方法,引導群眾積極參與、破解老舊小區改造後管理難題,提高「幸福指數」。(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李琛奇 趙梅)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